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7分) 《停止评选三好生》: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发起提案:中小学停止评选三好生 是少年阶段,人为分出优劣,不利学生成长。二是家长学生纷纷送礼,z生 教育腐败。三是小小年纪,学会种种不正当竟争,浸sh儿壅心灵。四是经祈会 週査,多数者师家长反砂。此一提案,者詹等亦为连名提案人。國友有何看法? (1)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横线上。(2分) (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订正在横线上。(2分) (3)作为中学生的你对这一提案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3分) 2.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10分) ,小桥流水人家 (2)临风一唳思何事? (3)抽刀断水水更流, 人生在世不称 意 (4)淮南秋雨 夜 (5)翅湿沾微 雨 (6)《陋室铭》中以自然环境烘托陋室不陋的句子 是 (7)写出两句与柳有关的诗 句 3.下面语段中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指出如何改正。(3分) 中国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①经 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国全面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 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②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孑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 温家宝指出,2011年,中国免除了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这其中 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了生活补助。③ 中国建立起 家庭绎济困难学生资助完整的体 4.通过专题《鸟》的学习,我们对鸟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某班同学利用黑 板报出了一期“爱鸟”专刊。以下是其中一个栏目的内容,读后按要求答题。 (共5分) 鸽子: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也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不会失去心中的方向。 它是为信念而飞的。 荆棘鸟:它不停地飞翔,不停地寻找,只是渴望站在荆棘树上让最尖最长的荆棘 刺进胸口,唱出生命里唯一一次最美妙的歌。生命只为了那一声绝唱,却足以让 人惊心动魄。 (1)请根据以上内容,为该栏目拟一个鲜明、恰当的主题(三至五个字)。(2 分) (2)根据这一主题,仿照该栏目内容的写法,为自己喜爱的一种鸟(题中涉及 的除外)写几句简短的话。(3分) 5.名著阅读。(5分) 在你读过的中国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写出:
一、积累·运用(30 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7 分) 《停止评选三好生》: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发起提案:中小学停止评选三好生。 一是少年阶段,人为分出优劣,不利学生成长。二是家长学生纷纷送礼,zī 生 教育腐败。三是小小年纪,学会种种不正当竟争,浸 shí 儿童心灵。四是经社会 调查,多数老师家长反对。此一提案,老詹等亦为连名提案人。网友有何看法? (1)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横线上。(2 分) (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订正在横线上。(2 分) (3)作为中学生的你对这一提案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3 分) 2.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10 分) (1) ,小桥流水人家。 (2)临风一唳思何事? 。 (3)抽刀断水水更流, 。人生在世不称 意, 。 (4)淮南秋雨 夜, 。 (5)翅湿沾微 雨, 。 (6)《陋室铭》中以自然环境烘托陋室不陋的句子 是 , 。 (7)写出两句与柳有关的诗 句 , 。 3.下面语段中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指出如何改正。(3 分) 中国总理温家宝 5 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①经 过 25 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国全面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 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②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 温家宝指出,2011 年,中国免除了 3000 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这其中 1228 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了生活补助。③去年一年,中国建立起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完整的体系。 4.通过专题《鸟》的学习,我们对鸟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某班同学利用黑 板报出了一期“爱鸟”专刊。以下是其中一个栏目的内容,读后按要求答题。 (共 5 分) 鸽 子: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也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不会失去心中的方向。 它是为信念而飞的。 荆棘鸟:它不停地飞翔,不停地寻找,只是渴望站在荆棘树上让最尖最长的荆棘 刺进胸口,唱出生命里唯一一次最美妙的歌。生命只为了那一声绝唱,却足以让 人惊心动魄。 (1)请根据以上内容,为该栏目拟一个鲜明、恰当的主题(三至五个字)。(2 分) (2)根据这一主题,仿照该栏目内容的写法,为自己喜爱的一种鸟(题中涉及 的除外)写几句简短的话。(3 分) 5.名著阅读。(5 分) 在你读过的中国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写出:
