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节日诗情 制作人:刘群(黄冈中学惠州学校) 制作时间:2007年9月25日
中秋节 ----节日诗情 制作人:刘群(黄冈中学惠州学校) 制作时间:2007年9月25日
中天一轮满, 藏头联,虽不现 秋野万里看 月”字,但 o轮满”已点出月满 时的景观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用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藏头联,虽不现 “月”字,但“一 轮满”已点出月满 时的景观。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 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 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 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 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 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 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 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 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 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 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 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 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 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 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 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 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 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 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 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 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 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 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 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 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 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 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 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 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 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 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 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 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 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 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 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 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 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 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 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 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 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 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 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 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 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 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 的传统
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 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 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 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 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 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 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 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 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 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 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 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 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 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