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卷收载列宁在1918年7月底至1919年3月上旬即外国武 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开始阶段的著作。 苏维埃俄国1918年春获得的和平喘息时机未能持续多久,国 内外反革命势力又把战争强加于工农国家,迫使苏维埃人民中断 了刚刚着手进行的和平社会主义建设。帝国主义集团的垄断资本 家不甘心丢掉他们借给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几十亿卢 布的债款,不甘心放弃他们在俄国拥有的工厂、矿井和所取得的巨 额利润。早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帝国主义 者就准备向苏维埃俄国发动进攻,而俄国退出战争又使它们在对 德作战中失去了俄国军队的支援、失去了牵制德军的力量,这更引 起它们的不安。3月,英、美、法军队在摩尔曼斯克登陆;4月,日、 美、英军队相继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5月,由英、法策动的捷克 斯洛伐克军在伏尔加河中游和西伯利亚发动了反苏维埃政权的叛 乱。与此同时,德帝国主义者不顾布列斯特和约的约束,继续对苏 维埃国家进行掠夺。到8月,苏维埃俄国的很大一片国土被侵占: 欧俄部分的北部被英、法所占领,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 亚的一大部分被捷克斯洛伐克军所占领;南高加索和中亚细亚遭 到英国的武装干涉,而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顿河 流域则被德军入侵。1918年秋,协约国英、美、法在击败德国后更
前 言 本卷收载列宁在1918年7月底至1919年3月上旬即外国武 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开始阶段的著作。 苏维埃俄国1918年春获得的和平喘息时机未能持续多久,国 内外反革命势力又把战争强加于工农国家,迫使苏维埃人民中断 了刚刚着手进行的和平社会主义建设。帝国主义集团的垄断资本 家不甘心丢掉他们借给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几十亿卢 布的债款,不甘心放弃他们在俄国拥有的工厂、矿井和所取得的巨 额利润。早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帝国主义 者就准备向苏维埃俄国发动进攻,而俄国退出战争又使它们在对 德作战中失去了俄国军队的支援、失去了牵制德军的力量,这更引 起它们的不安。3月,英、美、法军队在摩尔曼斯克登陆;4月,日、 美、英军队相继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5月,由英、法策动的捷克 斯洛伐克军在伏尔加河中游和西伯利亚发动了反苏维埃政权的叛 乱。与此同时,德帝国主义者不顾布列斯特和约的约束,继续对苏 维埃国家进行掠夺。到8月,苏维埃俄国的很大一片国土被侵占: 欧俄部分的北部被英、法所占领,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 亚的一大部分被捷克斯洛伐克军所占领;南高加索和中亚细亚遭 到英国的武装干涉,而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顿河 流域则被德军入侵。1918年秋,协约国英、美、法在击败德国后更
把军队调来进攻苏维埃俄国。帝国主义者的武装干涉鼓动了俄国 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一场外国帝国主义者和俄国国内反革命势力 所策动的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开始了。布尔什维克党在极端艰难 的条件下使革命向纵深发展,不仅在城市、也开始逐步在广大农村 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为了动员一切人力和物力来保卫国家,苏维埃 政权宣布全国为统一的军营,采取了后来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的一系列非常措施:由国家按严格的集中制管理一切工业生 产,不仅把大工业、而且把中等工业以及一部分小工业收归国有; 实行余粮收集制,要求农民把全部剩余产品缴纳给国家;禁止私人 买卖粮食和工业品;取消货币流通而代之以实物交换;实行普遍劳 动义务制,使劳动军事化,等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表现于 经济生活中,也表现于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向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的过渡是从1918年夏到1919年春逐步完成的,它的执行一直 持续到1921年初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结束时。 本卷的头一篇文献是列宁1918年7月29日《在全俄中央执 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埃、工厂委员会和工会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这篇讲话分析了苏维埃俄国所面临的形势。列宁指出,英法帝国主 义者向苏维埃俄国发动军事进攻,要用尽一切办法来推翻工农政 权,而俄国的地主、资本家和富农必然同任何外国人相勾结,背叛 人民,出卖祖国。列宁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已到了最危急的 时期,“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的存亡问题,俄国社会 主义革命问题,完全归结为战争问题”(见本卷第13页)。列宁说, 既然形势迫使我们重新进入战争状态,我们就必须号召大家拿起 武器来;我们的迫切任务就是保持住苏维埃政权,保持住这个社会 主义的火炬,继续使它尽可能迸发出更多的火花,促使社会主义革 列 宁 全 集 第 三十五卷
