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纹饰,采用浅浮雕、半圆雕、镂空、圆雕等技术,琢刻出繁 密图象,还出现了主体纹、地纹和装饰纹的三重装饰,具有相当 高的工艺水平。 新石器时代中、后期,部落和部落联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反 映在考古学上便是这个时期文化区域的扩大。红山文化和良诸文 化都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祭祀遗址,都非某一个氏族所能单独完成 者,而应当由部落或部落联盟同心协力所筑成。需要指出的是,即 使是部落联盟在社会上极有影响的时期,作为社会基础的还是氏 族,就是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氏族也还长期存在,有些氏族还发 展成为国家。这种情况在夏代特别明显。史载: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 扈天、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继 氏、辛氏、冥氏、料戈氏。(《史记·夏本纪》) 夏代虽然没有后世那样的分封诸侯的制度,但是氏族以及以氏族 为核心的国家的普遍存在则还是可以肯定的。我国上古时代作为 朝代而言的夏、商、周三代,实际上都是由氏族发展而形成的,并 且这些氏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商代的氏族组织也 相当普遍。卜辞中屡有“王族”、“多子族”、“三族”、“五族”等 记载。商朝灭亡的时候,周曾将商的一些氏族分封给诸侯国,见 诸史载就有分封给鲁国的“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 长勺氏、尾勺氏”,分封给晋国的有“殷民七族、施氏、繁氏、绮 氏、樊氏、凯氏、终葵氏”〔《左传》定公四年)。氏族组织的长 期普遍存在对于社会观念和社会习俗,具有重大影响。进入文明 时代以后,与氏族组织依旧长期存在的同时,家庭和宗族已经越 来越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古人曾经十分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种 情况,并且精确地表述了家族占有主导地位时期的社会习俗特征: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冬子其子,贷力 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海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6*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 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北 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 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 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⑧ 这个“小康”时代,从其所列的代表人物情况看,正是夏、商、周 三代。这正是“天下为家”一即以“家”为社会基本单位的时 期。“小康”时代尽管强调仁爱与谦让,但是在社会上却是私有观 念占据主要地位,“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贷力为己”。从社会习 俗的另一面看,仁爱、谦让的观念的提出,正反映了社会上已经 出现了大量的不仁爱、不谦让的现实,所以才需要从社会观念方 面予以提得,以各种制度加以限制。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情 况,与原始时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夏代而言,可以说其社会 结构是直接脱胎于原始的部落联盟与氏族组织的。 原始时代的社会文化与社会观念对于夏商西周的社会也有很 大影响。 用彩绘、雕塑、刻画等手段创造出生动而古朴的动物和植物 形象,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色之一。仰韶文化陶器的内壁多绘 有鱼、蛙、壁虎、鹿和鸟类的形象。半坡遗址的一个陶盆绘有四 只构图简单的小鹿,充满跳跃奔突的情趣。临潼姜寨所出陶盆内 壁绘有一只正向盆沿踽踽而行的笨拙的大蛙,瘦弱纤细的腿爪与 满背圆斑的肥硕大腹相映成趣。河姆渡文化的雕刻精细的象牙制 品中有双翼平展滑翔飞行的蝴蝶、引亢鸣啼的双鸟,陶塑作品里 有略显肥胖的憨厚小猪,陶器往往饰有稻穗、叶子等的图案。当 时所创造最多的是在人们印象中属于善良、温顺型的动物,它们 或比例匀称、或憨态可掬、或色彩艳丽、或鸣啼悦耳,总是给人 以亲切可爱的感觉。·这个时代,特别是其早期和中期,极少见到 7·
凶残、H陋的动物形象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偶尔见到者也都按照 人们的观念加以艺术处理,如陕西华县柳子镇所发现的一件陶鹰 鼎,腹部中空,构成鼎身,双爪和下垂的长尾构成鼎的三足,整 件作品给人的印象是它已经失去了攫取弱小动物的勇猛气势,凌 空翱翔的猛禽已被剜空腹部而受到惩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 饕餮纹之类的狰狞形象,但那是行将来临时代的文化在旧时期里 的萌芽,从本质上看它并不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东西,对善良、和 谐的美的追求才是新石器时代艺术的主题。这与当时人」的原始 民主平等观念与和谐、乐观的精神面貌是-一致的。新石器时代的 艺术作品常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仰文化的陶盆内壁的 上部绘有人面、鱼纹、花纹的组合图形,人面的双眼表现出-一种 安详静穆、若有所思的情态,好像是陶醉于鲜花的芳香,又像是 在谛听游鱼的细微动静。画面上的大鱼小鱼均向人面游动,花纹 也以人面为中心而展开,这可能是对人为自然的核心这一观念的 表现。