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钢 六、课程考核 见考试大纲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 《物理学》刘克哲张承琚高等教有出版社,第四版。 2.参考资料: 《力学》(第三版),漆安慎、杜婵英著,高等教有出版社,2014年。 《光学教程》,姚启钧原著,高等教有出版社,2008年。 《热学教程》,黄淑清、聂宜如、申先甲编,高等教有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3 六、课程考核 见考试大纲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 《物理学》刘克哲 张承琚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2.参考资料: 《力学》(第三版),漆安慎、杜婵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 《光学教程》,姚启钧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热学教程》,黄淑清、聂宜如、申先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钢 《大学物理2》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3067502 学分:3 学时:48 大学物理2是高校理科非物理专业(包括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之一。主要包括: 电磁学和波与粒子二部分内容。电磁学包括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恒 磁场的毕奥-萨伐尔定律、安培环路定理和磁场的高斯定理,磁介质的磁化:变化电磁场的法拉第电磁感 应定律和麦克斯韦方程组。波与粒子包括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二、课程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前沿,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支 撑毕业要求2.2.2、2.3.1、2.3.2、2.3.3、2.3.5) 2.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支撑毕业要求2.2.2、2.3.3、2.3.7、2.7.1) 3.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物理基础。(支撑毕业要求2.2.3、2.3.2、 2.3.3、2.3.5、2.7.1)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支撑毕业要求2.3.6、2.8.1、2.8.3) 附表1: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关联表 课程代码教学环节 师德 教育学科 教学班级 综合反思 沟通 规范情怀素养能力指导有人 探究合作 3067118 三、授课对象 高校理科非物理专业(包括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教学内容、学时 第1篇电磁学 第1章电荷和静电场(24学时) 1.电荷和库仑定律 2.电场和电场强度 3.高斯定理 4.电势及其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5.静电场中的金属导体 6.电容和电容器 7.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8.静电场的能量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4 《大学物理 2》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3067502 学分:3 学时:48 大学物理 2 是高校理科非物理专业(包括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之一。主要包括: 电磁学和波与粒子二部分内容。电磁学包括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恒 磁场的毕奥-萨伐尔定律、安培环路定理和磁场的高斯定理,磁介质的磁化;变化电磁场的法拉第电磁感 应定律和麦克斯韦方程组。波与粒子包括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二、课程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前沿,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支 撑毕业要求 2.2.2、2.3.1、2.3.2、2.3.3、2.3.5) 2.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支撑毕业要求 2.2.2、2.3.3、2.3.7、2.7.1) 3.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物理基础。(支撑毕业要求 2.2.3、2.3.2、 2.3.3、2.3.5、2.7.1)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支撑毕业要求 2.3.6、2.8.1、2.8.3) 附表 1: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关联表 课程代码 教学环节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学科 素养 教学 能力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反思 探究 沟通 合作 3067118 L H L L M M 三、授课对象 高校理科非物理专业(包括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教学内容、学时 第 1 篇 电磁学 第 1 章 电荷和静电场(24 学时) 1.电荷和库仑定律 2.电场和电场强度 3.高斯定理 4.电势及其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5.静电场中的金属导体 6.电容和电容器 7.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8.静电场的能量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谋程教学大钢 第2章电流和恒磁场(12学时) 1相定电流条件和导电规律 2.磁场和磁感应强 3.毕奥一萨伐尔定律 4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玛 5。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6.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7.磁介质的磁化 第3章电磁感应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6学时)】 1,电磁感应及其基本规律 2.互感和自感 3.磁场的能量 4.麦克斯书电磁理论 第2篇波与粒子(6学时)】 1.黑体辐射 )光电效应 3.康普顿效心 4.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量子论 5.微观粒子的波动性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法建议: 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先修课为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1。 2.