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专门水文地质学 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负效应及预防措施 §13.1海水入侵的灾情评估和预防措施 海水入侵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海水入侵(海水倒灌)是指海滨地区因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海水(或地下咸水)和地 下淡水的天然平衡条件被破坏,从而引起海水向大陆含水层推移的一种有害水文地质作用 也就是由于陆地地下淡水水位下降而引起的海水直接侵染淡水层的自然现象。有时风暴潮或 大涌潮覆盖陆域,也称之为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海滨地区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使海滨地区含 水层中的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海水或与海水有水力联系的高矿化地下 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侵,影响入侵带内人、畜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就地用水,使淡水 资源遇到破坏的现象或过程。 滨海含水层在海岸线处与海水接触,在自然状态下,地下水补给海洋。在很多临近海洋 的地区,随着对地下水需求量的日益增多,滨海含水层已成为重要的水源。地下水的开采 使得地下水对海洋的补给量日趋减少。当滨海含水层的抽水量超过补给量时,海岸附近地下 水位下降,海水进入滨海含水层,并逐步向内陆推进,直至达到新的平衡为止。海水入侵对 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民生活都能产生重大影响,已引起人们广泛地关注 早在1855年就有关于伦敦海水入侵问题的报导,德国、荷兰和日本等国也都有类似的 报导。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也出现了零星的海水入侵,进入80年代中期,入侵范围 逐渐扩大,情况日益严重。目前比较严重的地区有河北秦皇岛、辽宁大连、山东莱州、淅江 宁波等地 淡水和海水都是可溶混流体,它们之间的接触带是由于水动力弥散作用而形成的过渡 带。在这个过渡带中,混合水的密度由淡水逐渐变化为海水密度。过渡带的宽度随地质条件 和水动力条件而异。在某些条件下,过渡带的宽度相对于含水层的厚度比较小时,可以近似 地把它看成不相溶混的两种流体的突变界面。如沿以色列海岸带的观测资料表明,这种突 变界面的假定是合理的,但较宽的过渡带也是存在的。如山东莱州的观测资料表明,界面平 缓不清晰,界面附近浓度变化缓慢,甚至有起伏。对于过渡带很宽的情况,突变界面的假设 就不合适了,这时需用水动力弥散理论来研究过渡带发生、发展和运动情况 近年来对山东龙口-莱州地区海水入侵的研究表明薛禹群等,1992],造成海水入侵的主 要原因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当淡水的开采量超过其补给量时,截断了原先向海洋排泄的淡水 流,降低了海岸附近的地下水位,导致咸水模楔体向陆地推进,直至达到新的平衡。因而, 海水入侵与抽水量大小、抽水井的分布及地下水开采利用方式有密切关系。用水量偏大、地
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专门水文地质学 第十三章 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负效应及预防措施 §13.1 海水入侵的灾情评估和预防措施 一、海水入侵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海水入侵(海水倒灌)是指海滨地区因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海水(或地下咸水)和地 下淡水的天然平衡条件被破坏,从而引起海水向大陆含水层推移的一种有害水文地质作用, 也就是由于陆地地下淡水水位下降而引起的海水直接侵染淡水层的自然现象。