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勤:20次*1分=20分 2次*10分=20分 交作业:5次*10分=50分 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 (2)期末考核:80% 闭卷考试按百分制记录, 五 教材 及主要参老书 (1)使用教材 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81. (2)主要参考书 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耀写人:刘律华 审核人:赫钟祥 课程负责人:李索
11 出勤:20 次*1 分=20 分 课堂发言:2 次*5 分=10 分 知识考核:2 次*10 分=20 分 交作业:5 次*10 分=50 分 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 (2)期末考核:80% 闭卷考试按百分制记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81. (2)主要参考书 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撰写人:刘建华 审核人:赫钟祥 课程负责人:李 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A》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选修 英文名称: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总学时:32学时 讲授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文科专业 开课单位:历史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全校文科专业院系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中 国传统文化的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基本内容、典型现象和基本特 征, 提高学生 了解、 认识 分析中国文化的素质和水 增 学生对中国文化 中华民族的热爱,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青年学子在文 化传承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2学时) 章:传统经济(6学时) 教学内容:传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要求:了解传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基本情况,掌握重农抑商政策对 中国文化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 箕一音,传统改治(6兴时) 教学内容:政治体制:教育与选举制度:政治思想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教有与选举制度的发展过程 和基本内容,掌握传统政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三章:传统社会(6学时) 教学内容:婚烟与家庭: 家庭的组织原则 一一宗法制度:社会阶层 教学要求:了解婚姻与家庭的基本要素和功能,掌握宗法制度及其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方式。 授课方式:讲授 第四章:传统文化(8学时) 致学内容:宗教: 哲学观念 文学艺术 教学要求:了解原始宗教的基本内容,掌握道教和佛教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 国文化的影响,了解文学艺术的基本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4学时的录像及讨论课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成绩按五级分制记录。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满分100分,出勤40分、平时作业60分,占总成绩30%。 3
12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A》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选修 英文名称: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总学时:32 学时 讲授学时:32 学时 学分: 2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文科专业 开课单位:历史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全校文科专业院系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中 国传统文化的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基本内容、典型现象和基本特 征,提高学生了解、认识、分析中国文化的素质和水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 中华民族的热爱,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青年学子在文 化传承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2 学时) 第一章:传统经济(6 学时) 教学内容:传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要求:了解传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基本情况,掌握重农抑商政策对 中国文化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传统政治(6 学时) 教学内容:政治体制;教育与选举制度;政治思想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教育与选举制度的发展过程 和基本内容,掌握传统政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三章:传统社会(6 学时) 教学内容:婚姻与家庭;家庭的组织原则——宗法制度;社会阶层 教学要求:了解婚姻与家庭的基本要素和功能,掌握宗法制度及其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方式。 授课方式:讲授 第四章:传统文化(8 学时) 教学内容:宗教;哲学观念;文学艺术 教学要求:了解原始宗教的基本内容,掌握道教和佛教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 国文化的影响,了解文学艺术的基本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4 学时的录像及讨论课。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成绩按五级分制记录。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满分 100 分,出勤 40 分、平时作业 60 分,占总成绩 30%
2.期末考核:笔试,满分100分,占总成绩7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2.主要参考书: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长沙:岳麓书社,2003. 撰写人:王小健 审核人:于宝航 课程负责人:王小健
13 2.期末考核:笔试,满分 100 分,占总成绩 7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无 2.主要参考书: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长沙:岳麓书社,2003. 撰写人:王小健 审核人:于宝航 课程负责人:王小健