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做习题,相互交流心得。 六、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小测验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考核。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活跃度及出 勤、课后作业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的20%:小测验为课堂笔试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20%,期末成绩为 闭卷笔试成绩, 占学期总评成绩60%。具体任课老师可作相应调整 2.考核内容 本课程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电磁学和波与粒子。电磁学包括库仑定律,高斯定理,静电场的 环路定理,毕奥一萨伐尔定律,安培环路定理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要求能熟练利用矢量分析方法求解 电场强度、电势、极化强度、磁感应强度、磁化强度和感应电动势等物理量。波与粒子包括黑体辐射,光 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 《物理学》,刘克哲张承琚,高等教有出版社,2012年。 2.参考资料 《大学物理学》,张三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普通物理学》,陈守洙、江之永著,高等教有出版社,2006年。 5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5 第 2 章 电流和恒磁场(12 学时) 1.恒定电流条件和导电规律 2.磁场和磁感应强度 3.毕奥-萨伐尔定律 4.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6.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7.磁介质的磁化 第 3 章 电磁感应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6 学时) 1.电磁感应及其基本规律 2.互感和自感 3.磁场的能量 4.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第 2 篇 波与粒子 (6 学时) 1.黑体辐射 2.光电效应 3.康普顿效应 4.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量子论 5.微观粒子的波动性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法建议: 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先修课为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 1。 2.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做习题,相互交流心得。 六、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小测验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考核。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活跃度及出 勤、课后作业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的 20%;小测验为课堂笔试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 20%,期末成绩为 闭卷笔试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 60%。具体任课老师可作相应调整。 2.考核内容 本课程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电磁学和波与粒子。电磁学包括库仑定律,高斯定理,静电场的 环路定理,毕奥-萨伐尔定律,安培环路定理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要求能熟练利用矢量分析方法求解 电场强度、电势、极化强度、磁感应强度、磁化强度和感应电动势等物理量。波与粒子包括黑体辐射,光 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 《物理学》,刘克哲 张承琚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 2.参考资料: 《大学物理学》,张三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年。 《普通物理学》,陈守洙、江之永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电磁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3060439 学分:4 学时:64 电磁学课程是物理方向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高等师范院校物理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主要内容 有:真空中的静电场: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恒定电流和电路:稳恒磁场:磁场中的磁介质:电磁感应: 电磁场和电磁波:电磁学的技术应用和进展。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磁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掌握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电磁 技术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了解电磁学发展的前沿和在高新技术中取得的新成果。 二、课程目标 1.掌握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支撑毕业要求2.1.3、2.2.2、2.3.1、2.3.2、2.3.3、2.3.4、 2.3.5、2.3.6、2.4.3) 2.了解电磁学发展的思维脉络和规律,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贡献。(支撑毕业要求2.3.7、2.4.3、 2.4.3、2.6.2、2.7.1、2.8.3) 3.了解电磁技术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支撑毕业要求2.3.3、2.6.2、2.7.1) 4.了解电磁学发展的前沿和在高新技术中取得的新成果。(支撑毕业要求2.3.3、2.6.2、2.7.2) 附表1: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关联表 课程代码教学环节师德教育学科 教学 班级综合 反思沟通 规范情怀素养 能力指导 有人 探究 合作 3060439电磁学MMH M M 三、授课对象 物理师范专业本科一年级 四、教学内容、学时 第一部分真空中的静电场(6课时)(支撑课程目标1、2、4) 教学目的: 了解电磁学发展简史、有关的现代科技发展概况、与学生自身密切的关联电磁现象、电磁学课程的教 学目标。在引导学生回顾中学阶段电学的基本物理结论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矢量表达和建立微积分的基本 观念。通过习题讲解和课堂练习,使得学生掌握叠加原理在静电分析中的应用和初步计算技巧。 