有时风暴潮或 大涌潮覆盖陆域,也称之为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海滨地区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使海滨地区含 水层中的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海水或与海水有水力联系的高矿化地下 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侵,影响入侵带内人、畜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就地用水,使淡水 资源遇到破坏的现象或过程。 滨海含水层在海岸线处与海水接触,在自然状态下,地下水补给海洋。在很多临近海洋 的地区,随着对地下水需求量的日益增多,滨海含水层已成为重要的水源。地下水的开采, 使得地下水对海洋的补给量日趋减少。当滨海含水层的抽水量超过补给量时,海岸附近地下 水位下降,海水进入滨海含水层,并逐步向内陆推进,直至达到新的平衡为止。海水入侵对 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民生活都能产生重大影响,已引起人们广泛地关注。 早在 1855 年就有关于伦敦海水入侵问题的报导,德国、荷兰和日本等国也都有类似的 报导。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也出现了零星的海水入侵,进入 80 年代中期,入侵范围 逐渐扩大,情况日益严重。目前比较严重的地区有河北秦皇岛、辽宁大连、山东莱州、浙江 宁波等地。 淡水和海水都是可溶混流体,它们之间的接触带是由于水动力弥散作用而形成的过渡 带。在这个过渡带中,混合水的密度由淡水逐渐变化为海水密度。过渡带的宽度随地质条件 和水动力条件而异。在某些条件下,过渡带的宽度相对于含水层的厚度比较小时,可以近似 地把它看成不相溶混的两种流体的突变界面。如沿以色列海岸带的观测资料表明, 这种突 变界面的假定是合理的,但较宽的过渡带也是存在的。如山东莱州的观测资料表明,界面平 缓不清晰,界面附近浓度变化缓慢,甚至有起伏。对于过渡带很宽的情况,突变界面的假设 就不合适了,这时需用水动力弥散理论来研究过渡带发生、发展和运动情况。 近年来对山东龙口-莱州地区海水入侵的研究表明[薛禹群等,1992],造成海水入侵的主 要原因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当淡水的开采量超过其补给量时,截断了原先向海洋排泄的淡水 流,降低了海岸附近的地下水位,导致咸水模楔体向陆地推进,直至达到新的平衡。因而, 海水入侵与抽水量大小、抽水井的分布及地下水开采利用方式有密切关系。用水量偏大、地
下水补给量偏小将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出现大面积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的负值区,海 水入侵则沿着负值区发展。海水入侵的分布与强抽水中心的位置有关,咸淡水界面沿海岸线 逐渐向抽水中心移动,入侵带宽度逐渐增大,直至抽水中心为止。如强抽水中心向陆地方向 移动,海水入侵将继续向前推进,直至形成新的平衡。海水入侵方式,依据咸淡水接触关系 的几何形态主要有面状入侵体、带状入侵体、管状入侵体、舌状入侵体和锥状入侵体等。 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的透水性比较均匀的含水层中,海水入侵可呈“面状”推进。沿古河 道岩层导水性好,是海水入侵的有利途径,形成沿古河道深入的“带状”入侵。在基岩区的 断裂带和岩溶发育带,海水入侵可呈“管状”入侵。咸淡水界面的形状与抽水井的分布和管 理运用方式有关。在抽水量大、流量相对稳定的抽水井的集中地段,咸淡水面较清晰陡峻 在抽水井分散、单井抽水量小、抽水相对不稳定的地段,咸淡水界面平缓,不够清晰。以上 第一种情况多出现在工业用水集中区和供水水源地的附近,第二种情况多出现在农业用水 区。在上述类似地区,限制地下水开采是控制海水入侵的基本途径 海水入侵发生主要原因除了人为因素影响之外,特定的自然环境引发影响也不能忽视 经调查分析,通常发生海水入侵的原因有下列因素构成:人为因素、气候因素、地质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 人为因素包括超采地下水、上游蓄水、盐田扩建、陆地海产养殖等。而地质条件决定了 海水入侵的方式、类型和发生强度。