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7页的内容。记叙钱学森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本文,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钱学森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学会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和学生认为应重点记忆的词语;教 师指出教材以时间作为明线组织材料,让学生找出表明时间的词语,这类容易完成 的题目,旨在创造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2.从对“眷恋”一词的理解入手,让学生明白文章的暗线。采用“探究式学习” 的方法,运用换位思考,补出文章没有明写出来的钱学森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注 进而通过钱学森的成就向学生提示:爱国不是一种空洞的情感,还需要真实的本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 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2.了解作者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始终眷恋”的思想感情。 教学突破 通过学生阅读和教师的点拨突出重点;通过换位思考(或称进入角色)突破难 点。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可以在阅读中得到提高;组织材料所用的表示时间的词 语,教师点到即可;“始终眷恋”的思想感情可以尽可能让学生进入角色,让自己 变成钱学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第一课时 1.教具:最好有两个飞机模型,螺旋桨式和喷气式的一一可帮助导入新课。 2.资料收集:关于钱学森个人的资料;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可以制作课 件。 学生准备 第二课时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 52-57 页的内容。记叙钱学森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本文,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钱学森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学会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和学生认为应重点记忆的词语;教 师指出教材以时间作为明线组织材料,让学生找出表明时间的词语,这类容易完成 的题目,旨在创造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2.从对“眷恋”一词的理解入手,让学生明白文章的暗线。采用“探究式学习” 的方法,运用换位思考,补出文章没有明写出来的钱学森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注; 进而通过钱学森的成就向学生提示:爱国不是一种空洞的情感,还需要真实的本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 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2.了解作者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始终眷恋”的思想感情。 教学突破 通过学生阅读和教师的点拨突出重点;通过换位思考(或称进入角色)突破难 点。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可以在阅读中得到提高;组织材料所用的表示时间的词 语,教师点到即可;“始终眷恋”的思想感情可以尽可能让学生进入角色,让自己 变成钱学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第一课时 1.教具:最好有两个飞机模型,螺旋桨式和喷气式的——可帮助导入新课。 2.资料收集:关于钱学森个人的资料;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可以制作课 件。 学生准备 第二课时