把军队调来进攻苏维埃俄国。帝国主义者的武装干涉鼓动了俄国 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一场外国帝国主义者和俄国国内反革命势力 所策动的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开始了。布尔什维克党在极端艰难 的条件下使革命向纵深发展,不仅在城市、也开始逐步在广大农村 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为了动员一切人力和物力来保卫国家,苏维埃 政权宣布全国为统一的军营,采取了后来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的一系列非常措施:由国家按严格的集中制管理一切工业生 产,不仅把大工业、而且把中等工业以及一部分小工业收归国有; 实行余粮收集制,要求农民把全部剩余产品缴纳给国家;禁止私人 买卖粮食和工业品;取消货币流通而代之以实物交换;实行普遍劳 动义务制,使劳动军事化,等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表现于 经济生活中,也表现于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向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的过渡是从1918年夏到1919年春逐步完成的,它的执行一直 持续到1921年初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结束时。 本卷的头一篇文献是列宁1918年7月29日《在全俄中央执 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埃、工厂委员会和工会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这篇讲话分析了苏维埃俄国所面临的形势。列宁指出,英法帝国主 义者向苏维埃俄国发动军事进攻,要用尽一切办法来推翻工农政 权,而俄国的地主、资本家和富农必然同任何外国人相勾结,背叛 人民,出卖祖国。列宁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已到了最危急的 时期,“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的存亡问题,俄国社会 主义革命问题,完全归结为战争问题”(见本卷第13页)。列宁说, 既然形势迫使我们重新进入战争状态,我们就必须号召大家拿起 武器来;我们的迫切任务就是保持住苏维埃政权,保持住这个社会 主义的火炬,继续使它尽可能迸发出更多的火花,促使社会主义革 列 宁 全 集 第 三十五卷
命的熊熊烈火烧得更旺。1918年10月22日列宁在同一会议上作 的报告以及会议所通过的决议,还有列宁在此期间在党的、苏维埃 的以及各种群众组织的会议上所作的大量讲话和报告,其中心内 容都是如何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全面支援红军和巩固后方。 列宁密切注视着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给美国工人的 信》充满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促进了外国无产阶级反对武装干 涉苏维埃俄国的抗议运动的发展。列宁在信中向美国无产阶级介 绍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真相,讲述了苏维埃国家所实行的伟大革命 改造和爱好和平的对外政策以及当时正受到的包括美国在内的外 国帝国主义者的军事进攻。列宁指出,美国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 国家,但它也成了贫富最悬殊的国家之一,在那里,一小撮亿万富 翁肆意挥霍、穷奢极欲,而千百万劳苦大众却濒于赤贫境地。列宁 认为美国革命无产者担负着一个特别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毫不调 和地反对美帝国主义。而对另一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当时蓬 勃发展的革命运动,列宁更是寄予莫大希望。1918年11月德国革 命的过程在本卷的文献中有较多的反映。获悉德国发生政治危机 的最初消息,列宁即建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埃同工 厂委员会代表和工会代表举行联席会议,他10月2日在给联席会 议的信中号召俄国无产阶级尽力援助德国工人。这一时期中其他 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运动所取得的胜利也都使列宁欢欣鼓舞,11月 3日他在庆祝奥匈革命的游行大会上发表了讲话。而德国反动派 杀害德国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卡·李卜克内西和罗·卢森堡的罪行 则激起了列宁的无比义愤,《在抗议杀害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 ·卢森堡的群众大会上的讲话》(1919年1月19日)以及此后的 许多文献都表明了这一点。 前 言