其内容包括地层结构、构造发育程度、地质历史事件影 响等 另外,还有气候原因,如干旱、风暴潮等此外还有地理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强 度与其所处地理环境相关,即使同一类型的自然灾害由于地理环境差异的影响其强度也具有 很大差异,如河流短坡降大、滨海低地面积大的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入侵等 海水入侵调查 海水入侵勘査目的是通过对海水入侵状况、发展趋势和海水入侵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勘 査和观测,认识海水入侵灾害及其形成规律,为海水入侵的防治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勘查工作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海水入侵具有隐蔽性、且影响海水入侵的因素很多,单 的方法勘查研究海水入侵一般难以奏效,因此必须用综合方法;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以地 质观察研究为基础,不断提高海水入侵的研究程度和质量;充分合理地利用区内已有的资料 勘察内容包括海水入侵灾情,海水入侵的环境背景、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海水入侵特 征、成因和规律,海水入侵的发展及其危害性预测,海水入侵的防治对策 (一)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和水环境特征勘查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及主要矿产(包括矿泉水资源) 査清地层、构造的分布和性质,注意张扭性断裂构造,其破碎带发育,含水性能好,易 于地下水富集,如与海水有直接联系,易形成海水入侵的通道。查明工作区地貌类型、海岸 地貌和地面高程。 2.含水层的岩性、结构、厚度和富水性:查清含水层的岩性和结构,含水层厚度、含 水层透水性及渗透系数。对于碳酸盐岩地层,要说明其含水层的不均匀性和成层发育的特点。 3.隔水层岩性、结构与厚度。 4.地下水类型,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下水补给量偏小将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出现大面积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的负值区,海 水入侵则沿着负值区发展。海水入侵的分布与强抽水中心的位置有关,咸淡水界面沿海岸线 逐渐向抽水中心移动,入侵带宽度逐渐增大,直至抽水中心为止。如强抽水中心向陆地方向 移动,海水入侵将继续向前推进,直至形成新的平衡。海水入侵方式,依据咸淡水接触关系 的几何形态主要有面状入侵体、带状入侵体、管状入侵体、舌状入侵体和锥状入侵体等。 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的透水性比较均匀的含水层中,海水入侵可呈“面状”推进。沿古河 道岩层导水性好,是海水入侵的有利途径,形成沿古河道深入的“带状”入侵。在基岩区的 断裂带和岩溶发育带,海水入侵可呈“管状”入侵。咸淡水界面的形状与抽水井的分布和管 理运用方式有关。在抽水量大、流量相对稳定的抽水井的集中地段,咸淡水面较清晰陡峻; 在抽水井分散、单井抽水量小、抽水相对不稳定的地段,咸淡水界面平缓,不够清晰。以上 第一种情况多出现在工业用水集中区和供水水源地的附近,第二种情况多出现在农业用水 区。在上述类似地区,限制地下水开采是控制海水入侵的基本途径。 海水入侵发生主要原因除了人为因素影响之外,特定的自然环境引发影响也不能忽视。 经调查分析,通常发生海水入侵的原因有下列因素构成:人为因素、气候因素、地质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 人为因素包括超采地下水、上游蓄水、盐田扩建、陆地海产养殖等。而地质条件决定了 海水入侵的方式、类型和发生强度。其内容包括地层结构、构造发育程度、地质历史事件影 响等。 另外,还有气候原因,如干旱、风暴潮等此外还有地理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强 度与其所处地理环境相关,即使同一类型的自然灾害由于地理环境差异的影响其强度也具有 很大差异,如河流短坡降大、滨海低地面积大的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入侵等。 