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泳 内容摘要 1概述 2电泳的基本原理 3电泳系统 4支持介质 5染料 6影响因素
电泳 内容摘要 1 概述 2 电泳的基本原理 3 电泳系统 4 支持介质 5 染料 6 影响因素
1电泳概述 1.1电泳的定义 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方 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之为电泳( electrophoresis,简称EP) 电泳技术就是根据各种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迁移速度的不 同而对物质进行分离的一类实验技术 带电颗粒在电场中移动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现象。移动的 速度与颗粒带电的强弱、分离介质的阻力、电极液的粘度 和电场强度等因素有关。生物大分子在电场中移动的速度 除上述因素外还与分子形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分子的 带电性质及数目等因素有关
1电泳概述 1.1电泳的定义 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方 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之为电泳(electrophoresis,简称EP)。 电泳技术就是根据各种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迁移速度的不 同而对物质进行分离的一类实验技术。 带电颗粒在电场中移动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现象。移动的 速度与颗粒带电的强弱、分离介质的阻力、电极液的粘度 和电场强度等因素有关。生物大分子在电场中移动的速度 除上述因素外还与分子形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分子的 带电性质及数目等因素有关
12电泳技术的发展过程 电泳现象早在1808年就已经被发现,但电泳作为一种分 离技术却是在1937年由瑞典科学家 Tiselius a首先提出来的 ,并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自由电泳仪,建立了“移界电泳 ”分离模式。他用光学方法观察到在电泳迁移过程中血清 蛋白质界面的移动,首先证明了血清是由白蛋白 β和γ球蛋白组成的,为表彰他对电泳技术所做出的突出 贡献,1948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1.2电泳技术的发展过程 电泳现象早在1808年就已经被发现,但电泳作为一种分 离技术却是在1937年由瑞典科学家Tiselius A首先提出来的 ,并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自由电泳仪,建立了“移界电泳 ”分离模式。他用光学方法观察到在电泳迁移过程中血清 蛋白质界面的移动,首先证明了血清是由白蛋白、α1、α2 、β和γ球蛋白组成的,为表彰他对电泳技术所做出的突出 贡献,1948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20世纪50年代,以支持介质为主的电泳模式不断涌现,如滤纸 醋酸纤维素薄膜、淀粉薄膜等。 60年代以后发展了以凝胶为主的支持物的电泳方法,如 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电泳等 1967年 Shapiro a l等在凝胶电泳的基础上建立了SDS-聚 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70年代以后根据不同需要推出了多种电泳模式,如圆盘 电泳、垂直板电泳、双向电泳、脉冲电泳、等电聚焦电泳 印迹转移电泳等技术
20世纪50年代,以支持介质为主的电泳模式不断涌现,如滤纸、 醋酸纤维素薄膜、淀粉薄膜等。 60年代以后发展了以凝胶为主的支持物的电泳方法,如 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电泳等。 1967年Shapiro A L等在凝胶电泳的基础上建立了SDS-聚 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70年代以后根据不同需要推出了多种电泳模式,如圆盘 电泳、垂直板电泳、双向电泳、脉冲电泳、等电聚焦电泳 、印迹转移电泳等技术
90年代又推出了分辨率极高的高效毛细管电泳。多年来 科学家们对电泳结果的分析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各种 实验方法,电泳后对分离物质可以用染色、扫描、紫外吸 收、放射自显影、生物活性测定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到所 需数据
90年代又推出了分辨率极高的高效毛细管电泳。多年来 科学家们对电泳结果的分析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各种 实验方法,电泳后对分离物质可以用染色、扫描、紫外吸 收、放射自显影、生物活性测定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到所 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