命的熊熊烈火烧得更旺。1918年10月22日列宁在同一会议上作 的报告以及会议所通过的决议,还有列宁在此期间在党的、苏维埃 的以及各种群众组织的会议上所作的大量讲话和报告,其中心内 容都是如何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全面支援红军和巩固后方。 列宁密切注视着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给美国工人的 信》充满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促进了外国无产阶级反对武装干 涉苏维埃俄国的抗议运动的发展。列宁在信中向美国无产阶级介 绍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真相,讲述了苏维埃国家所实行的伟大革命 改造和爱好和平的对外政策以及当时正受到的包括美国在内的外 国帝国主义者的军事进攻。列宁指出,美国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 国家,但它也成了贫富最悬殊的国家之一,在那里,一小撮亿万富 翁肆意挥霍、穷奢极欲,而千百万劳苦大众却濒于赤贫境地。列宁 认为美国革命无产者担负着一个特别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毫不调 和地反对美帝国主义。而对另一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当时蓬 勃发展的革命运动,列宁更是寄予莫大希望。1918年11月德国革 命的过程在本卷的文献中有较多的反映。获悉德国发生政治危机 的最初消息,列宁即建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埃同工 厂委员会代表和工会代表举行联席会议,他10月2日在给联席会 议的信中号召俄国无产阶级尽力援助德国工人。这一时期中其他 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运动所取得的胜利也都使列宁欢欣鼓舞,11月 3日他在庆祝奥匈革命的游行大会上发表了讲话。而德国反动派 杀害德国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卡·李卜克内西和罗·卢森堡的罪行 则激起了列宁的无比义愤,《在抗议杀害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 ·卢森堡的群众大会上的讲话》(1919年1月19日)以及此后的 许多文献都表明了这一点。 前 言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进行使粮食问题成了苏维埃国家 所面临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本卷中的许多文献都涉及这个问 题。苏维埃政权在1918年春就实行粮食垄断,同粮食投机活动和 私贩活动展开斗争。到1918年夏,出现了粮食极端困难的局面。列 宁8月初写的《关于粮食问题的提纲》拟制了基本的粮食政策,人 民委员会据此制定了若干法令。为了保障红军和城市工人的起码 的口粮供应,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又实行了余粮收集制。余粮收集制 成了战时共产主义的核心。列宁1919年1月17日《在全俄中央执 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埃和全俄工会代表大会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面阐述苏维埃政权的粮食政策时对余粮收集制作了必要的说 明。粮食问题同运输问题有密切关系。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卫分 子切断了苏维埃共和国同粮食、原料、燃料主要产区之间的交通 线,这更加剧粮食工作的危急状况,也使工厂因无原料和燃料而停 止生产。列宁1919年1月28日在《真理报》上发表《大家都来做粮 食工作和运输工作!》一文,号召竭尽一切努力搞好粮食工作和运 输工作。 收进本卷的《给叶列茨工人的信》、《关于工农联盟问题给各级 工人、农民和红军代表苏维埃的电报的草稿》、《皮季里姆·索罗金 的宝贵自供》、《在莫斯科党工作人员大会上关于无产阶级对小资 产阶级民主派的态度的报告》(1918年11月27日)、《在莫斯科全 省苏维埃、贫苦农民委员会和俄共(布)区委员会代表大会上的讲 话》(1918年12月8日)、《对一个农民的询问的答复》等文献论述 的是如何对待中农、如何对待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这个问题关系到 反对白卫分子和外国武装干涉者的斗争的成败。中农问题是工农 联盟的一个重要问题。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布尔什维克党实行的 列 宁 全 集 第 三十五卷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进行使粮食问题成了苏维埃国家 所面临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本卷中的许多文献都涉及这个问 题。苏维埃政权在1918年春就实行粮食垄断,同粮食投机活动和 私贩活动展开斗争。到1918年夏,出现了粮食极端困难的局面。列 宁8月初写的《关于粮食问题的提纲》拟制了基本的粮食政策,人 民委员会据此制定了若干法令。为了保障红军和城市工人的起码 的口粮供应,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又实行了余粮收集制。余粮收集制 成了战时共产主义的核心。列宁1919年1月17日《在全俄中央执 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埃和全俄工会代表大会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面阐述苏维埃政权的粮食政策时对余粮收集制作了必要的说 明。