二、海水入侵调查 海水入侵勘查目的是通过对海水入侵状况、发展趋势和海水入侵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勘 查和观测,认识海水入侵灾害及其形成规律,为海水入侵的防治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勘查工作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海水入侵具有隐蔽性、且影响海水入侵的因素很多,单 一的方法勘查研究海水入侵一般难以奏效,因此必须用综合方法;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以地 质观察研究为基础,不断提高海水入侵的研究程度和质量;充分合理地利用区内已有的资料。 勘察内容包括海水入侵灾情,海水入侵的环境背景、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海水入侵特 征、成因和规律,海水入侵的发展及其危害性预测,海水入侵的防治对策。 (一)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和水环境特征勘查 1.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及主要矿产(包括矿泉水资源) 查清地层、构造的分布和性质,注意张扭性断裂构造,其破碎带发育,含水性能好,易 于地下水富集,如与海水有直接联系,易形成海水入侵的通道。查明工作区地貌类型、海岸 地貌和地面高程。 2. 含水层的岩性、结构、厚度和富水性:查清含水层的岩性和结构,含水层厚度、含 水层透水性及渗透系数。对于碳酸盐岩地层,要说明其含水层的不均匀性和成层发育的特点。 3. 隔水层岩性、结构与厚度。 4. 地下水类型,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5.地下水位、水质和水温特征。 6.海湾与近岸沉积 查清海湾特征和近岸沉积岩性和沉积构造。砂质海湾是海水入侵的良好通道,也是古海 水滞存的有利场所,内陆一侧易发生严重的海水入侵。碳酸盐岩海岸,海水可沿构造裂隙带 或碳酸盐岩溶孔隙或溶洞入侵 7.地理环境演变 查清气候变迁阶段,海陆变迁历史。海进、海退时期以及古河道发育情况 8.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查清地层岩性特征、成因类型、沉积结构与分布规律。 颗粒较粗,透水性较强的沉积物,可成为海水入侵依托的介质,砂体(包括粉砂、细砂 粗砂和砾石)是发生海水入侵最为典型的物质。无论是层状的砂层还是带状砂带,都是诱导 海水入侵的通道。砂层或砂带的物质颗粒越粗,透水性越强,越容易遭受海水的侵入。海相 地层也是海水入侵易发的场所,海相地层(包括泻湖相沉积通常与现代海水保持比较密切的 水力联系,即使没有保持水力联系,往往也可能滞留、封存一部分古海水,从而成为新的侵 染源。因此,砂层、海相地层和古河道砂带以及泻湖沉积层在时空上的分布,直接影响海水 入侵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 9.地下卤水(矿化度>50g/) 查清卤水分布特征、浓度和成因类型 卤水入侵是古海水入侵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潜水卤水层与现代海洋有密切的水力联 系,因此,能得到现今海水的顶托作用.。当陆地地下淡水水位下降时,地下卤水在海水顶 托作用下,迅速沿含水层扩散、侵染淡水 10.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补给量调査,查明地下淡水补给条件的变化情况、尤其是补给量的减少和减少原 因。进行勘査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和水资源综合评价 (二)海水入侵灾害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调查 1.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调查 在开采地下水历史较长、机井密度较大的城市,每1~2年要统测一次丰、枯水期水位 了解集中开采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査明漏斗中心的水位、漏斗面积及形 状。了解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 2.地下水开采量调查 在机井开采量调查的基础上,应对集中开采区的代表性机井每1-2年进行一次丰、枯水 期开采量调査。分析研究机井密度、水位下降幅度与机井开采量变化关系。查明地下水开采 量的超采趋势 3.气候 查明气候干旱和风暴潮情况(风暴潮入侵陆地范围 4.水利工程 查明地表水系特征,主要河流开发状况和新水系格局 5.陆地水化学特征