关于爱国话题的名言。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指导学生了解钱学森对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 3.指导学生深入理解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通读全文,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线索 2.理解所谓爱国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要有实在的本领。 3.学习换位思考,进入作品提供的生活环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展示教具,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展示两个不同的飞机模型,1.纷纷回答,但可能说不准 引导学生对比并说出两者的 差异,各自的特点 提示:螺旋桨式,可以载起 较重的物体,但飞行速度较慢 喷气式,也能载起较重物体,飞 行速度快得多 2.速度可能会决定着用途:你2.回答:前者在和平环境运送物 觉得两类飞机的用途会有何或人;后者可用于作战… 不同? 可补充:并可用于导弹技 术,宇宙飞船,等等。 3.谁在飞机的螺旋桨式向喷气|3.积极回答:中国科学家,钱学 式过渡,并最终遨游太空的 航天器过渡中成了关键人 物? 4.板书课题:始终眷恋着自己|4.翻到教材第52页,阅读标题 的祖国。(有条件的班可用大和注释①。 屏幕投影) 初步阅读教材,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线索(约分钟)
关于爱国话题的名言。 教学步骤 (第 1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指导学生了解钱学森对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 3.指导学生深入理解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通读全文,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线索。 2.理解所谓爱国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要有实在的本领。 3.学习换位思考,进入作品提供的生活环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展示教具,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展示两个不同的飞机模型, 引导学生对比并说出两者的 差异,各自的特点。 提示:螺旋桨式,可以载起 较重的物体,但飞行速度较慢; 喷气式,也能载起较重物体,飞 行速度快得多。 2.速度可能会决定着用途:你 觉得两类飞机的用途会有何 不同? 可补充:并可用于导弹技 术,宇宙飞船,等等。 3.谁在飞机的螺旋桨式向喷气 式过渡,并最终遨游太空的 航天器过渡中成了关键人 物? 4.板书课题:始终眷恋着自己 的祖国。(有条件的班可用大 屏幕投影) 1.纷纷回答,但可能说不准。 2.回答:前者在和平环境运送物 或人;后者可用于作战…… 3.积极回答:中国科学家,钱学 森。 4.翻到教材第 52 页,阅读标题 和注释①。 二、初步阅读教材,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线索(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扫清文字1.默读全文。注意不理解的及 障碍,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自认为用得好的字 字,注意对用得好的词语要重 点记忆。 2.读完了,想一想一一组织材料2.积极回答:时间顺序。边读 的顺序有三:时间、空间、逻边标记,体会作者组织材料 辑。你能说出本文的顺序吗 的时间脉络。 请一边浏览,一边标记体现顺 序的词语。 3.指出:文中有一个段落没有沿3.应该能找到在第5自然段 时间的线索一路写下去,而是讨论该段在文中所起的作 作了一个小小变通,这是哪 用。回答:第一句承上启下; 段?谁能说出这个段落在全 然而”一句点题。 文中的作用? 点拨:结构上的承上启下, 内容上的点明主题。 三、深入阅读教材,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深入阅读教材之前,先想想:1.明确:“眷恋”,深切地留恋 文章标题《始终眷恋着自己“始终”一词说明钱学森“回 的祖国》中的“眷恋”什么到祖国去”的念头不是在1949 意思?怎样理解“始终” 年10月1日才突然产生的; 词?大家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第5自然段中两个“不止 证据,证明钱学森早在新中次”,证明钱学森早就有了归 国诞生之前就眷恋祖国吗?国的念头 2.请沿着“始终眷恋”这一提2.设想:“自己”没有了,有的 法,“进入角色”,把自己想是那个因“庚子赔款”而留美 象成钱学森,找出下列各段,的学生。 谈谈自己当时的想法 (1)考取了“庚子赔款”留(1)重读此段。回答:想到 美学生那段。如果你是钱学自己是弱国的学生,自己的将 森,当你前往美国求学的路来不仅仅事关自己的前途,也 上,你只想到个人的前途而关系祖国的命运。 没有想到别的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扫清文字 障碍,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 字,注意对用得好的词语要重 点记忆。 2.读完了,想一想——组织材料 的顺序有三:时间、空间、逻 辑。你能说出本文的顺序吗? 请一边浏览,一边标记体现顺 序的词语。 3.指出:文中有一个段落没有沿 时间的线索一路写下去,而是 作了一个小小变通,这是哪一 段?谁能说出这个段落在全 文中的作用? 点拨:结构上的承上启下, 内容上的点明主题。 1.默读全文。注意不理解的及 自认为用得好的字。 2.积极回答:时间顺序。