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确定矿料级配范围 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级配范围按工程设计文件的规定执行。 目前有些工程单位往往根据其工程所在地的气候、交通条件等, 对现行规范规定的矿料级配范围进行调整,自行确定设计级配范围, 但其上下限差值必须小于规范级配范围的差值 对夏季温度较高,且高温持续时间长,但冬季不太冷的地区或者重 载路段应重点考虑抗车辙能力的需要,减少475mm及236mm的通过 率,选用较大的设计空隙率。当采用密级配混合料时,宜选用粗型密 级配沥青混合料。 对冬季温度较低,且低温持续时间长的地区,或者非重载路段,应 在保证抗车辙能力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提高低温抗裂性能,适当增大 475mm及2.36mm的通过率,选用较小的设计空隙率。当采用密级配 混合料时,宜选用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1.2 确定矿料级配范围 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级配范围按工程设计文件的规定执行。 目前有些工程单位往往根据其工程所在地的气候、交通条件等, 对现行规范规定的矿料级配范围进行调整,自行确定设计级配范围, 但其上下限差值必须小于规范级配范围的差值。 对夏季温度较高,且高温持续时间长,但冬季不太冷的地区或者重 载路段应重点考虑抗车辙能力的需要,减少4.75mm及2.36mm的通过 率,选用较大的设计空隙率。当采用密级配混合料时,宜选用粗型密 级配沥青混合料。 对冬季温度较低,且低温持续时间长的地区,或者非重载路段,应 在保证抗车辙能力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提高低温抗裂性能,适当增大 4.75mm及2.36mm的通过率,选用较小的设计空隙率。当采用密级配 混合料时,宜选用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对夏季温度高,且持续时间长,冬季又十分寒冷,年温差 特别大,又属于重载路段的工程,高温要求和低温要求发生矛 盾时,应以提高其高温抗车辙能力为主,兼顾低温抗裂性能的 需要,在减少475mm及236mm的通过率的同时,适当增加 0.075mm的通过率,使其级配范围成S型,并取中等或偏高水 平的设计空隙率 对潮湿区、湿润区等雨水、冰雪融化对路面有严重威胁的 地区,在考虑抗车辙能力的同时还应重视密水性的需要,防止 水损害破坏,宜适当减小设计空隙率,但应保持良好的雨天抗 滑性能。对于旱地区,受水的影响很小,对密水性及抗滑性能 的要求可放宽
对夏季温度高,且持续时间长,冬季又十分寒冷,年温差 特别大,又属于重载路段的工程,高温要求和低温要求发生矛 盾时,应以提高其高温抗车辙能力为主,兼顾低温抗裂性能的 需要,在减少4.75mm及2.36mm的通过率的同时,适当增加 0.075mm的通过率,使其级配范围成S型,并取中等或偏高水 平的设计空隙率。 对潮湿区、湿润区等雨水、冰雪融化对路面有严重威胁的 地区,在考虑抗车辙能力的同时还应重视密水性的需要,防止 水损害破坏,宜适当减小设计空隙率,但应保持良好的雨天抗 滑性能。对于旱地区,受水的影响很小,对密水性及抗滑性能 的要求可放宽
对于路面不同层位的考虑 表面层应综合考虑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抗滑的需要 中面层应重点考虑抗车辙能力; 底面层重点考虑抗疲劳开裂性能、密水性等
对于路面不同层位的考虑: 表面层应综合考虑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抗滑的需要; 中面层应重点考虑抗车辙能力; 底面层重点考虑抗疲劳开裂性能、密水性等
13材料的选择与准备 按相关试验规程规定,在工程实际使用的材料中选取足够数量的沥 青及矿料的代表性试样,进行相关试验 粗集料、细集料(天然砂、人工砂、石屑)、填料的质量规格必 须符合现行规范技术要求。 粗集料、细集料的筛分试验,无论是目标配合比设计、生 产配合比设计,都必须用水洗法确定0.075m通过率,以确保配 合比设计的准确性。 混合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为各种矿料的毛体积相对密 度的加权平均值,4.75m以下的集料和矿粉用表观相对密度
1.3 材料的选择与准备 按相关试验规程规定,在工程实际使用的材料中选取足够数量的沥 青及矿料的代表性试样,进行相关试验。 粗集料、细集料(天然砂、人工砂、石屑)、填料的质量规格必 须符合现行规范技术要求。 粗集料、细集料的筛分试验,无论是目标配合比设计、生 产配合比设计,都必须用水洗法确定0.075mm通过率,以确保配 合比设计的准确性。 混合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为各种矿料的毛体积相对密 度的加权平均值,4.75mm以下的集料和矿粉用表观相对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