河南临汝阎村发现的一件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缸腹部画有 《鹳鸟石斧图》,左边画一只肥润丰满的鹳鸟嘴叨一尾人鱼,右边 以棕色勾画出一柄直立的石斧。鹳鸟衔鱼是白然界生生灭灭的-一 种象征,附木柄石斧则是人类力量的象征,整个画面表现了人与 自然平行发展、和谐相处的主题。新石器时代各种社会矛盾还远 没有达到激化的程度,暴力和征服之神尚未普遍降临人间,所以 当时的人们往往以喜悦、乐观的情绪去观察世界,尽管物质生活 匮乏,但精神状态打积极向上。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随着贫富 分化与阶级的萌芽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貌逐渐有了较大的变化。 新石器时代后期,在基本平等的情况下,氏族首领凭借其权 力往往拥有较多的物质财富,扩大和、有财产的范围,成为氏族的 权贵。这种贫富分化的现象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显露瑞倪。大 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地上.,墓葬和葬具的规模、随葬品的多寡 与质量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别。不少墓葬嘉穴狭小,仅能容尸, ·8
随葬品很少,其至有空无一一物者。但埋葬一老年女性的10号墓却 不仅有很大的墓穴,而且有内壁涂朱的棺和用原本卧叠构成的椁, 随葬有用7?个单件组成的三串装饰品、玉臂环、玉指环、正铲、 象牙简、骨雕简、象牙梳等精美饰物和用具,还有各种陶器90多 件。齐家文化是继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的,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其 幕葬还没有发现随葬品严重不均的现象,莖葬规模、葬具也大体 致。到了齐家文化时期情况就有了很大变化,甘肃武威皇娘娘 台齐家文化遗址共发现88座墓葬,一般规模都很小,只有一件或 两件随葬的陶器,有的小蔡甚至空无所有,但有一座成人合葬墓, 随葬品多达43件,其中各式精美陶器有37件,有一座三人合葬 墓,除随葬7件陶器外,还行玉壁83件、玉璜1件、小石子3C4 颗。甘肃永靖大何庄、秦魏家以及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都用 羊头、羊下颌骨或猪下颌骨随葬、仅猪下颌骨就有590多块,但 是各墓数望不均,多者68块,少者仅1块。齐家文化时期社会上 的贫富不均已经成了普遍现象。 考古发现所见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社会地位悬殊的情况说明 阶级已经萌芽。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用人牲为房屋奠基的习俗。河 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遗址的15座房基发现奠基人牲27人,有的 埋在墙基下,有的在房基或房基外侧的散水下,还有的在泥墙中。 河南登封王城岗龙文化遗址的一座奠基坑就有人牲?具。用人 殉葬的情况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就已经出现。汇苏新祈花厅大议口 文化遗址行-一随葬品丰富的男性墓葬,在墓主脚下,横向并列着 随葬有穿孔石斧和猪、狗的两名殉葬者。齐家文化为数不少的成 年男女合葬墓,最常见的葬式是男了仰身直肢,女子侧身屈肢并 H面向男子。皇娘娘台遗址有一男二女合葬墓三座,男子仰卧居 中,两女性侧身俯贴于男子左右侧、下肢后屈,面向男子。这类 今葬蔡的随葬品都比较丰當,专家]一般认为这类合葬表现了妻 妾狗大的大系。这类墓葬在山东兖州、江苏邱县和尖县、上海青 ·9·
浦、淄建闽侯等地都有发现。历史上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 的奴役同时发生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男女合葬的情况正是阶级萌 芽的反映。 新石器时代后期社会观念变革的主要表现是人们在粗犷而可 怖的自然现象面前不再只是迷惘和叹息,而是试劉了解它、征服 它,对于在这方面做出贞献的人物,大家使十分尊崇。夸父追日、 鲧禹治水、女蜗补天、精卫填海等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坚强意志 的传说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个时期的人们所敬慕的 是英雄,是比自已更高大、更相圣的东西。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器 物上屡见云雷纹、饕餮纹等纹饰,以繁复的回旋纹路突出了神人 或神兽的巨眼,在其上的云雷纹中还有神面和双眼,犹天神在 变幻莫测的云雷中俯视人间,其形象处于若隐若现之间,显得非 常神秘。良渚文化常见以神人兽而像为亡题的纹饰。神人有倒梯 形的脸面,重圈形的眼睛,鼻下是布满上下相对利齿的阔嘴,头 上戴有高耸完大的州冠。神人腹部有官眼、獠牙的兽面形象。神 人双手直指神兽两眼,似乎只是轻轻一点,就已经将神兽别服。神 人和神兽的形象毫无和善妩媚之态,但却在狰狞与丑陋中表现出 一和降龙伏虎般的威力之美。它能使人肃然,使人敬畏。这种对 神的尊崇实际上是对人世间权力的讽歌,是对英雄的颂扬。关于 战争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在新石器时代前期为了复仇 而进行的械斗和杀伐也存在、作毕竞数量不多,影响不大,可是 在后期,以氏族贵族的贪欲和权势欲为契机的战争却日益频繁。由 于战争的需要,武器制造也愈益精良。石峡文化的石钺和石镞,齐 家文化的铜刀、铜匕和铜斧,都是典型的杀伤武器。甘肃永昌鸳 鸯池出上有石质和骨质的护臂,就是防御性的护身武器。新石器 时代后期墓葬中,骨架残缺、身首异位、缺臂少腿、首躯不全的 现象屡有所儿。江苏邳县大墩子大汶口文化墓地发现一具腿部有 箭伤的骨架,箭头尚在腿骨、深达2.7厘米。死者为·中年男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