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 绘出风雪交加的恶劣气候,渲染了气氛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在发现是一只羊误人后院的情节中,小说运用语言、神态、 动作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连长等人的心理 D.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一情节展现了战士们不同的性 格,也表达了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 5.小说围绕“一只羊”展开情节,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4.D5.①作者借哨所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的情况下最终善待了那只无主 羊的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对身处困境但纪律严明、精神高尚的边防军人的赞颂。②正是 因为这样,军人们受到了人民拥戴,也蕴含着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主题。 6.①交代了这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整。②连队一直养着那只羊,等着人们来 认领,表现了军人们美好的精神境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最后一句使用第一人称,增强 了小说的真实性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 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D项,“……也表达 了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说法不正确,“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 的争论”,并没有表达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的意思。故选D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弄清文章讲述了 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揣摩概括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作答时从“一只羊”的情节 角度考虑,小说描写了哨所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的情况下,面对从山上摔下来滚落到后 院的一只奄奄一息的羊,最终选择喂养它,善待它的事件,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了对身 处困境(给养极度缺乏),却善待老百姓一只无主羊,表明了阿拉嘠哨所军人纪律严明、精 神高尚的赞颂。正是由这“一只羊”才引出后面“最少有两三百只的羊群争先恐后的涌 来”,旗里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送来了粮食、冻羊肉和过年都难得的内地大白菜情节,凸 显了军人们受到了人民拥戴,也蕴含着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主题 【6题详解】
B. 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 绘出风雪交加的恶劣气候,渲染了气氛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在发现是一只羊误人后院的情节中,小说运用语言、神态、 动作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连长等人的心理 D. 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一情节展现了战士们不同的性 格,也表达了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 5. 小说围绕“一只羊”展开情节,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 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作者借哨所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的情况下最终善待了那只无主 羊的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对身处困境但纪律严明、精神高尚的边防军人的赞颂。②正是 因为这样,军人们受到了人民拥戴,也蕴含着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主题。 6. ①交代了这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整。②连队一直养着那只羊,等着人们来 认领,表现了军人们美好的精神境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最后一句使用第一人称,增强 了小说的真实性。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 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D 项,“……也表达 了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说法不正确,“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 的争论”,并没有表达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的意思。故选 D 项。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弄清文章讲述了一 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揣摩概括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作答时从“一只羊”的情节 角度考虑,小说描写了哨所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的情况下,面对从山上摔下来滚落到后 院的一只奄奄一息的羊,最终选择喂养它,善待它的事件,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了对身 处困境(给养极度缺乏),却善待老百姓一只无主羊,表明了阿拉嘠哨所军人纪律严明、精 神高尚的赞颂。正是由这“一只羊”才引出后面“最少有两三百只的羊群争先恐后的涌 来”,旗里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送来了粮食、冻羊肉和过年都难得的内地大白菜情节,凸 显了军人们受到了人民拥戴,也蕴含着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主题。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此处主要考查小说段落的作用,对于段落作用 一般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大的方面去把握。文章尾段作用:内容上,画 龙点睛,点明主题,深化主旨。结构上,总结全文。或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 体。本题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答。比如内容上:本文尾段写到“那只羊一直养在连 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我复员下山,那 只羊还在山上”。交代了这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得文章情节比较完整。“那只羊一直养在 连队,……,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表明连队一直养着那只羊,等着人们来认领,体现 了军人们维护百姓利益,遵守群众纪律的崇高的精神。“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 这里羊是边境人民利益的象征,“羊一直在山上”,体现了军民关系和睦融洽深化了小说的 主题。结构上交代了这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整。还有本文最后一句话“直到我 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点睛】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揭示主旨;呼应开头,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 完整: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回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 尾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学大师饶宗颐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 欧洲汉学界的老师”。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 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 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 统文化根基。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 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 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 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 满世界留下了脚印。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 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此处主要考查小说段落的作用,对于段落作用, 一般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大的方面去把握。文章尾段作用:内容上,画 龙点睛,点明主题,深化主旨。结构上,总结全文。或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 体。本题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答。比如内容上:本文尾段写到“那只羊一直养在连 队,……,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我复员下山,那 只羊还在山上”。交代了这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得文章情节比较完整。“那只羊一直养在 连队,……,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表明连队一直养着那只羊,等着人们来认领,体现 了军人们维护百姓利益,遵守群众纪律的崇高的精神。“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 这里羊是边境人民利益的象征,“羊一直在山上”,体现了军民关系和睦融洽深化了小说的 主题。结构上交代了这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整。还有本文最后一句话“直到我 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 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点睛】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揭示主旨;呼应开头,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 完整;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回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 尾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学大师饶宗颐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 欧洲汉学界的老师”。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 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 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 统文化根基。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 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 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 年,饶宗颐移居香港。从 1952 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 16 年,在英国人 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 满世界留下了脚印。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 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