名著: 人物: ,事件: 性格特点: 二、理解·感悟(60分) (一)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6分)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3 分) 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16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才美不外见( (3)策之不以其道( (4)且欲与常马等不 可得( 9.下列句中“之”与“虽有千里之能”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策之不以其道B、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C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 D执策而临之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1.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那么该怎样对待千里马 呢?请选用文中词语回答。(3分) 12.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3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7题。(16分)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 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②去年春上到延安,后 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③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 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④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 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13.用文中的话回答,白求恩同志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3分) 14.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3分) A.白求恩同志毫无利己的动机 B.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
名著:________,人物:__________,事件: 性格特点: __________ ___ 二、理解·感悟(60 分) (一)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6 分)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3 分) 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16 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才美不外见( ) (3)策之不以其道( ) (4)且欲与常马等不 可得( ) 9.下列句中“之”与“虽有千里之能”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 A、策之不以其道 B、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C 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 D 执策而临之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1.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那么该怎样对待千里马 呢?请选用文中词语回答。(3 分) 12.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3 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3-17 题。(16 分)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 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②去年春上到延安,后 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③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 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④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 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13.用文中的话回答,白求恩同志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3 分) 14.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3 分) A.白求恩同志毫无利己的动机。 B.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
C.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的精神。 D.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属于哪种问句?(2分) 16.文中的三个“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这种精神又指什么?(4分) 17.请在横线上填出这一段叙述和议论的句子的序号。(4分) 叙述的句子有: ;议论的句子有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8-22题。(22分) 开在哪儿都是玫瑰(叶磊) ①我真不该将这些玫瑰种在这里。我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你瞧,那些蔓生的玫瑰 与菊花挤挤挨挨地共处一片花槽,看上去多么古里古怪!更要命的是,这些恣意 滋生的枝条还伸到从我们家房间到庭院的小径上,不时地要钩住我们的腿,抓住 我们的衣袖,甚至要划破我们毫无防备的肌肤。毫无疑问,这一丛玫瑰真的是种 错了地方。 ②不过,这也不能全怪我。当初,我种下它的时候,它可不是这么一大丛。那是 个午后,我在花园里修修剪剪忙乎了好一阵,正准备将那些剪下来的冗枝扔进 垃圾箱时,我的一位邻居来了。我的这位酷爱养花种草的园丁邻居,当即就怂恿 我从这些差点被丢掉的杂枝中挑出些种起来 ③我本无意再要一丛玫瑰,但又不想太扫这位仁兄的兴,就随便从那些参差不齐 的残枝中抽了一枝就近插入身边的一个齐腰高的砖砌花槽 ④我这样做实在是不用费吹灰之力的:一来这个花槽刚刚松过土,二来它还有其 他任何地方都无可比拟的优势:我甚至无须屈身弯腰。 ⑤我想,肯定是这个花槽还有其他什么独特的品质正好适合这一剪枝,因为,才 几个星期的工夫,它就发芽生枝,并开始向四面八方疯长。每次在给它修枝的时 候,我就想:一定要给它搬个地方一一只要天气合适,只要有空,只要 ⑥直到一年以后,那个花槽仍旧滋养和包容着它的这丛外来户。春天,我终于戴 上园艺手套,拿起铲子,来到花园里准备为这些花丛找个新家。意外地,我发现 在这丛绿色中,有生以来第一次萌出了几个稚嫩的花苞。它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朵 来呢?会和它的母亲拥有同样的颜色吗?强烈的好奇心升上来,漫过了我那本来 就已迟到的决心。我想,还是等它开过花再移走吧 ⑦结果,从那一年的三月起,贯穿整个四月份,一直到五月,这一丛花让我们饱 饱地美享了它桃红色的美丽灿烂。当最后一朵花儿凋谢时,我再次来到花园拿起 我的工具,这一次,我可真的要行动了。 ⑧可是,我把它们安置在哪儿好昵?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它们花开烂漫,自己 从房间的窗户一次又一次地欣赏如画美景的日子来。要不是种在地上,我又怎能 有幸看到如此风光?要不是它们的枝叶延伸到花园小径,我又如何能将这丛纷纷 攘攘的花朵全部收入眼底?那些种在“合适”之地的玫瑰,我们每天又能几次走 到后院,欣赏几次它们的芳影? ⑨有时,偶尔有点错位,比起永远循规蹈矩的各就各位来,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 欢愉 ①我将铲子丢到一边。 11我想,只要我们还住在这座房子里,我就会让这丛玫瑰待在那儿了。每个春 天,我们都会急不可耐地守望着它的第一枝花苞,然后美美地在它慷慨的开放里 沉醉一个春季
