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卜辞“众人聲…”及相关问题 彭邦焖 文中使用甲骨文字代号表 g k m 武丁卜辞中有一条重要史料,是学者们研究商代农业、土地 制度、阶级结构和社会形态诸问题时所经常征引的,这就是: 终已卜,宾,贞令众人日入羊方圣田.一。 贞勿令众人。六月。一, (《甲编》3501,《甲释附图》贰墨捌, 《合集》6) 从《甲释》者始一直未有人释读。我们在编纂《合集》时,反复 细省此片,“众人”之后确有这样一个字,字迹十分清晰。可 是。以往征引此辞者都略而不录,若无其字,似乎没有此字也无 关紧要 其实,此字在这里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字,正确释读此字有助 于我们正确认识有关甲骨文中众入的诸多问题。 、释a a字上所从的b,甲骨文已有单字(参见《乙》848),常见 为c形(参见《甲骨文编》3·19,第391号),在复合字体中也有 25
简作形的,则与甲骨文的尹宁同形了。但尹字也偶有作前者的, 《邺》三下39·7有-一字从上下文看显然为尹字就写作c形。c或b 一般都释为聿,聿字秦以后加“竹”头作笔,聿、笔原本一字。 笔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种制子。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a字上 边所从者实为手持笔或刷形,释者只当此字为聿,实则还可释为 “e” 《说文》无单独的“e”,但草部收有“从草e声的“f”字, 段注:“读苦怪切,即聩字。”然又云:“e字左边所从不知何 物,”我以为此所从者就是g形,象捆扎的毛或草刷。考林义光 《文源》卷就说:e“即f之古文”又说:五,“束刍形,又象 手持之。”林说非常正确。我们不必拘泥于“束草”,事实上, 草或毛发均可束之作笔刷用,所以“h”与甲骨文a字上所从手 持者应为同类之物。聿、原本同形,后来才衍分为二字,其衍 <或早一 变之迹当如图: 再说a下所从者,王襄曾释为耳(《簿室般契类纂》)。 《说文·耳部》:“耳主听也,象形。”甲骨文的这个字确为耳 的象形,它与金文中所见耳字或从耳的字完全一致,如《聋鼎》 (《三代》2·45·2)《耳卣》(《三代》13·36:6)所见 之耳字均与甲骨文的字同形,足见释此字为耳是正确的,亦为 学者所公认. 由上,我们完全可将此字隶写作“”字,这就是许慎讲的 聩字的或体。 6
《说文·耳部》:*聩,聋也,从耳贵声。j,聩或从e. 由甲骨文看,聩本从,但此字的聋义在“令众人j入羊方圣田” 是讲不通的,故需要进一步探索字在卜辞中作何解。 二、关于“众人j…”的探讨 甲骨文一个字认识否.不应该只解决了形音义就算了,必须 要放入原辞中去检验看看是否读得通全辞,所以有必要作进一步 探索。 (一)从字构形上看,原形作a,它与甲骨文尽宁k、1都是 同类构形的字,尽为洗涤器孤之形,则字可说是洗刷耳之形。 唯一一不类者是a字的耳略偏左下方。其实,这正是洗涤耳的特 点,因为耳在人的头部两侧,耳孔也分向左右两边,用刷时不可 能上下,只能略为侧偏方向进行。后世的理发师傅有“取耳”一 项活(现在没有了),就是用耳制,耳勺除去耳垢,耳刷就是一 种小巧的束毛之器一一象笔一祥的小刷,a学的本义当指除去耳 疾使之利于听。耳有疾则会聋(耳有垢也会防害听党),《说 文》j的聋义或由此出。 但在这条卜辞中显然不是用的“洗刷耳”义,也不是用的聋 义,因为于此辞不可通读。当然,甲骨文中不用造字时的初义的 情况已不少,如“m”字作人腋下两点形,示意人的两腋所在, 为腋下之本字,但卜辞中已借为副词,用于谓语动词之前,表示 “又”、“也”(如《前》3·19·3,《丙》18,《续》4·32 | ·5等)或借为夜晚字(如《合集》583反)。再如甲骨文的 “隹”字,本象鸟形,初义指鸟,卜辞中往往用作助词,用以加重 语气明确目的,常置于人名、时名或地名之前.如“焦主几祖” 等“佳”的用法。总之,卜辞中假借字已不少。“众人”的“” 看来也已假借为与洗刷耳治耳疾的原义无关的另外意思了。 (二)从的音韵上求解、据《说文》我们已知遵聩即j,.段 27
