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一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 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 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 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 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 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 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 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 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 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 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 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 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 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 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 文明的摇篮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 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巡堂并检查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导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 活动题
教学重难点 1.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 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 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 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 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 23-25 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 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巡堂并检查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导。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完成 25 页 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2.地形:高原 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 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学习,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明 民俗风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我们 通过25页的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看看这些“黄土风情” 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展示图片并请学生举例分析 学生: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情况等解释图片 现象或举例分析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来源。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 识,大家都清楚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 大家知道黄土高原表层的黄土怎么来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2.地形:高原 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 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学习,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明、 民俗风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我们 通过 25 页的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看看这些“黄土风情” 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展示图片并请学生举例分析。 学生: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情况等解释图片 现象或举例分析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来源。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 识,大家都清楚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 大家知道黄土高原表层的黄土怎么来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都有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 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对于黄土的来历,我们来认识前人的推测“风成说” 板书 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 学生:阅读教材26页“阅读材料”,认识“风成说 课堂活动:通过阅读,请同学们继续来完成27页活动题第1题 学生:阅读活动题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说明的情况。 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好,通过阅读理解,“风成说”对黄土高原中黄土的来历这样一种解 释,大家认同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下去。 过渡:我们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 蚀,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下面我们来阅读图6.29,认识 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板书 2.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沟壑纵横 3形成过程
教师:同学们都有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 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对于黄土的来历,我们来认识前人的推测“风成说”. 板书: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 学生:阅读教材 26 页“阅读材料”,认识“风成说”. 课堂活动:通过阅读,请同学们继续来完成 27 页活动题第 1 题。 学生:阅读活动题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说明的情况。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 上。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好,通过阅读理解,“风成说”对黄土高原中黄土的来历这样一种解 释,大家认同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下去。 过渡:我们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 蚀,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下面我们来阅读图 6.29,认识 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板书: 2.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沟壑纵横 3.形成过程:
展示:展示图6.29,为学生解释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通过我们一起学习,黄土高原的历史文明以及环境特征都基本了 解了,重点把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及“风成说”的 看法,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风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知识框架把握重难点, 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希望同学们预习。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 形特征;初步掌握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 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 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黄土高原的文明特点,知道她曾孕育了华夏文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 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通“风成说”初步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展示图 6.29,为学生解释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通过我们一起学习,黄土高原的历史文明以及环境特征都基本了 解了,重点把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及“风成说”的 看法,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风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知识框架把握重难点, 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希望同学们预习。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 形特征;初步掌握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 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 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黄土高原的文明特点,知道她曾孕育了华夏文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 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通“风成说”初步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