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研讨 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 、整体把握 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 欣赏景物描写 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 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流的季节”。可见,“淡淡的喜悦”冋样笼罩了全文。 上的月色,突岀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第四、五直接而集中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内心 段最能体现这种美。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独白。这一大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 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作者的这种心情 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淸香,仿佛远处高楼上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 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 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总之,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 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 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 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他 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 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 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都是“淡淡的 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 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不同的理解 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 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 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 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 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凡此 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种种,不胜枚举 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3品味精美语言 谧、恬静,衬托岀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真”,“真 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回到朴素,回到自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然”(《今天的诗》),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 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不可取。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 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描绘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 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单纯的朴素,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 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之中,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的想像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以 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关联本文而论,作者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适 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地是运用比喻, 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 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 现实中来。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 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全无奇异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 的,还有“淡淡的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 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征。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 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欣赏景物描写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 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 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第四、五 段最能体现这种美。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 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 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 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 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 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 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 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 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 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 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 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 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 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 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 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 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 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 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 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 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 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 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 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 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关联 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 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 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 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 现实中来。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 的,还有“淡淡的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 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 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 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 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 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 流的季节”。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笼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内心 独白。这一大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 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 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作者的这种心情, 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 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 总之,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 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 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 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他 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 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 都是“淡淡的”。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 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 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 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 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 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 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 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凡此 种种,不胜枚举。 3.品味精美语言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真”,“真 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回到朴素,回到自 然”(《今天的诗》),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 不可取。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 描绘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 单纯的朴素,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 之中,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的想像, 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以 本文而论,作者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适 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地是运用比喻, 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 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 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全无奇异 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 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 征。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 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
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笔墨才有情韵了。 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 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渐写渐淡,写到“我什么也没有”时,似乎要回到现实 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它们嵌在中来了。不料,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出其 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其他如写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 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驰神往的。但思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绪突然中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 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于回到现实中来。最后“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我 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形成呼应。虽然经历了 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 场灵魂的净化,中间波澜迭起,但都在“轻轻的”和 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悄悄的”情境中进行,与“荷塘月色”幽静、朦胧的气氛 问题探究 是和谐一致的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4课文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过去对本文的解读一直重视写作背景,那么文章是写 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于怎样的背景之下呢? 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散文有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 “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时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 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从斗 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 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这种思想的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 塘。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 了抒情的基调 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2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如果究法…在这三条路里(指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条路一 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编者),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 的故乡。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 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其间参加了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 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 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 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 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如果要知人论世地鉴赏本篇课文,可以循此揣摩作者 偶然抽岀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给S君的写作本文的思想来由。但不宜过多地挖掘课文的“政治 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性”思想性”因素 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关于练习 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 因此,如果要深究,“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 往怀旧的意义 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体会文章的回环婉曲之美。 设题意图: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着重体会情景 名曰“荷塘月色”,但开篇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读交融的写作特点 者面前,而是先说“心里颇不宁静”。可是又不说如何参考答案: 不宁静,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走在通往小煤屑路——幽僻、寂静: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 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无意于写美景,反渲染环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花一姿态各异, 境的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塘的美好,尽显秀色: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荷叶的波动 而是想驱除内心的烦闷。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疾如闪电: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薄如轻 之前,还先来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议论,像在摆脱自纱;云天—淡淡的:树影一一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己,又像在肯定自己;既是议论,又是抒情。经过几树缝灯光——没精打彩;蛙叫蝉鸣—最为热闹。总之, 番曲折,换了心境,调整了心态,才真正将自己与自写出了荷塘四周和荷塘当中的各种景物,其中以写荷 然美景融为一体,对自然美的感受才见真切了,挥洒塘中的景物为主,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