玉裁注日:·读五怪切,十五部”。考古音在十五部的字,声相 近者不少,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快和蒉二字。 先看快字。《说文·心部》“快,喜也,从心夹声,”段 注:“引伸之义为疾速,俗字作驶。苦怪切,十五部。”又据《经 籍纂沽》卷六十九(又见《说文·草部》段注)e下称“e本作 快。”(按应说“快本作e”)快作为疾速,只是引伸之义,在 先茶文献中尚不见用此义。《孟子·梁惠王》:“然后快于心” “吾何快于是”。《国策·秦策》“文信筷去面不快。”宋玉 《风赋》“快哉此风”等等,都是用的欢喜、称心、快意、高 兴的意思。此解引回原辞,应为“令众人高兴入羊方圣田”。众 人奉命去为王室服劳役,只有劳役之苦,不可能有高兴的心情。 诗人所美化的周文王“经始灵台”“庶民子来”(《大雅·灵 台》),把被役使的民众说成是出于自愿而心情偷快的蹈跃参 加,不见得就是符合实际的。显然作喜悦解也摊以通释全辞, 再看斑字。《说文·草部》:“蒉,草器也,从州贵声,奥 古文蒉,象形。《论语》日:‘有荷臾(今本作蒉)而过孔氏之 门。’”段玉裁在注《说文》时也引“孟子日:‘不知足而为 履,我知其不为赘也。·”知蒉是盛物之器,原来可能是草编的筐 器,后来也有竹编制的,所以也有作竹头的“篑”字,《论语· 子罕》“臂如一山,未成一赛。”包注:“篑,土笼也。”郑玄 亦调:“篑,盛土器。”先秦文献中已有从竹之赛”,但《说 文》中却未见此字。 如果说甲骨卜辞中这个与芽可以互借通用,也解作盛物的 筐器,则这条卜辞就成了:“贞令众人筐器入羊方圣田”,众人 被命令可以理解,管器是物则怎么命令呢?且从音韵学上也有值 得考虑的地方。萁与古音同部,古汉语中同部通假是常见的; 然而,我们迄今未在先秦文献中见到他们通假的先例。一般说 来,虽然同部可以通假,组无先例财需慎重不可武断。基于此, 88
人辞令众人j”之不能假为蒉, (三)再从“j”的字义上看,我们已经知道了:j、f、e或 快古文献中可以通假,虽然后来形与义有所变化,古音都在十 五部。前面我们已经论证过,“快,喜也”、“聩,聋也,” “,草也”诸义于原辞“众人入羊方圣田”都讲不通,现在还 有一个《说文》不见的“e”字的意义需要进一步考索。 据《尔雅·释诂》:“e,息也”。当然,j也可能作“息 也”。郭璞注《尔雅》谓:“息,苦劳者宜止息。”考之先秦文 献,息也多作止息、休息、歇息、暂停等义解,如《诗·召南· 殷其雷》的“莫敢遑息”、《唐风·葛生》的“谁年独息”, 《大雅·民劳》“民亦劳止,讫可小息”,《管子·七法》说的 “犹左书而右息之”等等,都是止息、停止的意思.息还有慰劳 之义,如《仪礼·乡饮酒》:“乃息司正”(卷十)之息即慰劳 的意思。其实这也止息引伸来的,劳而后息自然觉得是一安慰。 又《说文·心部》“息,喘也。”段注:,“气舒日息,引伸为 休息之称。”《说文·口部》又训“喘,疾息也。”可见还有短 暂、暂时、暂停等意思。 我们再将止息、暂停等义代入我们讲的: 「癸已下,宾,贞令众人j入羊方圣田 L贞勿令众人 就可作这样的解释,即:癸已日占卜,贞人宾问卦,问:下令 众人暂停(停止)入羊方圣田么?对贞之辞省略了“入羊方圣 | 田”,意思是问:不下令众人(暂停入羊方圣田)?商王进行这 样的占卜,显然是先有命令发出要众人入羊方圣田,或者众人已 经行动,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别的情况,故又才有这种是否取消 成命,让众人哲停入羊方圣田的反复占人记录。这正是e(于)者 息也,“苦劳者宜止息”的反映,也是商王对众人实行安抚政策的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