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沉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矿物学、岩石学与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作 为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 础课。本课程构成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 是寻找能源资源 矿产 源和水 资源最重要的 工作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盆地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当前盆地动力学研究的 科学前沿及其进展,提高在野外调查、实验测试和多学科综合分析与模拟的基础上对盆地系 统研究及动力学分析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盆地研究与相关资源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章盆地分析基础 盆地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盆地分析历史与现状,盆地分析相关领域,盆地分析思路 与流程 第二章盆地动力学分类及其板块构造背景 盆地沉降机制,盆地动力学类型,盆地在板块构造中的位置及其与造山带的动力学关 系,盆山演化,盆地叠加与复合 第三章盆地构成要素整体分析 完整地揭示盆地地层、沉积、构造等特征,并阐明其历史演化相关关系 第四章盆地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机制 盆地基底与深部结构、岩浆活动,壳幔作用、岩石圈变形、热状态及其演化,盆地形 成与演化的深部机制 第五章盆地充填样式与演化分析 盆地的充填物与充填过程,沉积岩与岩浆岩组合,盆地充填演化,盆地沉降与充填的 关系 第六章伸展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伸展构造,伸展模式,盆地类型与特征,盆地的充填样式,盆地动力学机制 第七章挠曲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褶皱冲断构造系统,盆地的构造变形,盆地的充填演化,盆地动力学机制 第八章走滑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走滑构造,盆地类型与特征,盆地的沉积学标识,盆地动力学机制 第九章克拉通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11 预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沉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矿物学、岩石学与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作 为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 础课。本课程构成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 是寻找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最重要的工作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盆地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当前盆地动力学研究的 科学前沿及其进展,提高在野外调查、实验测试和多学科综合分析与模拟的基础上对盆地系 统研究及动力学分析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盆地研究与相关资源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盆地分析基础 盆地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盆地分析历史与现状,盆地分析相关领域,盆地分析思路 与流程 第二章 盆地动力学分类及其板块构造背景 盆地沉降机制,盆地动力学类型,盆地在板块构造中的位置及其与造山带的动力学关 系,盆山演化,盆地叠加与复合 第三章 盆地构成要素整体分析 完整地揭示盆地地层、沉积、构造等特征,并阐明其历史演化相关关系 第四章 盆地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机制 盆地基底与深部结构、岩浆活动,壳幔作用、岩石圈变形、热状态及其演化,盆地形 成与演化的深部机制 第五章 盆地充填样式与演化分析 盆地的充填物与充填过程,沉积岩与岩浆岩组合,盆地充填演化,盆地沉降与充填的 关系 第六章 伸展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伸展构造,伸展模式,盆地类型与特征,盆地的充填样式,盆地动力学机制 第七章 挠曲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褶皱-冲断构造系统,盆地的构造变形,盆地的充填演化,盆地动力学机制 第八章 走滑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走滑构造,盆地类型与特征,盆地的沉积学标识,盆地动力学机制 第九章 克拉通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盆地类型与特征、沉降机制及其演化,盆地岩石圈的特点及与全球构造的关系 第十章盆地成藏成矿过程分析 盆地流体及其输导系统,油气成藏的流体动力学,煤的富集过程,与盆地流体密切相 关的层控金属矿床的形成 第十一章中国盆山关系及主要叠合盆地概况 第十二章盆地分析与模拟方法 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现代实验测试技术、计算机与模拟技术 教材:(略) 主要参考书: 1.Allen P A,Allen J R.Basin analysi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5. 2.MiallAD.Principles of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92. 3.Busby CJ.Ingersoll R V.Tectonics of sedimentary basin.Oxford:Blackwell Science,1995. 4.Dickinson W R.The dynamics of sedimentary basins.[S.L]:USG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7. 5.李思田,解习农,王华,焦养泉,任建业,庄新国,陆水湖。沉积盆地分析基础与 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王成善,李祥辉.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03, 7.陆克政,朱筱敏,漆家福。含油气盆地分析.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 8.王桂梁,琚宜文,郑孟林,曹代勇,秦勇,朱炎铭。中国北部能源盆地构造,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撰写人:琚宜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学院) 撰写日期:2010年05月
12 盆地类型与特征、沉降机制及其演化,盆地岩石圈的特点及与全球构造的关系 第十章 盆地成藏成矿过程分析 盆地流体及其输导系统,油气成藏的流体动力学,煤的富集过程,与盆地流体密切相 关的层控金属矿床的形成 第十一章 中国盆山关系及主要叠合盆地概况 中国的构造区划与岩石圈结构、典型盆山关系、主要叠合盆地以及能源资源、沉积矿 产资源等形成与分布 第十二章 盆地分析与模拟方法 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现代实验测试技术、计算机与模拟技术 教材:(略) 主要参考书: 1.Allen P A, Allen J R. Basin analysi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5. 2.Miall A D. Principles of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92. 3.Busby C J, Ingersoll R V. Tectonics of sedimentary basin. Oxford: Blackwell Science, 1995. 4.Dickinson W R. The dynamics of sedimentary basins. [S.L]: USG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7. 5.李思田,解习农,王华,焦养泉,任建业,庄新国,陆永潮.沉积盆地分析基础与 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王成善,李祥辉.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陆克政,朱筱敏,漆家福.含油气盆地分析.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 8.王桂梁,琚宜文,郑孟林,曹代勇,秦勇,朱炎铭.中国北部能源盆地构造.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撰写人:琚宜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学院) 撰写日期:2010 年 05 月
