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染色体分离异常 不同物种动物的染色体数目 物种体细胞(2n)性细胞(n)物种体细胞(2n)性细胞(n) 人 46 23 38 19 ◆大鼠42 21 44 22 ◆小鼠40 20 猫兔狗 78 39
3、染色体分离异常 不同物种动物的染色体数目 物种 体细胞(2n) 性细胞(n) 物种 体细胞(2n) 性细胞(n) ◆ 46 23 猫 38 19 ◆ 42 21 兔 44 22 ◆小鼠 40 20 78 39
)DNA损伤的修复 估计的人类内源性DNA损伤和修复过程 损伤类型 损伤发生率 最大修复速度 脱嘌呤 1000 脱嘧啶 55 胞嘧啶脱氨 aaa 单链断裂 5000 2×105 N7—甲基化鸟嘌呤 3500 a O6—甲基化鸟嘌呤 130 +氧化性产物 120 注:损伤发生率以每小时每细胞发生次数计,最大修复速度以每小时每细 胞修复的碱基对数计,a指虽已测出实际的值,但估计最大修复速度 为发生率的2倍以上
估计的人类内源性DNA损伤和修复过程 损伤类型 损伤发生率 最大修复速度 脱嘌呤 1 000 a 脱嘧啶 55 a 胞嘧啶脱氨 15 a 单链断裂 5000 2×105 N7—甲基化鸟嘌呤 3500 a O6—甲基化鸟嘌呤 130 104 氧化性产物 120 105 注:损伤发生率以每小时每细胞发生次数计,最大修复速度以每小时每细 胞修复的碱基对数计,a指虽已测出实际的值,但估计最大修复速度 为发生率的2倍以上 (二)DNA损伤的修复
14复制前修复 光复活: 最常见的紫外线对DNA的损伤:相邻2个胸腺 嘧啶形成二聚体。 修复:在长波紫外线或短波可见光诱导下,光 裂合酶可催化嘧啶二聚体进行单体化。在人类未 得到充分证明。 “适应性”反应 低剂量烷化剂可诱导一种专一蛋白质(酶)的 合成,这种酶称为烷基转移酶或烷基受体蛋白 可将结合到碱基上(鸟嘌呤)的烷基转移到酶 本身的半光氨酸-SH基上,恢复嘌呤本身的结构 多种细胞中存在
1、复制前修复 ◆ 光复活: 最常见的紫外线对DNA的损伤:相邻2个胸腺 嘧啶形成二聚体。 修复:在长波紫外线或短波可见光诱导下,光 裂合酶可催化嘧啶二聚体进行单体化。在人类未 得到充分证明。 ◆ “适应性”反应 低剂量烷化剂可诱导一种专一蛋白质(酶)的 合成,这种酶称为烷基转移酶或烷基受体蛋白。 可将结合到碱基上(鸟嘌呤)的烷基转移到酶 本身的半光氨酸-SH基上,恢复嘌呤本身的结构。 多种细胞中存在
a切除修复 多步骤修复过程。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将受损 伤的碱基或异常核苷酸切除 包括损伤部位识别外切酶、内切酶、连接酶等 能修复UV、加合等多种形式的DNA损伤 2、复制过程中的修复 损伤保留至复制时修复,容易发生错误。有些 损伤保留至复制时才得以修复。 3-5外切核酸酶,具有校正读码功能,修复复 制过程中的错误 3、复制后修复(SOS修复) 仅限于原核生物
◆ 切除修复 多步骤修复过程。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将受损 伤的碱基或异常核苷酸切除。 包括损伤部位识别外切酶、内切酶、连接酶等。 能修复UV、加合等多种形式的DNA损伤。 2、复制过程中的修复 损伤保留至复制时修复,容易发生错误。有些 损伤保留至复制时才得以修复。 3‘-5’外切核酸酶,具有校正读码功能,修复复 制过程中的错误。 3、复制后修复(SOS修复) 仅限于原核生物
小(三)致突变作用的不良后果 哺乳动物 给有效剂量的诱变剂 诱发突变 体细胞突变 生殖细胞突变 肿瘤畸胎显性致死隐性致死可遗传的改变 (如果胚胎(不可遗传 基因突变 接触毒物)的改变) 平衡易位 的缺失
(三)致突变作用的不良后果 哺乳动物 诱发突变 体细胞突变 生殖细胞突变 肿瘤 畸胎 显性致死 隐性致死 可遗传的改变 (如果胚胎 (不可遗传 基因突变 接触毒物) 的改变) 平衡易位 小的缺失 给有效剂量的诱变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