5. 地下水位、水质和水温特征。 6. 海湾与近岸沉积 查清海湾特征和近岸沉积岩性和沉积构造。砂质海湾是海水入侵的良好通道,也是古海 水滞存的有利场所,内陆一侧易发生严重的海水入侵。碳酸盐岩海岸,海水可沿构造裂隙带 或碳酸盐岩溶孔隙或溶洞入侵。 7. 地理环境演变 查清气候变迁阶段,海陆变迁历史。海进、海退时期以及古河道发育情况 8.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查清地层岩性特征、成因类型、沉积结构与分布规律。 颗粒较粗,透水性较强的沉积物,可成为海水入侵依托的介质,砂体(包括粉砂、细砂、 粗砂和砾石)是发生海水入侵最为典型的物质。无论是层状的砂层还是带状砂带,都是诱导 海水入侵的通道。砂层或砂带的物质颗粒越粗,透水性越强,越容易遭受海水的侵入。海相 地层也是海水入侵易发的场所,海相地层(包括泻湖相沉积)通常与现代海水保持比较密切的 水力联系,即使没有保持水力联系,往往也可能滞留、封存—部分古海水,从而成为新的侵 染源。因此,砂层、海相地层和古河道砂带以及泻湖沉积层在时空上的分布,直接影响海水 入侵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 9. 地下卤水(矿化度>50g/L) 查清卤水分布特征、浓度和成因类型。 卤水入侵是古海水入侵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潜水卤水层与现代海洋有密切的水力联 系,因此,能得到现今海水的顶托作用.。当陆地地下淡水水位下降时,地下卤水在海水顶 托作用下,迅速沿含水层扩散、侵染淡水。 10. 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补给量调查,查明地下淡水补给条件的变化情况、尤其是补给量的减少和减少原 因。进行勘查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和水资源综合评价。 (二)海水入侵灾害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调查 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调查 在开采地下水历史较长、机井密度较大的城市,每 1~2 年要统测一次丰、枯水期水位, 了解集中开采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查明漏斗中心的水位、漏斗面积及形 状。了解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 2. 地下水开采量调查 在机井开采量调查的基础上,应对集中开采区的代表性机井每 1~2 年进行一次丰、枯水 期开采量调查。分析研究机井密度、水位下降幅度与机井开采量变化关系。查明地下水开采 量的超采趋势。 3. 气候 查明气候干旱和风暴潮情况(风暴潮入侵陆地范围。 4. 水利工程 查明地表水系特征,主要河流开发状况和新水系格局 5. 陆地水化学特征
查明地表水化学特征和地下水化学特征 6.水质污染情况 查明地表水水质污染情况及排放量,查明地下水污染情况 7.海水养殖业对水质的影响 如果有盐场、海水养殖场等,应查明建场时间、面积(扩大面积)。 (三)海水入侵规模、特点、类型、成因和程度勘查要求 1.海水入侵范围 般采用边界条件分析、水化学分析、钻探和物探资料分析等手段。主要依据是:(1) 与海水有直接联系的埋藏砂层或碳酸盐岩裂隙带(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应具有连续性。区域 范围内氯离子含量都大于250mg/L:对于海水入侵规模大的地区,视电阻率小于30·m 低阻电性层在区域范围内 由海岸向陆地在整体上逐渐变化。查明海水入侵范围和面积(km2),纵向伸入内陆推进 速度(m/a),氯离子含量及其变化 2.海水入侵的方式 海水入侵范围比较大时可用地层电性特征分析技术查明海水入侵方式。咸淡水接触关系 的几何形态主要有面状入侵体、带状入侵体、管状入侵体体和锥状入侵体等。 3.海水入侵成因 查明是人为原因,还是自然原因(地质原因、气候原因或地理环境因素),或其复合作用 所形成 4.