C.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的精神。 D.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属于哪种问句?(2 分) 16.文中的三个“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这种精神又指什么?(4 分) 17.请在横线上填出这一段叙述和议论的句子的序号。(4 分) 叙述的句子有:__ ____;议论的句子有: _ 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8-22 题。(22 分) 开在哪儿都是玫瑰(叶磊) ①我真不该将这些玫瑰种在这里。我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你瞧,那些蔓生的玫瑰 与菊花挤挤挨挨地共处一片花槽,看上去多么古里古怪!更要命的是,这些恣意 滋生的枝条还伸到从我们家房间到庭院的小径上,不时地要钩住我们的腿,抓住 我们的衣袖,甚至要划破我们毫无防备的肌肤。毫无疑问,这一丛玫瑰真的是种 错了地方。 ②不过,这也不能全怪我。当初,我种下它的时候,它可不是这么一大丛。那是 一个午后,我在花园里修修剪剪忙乎了好一阵,正准备将那些剪下来的冗枝扔进 垃圾箱时,我的一位邻居来了。我的这位酷爱养花种草的园丁邻居,当即就怂恿 我从这些差点被丢掉的杂枝中挑出些种起来。 ③我本无意再要一丛玫瑰,但又不想太扫这位仁兄的兴,就随便从那些参差不齐 的残枝中抽了一枝就近插入身边的一个齐腰高的砖砌花槽。 ④我这样做实在是不用费吹灰之力的:一来这个花槽刚刚松过土,二来它还有其 他任何地方都无可比拟的优势:我甚至无须屈身弯腰。 ⑤我想,肯定是这个花槽还有其他什么独特的品质正好适合这一剪枝,因为,才 几个星期的工夫,它就发芽生枝,并开始向四面八方疯长。每次在给它修枝的时 候,我就想:一定要给它搬个地方——只要天气合适,只要有空,只要…… ⑥直到一年以后,那个花槽仍旧滋养和包容着它的这丛外来户。春天,我终于戴 上园艺手套,拿起铲子,来到花园里准备为这些花丛找个新家。意外地,我发现 在这丛绿色中,有生以来第一次萌出了几个稚嫩的花苞。它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朵 来呢?会和它的母亲拥有同样的颜色吗?强烈的好奇心升上来,漫过了我那本来 就已迟到的决心。我想,还是等它开过花再移走吧。 ⑦结果,从那一年的三月起,贯穿整个四月份,一直到五月,这一丛花让我们饱 饱地美享了它桃红色的美丽灿烂。当最后一朵花儿凋谢时,我再次来到花园拿起 我的工具,这一次,我可真的要行动了。 ⑧可是,我把它们安置在哪儿好呢?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它们花开烂漫,自己 从房间的窗户一次又一次地欣赏如画美景的日子来。要不是种在地上,我又怎能 有幸看到如此风光?要不是它们的枝叶延伸到花园小径,我又如何能将这丛纷纷 攘攘的花朵全部收入眼底?那些种在“合适”之地的玫瑰,我们每天又能几次走 到后院,欣赏几次它们的芳影? ⑨有时,偶尔有点错位,比起永远循规蹈矩的各就各位来,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 欢愉。 ⑩我将铲子丢到一边。 11 我想,只要我们还住在这座房子里,我就会让这丛玫瑰待在那儿了。每个春 天,我们都会急不可耐地守望着它的第一枝花苞,然后美美地在它慷慨的开放里 沉醉一个春季
12这花种错了地方吗?也许。 13可它却找到了最好的地方,真的 (选自《时代读者》 18.第①段中,作者运用一种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4分) 19.作者当初为什么要在花槽中种下这株玫瑰?种的这株玫瑰给作者带来了哪 些烦恼?(4分) 20.文中三次写到作者想将花槽中玫瑰搬个地方。其中前两次放弃的原因分别 是什么?(4分) 21.第⑧段描写了作者第3次彻底放弃将花槽中玫瑰搬个地方的心理活动。试 体会这段心理描写好在何处。(5分) 22.阅读上文,联系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写出你的阅读感悟。(5分) 材料一:208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陆建芬—一—烛照深山。颁奖词:在最崎 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 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材料二: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春燕一一照亮苗乡的月亮。颁奖词:她是大山 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 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 照亮苗乡的月亮。 海头第二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阶段考语文试卷 答题纸 、积累·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7分) (2分) (2) (2分) (3) (3分) 2.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10分) (3) (4) (5)
12 这花种错了地方吗?也许。 13 可它却找到了最好的地方,真的。 (选自《时代读者》) 18.第①段中,作者运用一种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4 分) 19.作者当初为什么要在花槽中种下这株玫瑰?种的这株玫瑰给作者带来了哪 些烦恼?(4 分) 20.文中三次写到作者想将花槽中玫瑰搬个地方。其中前两次放弃的原因分别 是什么?(4 分) 21.第⑧段描写了作者第 3 次彻底放弃将花槽中玫瑰搬个地方的心理活动。试 体会这段心理描写好在何处。(5 分) 22.阅读上文,联系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写出你的阅读感悟。(5 分) 材料一:2008 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陆建芬——烛照深山。颁奖词:在最崎 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 年 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材料二:2005 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春燕——照亮苗乡的月亮。颁奖词:她是大山 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 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 照亮苗乡的月亮。 海头第二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阶段考语文试卷 答 题 纸 一、积累·运用(30 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7 分) (1) 、 (2 分) (2) 、 (2 分) (3) (3 分) 2.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10 分) (1) (2 ) (3) (4) (5)
(6) 3.下面语段中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指出如何改正。(3分) ① 4.(共5分) 1) (2分) (2) (3分) 5.名著阅读。(5分) 名著 物事件 性格特 点 、理解·感悟(60分) (一)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6分) 6 。(3分)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6分) 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6) (7) 3.下面语段中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指出如何改正。(3 分) ① ② ③ 4.(共 5 分) (1) (2 分) (2) : (3 分) 5.名著阅读。(5 分) 名著: ,人 物: , 事 件: 性格特 点: 二、理解·感悟(60 分) (一)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6 分) 6. 。(3 分) 7. (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16 分) 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