讲授重点及难点: 物理公式的矢量表达和微分的基本观念:叠加原理应用中的微积分: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电磁学引言(0.5课时)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6 《电磁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3060439 学分:4 学时:64 电磁学课程是物理方向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高等师范院校物理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主要内容 有:真空中的静电场;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恒定电流和电路;稳恒磁场;磁场中的磁介质;电磁感应; 电磁场和电磁波;电磁学的技术应用和进展。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磁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掌握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电磁 技术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了解电磁学发展的前沿和在高新技术中取得的新成果。 二、课程目标 1.掌握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支撑毕业要求 2.1.3、2.2.2、2.3.1、2.3.2、2.3.3、2.3.4、 2.3.5、2.3.6、2.4.3) 2.了解电磁学发展的思维脉络和规律,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贡献。(支撑毕业要求 2.3.7、2.4.3、 2.4.3、2.6.2、2.7.1、2.8.3) 3.了解电磁技术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支撑毕业要求 2.3.3、2.6.2、2.7.1) 4.了解电磁学发展的前沿和在高新技术中取得的新成果。(支撑毕业要求 2.3.3、2.6.2、2.7.2) 附表 1: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关联表 课程代码 教学环节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学科 素养 教学 能力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反思 探究 沟通 合作 3060439 电磁学 M M H H M M M 三、授课对象 物理师范专业本科一年级 四、教学内容、学时 第一部分 真空中的静电场(6 课时)(支撑课程目标 1、2、4) 教学目的: 了解电磁学发展简史、有关的现代科技发展概况、与学生自身密切的关联电磁现象、电磁学课程的教 学目标。在引导学生回顾中学阶段电学的基本物理结论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矢量表达和建立微积分的基本 观念。通过习题讲解和课堂练习,使得学生掌握叠加原理在静电分析中的应用和初步计算技巧。 讲授重点及难点: 物理公式的矢量表达和微分的基本观念;叠加原理应用中的微积分。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电磁学引言(0.5 课时)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谋程教学大钢 (一)库伦定律(0.5课时 (三)叠加原理(4.5课时) 1.原理讲述(0.5课时 2.课堂习题(2课时) 3课党练习及讲解(2课时】 (三)电场强度和电场线(0.5课时) 第二部分静电场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8课时)(支撑课程目标1) 教学目的: 了解静电场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历史发展背景。使学生掌握静电场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的表述,证明 以及应用。 面占及难占」 静电场高斯定理及其应用:环路定理及电势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高斯定理及应用(5课时)(支撑课程目标1) 1.电通量的引入 2.高斯定理的引入和证明 3.高斯定理的应用 4.高斯定理的课堂练习和讲解 (二)环路定理及应用(3课时)(支撑课程目标1) 1环量的引入 2.环路定理的引入和证明 3.环路定理的应用和练习 4.电势,电势差,等势面,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18课时)(支撑课程目标1、3、4) 教学目的: 了解导体和电介质的基本概念,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高新技术新成果。使学生理解导体和电介 质基础模型的抽练。使学生掌握导体和电介质基础理论及其应用 重点及难点: 导体和电介质问题分析模式和学生对具体物理分析流程的熟练把握,】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有导体时的静电场(8课时)(支撑课程目标1、3、4) 1物质分类1 2.静电平衡 3.带电导体所受的静电力 4.导体静电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 5.平行板导体组 6.封闭金属壳 7.由容和由容器 8.带电体系的静电能 9.课堂练习 (二)静电场中电介质(8课时)(支撑课程目标1、3、4)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7 (二)库伦定律(0.5 课时) (三)叠加原理(4.5 课时) 1.原理讲述(0.5 课时) 2.课堂习题(2 课时) 3.课堂练习及讲解(2 课时) (三)电场强度和电场线(0.5 课时) 第二部分 静电场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8 课时)(支撑课程目标 1) 教学目的: 了解静电场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历史发展背景。使学生掌握静电场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的表述,证明 以及应用。 重点及难点: 静电场高斯定理及其应用;环路定理及电势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高斯定理及应用(5 课时)(支撑课程目标 1) 1.电通量的引入 2.高斯定理的引入和证明 3.高斯定理的应用 4.高斯定理的课堂练习和讲解 (二)环路定理及应用(3 课时)(支撑课程目标 1) 1.环量的引入 2.环路定理的引入和证明 3.环路定理的应用和练习 4.电势, 电势差,等势面,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18 课时)(支撑课程目标 1、3、4) 教学目的: 了解导体和电介质的基本概念,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高新技术新成果。使学生理解导体和电介 质基础模型的抽练。使学生掌握导体和电介质基础理论及其应用。 重点及难点: 导体和电介质问题分析模式和学生对具体物理分析流程的熟练把握。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有导体时的静电场(8 课时)(支撑课程目标 1、3、4) 1.物质分类 1 2.静电平衡 3.带电导体所受的静电力 4.导体静电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 5.平行板导体组 6.封闭金属壳 7.电容和电容器 8.带电体系的静电能 9.课堂练习 (二)静电场中电介质(8 课时)(支撑课程目标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