《高等数学E》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选修 英文名称:Advanced Mathematics E 总学时:32学时 学分 2学分 先修课程:初等数学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简介 高等数学E是面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学 科基础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相关各专业的大学生在初等数学的基础上,掌握 些高等数学中最基本的重要数学思想和方法,了解高等数学的语言和功能及其在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简单应用,提高数学推理、判断、论证和演算能力,改 善知识结构,为他们在未来各自的领域中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打 下必要的基础。 理程内突乃其木要戏 第一章函数(2学时) 正确理解集合的相关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了解有理数集、实数集的性质。 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反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和初等函数的概 第二章极限与连续(6学时) 王确理解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和无穷小量的概念与性质,掌握极限的四则运 算法则,了解判定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夹逼准则和单调有界准则),会用两个 重要极限求极限。 正确理解连续的概念,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会求简单初等函数的间断点和连续区间 第三章 争数与微分及其应用(8学时) 正确理解导数、微分和高阶导数的概念及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力学意义,理解 函数可导、可微及连续的关系,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和微分公式,会用 四则运算、反函数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求导数,了解求导数过程中的辩证法思 相。 正确理解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柯西中值定理;了解用罗必达法则 计算不定式求极限的方法:会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极值和最大、 最小值。 第四章不定积分(4学时) 正确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熟练掌握基本积分公式,掌握换元积分法 和分部积分法,会计算较简单的不定积分 第五章定积分及其应用(6学时) 正确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微积分基本定理:理解定积分的换元积分 法和分部积分法:会用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计算定积分:了解求定积分过程中的
14 《高等数学 E》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选修 英文名称:Advanced Mathematics E 总学时: 32 学时 学分: 2 学分 先修课程:初等数学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简介 高等数学 E 是面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学 科基础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相关各专业的大学生在初等数学的基础上,掌握一 些高等数学中最基本的重要数学思想和方法,了解高等数学的语言和功能及其在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简单应用,提高数学推理、判断、论证和演算能力,改 善知识结构,为他们在未来各自的领域中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打 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函数 (2 学时) 正确理解集合的相关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了解有理数集、实数集的性质。 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反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和初等函数的概 念。 第二章 极限与连续 (6 学时) 正确理解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和无穷小量的概念与性质,掌握极限的四则运 算法则,了解判定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夹逼准则和单调有界准则),会用两个 重要极限求极限。 正确理解连续的概念,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会求简单初等函数的间断点和连续区间。 第三章 导数与微分及其应用 (8 学时) 正确理解导数、微分和高阶导数的概念及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力学意义,理解 函数可导、可微及连续的关系,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和微分公式,会用 四则运算、反函数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求导数,了解求导数过程中的辩证法思 想。 正确理解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柯西中值定理;了解用罗必达法则 计算不定式求极限的方法;会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极值和最大、 最小值。 第四章 不定积分 (4 学时) 正确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熟练掌握基本积分公式,掌握换元积分法 和分部积分法,会计算较简单的不定积分。 第五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6 学时) 正确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微积分基本定理;理解定积分的换元积分 法和分部积分法;会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计算定积分;了解求定积分过程中的
辩证法思想:了解建立求总量模型的简便方法-一微元法:会用定积分求较简单 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和旋转体的体积:了解无穷区间上的广义积分 第六章徽分方程简介(4学时) 了解微分方程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及其基本思想、 基本方法和基本观念。 了解线性代数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及其基本思想、 基本方法和基本观念 第七章数学模型简介(2学时) 正确理 型的意义、方法和步骤: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与分类。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 无 四、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占30%(其中包括出勤、作业和课 堂讨论),期末 考核占70% (采用笔试的形式)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张国楚,徐本顺.文科高等数学(第2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 主要参考书: 1.华宜积,谭永基,徐惠平.文科高等数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8月 .同济大学编.高等数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同济大学主编.线性代数(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撰写人:刚家茶 审核人:刘学生 课程负责人:刘学生
15 辩证法思想;了解建立求总量模型的简便方法---微元法;会用定积分求较简单 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和旋转体的体积;了解无穷区间上的广义积分。 第六章 微分方程简介(4 学时) 了解微分方程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及其基本思想、 基本方法和基本观念。 了解线性代数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及其基本思想、 基本方法和基本观念。 第七章 数学模型简介(2 学时) 正确理解建立数学模型的意义、方法和步骤;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与分类。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无 四、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占 30%(其中包括出勤、作业和课 堂讨论),期末考核占 70%(采用笔试的形式)。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张国楚,徐本顺.文科高等数学(第 2 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 9 月. 主要参考书: 1.华宣积,谭永基,徐惠平.文科高等数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 8 月. 2.同济大学编.高等数学(第 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同济大学主编.线性代数(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撰写人:刚家泰 审核人:刘学生 课程负责人: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