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资源植物学与中学课程改革 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概念 1广义与狭义的课程资源的概念: 2.课程资源的分类 2.1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2.1.2条件性资源 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 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 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 注意 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更多的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两者并没 有截然的界线。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比如 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资源就是如此。 2.2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分为: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2.22校外课程资源: 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也同样包括素材性课程资 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 注意: 以往我们忽视了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今后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但决不意 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从根本上改变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 略 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 一方面学校要善于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及其他兄弟学校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校内课 程资源也可以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射。各级行政部门有责任加强管理,在政策上建立健全校内 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各种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与共享
第三章 资源植物学与中学课程改革 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1.广义与狭义的课程资源的概念: 2. 课程资源的分类 2.1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2.1.2 条件性资源 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 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 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 注意: 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更多的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两者并没 有截然的界线。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比如 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资源就是如此。 2.2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分为: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2.2.2 校外课程资源: 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也同样包括素材性课程资 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 注意: 1. 以往我们忽视了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今后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但决不意 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从根本上改变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 略。 3. 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 一方面学校要善于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及其他兄弟学校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校内课 程资源也可以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射。各级行政部门有责任加强管理,在政策上建立健全校内 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各种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与共享
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 丁素材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 素材性课程资源 四条件性 程 资 资 从技术层面来讲,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始逐渐打破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划分界线,从 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校内课程 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 2.3按课程资源的形态分为 2.3.1有形的课程资源: 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 3.课程资源的概念框架 4课程资源与课程的关系 4.1课程资源与课程关系密切 5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课程资源的载体主要是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素材性课程 资源总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果按照课程资源对于人的关系来看,可以把课程资 源的载体划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 5.1.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 泛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非生命载体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课程教学 材料的实物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和 练习册等纸质印刷品和电子音像制品,就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物化形态 52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 主要是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 等教育硏究人员。另外,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 生命载体。他们不但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而且构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课程资源开 发的基本力量。 6.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 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机 制的过滤才能确定。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
4. 从技术层面来讲,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始逐渐打破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划分界线,从 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校内课程 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 2.3 按课程资源的形态分为: 2.3.1 有形的课程资源: 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 3. 课程资源的概念框架 4.课程资源与课程的关系 4.1 课程资源与课程关系密切。 5.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课程资源的载体主要是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素材性课程 资源总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果按照课程资源对于人的关系来看,可以把课程资 源的载体划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 5.1. 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 泛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非生命载体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课程教学 材料的实物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和 练习册等纸质印刷品和电子音像制品,就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物化形态。 5.2 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 主要是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 等教育研究人员。另外,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 生命载体。他们不但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而且构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课程资源开 发的基本力量。 6.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 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机 制的过滤才能确定。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
的开发价值 6.1筛选的程序 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 展需要和进步方向。 暗处理叶片 碘蒸气熏蒸
的开发价值。 6.1 筛选的程序 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 展需要和进步方向
5.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后,向黄白色的叶片上滴加碘液。 6.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部分遮光 取下纸片 酒精脱色 g显色 图7-3验证绿叶制造淀粉的实验过程
62筛选的原则 为使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原则: 其一,优先性原则。 二、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 (一)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教师在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2.如果学校拥有较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注意进行适当整合。 关于动态过程的内容,如动物的胚胎发育、细胞分裂等,用静态图解表示则有较大局限性 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对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 合,是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3.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学校校园中的生物及用学校经费购买的生物材料,都是 学校提供的重要课程资源 二)善于利用社会的课程资源 1.城市社区的环境和设置 2.农村学校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只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才能使生物课程突破“以学科为中心”或“以学问为中心”的观念 的束缚,才能使生物教学摆脱以“教材为中心”的倾向,才能更好地体现“科学技术·社会 (STS)”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 课程资源 1家长的知识和经验。 4.注意 41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首先要设法取得家长的支持。通过家长会或让学生回家介绍 使家长理解生物课的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生物科学的重要性,是取得家长支 持的必要环节 (四)广泛利用媒体资源 这里所说的媒体指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收集 对于生物学信息,教科书不可能非常全面而及时地反映,这就需要师生广泛利用各种媒 体资源,及时了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此外,媒体上还不断发表与生物教学有关的新闻报道, 如关于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营养和保健问题等方面的事例。这些新闻报道作为学生课 堂讨论的素材,时效性强,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 2整理: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此教师应当给予高度 关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要求他们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比如,每个 学期给学生确定几个小课题,如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进展、器官移植技术的进展、关于转基因 食品的喜与忧等,让学生通过广泛收集信息,写出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内交流 3.分析 在利用媒体资源时,教师应当注意信息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分析信 息的权威性,提高学生信息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五)挖掘利用隐性资 这里所说隐性资源是指非物化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
6.2 筛选的原则 1.为使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原则: 其一,优先性原则。 二、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 (一)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教师在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2.如果学校拥有较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注意进行适当整合。 关于动态过程的内容,如动物的胚胎发育、细胞分裂等,用静态图解表示则有较大局限性, 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对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 合,是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 3.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学校校园中的生物及用学校经费购买的生物材料,都是 学校提供的重要课程资源。 (二)善于利用社会的课程资源 1.城市社区的环境和设置 2.农村学校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只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才能使生物课程突破“以学科为中心”或“以学问为中心”的观念 的束缚,才能使生物教学摆脱以“教材为 中心”的倾向,才能更好地体现“科学·技术 ·社会 (STS)”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 生物科学素养。 (三)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 课程资源 1.家长的知识和经验。 4.注意 4.1 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首先要设法取得家长的支持。通过家长会或让学生回家介绍, 使家长理解生物课的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生物科学的重要性,是取得家长支 持的必要环节。 (四)广泛利用媒体资源 这里所说的媒体指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1.收集: 对于生物学信息,教科书不可能非常全面而及时地反映,这就需要师生广泛利用各种媒 体资源,及时了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此外,媒体上还不断发表与生物教学有关的新闻报道, 如关于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营养和保健问题等方面的事例。这些新闻报道作为学生课 堂讨论的素材,时效性强,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 2.整理: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此教师应当给予高度 关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要求他们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比如,每个 学期给学生确定几个小课题,如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进展、器官移植技术的进展、关于转基因 食品的喜与忧等,让学生通过广泛收集信息,写出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内交流。 3.分析 在利用媒体资源时,教师应当注意信息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分析信 息的权威性,提高学生信息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五)挖掘利用隐性资源 这里所说隐性资源是指非物化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