边读 边标记,体会作者组织材料 的时间脉络。 3.应该能找到在第 5 自然段。 讨论该段在文中所起的作 用。回答:第一句承上启下; “然而”一句点题。 三、深入阅读教材,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深入阅读教材之前,先想想: 文章标题《始终眷恋着自己 的祖国》中的“眷恋”什么 意思?怎样理解“始终”一 词?大家可以从原文中找到 证据,证明钱学森早在新中 国诞生之前就眷恋祖国吗? 2.请沿着“始终眷恋”这一提 法,“进入角色”,把自己想 象成钱学森,找出下列各段, 谈谈自己当时的想法。 (1)考取了“庚子赔款”留 美学生那段。如果你是钱学 森,当你前往美国求学的路 上,你只想到个人的前途而 没有想到别的吗? 1.明确:“眷恋”,深切地留恋; “始终”一词说明钱学森“回 到祖国去”的念头不是在 1949 年 10 月 1 日才突然产生的; 第 5 自然段中两个“不止一 次”,证明钱学森早就有了归 国的念头。 2.设想:“自己”没有了,有的 是那个因“庚子赔款”而留美 的学生。 (1)重读此段。回答:想到 自己是弱国的学生,自己的将 来不仅仅事关自己的前途,也 关系祖国的命运
肯定学生的回答。集体明确: 如果可能,学业结束后就该为祖国 的强盛做点什么。 (2)再往后,你毕业了,在美(2)重读此段。回答:想到 国做出了一些成绩。文中有这自己的国家科学技术还很落 样一段文字一一专栏作家密尔后,有一天,也许会从美国 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是“帮回到祖国……是哪一天? 助美国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 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 星”时,你只是为自己所取得 的成就而志得意满吗? (3)再往后,钱学森林37岁(3)纷纷阅读此段并回答 的那年,“年仅37岁的钱学森,距离37岁还有近20年;可 已被世界公认为……”请你读|这20年会很快就过去;如果 读这段,想一想,你距离37不好好学习,也许37岁时 岁还有多少年,37岁时你会是不过是我父亲、或者我母亲 什么样子? 的再版 (4)请找到海军次长听到钱学 (4)阅读,讨论,然后达成 森想要回国时所说的话,读读共识:一个有知识有智慧的 那段,想一想:一个真正的爱人爱国,抵得上五个师的人 国者,除了发自内心的爱的感只能喊爱国的口号。我们现 情,他还需要有什么? 在需要的是行动:学习,再 学习。 (5)当钱学森知道了自己对国(5)明确:不论待遇如何, 家的价值,他会怎么看待自己我都会坚定不移地回国去。 在国外的“丰厚待遇”? (6)请找出关于“关押了15(6)阅读,思考,然后回答。 天”,然后被营救出来的那几(只要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段,读后想想:当时的钱学森合理即可) 思想上有没有矛盾?换了你 你会怎么考虑自己的去留问 (7)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根本原(7)思考后回答:说明祖国 因在于“写信给人大常委会”。正在强大起来。祖国的强大 他为什么不早给“人大常委会”高于每一个人。如果他早知 写信?写信后不久钱学森就安道祖国会让自己早些时间回 全回国了,这件事说明了 国,也许他早写信了;别忘 么? 了,当他离开祖国时,自己 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 的祖国还很贫弱。足以证明 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是始终 不渝的;他还不知道,祖国 也像他爱祖国一样,爱自己 的每一个孩子
肯定学生的回答。集体明确: 如果可能,学业结束后就该为祖国 的强盛做点什么。 (2)再往后,你毕业了,在美 国做出了一些成绩。文中有这 样一段文字——专栏作家密尔 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是“帮 助美国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 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 星”时,你只是为自己所取得 的成就而志得意满吗? (3)再往后,钱学森林 37 岁 的那年,“年仅 37 岁的钱学森, 已被世界公认为……”请你读 读这段,想一想,你距离 37 岁还有多少年,37 岁时你会是 什么样子? (4)请找到海军次长听到钱学 森想要回国时所说的话,读读 那段,想一想:一个真正的爱 国者,除了发自内心的爱的感 情,他还需要有什么? (5)当钱学森知道了自己对国 家的价值,他会怎么看待自己 在国外的“丰厚待遇”? (6)请找出关于“关押了 15 天”,然后被营救出来的那几 段,读后想想:当时的钱学森 思想上有没有矛盾?换了你, 你会怎么考虑自己的去留问 题? (7)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根本原 因在于“写信给人大常委会”。 他为什么不早给“人大常委会” 写信?写信后不久钱学森就安 全回国了,这件事说明了什 么? 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 (2)重读此段。回答:想到 自己的国家科学技术还很落 后,有一天,也许会从美国 回到祖国……是哪一天? (3)纷纷阅读此段,并回答: 距离 37 岁还有近 2 0 年;可 这 20 年会很快就过去;如果 不好好学习,也许 37 岁时, 不过是我父亲、或者我母亲 的再版。 (4)阅读,讨论,然后达成 共识:一个有知识有智慧的 人爱国,抵得上五个师的人 只能喊爱国的口号。我们现 在需要的是行动:学习,再 学习。 (5)明确:不论待遇如何, 我都会坚定不移地回国去。 (6)阅读,思考,然后回答。 (只要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合理即可) (7)思考后回答:说明祖国 正在强大起来。祖国的强大 高于每一个人。如果他早知 道祖国会让自己早些时间回 国,也许他早写信了;别忘 了,当他离开祖国时,自己 的祖国还很贫弱。足以证明: 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是始终 不渝的;他还不知道,祖国 也像他爱祖国一样,爱自己 的每一个孩子
四、通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当你读到一篇读过的文章1.纷纷朗读课文 时,你可能会觉得,那是 一个与同桌一样的熟人 可是细看你的同桌,你会 突然觉得你根本不认识他 (她)了。同样,现在你 重新阅读《始终眷恋着自 己的祖国》时,你要尽可 能多地发现你以前阅读时 没有注意过的地方。(提出 通读要求) (1)把文章当成一个整(1)朗读的过程,投入音韵之 体,朗读课文。 节奏美,可暂时忘掉思想内容。 (2)体会作者组织材料时(2)读完以后再想一想:如果 的思想轨迹。 我是作者,我会怎样组织材料。 2.引导学生读后思考:标题2.邻桌间相互讨论。(可以认为标 确立得怎么样?你觉得作题确立得很好,也可以认为换 者对某些材料在处理上是 个更好;也可以认为某些材 否足够详细?有没有不必料写得详细一点会更好,或者 要的废话?为了证明你的某些材料可以干脆不要 思想是对的,老师为大家 准备了一些关于钱学森的 材料,附录于后。 五、拓展和作业(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如果说积累材料是博,“探|1.找出课文中与“题一”相关 究·练习”就是为了深。研究的三个段落,重新阅读,看 学问必须两个方面兼顾,使自能否自己做出答案。 己“渊博”起来。深入探究, 还需要重新“研读”原文 2.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多就少2.踊跃作答。 改,确定答题思路。 本课总结 本文通过对钱学森留学与回国经历的描述,表现了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祖国的爱 国情怀。围绕着这些内容,教师将本课设计为了一堂“讲读”课(或可称作“读讲 课”),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以读和想为主,不让学生有要解 决什么问题的“应试感”。其中第三个环节“深入阅读教材,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换位思考”并“进入角色”作了些有益的探讨
四、通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当你读到一篇读过的文章 时,你可能会觉得,那是 一个与同桌一样的熟人; 可是细看你的同桌,你会 突然觉得你根本不认识他 (她)了。同样,现在你 重新阅读《始终眷恋着自 己的祖国》时,你要尽可 能多地发现你以前阅读时 没有注意过的地方。(提出 通读要求) (1)把文章当成一个整 体,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组织材料时 的思想轨迹。 2.引导学生读后思考:标题 确立得怎么样?你觉得作 者对某些材料在处理上是 否足够详细?有没有不必 要的废话?为了证明你的 思想是对的,老师为大家 准备了一些关于钱学森的 材料,附录于后。 1.纷纷朗读课文。 (1)朗读的过程,投入音韵之 节奏美,可暂时忘掉思想内容。 (2)读完以后再想一想:如果 我是作者,我会怎样组织材料。 2.邻桌间相互讨论。(可以认为标 题确立得很好,也可以认为换 一个更好;也可以认为某些材 料写得详细一点会更好,或者 某些材料可以干脆不要) 五、拓展和作业(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如 果 说 积 累 材 料 是 博 ,“ 探 究·练习”就是为了深。研究 学问必须两个方面兼顾,使自 己“渊博”起来。深入探究, 还需要重新“研读”原文。 2.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多就少 改,确定答题思路。 1.找出课文中与“题一”相关 的三个段落,重新阅读,看 能否自己做出答案。 2.踊跃作答。 本课总结 本文通过对钱学森留学与回国经历的描述,表现了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祖国的爱 国情怀。围绕着这些内容,教师将本课设计为了一堂“讲读”课(或可称作“读讲 课”),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以读和想为主,不让学生有要解 决什么问题的“应试感”。其中第三个环节“深入阅读教材,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换位思考”并“进入角色”作了些有益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