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体类11 便是耎的繁文,从人与否无别。 需ū额也。遇雨不进,止额也。从雨,而声。《易》日: “云上于天需。” 而是須的省文,器从而声,也就是从須得声,段玉裁改“从 雨,而声”为“从雨、而”,不可取。須本有止义,需从須得音义, 也可有止义。其字从雨,许慎认为“遇雨不进,止颈也”,这是出 于附会,不合造字之旨。依汉字造字的规律,需的本义当训雨止, 引伸自然有止义。 僕pú给事者。从人从美,类亦声。 甲骨文作,这是人字的复杂变体,象人持箕粪弃之形。金 文作佬,小篆缘此而讹。其本义就是奴僕,引伸则有读粪义。 类Dú读美也。从芈从廾,升亦声。凡美之属皆从类。 类是僕的省文,许慎的训释本末倒置。 允yùn信也。从儿,吕声。 申骨文作》,非“从儿,目声”,而是在人的头部增一高冠。 《说文·五下·友部》:“夋,行夋安也。一曰倨也。从友,允声。”金 文作,很明显,这是由允字增止而成。古文人下增止与否无 别,可见允和夋其实是一个字。允象人著高冠之形,疑允的本义系 古人所著的高冠。《说文·四上·鸟部》:“酸職,篇也。”《尔雅·释 鸟》:“席,雉。”郭璞注:“似山鸡而小,冠、背毛黄,腹下赤,项 绿,色鲜明。”此雉因头上有冠,故而名日“峻蟻”,这或许可证允 的本义。而且从允从笼得声的字也多含有高义。如阶,《说文》训 为“高”;陵,《说文》训为“哨高”;俊,《说文》训为“才千人”, 即才高千人;骏,《说文》训为“马之良材”。夋训“倨”,倨义和
12 汉字字源系统研究 高义是相通的:训“行袋夋”,也即速度快,这同高义也相通。可 见允的核心意义就是高。允训“信”,则是因为和信声音相通,故 而借为信,并非它的初义。 发jùn行夋笼也。一曰倨也。从友,允声。 袋和允其实是一个字,小篆夋字从为,乃止的讹舛。 兄xi6ng长也。从儿从口。凡兄之属皆从兄。 甲骨文或作只,下为人:或作号,下为卩。为人为卩同意。 其字于人上增一张开的大口,由祝字和兑字可知,这是一种喃喃自 语的形象。《广雅·释言》:“慌,梦也。”《释诂二》:“惊,忽也。” 慌和惊《说文》作悦。《说文·十下·心部》:“帆,狂之貌。”梦呓、 癫狂的共同特点就是喃喃自语,可见兄就是忛、慌、,的初文。金 文或增坐为声符,足以说明兄和狂音义相通。兄的本义是指人的精 神失态,其训为“长”,其实是荒的同音借字。《释名·释亲属》: “兄,荒也。荒,大也。故青徐人谓兄为荒也。”刘熙之说可补许慎 的不足。 祝Zhù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 曰:“兑为口为巫。” 甲骨文作移,在兄的一侧增一示字。兄本是精神失常的喃哺 自语,有了示字,喃喃自语就正常了。所谓“祭主赞词者”,就是 负责与神说话的人。和神说话是不能让凡人听见的,故看上去是在 喃喃自语。《周礼》有大祝、小祝、丧祝、甸祝、诅祝五种祝,任 务虽有别,与神说话是相同的。与神说话,目的无非两个,一是为 己求福,一是求神降灾给敌方。《玉篇》“祝”下出异体作呪,就是 咒。玄应《一切经音义》云:“祝,今之咒。”可证祝、咒本是一个 字,后世分化,以祝表示求福,以咒表示为他人求祸
二、人体类13 兑du说也。从儿,合声。 甲骨文作号,非“从儿,凸声”,而是在兄的口上增两画, 表示声音,与牟、半同意。既然声音出来了,而且让他人听到,自 然不是喃喃自语,而是同人说话了。可见兑就是说的初文。 說shu说释也。从言、兑。一日谈说。 段玉裁改“从言、兑”为“从言,兑声”,可从。兑和說其实 是古今字。說为“说释”,即解释,凡事解释明白了,言者听者心 里都畅快,引伸説又有喜悦义,后世别造悦宇,则說和悦又是古今 字。 尤yfn淫淫,行貌。从人出门。 甲骨文作方,非“从人出门”,而是在人的肩部增一担子。 杨树达认为尤是檐的初文,其说可从。《说文·八上·人部》:“儋, 何也。”后世义作增。许慎所谓“行貌”当为荷担义的引伸。 方fag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凡方之属皆从方。 