大纲编号:S081801ZJ005 层序地层学 Mathematical Logic 课程编号:S081801Z005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沉积学和/或古生物-地层学,石油地质学、地震地质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沉积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沉积地层分析方法与地震地质方法 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层序分辨率和解释的精确度,并将该分析方法应用到陆相地层,而且提 出了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现在的层序地层学不仅仅是油气产业部门进行地层分析的一种手段 (或方法体系),而且已成 科研部门进行盆地沉积动力学分析、地壳表层系统演化分析的 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解释方法,能运 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提要: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基本术语定义 层序定义,层序类型,层序界面特征,体系域定义,其它。 第三章层序地层学沉积模式 碎屑岩层序地层模式,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式,压缩段(密集段)及其地层学意义。 第四章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 地震层序分析,地震相分析,测井岩相与层序解释,露头层序地层分析 第五章高分辨层序地层学 理论基础,应用举例。 第六章陆相地层层序地层学 研究意义,陆相断陷盆地特殊性,层序地层模式。 第七章层序地层学、盆地沉积动力学和全球变化
13 大纲编号:S081801ZJ005 层序地层学 Mathematical Logic 课程编号:S081801ZJ005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沉积学和/或古生物-地层学,石油地质学、地震地质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沉积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沉积地层分析方法与地震地质方法 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层序分辨率和解释的精确度,并将该分析方法应用到陆相地层,而且提 出了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现在的层序地层学不仅仅是油气产业部门进行地层分析的一种手段 (或方法体系),而且已成为科研部门进行盆地沉积动力学分析、地壳表层系统演化分析的 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解释方法,能运 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提要: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基本术语定义 层序定义,层序类型,层序界面特征,体系域定义,其它。 第三章 层序地层学沉积模式 碎屑岩层序地层模式,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式,压缩段(密集段)及其地层学意义。 第四章 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 地震层序分析,地震相分析,测井岩相与层序解释,露头层序地层分析。 第五章 高分辨层序地层学 理论基础,应用举例。 第六章 陆相地层层序地层学 研究意义,陆相断陷盆地特殊性,层序地层模式。 第七章 层序地层学、盆地沉积动力学和全球变化
不同类型盆地充填序列的层序地层样式,层序地层与地球表层圈系统 教材:(略) 主要参考书: Spec.Publ.42. 3.Einsele G.,Ricken,W.,Seilacher,A.,1991.Cycles and Events in Stratigraphy. 4.Macdonald,D.I.M,1991.Sedimentation,Tectonics and Eustasy,IAS Spec. Publ.,12,Blackwell Science. 5.Emery,D.and Myers,K.,1996.Sequence Stratigraphy,Blackwell Science, Oxford. 6.Miall,A.D.,1997.The Geology of Stratigraphic Sequences,Springer,Berlin 撰写人:陈代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撰写日期:2010年05月
14 不同类型盆地充填序列的层序地层样式,层序地层与地球表层圈系统 教材:(略) 主要参考书: 1. C. K. 威尔格斯等(徐怀大等译),层序地层学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993。 2. Wilgus. C. K. et al., 1988. Sea-level Chang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EPM. Spec. Publ. 42. 3. Einsele G., Ricken, W., Seilacher, A., 1991. Cycles and Events in Stratigraphy. 4. Macdonald, D.I.M., 1991. Sedimentation, Tectonics and Eustasy, IAS Spec. Publ., 12, Blackwell Science. 5. Emery, D. and Myers, K., 1996. Sequence Stratigraphy, Blackwell Science, Oxford. 6. Miall, A.D., 1997. The Geology of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Springer, Berlin. 撰写人:陈代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撰写日期:2010 年 05 月
大纲编号:S081801Z006 数学地质基础 The Elements ofMathgeology 课程编号:S081801Z006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地学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地学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数理统计方法及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目 的是提高学生定量分析和处理地质数据的能力。 内容提要: 第一章概率论的基本知识 随机现象、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 与中心极限定律。 第二章统计推断 地质数据资料的整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第三章方差分析 单因子方差分析,双因子方差分析,数据可利用程度的检验方法及其应用实例。 第四章回归分析 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及其实例, 第五章相关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的数学模型,典型变量与典型相关系数的计算步骤,典型相关系数显著 性检验,及其应用实例
15 大纲编号:S081801ZJ006 数学地质基础 The Elements of Mathgeology 课程编号:S081801ZJ006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地学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地学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数理统计方法及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目 的是提高学生定量分析和处理地质数据的能力。 内容提要: 第一章 概率论的基本知识 随机现象、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 与中心极限定律。 第二章 统计推断 地质数据资料的整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第三章 方差分析 单因子方差分析,双因子方差分析,数据可利用程度的检验方法及其应用实例。 第四章 回归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及其实例。 第五章 相关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的数学模型,典型变量与典型相关系数的计算步骤,典型相关系数显著 性检验,及其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