粮食问题同运输问题有密切关系。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卫分 子切断了苏维埃共和国同粮食、原料、燃料主要产区之间的交通 线,这更加剧粮食工作的危急状况,也使工厂因无原料和燃料而停 止生产。列宁1919年1月28日在《真理报》上发表《大家都来做粮 食工作和运输工作!》一文,号召竭尽一切努力搞好粮食工作和运 输工作。 收进本卷的《给叶列茨工人的信》、《关于工农联盟问题给各级 工人、农民和红军代表苏维埃的电报的草稿》、《皮季里姆·索罗金 的宝贵自供》、《在莫斯科党工作人员大会上关于无产阶级对小资 产阶级民主派的态度的报告》(1918年11月27日)、《在莫斯科全 省苏维埃、贫苦农民委员会和俄共(布)区委员会代表大会上的讲 话》(1918年12月8日)、《对一个农民的询问的答复》等文献论述 的是如何对待中农、如何对待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这个问题关系到 反对白卫分子和外国武装干涉者的斗争的成败。中农问题是工农 联盟的一个重要问题。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布尔什维克党实行的 列 宁 全 集 第 三十五卷
是中立中农的政策,因为那时中农对苏维埃政权还不信任,甚至抱 敌对态度。切身感受促使中农转变立场,他们从大量事实中看出, 只有苏维埃政权才是外国武装干涉的抵御者、祖国的保卫者。大批 优秀工人下乡、带去社会主义思想,贫苦农民委员会在农村广泛建 立起来并开展活动、进行反对地主和富农的斗争,这些对争取中农 起了决定作用。鉴于形势的变化,必须改变对中农的态度,必须从 中立中农的政策改变为同中农妥协的政策。列宁指出:中农不是苏 维埃政权的敌人,苏维埃政权从来没有在任何问题上宣布过要同 中农作斗争,也没有进行过这种斗争;它主张同中农妥协,对中农 作一系列让步,同中农结成联盟。列宁提出了一个新的政治口号: “善于同中农妥协,—— 同时一分钟也不放弃对富农的斗争,完全 地紧紧地依靠贫苦农民—— 这就是当前的任务。”(见本卷第191 页)这个口号为1919年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所批准。中农和 手工业者,以及其他许多具有同他们相同生活条件和观点的职员、 军官和一般知识分子等,属小资产阶级。在任何资本主义社会中, 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才是决定性的力量,而介于这两个阶级 之间、可归入小资产阶级经济范畴的一切社会成分,必然在这两种 决定性力量之间摇摆不定。俄国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鲜明地体现 了这种特征。1918年秋,小资产阶级政党民主派随着形势的发展, 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分裂,它们的一部分对布尔什维主义先是从敌 视转为中立,然后又转为支持。列宁认为应该设法促成这种转变, 善于利用这种转变,以加速社会主义的胜利。 列宁重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俄国农 村只是完成了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不是实行社会主义革 命。列宁1918年11月6日在全俄苏维埃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庆祝 前 言
是中立中农的政策,因为那时中农对苏维埃政权还不信任,甚至抱 敌对态度。切身感受促使中农转变立场,他们从大量事实中看出, 只有苏维埃政权才是外国武装干涉的抵御者、祖国的保卫者。大批 优秀工人下乡、带去社会主义思想,贫苦农民委员会在农村广泛建 立起来并开展活动、进行反对地主和富农的斗争,这些对争取中农 起了决定作用。鉴于形势的变化,必须改变对中农的态度,必须从 中立中农的政策改变为同中农妥协的政策。列宁指出:中农不是苏 维埃政权的敌人,苏维埃政权从来没有在任何问题上宣布过要同 中农作斗争,也没有进行过这种斗争;它主张同中农妥协,对中农 作一系列让步,同中农结成联盟。列宁提出了一个新的政治口号: “善于同中农妥协,—— 同时一分钟也不放弃对富农的斗争,完全 地紧紧地依靠贫苦农民—— 这就是当前的任务。”(见本卷第191 页)这个口号为1919年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所批准。中农和 手工业者,以及其他许多具有同他们相同生活条件和观点的职员、 军官和一般知识分子等,属小资产阶级。在任何资本主义社会中, 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才是决定性的力量,而介于这两个阶级 之间、可归入小资产阶级经济范畴的一切社会成分,必然在这两种 决定性力量之间摇摆不定。俄国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鲜明地体现 了这种特征。1918年秋,小资产阶级政党民主派随着形势的发展, 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分裂,它们的一部分对布尔什维主义先是从敌 视转为中立,然后又转为支持。列宁认为应该设法促成这种转变, 善于利用这种转变,以加速社会主义的胜利。 列宁重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俄国农 村只是完成了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不是实行社会主义革 命。列宁1918年11月6日在全俄苏维埃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庆祝 前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