1947年,朱自清在答《文艺知识》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曾谈到写作这篇文章的情由:我写《背 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可见这篇文章是在感情十分冲动的情况下写成的。因此,作者的感情不能不奔泻于字里行间。我们品味 起来,大概有三种方式: 1.渗透在叙述父亲形象的字里行间。 文章有三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形象,第一次是通过作者的眼睛"看”写的,写得具体细腻,表明作者对 父亲是多么关注,"关注″是深情的形象表现;第二次是通过作者眼睛"望〃、"找"写的,尽管一笔带过 但作者对父亲的依恋之情仍跃然纸上:第三次是通过作者读信时看到的幻象写的,更见作者对父亲是何 等的思念。 2.直接写作者自己的情感表现 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都有直接写作者情感表现的语句。第一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我的眼泪 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3.以自责、悔恨来反衬对父亲的思念。 文中几处叙说自己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初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 责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悔深由于情切,这种后悔和自责,正是多年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体 贴而勾起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以自责、悔恨来反衬了思念之情,使思念之情更显得深沉。 4.《背影》篇幅很短,行文很简练,但是对细节的描写却又十分细致,请看下面这段文字:他戴 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地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 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 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这是父亲走过铁路,爬上月台去买橘子和买橘子回来时的细节描写,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 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对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多么细致。其次,父亲几次不厌其烦地嘱咐茶房照应”我″和嘱 我″路上小心的描写,"我″三次看到父亲背影三次流泪的描写,都很细致,很动人。这些细致的细节描 写,既突出了作品的重点,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父子之情更加强烈,更加感人 由于作者深沉的感情抒发的如此真挚、如此自然,因此,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他的情感波动,一起 伏地读下去,被其感动不已。 (三)动词的使用 在《背影》中,作者用来描述父亲的行动的动词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动词的重复使用 原来,作者的父亲是不准备亲自送儿子的,但又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踌躇″,动词,乃犹豫 不决也。由不送而"踌躇″,说明父亲心里起了变化。散文接着说:"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 送我去。"第二次使用了"踌躇″这个动词。通过对这个动词的重复使用,便真实地写出了父亲对是否亲 自送儿子是经过反复考虑的,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使文章从"说定不送〃到决定送″的变化更自然, 而踌躇"的结果还是去送,表明父亲的心思
6 1947 年,朱自清在答《文艺知识》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曾谈到写作这篇文章的情由:“我写《背 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可见这篇文章是在感情十分冲动的情况下写成的。因此,作者的感情不能不奔泻于字里行间。我们品味 起来,大概有三种方式: 1.渗透在叙述父亲形象的字里行间。 文章有三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形象,第一次是通过作者的眼睛“看”写的,写得具体细腻,表明作者对 父亲是多么关注,“关注”是深情的形象表现;第二次是通过作者眼睛“望”、“找”写的,尽管一笔带过, 但作者对父亲的依恋之情仍跃然纸上;第三次是通过作者读信时看到的幻象写的,更见作者对父亲是何 等的思念。 2.直接写作者自己的情感表现。 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都有直接写作者情感表现的语句。第—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我的眼泪 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3.以自责、悔恨来反衬对父亲的思念。 文中几处叙说自己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初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 责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悔深由于情切,这种后悔和自责,正是多年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体 贴而勾起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以自责、悔恨来反衬了思念之情,使思念之情更显得深沉。 4.《背影》篇幅很短,行文很简练,但是对细节的描写却又十分细致,请看下面这段文字:他戴 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地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 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 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这是父亲走过铁路,爬上月台去买橘子和买橘子回来时的细节描写,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 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对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多么细致。其次,父亲几次不厌其烦地嘱咐茶房照应“我”和嘱 “我”路上小心的描写,“我”三次看到父亲背影三次流泪的描写,都很细致,很动人。这些细致的细节描 写,既突出了作品的重点,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父子之情更加强烈,更加感人。 由于作者深沉的感情抒发的如此真挚、如此自然,因此,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他的情感波动,一起 一伏地读下去,被其感动不已。 (三)动词的使用 在《背影》中,作者用来描述父亲的行动的动词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动词的重复使用。 原来,作者的父亲是不准备亲自送儿子的,但又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踌躇”,动词,乃犹豫 不决也。由不送而“踌躇”,说明父亲心里起了变化。散文接着说:“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 送我去。”第二次使用了“踌躇”这个动词。通过对这个动词的重复使用,便真实地写出了父亲对是否亲 自送儿子是经过反复考虑的,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使文章从“说定不送”到“决定送”的变化更自然, 而“踌躇”的结果还是去送,表明父亲的心思
