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 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 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 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 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 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 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 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例如《易经》说:"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干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 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 经》是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纔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 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 对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就修辞方 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 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 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 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
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 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 "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 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 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 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 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 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例如《易经》说:"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干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 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 经》是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纔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 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 对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就修辞方 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 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 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 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 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 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
注释 [1]"铿锵",乐器声。指宫商协调. [2]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 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 的
注释 [1] "铿锵",乐器声。指宫商协调. [2]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 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 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 的
第二章诗律 第一节诗的种类 关于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 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 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 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 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 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 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1].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 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 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 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 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 府诗称"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 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 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 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 《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 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 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第二章 诗律 第一节 诗的种类 关于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 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 律诗、绝句又各分为 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 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 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 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 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1].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 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 北朝的庾 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 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 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 诗"。这种乐 府诗称"曲"、"辞"、"歌"、"行"等。到了唐 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 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 乐,后来又产生了配 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 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 《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 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 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 的[2],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 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 (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3].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 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 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 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 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4]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 (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 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 绝句简称七绝.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 之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 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别 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 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甚么理论根据的。 第二节律诗的韵 我们先讲近体诗,后讲古体诗,这是因为彻底了了解了近体诗之后,纔能更 好地了解古体诗。第一,古体诗既然是以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为其特征的, 我们就必须先知道近体诗的格律是甚么,然后能知道甚么是古体诗。第二,自 从有了律诗以后,古体诗也不能不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要先了解律诗,然后能 知道古体诗所受律诗的影响是甚么。 在这一节里,我们先谈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 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査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 的[2] ,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 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 (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3].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 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 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 这可 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 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4]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 (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 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 句简称五绝,七言 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 之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 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 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别 立一类,而只归入七 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 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甚么理论根据的。 第二节 律诗的韵 我们先讲近体诗,后讲古体诗,这是因为彻底了了解了近体诗之后,纔能更 好地了解古体诗。第一,古体诗既然是以不受近体诗格律 的束缚为其特征的, 我们就必须先知道近体诗的格律是甚么,然后能 知道甚么是古体诗。第二,自 从有了律诗以后,古体诗也不能不受律 诗的影响,所以要先了解律诗,然后能 知道古体诗所受律诗的影响是甚么。 在这一节里,我们先谈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这里用 不着详细 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 等韵书,不但可以
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 指这个来说的[5]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 诗一般只用平声韵[6],所以我们在这一节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留待下 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 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三盐 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这两个韵 (以及其它相近似的韵)在读音上有甚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 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 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 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在《红楼梦》 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香菱正 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 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这一段故事可以说明近 体诗用韵的严格。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 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窄韵的 律诗是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 诗人们也很喜欢它们。 现在我们举出几首律诗为例[7] 送魏大将军(一东)[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
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 指这个来说的[5]. 诗韵共有 106 个韵:平声 30 韵,上声 29 韵,去声 30 韵,入声 17 韵。律 诗一般只用平声韵[6] ,所以我们在这一节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留待下 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 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 15 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 元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 15 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 覃十三盐 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 这两个韵 (以及其它相近似的韵)在读音上有甚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 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 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 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 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在《红楼梦》 里,有这样一段 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香菱正 在挖心 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 闲 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这一段 故事可以说明近 体诗用韵的严格。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 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窄韵的 律诗是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 诗人们也很喜欢它们。 现在我们举出几首律诗为例[7]: 送魏大将军(一东)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