海水入侵通道 海水入侵通道,是指海水沿松散、破碎地层入侵淡水含水层之海水浓度最大的区带。依 据Cμ-含量和视电阻率数值变化,査明通道位置、通道数量、埋深和宽度 5.海水入侵程度 (四)海水入侵灾害的灾情调查 主要调査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对环境的破坏 1.危害对象 人身健康:査明是否有新地方病或原有地方病人数较明显增加,增加原因是否与水质有 关 生态环境和水环境:査明高大乔本、灌木、植物群落退化情况,査明泉水、矿泉水源地 情况 工农业等国民经济情况:查明农作物减产情况,耕地退化情况;查明供水井报废数量及 原因:査明工业企业新开辟水源地情况,工业设备寿命缩短情况及原因 2.危害区域 查明灾害影响的范围,按不同程度可适当分区 3.海水入侵灾害的损失评估 在全面调查统计资料的基础亡,采用现实成本逐项核算或其它办法确定直接经济损失对 社会的影响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 (五)海水入侵勘查技术要求
查明地表水化学特征和地下水化学特征。 6. 水质污染情况 查明地表水水质污染情况及排放量,查明地下水污染情况。 7. 海水养殖业对水质的影响 如果有盐场、海水养殖场等,应查明建场时间、面积(扩大面积)。 (三)海水入侵规模、特点、类型、成因和程度勘查要求 1. 海水入侵范围 一般采用边界条件分析、水化学分析、钻探和物探资料分析等手段。主要依据是:(1) 与海水有直接联系的埋藏砂层或碳酸盐岩裂隙带(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应具有连续性。区域 范围内氯离子含量都大于 250 mg/L;对于海水入侵规模大的地区,视电阻率小于 30 ·m 低阻电性层在区域范围内 由海岸向陆地在整体上逐渐变化。查明海水入侵范围和面积(km2),纵向伸入内陆推进 速度(m/a),氯离子含量及其变化。 2. 海水入侵的方式 海水入侵范围比较大时可用地层电性特征分析技术查明海水入侵方式。咸淡水接触关系 的几何形态主要有面状入侵体、带状入侵体、管状入侵体体和锥状入侵体等。 3. 海水入侵成因 查明是人为原因,还是自然原因(地质原因、气候原因或地理环境因素),或其复合作用 所形成。 4. 海水入侵通道 海水入侵通道,是指海水沿松散、破碎地层入侵淡水含水层之海水浓度最大的区带。依 据 Cl-含量和视电阻率数值变化,查明通道位置、通道数量、埋深和宽度。 5. 海水入侵程度 (四)海水入侵灾害的灾情调查 主要调查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对环境的破坏。 1. 危害对象 人身健康:查明是否有新地方病或原有地方病人数较明显增加,增加原因是否与水质有 关。 生态环境和水环境:查明高大乔本、灌木、植物群落退化情况,查明泉水、矿泉水源地 情况。 工农业等国民经济情况:查明农作物减产情况,耕地退化情况;查明供水井报废数量及 原因;查明工业企业新开辟水源地情况,工业设备寿命缩短情况及原因。 2. 危害区域 查明灾害影响的范围,按不同程度可适当分区。 3. 海水入侵灾害的损失评估 在全面调查统计资料的基础亡,采用现实成本逐项核算或其它办法确定直接经济损失对 社会的影响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 (五)海水入侵勘查技术要求
1.遥感解译 主要用于海水入侵对较大范围环境影响的勘查和观测,例如海水入侵所造成的危害,某 些社会经济状况等 通过航片、卫片解译,要求判断下列问题:土地利用;植被、土壤和地表水的分布:地 下水的时空变化,古河道的分布范围:地质构造基本轮廓;新构造形迹、裸露及隐伏的线性 构造位置。 宜用1:10000~1:30000航空像片。用不同的波段、时相获取不同内容的影像,最佳时 相应该选择在不同作物或土地类型、光谱反射差异最大的季节。对多波段M的不同组合方 式进行线性构造和大河道影像判读,绘制TM影响线性构造解译图和古河道TM影像解译图。 2.区域水文工程地质测绘 主要任务是査明海水入侵地区的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和类型以及」 矿产(卤水)资源。咸淡水层的空间分布范围,天然或开采条件下的补、径、排转化关系。海 水入侵范围、特点及其危害。测绘范围除海水入侵范围外,可适当扩大到生态环境可能受海 水入侵影响的地区。测绘图件比例尺一般为1:25000~1:10000,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地提 高精度 3.