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 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 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 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它们嵌在 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其他如写 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 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 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 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二、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 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散文有 “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 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 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 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 塘。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 了抒情的基调。 2.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如果究 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 的故乡。1920 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 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 6 年。其间参加了 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 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 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 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 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 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给 S 君的 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 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 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因此,如果要深究,“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 往怀旧的意义。 3.体会文章的回环婉曲之美。 名曰“荷塘月色”,但开篇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读 者面前,而是先说“心里颇不宁静”。可是又不说如何 不宁静,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走在通往 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无意于写美景,反渲染环 境的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塘的美好, 而是想驱除内心的烦闷。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 之前,还先来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议论,像在摆脱自 己,又像在肯定自己;既是议论,又是抒情。经过几 番曲折,换了心境,调整了心态,才真正将自己与自 然美景融为一体,对自然美的感受才见真切了,挥洒 笔墨才有情韵了。 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 渐写渐淡,写到“我什么也没有”时,似乎要回到现实 中来了。不料,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出其 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 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驰神往的。但思 绪突然中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 于回到现实中来。最后“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我 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形成呼应。虽然经历了 一场灵魂的净化,中间波澜迭起,但都在“轻轻的”和 “悄悄的”情境中进行,与“荷塘月色”幽静、朦胧的气氛 是和谐一致的。 4.课文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过去对本文的解读一直重视写作背景,那么文章是写 于怎样的背景之下呢? 本文写于 1927 年 7 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 时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 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从斗 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 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这种思想的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 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 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 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指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条路── 编者),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 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 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 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 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 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如果要知人论世地鉴赏本篇课文,可以循此揣摩作者 写作本文的思想来由。但不宜过多地挖掘课文的“政治 性”“思想性”因素。 关于练习 一、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 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 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题意图: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着重体会情景 交融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小煤屑路──幽僻、寂静;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花──姿态各异, 尽显秀色;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荷叶的波动 ──疾如闪电;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薄如轻 纱;云天──淡淡的;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树缝灯光──没精打彩;蛙叫蝉鸣──最为热闹。总之, 写出了荷塘四周和荷塘当中的各种景物,其中以写荷 塘中的景物为主,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
静之美 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 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之情。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美3关于叠音词的解答参见“整体把握”。 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三、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 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 二、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 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1.……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 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2.朱自清的所谓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其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实也就是说要分解剖析,把描写对象解剖为一个一个 声似的 组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 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3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 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字的淸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散文研究》)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4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 设题意图:训练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修辞方法吗?我的判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 的表达效果,品味一些重要词语的意味。这些仅是举静态的描述,可是想像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 例性的,课文满篇都是精彩的语句,学生可自行査找,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 自行品味。本题还将品味语句与仿写语句结合起来,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轼)海韩(愈)潮。他的 让学生发挥语言表达的创造力 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 参考答案: 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他 1.第一句,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淸香”与‘渺茫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他 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 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 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余 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设题意图:给学生提供助读材料,开阔视野,启发思 境的优雅与宁静。 考,而且鼓励学生表达创见,针对这些不同说法发表 第二句,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个人看法。这些材料来自专家的硏究成果,具有很高 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的水平,学生应该首先认真阅读,仔细体会,再发表 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个人见解。专家的反面意见更值得重视,甚至可以引 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发学生讨论 像。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参考答案 《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第一则材料是从作品的审美风格来分析的,突出地说 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明朱自淸散文的诗意和美:第二则材料是从具体的写 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増,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作方法来分析的,说明写法的细腻:第三则材料是从 馨、幽雅的氛围。 审美风格和思想境界来分析的,概括提炼为一个“清 2.第一句,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字;第四则材料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的,但以反面 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批评为主,指出朱自清散文欠缺开阖吞吐之势,有俚 景象 俗繁琐陈旧的弊端。其中前三则材料为一组,第四则 第二句,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材料自成一说。 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教学建议 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 本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特别适合朗读。可以
