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于棕榈树的态度有何变化,并简析其原因。(5分) 9.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6 8.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于棕榈树的态度有何变化,并简析其原因。(5 分) 9. 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 分)
(1)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 (2)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 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 10.文章主要写了棕榈树,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酸梨树,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1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这句话? (3分) ()艺术也需无用之用 崔树强 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 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在实用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艺术 (当然也包括文学)因为它的“无用性”,被人们逐渐冷落,不得不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作 为人类文化的支柱,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学与艺 术互补,“有用”与“无用”合一。而“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 艺术的精神,本可以对现代人功利之心作一种极好的救赎。当下的艺术教育本可以通过对 现代文明悖论的反思,让青年人真正了解到“平淡天真”的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不是装腔作 势、怪僻虚伪,而是平和平实、雅淡素朴。这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结心理的 镇魂剂,甚至借此可以突破很多技巧的抗拒和精神的屏障。然而,现代社会“有用性”的价值观, 却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之中。“无用”的艺术,却以“用”为衡量标准。艺考的持续火爆,带给 人们一种艺术繁荣的表象。很多青年人因为文化课不理想,通过突击和速成,转而报考艺术专业 艺考成了高考最直接“有用”的捷径。同时,艺术教育也多以艺术技巧为目的,重“技”轻“道 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心”的培育。艺术沦为技巧的奴仆,日益偏离了“君子以钟鼓 道志,以琴瑟乐心”的“根植人心”的传统。一门最需要文化滋养的学科,竟然成为文化缺失 的避难所! 艺术之“无用”为人的精神解放创造了条件。艺术在其起步的地方,实际上和游戏一样,正 是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到解脱的。艺术的真精神是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自由和解放,恰恰 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当一个人沉浸到艺术精神境界之中时,他浑然皆忘 自然也会忘记现实事功的“有用”性,所以庄子说“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世人皆知用之为用,其所谓“用”,系由社会观念所决定的社会价值,人要得到这种价值 就必须受到社会的束缚;而“无用”于社会,就是不为其所束缚,人的生命就是完整和谐的 艺术对于“用”的超越,成就了艺术和美的观照。自然科学回答了“是什么”,人文学科则要 回答“应该是什么”。科学缔造了“有用”的现代文明,艺术营构了“无用”的精神世界,成 就了生命的和谐。艺术虽然没有经世之用,却有生命之用,这就是艺术的无用之大用 12.本文是如何引出“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这一论点的。(4分) 1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和艺术相辅相成,“有用”与“无用”合一,共同构成人类文化的支柱 艺考持续火爆带来了艺术的繁荣,说明“有用性”的价值观,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
7 (1)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 (2)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 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 10. 文章主要写了棕榈树,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酸梨树,这样写有何作用?(4 分) 11.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这句话? (3 分) (二)艺术也需无用之用 崔树强 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 什 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在实用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 艺术 (当然也包括文学)因为它的“无用性”,被人们逐渐冷落,不得不说是现代社会的悲 哀。作 为人类文化的支柱,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 学与艺 术互补,“有用”与“无用”合一。而“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 艺术的精神,本可以对现代人功利之心作一种极好的救赎。当下的艺术教育本可以通过 对 现代文明悖论的反思,让青年人真正了解到“平淡天真”的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不是装 腔作 势、怪僻虚伪,而是平和平实、雅淡素朴。这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结 心理的 镇魂剂,甚至借此可以突破很多技巧的抗拒和精神的屏障。然而,现代社会“有用性” 的价值观, 却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之中。“无用”的艺术,却以“用”为衡量标准。艺考的 持续火爆,带给 人们一种艺术繁荣的表象。很多青年人因为文化课不理想,通过突击和速成, 转而报考艺术专业。 艺考成了高考最直接“有用”的捷径。同时,艺术教育也多以艺术技巧 为目的,重“技”轻“道”, 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 “心”的培育。艺术沦为技巧的 奴仆,日益偏离了“君子以钟鼓 道志,以琴瑟乐心”的“根植人心”的传统。一门最需要文 化滋养的学科,竟然成为文化缺失 的避难所! 艺术之“无用”为人的精神解放创造了条件。艺术在其起步的地方,实际上和游戏一样, 正 是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到解脱的。艺术的真精神是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自由和解放, 恰恰 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当一个人沉浸到艺术精神境界之中时,他浑 然皆忘, 自然也会忘记现实事功的“有用”性,所以庄子说“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世人皆知用之为用,其所谓“用”,系由社会观念所决定的社会价值,人要得到这种价 值, 就必须受到社会的束缚;而“无用”于社会,就是不为其所束缚,人的生命就是完整和 谐的。 艺术对于“用”的超越,成就了艺术和美的观照。自然科学回答了“是什么”,人文 学科则要 回答“应该是什么”。科学缔造了“有用”的现代文明,艺术营构了“无用”的精 神世界,成 就了生命的和谐。艺术虽然没有经世之用,却有生命之用,这就是艺术的无用之 大用。 12. 本文是如何引出“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这一论点的。(4 分) 13.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科学和艺术相辅相成,“有用”与“无用”合一,共同构成人类文化的支柱。 B.艺考持续火爆带来了艺术的繁荣,说明“有用性”的价值观,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