地球物理勘探 主要査明以下问题:圈定海水入侵空间分布界线,圈定海水入侵通道,观测咸淡水界面 运移规律,入侵区域地下水中Cl-浓度的变化趋势 国内常用物探方法有电测井、井液电阻率、无线电波透视、地层电性特征分析等。应结 合具体情况选用,以提高应用效果为原则。地层电性特征分析适用于大范围而钻孔密度比较 小的地区。在第四纪地层厚度大、沉积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区,测出的曲线比较圆滑,使用量 板法解释比较妤;在第四纪地层比较薄、岩性变化比较大,特别是在基岩地区测出的曲线 般拐折多变,用拐点切线法或简易拐点切线法解释比较好。地球物理勘探精度一般应与水文 地质测绘比例尺相适宜 4.钻探 对于城市,或范围不大且已有较多水文地质钻孔的地区,应尽量利用已有的钻孔,适当 补充一些钻孔。在钻孔较少的地区布置新的钻孔时,要和观测网(点)综合考虑,钻孔尽量 孔多用 钻探的主要任务是查明海水入侵体的空间分市及其空间变化规律,查明卤水体的空间分 布形态,查明地下水C-浓度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查明海水入侵通道的位置 及延伸情况,各含水层分层采样进行水质分析 勘探线的布置:分海水入侵和卤水入侵两种情况布置勘探线及钻孔。对于海水入侵 般布置或垂直海岸线和垂直河流的勘探线:对于卤水入侵,在垂直方向上要按浅、中、深不 同深度布置,平面上沿卤水体的纵轴和横轴布置 钻孔深度的确定:一般有钱、中、深不同的深度以控制其变化。深钻一般应穿过入侵含 水体或卤水体的底部 5.室内和野外测试
1. 遥感解译 主要用于海水入侵对较大范围环境影响的勘查和观测,例如海水入侵所造成的危害,某 些社会经济状况等。 通过航片、卫片解译,要求判断下列问题:土地利用;植被、土壤和地表水的分布;地 下水的时空变化,古河道的分布范围;地质构造基本轮廓;新构造形迹、裸露及隐伏的线性 构造位置。 宜用 1: 10 000~1:30 000 航空像片。用不同的波段、时相获取不同内容的影像,最佳时 相应该选择在不同作物或土地类型、光谱反射差异最大的季节。对多波段 TM 的不同组合方 式进行线性构造和大河道影像判读,绘制TM影响线性构造解译图和古河道 TM影像解译图。 2. 区域水文工程地质测绘 主要任务是查明海水入侵地区的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和类型以及 矿产(卤水)资源。咸淡水层的空间分布范围,天然或开采条件下的补、径、排转化关系。海 水入侵范围、特点及其危害。测绘范围除海水入侵范围外,可适当扩大到生态环境可能受海 水入侵影响的地区。测绘图件比例尺一般为 1:25 000 ~1: 10 000,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地提 高精度。 3. 地球物理勘探 主要查明以下问题:圈定海水入侵空间分布界线,圈定海水入侵通道,观测咸淡水界面 运移规律,入侵区域地下水中 Cl-浓度的变化趋势。 国内常用物探方法有电测井、井液电阻率、无线电波透视、地层电性特征分析等。应结 合具体情况选用,以提高应用效果为原则。地层电性特征分析适用于大范围而钻孔密度比较 小的地区。在第四纪地层厚度大、沉积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区,测出的曲线比较圆滑,使用量 板法解释比较好;在第四纪地层比较薄、岩性变化比较大,特别是在基岩地区测出的曲线一 般拐折多变,用拐点切线法或简易拐点切线法解释比较好。地球物理勘探精度一般应与水文 地质测绘比例尺相适宜。 4. 钻探 对于城市,或范围不大且已有较多水文地质钻孔的地区,应尽量利用已有的钻孔,适当 补充一些钻孔。在钻孔较少的地区布置新的钻孔时,要和观测网(点)综合考虑,钻孔尽量一 孔多用。 钻探的主要任务是查明海水入侵体的空间分市及其空间变化规律,查明卤水体的空间分 布形态,查明地下水 Cl-浓度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查明海水入侵通道的位置 及延伸情况,各含水层分层采样进行水质分析。 勘探线的布置:分海水入侵和卤水入侵两种情况布置勘探线及钻孔。对于海水入侵,一 般布置或垂直海岸线和垂直河流的勘探线;对于卤水入侵,在垂直方向上要按浅、中、深不 同深度布置,平面上沿卤水体的纵轴和横轴布置。 钻孔深度的确定:一般有钱、中、深不同的深度以控制其变化。深钻一般应穿过入侵含 水体或卤水体的底部。 5. 室内和野外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