静之美。 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美 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 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二、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 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 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 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 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 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泻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 画 在荷叶上。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设题意图: 训练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修辞方法 的表达效果,品味一些重要词语的意味。这些仅是举 例性的,课文满篇都是精彩的语句,学生可自行查找, 自行品味。本题还将品味语句与仿写语句结合起来, 让学生发挥语言表达的创造力。 参考答案: 1.第一句,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 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 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 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 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 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 境的优雅与宁静。 第二句,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 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 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 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 像。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 《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 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 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 馨、幽雅的氛围。 2.第一句,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 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 景象。 第二句,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 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 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 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 之情。 3.关于叠音词的解答参见“整体把握”。 三、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 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 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 1.……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 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2.朱自清的所谓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其 实也就是说要分解剖析,把描写对象解剖为一个一个 组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 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 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3.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 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 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 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 散文研究》) 4.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 吗?我的判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 静态的描述,可是想像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 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 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轼)海韩(愈)潮。他的 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 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他 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他 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 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 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余 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设题意图: 给学生提供助读材料,开阔视野,启发思 考,而且鼓励学生表达创见,针对这些不同说法发表 个人看法。这些材料来自专家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 的水平,学生应该首先认真阅读,仔细体会,再发表 个人见解。专家的反面意见更值得重视,甚至可以引 发学生讨论。 参考答案: 第一则材料是从作品的审美风格来分析的,突出地说 明朱自清散文的诗意和美;第二则材料是从具体的写 作方法来分析的,说明写法的细腻;第三则材料是从 审美风格和思想境界来分析的,概括提炼为一个“清” 字;第四则材料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的,但以反面 批评为主,指出朱自清散文欠缺开阖吞吐之势,有俚 俗繁琐陈旧的弊端。其中前三则材料为一组,第四则 材料自成一说 。 教学建议 一、本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特别适合朗读。可以
通篇朗读,也可以择段朗读。要读出课文的韵味和情更有精心“择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 调。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本“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 文的意境,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 二、为便于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变化,教师可强化形象的作用。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 适当补充一些背景材料,让学生结合文本以及有关材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 料理解作者其人。学生可各抒己见,不求统一答案 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 当然,老师可以有倾向性指导。 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读起 、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如准确的用词,恰当的修来又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音乐美的感觉。 饰语,叠词的使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文章三大部分之间的转接,十分妥贴。第一部分(1至 用等。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适当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在3段)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 朗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好的语句,说说好在哪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 里,并背诵、默写或仿写。 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 有关资料 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 、关于作者 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节选自《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 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社1990年版) 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 四、荷香月色,诗情画意(刘泰隆)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 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 《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境。但是,在那诗情画意里,却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 宄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孤诣与苦心。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 散文作家 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 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身历之境”了,但他却以诗人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不 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 二、《采莲赋》参考译文(罗定五) 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在全篇结构中,作者集中笔力于荷塘月色的,主要在 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中间三段(第4、5、6段),我们就以此为例,来看看作 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者是怎样设色着墨、行文布局的。首先着力写荷塘 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 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朱自清写景向 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来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他说“若能将静 《荷塘月色》的结构和语言(金志华) 态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欧游杂记)自序》)。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 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 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画 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岀静,也呈一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 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 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 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花朵的情态,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 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接下去着力写月色,先写月 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 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为用, 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写出一种勾人心魄的意境。单写月光比较单调,因此
通篇朗读,也可以择段朗读。要读出课文的韵味和情 调。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本 文的意境,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为便于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变化,教师可 适当补充一些背景材料,让学生结合文本以及有关材 料理解作者其人。学生可各抒己见,不求统一答案。 当然,老师可以有倾向性指导。 三、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如准确的用词,恰当的修 饰语,叠词的使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 用等。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适当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在 朗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好的语句,说说好在哪 里,并背诵、默写或仿写。 有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 籍浙江绍兴,1898 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 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 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 《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 究古典文学。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 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 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 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二、《采莲赋》参考译文(罗定五)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 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 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 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 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 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三、《荷塘月色》的结构和语言(金志华)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 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 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 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 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 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 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 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 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 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 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 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 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 更有精心“择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 “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 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 强化形象的作用。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 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 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 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读起 来又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音乐美的感觉。 文章三大部分之间的转接,十分妥贴。第一部分(1 至 3 段)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 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4 至 6 段)的夜景 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 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 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 (节选自《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 社 1990 年版) 四、荷香月色,诗情画意(刘泰隆)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 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 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 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 境。但是,在那诗情画意里,却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 孤诣与苦心。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 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 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 身历之境”了,但他却以诗人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不 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 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在全篇结构中,作者集中笔力于荷塘月色的,主要在 中间三段(第 4、5、6 段),我们就以此为例,来看看作 者是怎样设色着墨、行文布局的。首先着力写荷塘, 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 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朱自清写景向 来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他说“若能将静 态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欧游杂记〉自序》)。 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 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画 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 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 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 花朵的情态,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 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接下去着力写月色,先写月 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 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为用, 写出一种勾人心魄的意境。单写月光比较单调,因此