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 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季羡林曾评价他 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 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 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 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 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 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 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 学者画。 对老庄和佛学的参悟,让他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曾有人问及他对王国维的评价,他说 王国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问家,只可惜未能真正超脱。“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 这是十分要紧的。”他认为,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下了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挽歌,由人生联系到山川大地,已有所超越。 (摘编自历史研习社《悼念饶宗颐》) 相关链接 ①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 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摘编自饶宗颐语录) ②当时中国的敦煌学已经落后于外国,他暗下决心,一完要好好研究,为国人争一口气。 不久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著作《敦曲》,1978年前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 一书,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摘编自中国评论通讯社《先生走好》)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饶宗颐传统文化底子扎实,精通六国语言,熟知诸多古文字,能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 院校任教,皆得益于自学能力。 B.移居香港的饶宗颐多年在大学任教,醉心学术,为了深入研究,放眼世界,四处奔走 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 C.饶宗颐在学术派别上“无家可归”,既不是学院振,也非西洋派,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
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 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季羡林曾评价他 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 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 多岁学习 梵文,60 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 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 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 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 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 学者画。 对老庄和佛学的参悟,让他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曾有人问及他对王国维的评价,他说 王国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问家,只可惜未能真正超脱。“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 己,这是十分要紧的。”他认为,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下了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挽歌,由人生联系到山川大地,已有所超越。 (摘编自历史研习社《悼念饶宗颐》) 相关链接: ①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 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摘编自饶宗颐语录) ②当时中国的敦煌学已经落后于外国,他暗下决心,一完要好好研究,为国人争一口气。 不久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著作《敦曲》,1978 年前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 一书,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摘编自中国评论通讯社《先生走好》)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饶宗颐传统文化底子扎实,精通六国语言,熟知诸多古文字,能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 院校任教,皆得益于自学能力。 B. 移居香港的饶宗颐多年在大学任教,醉心学术,为了深入研究,放眼世界,四处奔走, 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 C. 饶宗颐在学术派别上“无家可归”,既不是学院振,也非西洋派,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
因此被学者赞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D.饶宗颐画作技法炉火纯青、风格清逸飘洒,目成一滚,丽且入了他的性情与人生观,这 使其画作成为了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饶宗顾感觉学校教育不适合自己,当其他孩子步入学堂时,父亲让他独自一人躲进藏书 楼自学,后来饶宗颐成长为享誉中外的汉学大师。 B.饶宗颐大器晩成,为了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40多岁开始 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习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 C.和王国维、陈寅恪相比,饶宗顾和他们的共同点是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 气之先,区别是王、陈二人皆没有琴棋书画之艺能 D.在学术成就上饶宗颐高度肯定王国维,但在生死观上,他认为王国维未能真正超脱,而 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已有所超越。 E.饶宗颐对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巧用守株待兔的典故,表明“积极追兔子的人”未 必能够心想事成,称自己的学术成就不过是“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9.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源于其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答案】7.C8.DE 9.参考答案:①开阔的视野:治学上学贯中西,研究视野开阔,善于发现问题接受新的东 西:艺术上涉猎极广,成就卓著,古琴、诗赋、书画无不擅长。②博大的胸襟:淡泊名利 低调谦逊;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有捍卫中华文化尊严的责任心。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 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C项,“饶宗颐在 学术派别上‘无家可归’,既不是学院振,也非西洋派,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因此被学者 赞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说法错误,属于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和第三 段,原文为“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 的大学者”“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 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故选C 【8题详解】
因此被学者赞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D. 饶宗颐画作技法炉火纯青、风格清逸飘洒,目成一滚,丽且入了他的性情与人生观,这 使其画作成为了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饶宗顾感觉学校教育不适合自己,当其他孩子步入学堂时,父亲让他独自一人躲进藏书 楼自学,后来饶宗颐成长为享誉中外的汉学大师。 B. 饶宗颐大器晚成,为了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40 多岁开始 学习梵文,60 岁以后学习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 C. 和王国维、陈寅恪相比,饶宗顾和他们的共同点是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 气之先,区别是王、陈二人皆没有琴棋书画之艺能。 D. 在学术成就上饶宗颐高度肯定王国维,但在生死观上,他认为王国维未能真正超脱,而 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已有所超越。 E. 饶宗颐对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巧用守株待兔的典故,表明“积极追兔子的人”未 必能够心想事成,称自己的学术成就不过是“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9. 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源于其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 【答案】7. C 8. DE 9. 参考答案:①开阔的视野:治学上学贯中西,研究视野开阔,善于发现问题接受新的东 西;艺术上涉猎极广,成就卓著,古琴、诗赋、书画无不擅长。②博大的胸襟:淡泊名利, 低调谦逊;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有捍卫中华文化尊严的责任心。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 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C 项,“饶宗颐在 学术派别上‘无家可归’,既不是学院振,也非西洋派,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因此被学者 赞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说法错误,属于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和第三 段,原文为“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 的大学者”“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 ‘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故选 C。 【8 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