2.动词的同义词的使用 《背影》在三个地方分别使用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同义词。这三个动词所写的三个动 作都是由父亲发出的。第一次,当父亲说定不送"我“时,散文写道:"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 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第二次,当父亲给"我^拣定了靠车 门的一张椅子″之后,文章写道:"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第三次,在父亲嘱`我 路上要小心之后,散文紧接着又写道:"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以上三次描述,作者很有分寸地使用 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嘱咐″的用意是:父亲一再告诉茶房在送行时,要记住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谈得非常具体,真实地表现出父亲不送儿子但又不放心的心情 而父亲对我”呢?散文只用了一个字:"嘱",也有嘱咐的意思,但由于父亲改原来的不送”为送”,亲 自去车站,所以他就有直接对独生子说话的机会,对儿子说话的机会,也就不必像不送时对茶房那样 需要说得很多(因为那时恐怕茶房做不到)。一个嘱″字,直截了当,一下子就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 也简明扼要地道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尽管父亲已当面嘱我″,但他还嫌不够,又`嘱托″茶房好好照 应"我"。"嘱托则是托人办事的意思,这显然比"嘱咐″又多了一层意思,即"托〃。由此可见,父亲的爱 子之情也加深了一步 3.动词连用和与助词联合使用 当作者劝父亲回去的时候,文章写道:"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买橘子是《背影》的重点描述内容,也是一个最突出的细节描写。"看”是动词,但在这里它却 是重叠使用,而且中间还嵌上了一个时态助词”了","看″变成了"看了看。这个"看了看“就比看”多了 层意思了。这也就进一步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经过看了又看,父亲终于发现铁道那边有卖橘子 的。但是,要去买橘子,那是多么不容易!为了表现买回橘子的不易,文章又使用了极其平常的几个主 要动词,即穿过〃、"跳〃、"爬〃,并且这些动词还同能愿动词联合使用,即"须穿过"、"须跳″、"须爬 强调必须,也就表明了困难之大 4.动词的照应使用。 要到那月台买回橘子,"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这件事让作者父亲去做是很困难的,因 为他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个"走过去”显然是同前文的动词穿过”相照应的。但是”我 终于看到父亲”穿过铁道”,这个"穿过〃再一次同前文的”穿过”相照应。在此,我″看到父亲克服重重困 难,"探身下去","爬上那边月台"。这里的"探身下去"则同前文的"跳下去"相照应,"爬上〃同前文的爬 上去”相照应。"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句中的”攀〃、"缩〃、"倾″ 等动词则是对前文爬上去"的进一步照应。读到这里,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一个老父亲为儿子不停地奔波 的动人情景,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随同作者一起,"很快地流下泪来〃。 2《永久的海》 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 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基础知识
7 2.动词的同义词的使用。 《背影》在三个地方分别使用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同义词。这三个动词所写的三个动 作都是由父亲发出的。第一次,当父亲说定不送“我”时,散文写道:“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 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第二次,当父亲给“我”“拣定了靠车 门的一张椅子”之后,文章写道:“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第三次,在父亲嘱“我” 路上要小心之后,散文紧接着又写道:“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以上三次描述,作者很有分寸地使用 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嘱咐”的用意是:父亲一再告诉茶房在送行时,要记住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谈得非常具体,真实地表现出父亲不送儿子但又不放心的心情。 而父亲对“我”呢?散文只用了一个字:“嘱”,也有嘱咐的意思,但由于父亲改原来的“不送”为“送”,亲 自去车站,所以他就有直接对独生子说话的机会,对儿子说话的机会,也就不必像“不送”时对茶房那样 需要说得很多(因为那时恐怕茶房做不到)。一个“嘱”字,直截了当,一下子就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 也简明扼要地道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尽管父亲已当面“嘱我”,但他还嫌不够,又“嘱托”茶房好好照 应“我”。“嘱托”则是托人办事的意思,这显然比“嘱咐”又多了一层意思,即“托”。由此可见,父亲的爱 子之情也加深了一步。 3.动词连用和与助词联合使用。 当作者劝父亲回去的时候,文章写道:“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买橘子是《背影》的重点描述内容,也是一个最突出的细节描写。“看”是动词,但在这里它却 是重叠使用,而且中间还嵌上了一个时态助词“了”,“看”变成了“看了看”。这个“看了看”就比“看”多了 一层意思了。这也就进一步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经过看了又看,父亲终于发现铁道那边有卖橘子 的。但是,要去买橘子,那是多么不容易!为了表现买回橘子的不易,文章又使用了极其平常的几个主 要动词,即“穿过”、“跳”、“爬”,并且这些动词还同能愿动词联合使用,即“须穿过”、“须跳”、“须爬”。 强调必须,也就表明了困难之大。 4.动词的照应使用。 要到那月台买回橘子,“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这件事让作者父亲去做是很困难的,因 为他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个“走过去”显然是同前文的动词“穿过”相照应的。但是“我” 终于看到父亲“穿过铁道”,这个“穿过”再一次同前文的“穿过”相照应。在此,“我”看到父亲克服重重困 难,“探身下去”,“爬上那边月台”。这里的“探身下去”则同前文的“跳下去”相照应,“爬上”同前文的“爬 上去”相照应。“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句中的“攀”、“缩”、“倾” 等动词则是对前文“爬上去”的进一步照应。读到这里,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一个老父亲为儿子不停地奔波 的动人情景,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随同作者一起,“很快地流下泪来”。 2..《永久的悔》 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 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一、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