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 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 “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 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由是荷塘在其衬映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 下更显得风情绰约了。这里着意写月色,但处处又不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 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静静泻在花叶上所形成的“薄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 薄的青雾”,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雾光叶色、水气交相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 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最后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 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 片荷塘围住了,只有几段空隙,漏进了月光,所以“树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 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地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 就在这一团迷蒙雾气中显露出来。这里着墨较浓。继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 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树下水里的蛙鼓。这只是随意点染。浓淡相间地勾勒《荷塘月色》的艺术成就,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 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 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 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 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你我〉序》)来绘神 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状态、表情达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 情的安排,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话, 股神韵,氤氲着一种浓郁的诗意。 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读着令人感到分外 《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种的。有鲜明的比喻,亲切。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 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 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朱自清十 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分注意遣词用字的准确和贴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而且生动:有明显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 在“峭楞楞如鬼一般ˆ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塘里”,这“泻”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雾气点活了。又 轻俏:有强烈的衬托,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 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有生动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的拟人,那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 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点路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都是量词 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当形容词用,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 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如“微风过处,送染和加强诗情画意的作用。在《荷塘月色》里,作者 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髙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还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 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深 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又如“蓊蓊郁郁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是“蓊郁”这一双音节词的重叠,不但说明树木之多 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照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是远近高低的连用,极写了荷塘四面树丛之茂密。这 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种例子很多,简直俯拾即是,这些多样形态的叠字叠 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词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 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富有音乐美。总之,《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 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 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 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 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 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 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 的心境的反映。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 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 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
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 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 “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 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由是荷塘在其衬映 下更显得风情绰约了。这里着意写月色,但处处又不 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静静泻在花叶上所形成的“薄 薄的青雾”,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雾光叶色、水气交相 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最后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 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 片荷塘围住了,只有几段空隙,漏进了月光,所以“树 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 就在这一团迷蒙雾气中显露出来。这里着墨较浓。继 之,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 树下水里的蛙鼓。这只是随意点染。浓淡相间地勾勒 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 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 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 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 情的安排,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 一股神韵,氤氲着一种浓郁的诗意。 《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种的。有鲜明的比喻, 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 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 而且生动;有明显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 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 轻俏;有强烈的衬托,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 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有生动 的拟人,那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 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 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 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如“微风过处,送 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 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 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 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照 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 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 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 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 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 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荷塘月色》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 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 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 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 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 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 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 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 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 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 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 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 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 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 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 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 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 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地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 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 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荷塘月色》的艺术成就,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 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 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 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你我〉序》)来绘神 状态、表情达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 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话, 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读着令人感到分外 亲切。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 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朱自清十 分注意遣词用字的准确和贴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 塘里”,这“泻”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雾气点活了。又 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 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 点路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都是量词 当形容词用,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 染和加强诗情画意的作用。在《荷塘月色》里,作者 还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 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深 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又如“蓊蓊郁郁” 是“蓊郁”这一双音节词的重叠,不但说明树木之多, 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是远近高低的连用,极写了荷塘四面树丛之茂密。这 种例子很多,简直俯拾即是,这些多样形态的叠字叠 词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 富有音乐美。总之,《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 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 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 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 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 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 的心境的反映。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 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 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