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有人说汪曾祺对自已笔下的人物有着强烈的爱憎,你同意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境与象 袁行需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 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 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 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 倩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种,这是常识, 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 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 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 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 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 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 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 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 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 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 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 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 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髙的慈恩寺塔,“俯视但—气,焉 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 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 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 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 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定要靠 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夭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
14.有人说汪曾祺对自已笔下的人物有着强烈的爱憎,你同意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6 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 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 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 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 “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 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 “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 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 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 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 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 “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 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 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 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 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 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 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 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 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 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 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 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 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
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 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 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 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 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干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 斑斓、干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 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一意与境》,本文有删改) 15.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 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 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 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 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16.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被作者否定的观点。(6分) 17.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6分 七、写作(70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静立树下,小鸟不会因你的到来停下它婉转的歌喉;轻轻地伸岀你的手,小动物也会与 你投入地游戏;甚至,一个友善的眼神,也会使陌生人之间的心墙轰然倒塌 传递你的微笑,传递你的友善,传递你的热情.……世界会因此而不同 请以“传递美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命题、校对:朱学慧、蔡燕 审核:李茂生
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 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 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 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 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 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 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意与境》,本文有删改) 15.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 ...的一项是( )(3 分) A. 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 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 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 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 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D. 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 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16. 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被作者否定的观点。(6 分) 17.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6 分) 七、写作(70 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静立树下,小鸟不会因你的到来停下它婉转的歌喉;轻轻地伸出你的手,小动物也会与 你投入地游戏;甚至,一个友善的眼神,也会使陌生人之间的心墙轰然倒塌。 传递你的微笑,传递你的友善,传递你的热情……世界会因此而不同。 请以“传递美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命题、校对:朱学慧、蔡燕 审核:李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