甲骨文作卡,非“象两舟省总头形”,而是尤的变体。尤象 人荷担之形,所从之人是动态的,故尤表示挑着担子行路。而方所 从之人是元,元作为人形字,是垂手恭立的形象,显然这个人不会 挑着担子垂手恭立,而是要把担子从肩上去掉。《礼记·曲礼上》: “毋放饭。”郑玄注:“去手馀饭于器中。”方就是放的初文。凡放担 子必须两端同时放,故引伸方有并义。《尔雅·释水》:“大夫方舟。” 此“方”正用并义。引伸凡并之物均可称方。《管子·霸形》:“削方 墨笔。”尹知章注:“方谓版牍也。”“版牍”正是由竹简并联而成。 这就是“并船”称方的原因。凡物并面积就大,引申方又有大义。 《诗·大雅·生民》:“实方实苞。”毛传:“方,极亩也。”“极亩”即 高高的垄亩。《国语·晋语一》:“今晋国之方,偏侯也。”韦昭注:
14汉字字源系统研究 “方,大也。”凡放担子,只能由人身的一侧往下放,故引伸又有侧 义、边义。《仪礼·大射礼》:“左右曰方。”郑玄注:“方,出旁也。” 方就是旁的本字。至于方圆之方,则是二的同音借字。参见二下。 放fàng逐也。从支,方声。凡放之属皆从放。 放是方的后出分化字,增攴只是为了足意别字。放的本义当训 去,“逐”义乃去义的引伸。 旁png溥也。从二,阙;方声。…芳,籀文。 甲骨文作竿,从凡,方声。凡就是风,与籀文从雨同意。 《庄子·天运》“有上彷徨”,《释文》:“司马本作旁皇,云‘旁皇, 飙风也’。”这是随文而释,旁即滂的初文,本义就是暴风雨,引伸 则有“溥”义。其训旁则是方的同音借字。 何hé儋也。从人,可声。 甲骨文作,非“从人,可声”,而是在人的肩部增一斧柯。 何和尤义近,但析言有别。从文字形象看,尤强调的是挑,何强调 的是扛。后世何字借为虚词,则肩何字又借用荷字。 今Zh总n稠发也。从乡从人。《诗》曰:“今发如云。”鬓, 今或从影,真声。 甲骨文与小篆同。其字是在人的一侧增三画,这三画不可能表 示“稠发”,而是表示连续的声音。《说文·二上·口部》:“嗔,盛气 也。”《广雅·释训》:“嗔,声也。”今就是嗔的初文,表示人盛气发 出的怒声。今和置不是一个字。蒙训“稠发”。今和蒙古音相通, 故或借今为缆。参见彡下、今下。 亟j花敏疾也。从人从口从又从二;二,天地也
一、人体类15 甲骨文作,非“从人从口从又从二”,而是在人的上下各 增一画,于省吾认为象人上下极顶之形,其说可从。《尔雅·释诂》: “極,至也。”亟就是極的初文。金文或作五,增口为饰笔,进而 又作语,增攴以使左右匀称,也是饰笔。小篆从口从又乃由此而 北。亟本无“敏疾”义,由于亟和苟古音相通,亟又借为荀。苟就 是敬,敬则做事不敢怠慢,故有“敏疾”义。亟借为苟,不仅有 “敏疾”义,也可有敬义。《广雅·释话一》:“亟,敬也。”正是其 例。参见苟下。 介è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 甲骨文作,非“从八”,而是在人的两侧增加点画,罗振 玉认为象入著介之形,其说可从。就是说,点画表示人身上的联 革,介的本义当为甲衣。介、甲双声,二字语出一源。人著甲胄, 目的是使身体与外界隔开,以保护自己,故引伸介有间隔义。《文 选·长笛赋》:“间介无蹊。”李善注:“言出间隔,无溪径也。”凡物 间隔必有界限,引伸介又有界画义,孳乳为界。 氏Sì巴蜀山名,岸胁之旁著欲落壙者曰氏。氏崩,闻数 百里。象形,气声。凡氏之属皆从氏。扬雄赋:“响若氏臜。” 甲骨文作,金文或以图像直观化作罚,均非“象形,只 声”,而是在人的手端增一如同酒坛的重物。《说文·十二上·手部》: “提,挈也。”古书中氏和是通用,可知二字古音相通,则氏就是提 的初文。凡提物,物必在下,引伸氏有下义。《说文·七上·日部》 “昏”下云:“氏者,下也。”古文昏从氏,明氏和氏是一个字。氏 孳乳为低、底。许慎所谓“岸胁之旁著欲落者日氏”,这是下义 的具体应用,并非造字的初意。甲骨文或省文作个,后世缘此别 为氏、氐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