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仪字文化学 15 “月(甲骨文后期作))”,“日”字那个圆圈是太阳的形象、中加 字缀表示太附是个发光体。以古文字言之,可与古文字中的 (口、围的初文)以及O(丁,顶的初文)等区别开来;以现 代字言之、可与“口”区别开来。同样,D中的D是月缺的形象, 中加字缀表示月亮是同“日”相对的光体,同时,与不加字缀的 “夕(甲骨文后期作))”区别开来。 第种是形意表词法。这种表词法的突出特点是导引人们凭 借一个独立的形象(往往是单素字)去领会一种关系意义。例如 “大(甲骨文作)”,是个成年人的形象,但并不直接表示成年人。 从造字的心理上看,初民以成年人与儿童相比较,以此概指一切 超出一定规格的事物。现代汉语有“长大成人”一语,“长大”与 “成人”同义连语,仍保留着先民造“大”表词的初衷。“夕”也 是如此。“夕”是月缺的形象,但“夕”并不直接表示月缺,而是 通过夜夕月现这一现象表示夜晚这一时段。当然,形意表词法还 有一些复杂的情况,例如,“齿(甲骨文作甲)”、是牙齿的形象, 如果不加一个限制条件“口(口)”则无法判别表示什么。也正因 如此,战国金文就已在上部加声素“止”作普(齿,从脸止 声),由原来的形意表词方式转变为形声表词方式了。 第四种是会意表词法。这种表词法的属字数量较多,而且都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素构成的,它们之间均保持着各自的义 类,而义类与义类之间则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构成一个特定的关 系意义。例如“多(甲骨文作吾)”,古代以重迭的祭肉会“数量 大”意;又如“好(甲骨文作聘)”、古代以女子具有生育能力会 “嘉美”意。 第五种是形声表词法。这种表词法的属字内部所包含的义素 与声素共同承担着表词(音与义)的职能。例如,“義(甲骨文作 爹)”.以从羊我声的整体表“美善”义。“变〔甲骨文作)”,以 从戈才声的整体表“兵祸”义
16 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 第六种是假借表词法。这种表词法比较特殊,字形是借来的、 它同所表词的关系是:字形与词的意义没有关系,只是与词的读 音保持着相同或相近的关系。例如“來(甲骨文作本)”、本为 “來鲜”之“来”.字形借给“行来”之“来”:又如“麥(甲骨文 作奎)”、本为“行来”的“麥”、字形借给“來样”的“來”。 “來”“数”自殷商甲骨文互借以来、直,至现代互借不还、人们竟 然焉不察了。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人致可以看到、造字法与表词法都从 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人们的思想现念、心理特征、社 会习俗等.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着的。 对待上述汉字“物化”过程的分析,不外乎通过`下面几个途 径:凭借古汉字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古代文献所提供的文化倍息, 现代文献所提供的文化信息,方域俚俗所提供的文化信息,以及 相关民族语言文学、风俗习惯所提供的文化信息。由于分析的着 眼点仍停留在汉字的“物化”过程,所以、这样的文化分析,充 其量也还是一种广义的训诂、或叫做汉字文化。当然.作为一般 说文解字来对待·已算是大功告成。但是对于汉字文化学来说,这 却仅仅还是个基础。要建构议学文化学,还要把我们的视野神向 更广阔的历时和共时的汉字天地之中,依象寻理,得理而忘象,进 入先民动态的文化哲学意识.去进行宏观的考察。 要“依象寻理”,就要既依托汉字又不囿于汉字、而是借助汉 字的形体结构去子绎以神经心理为中介的先民文化意识。例如.先 民为什么总是取象表示空间的事物来指称时间、这反映了一种怎 样的时空观念?先民之取象为什么多以人为本、近取诸身而远取 诸物?这反映一种什么样的人文思想?先民取象何以从“羊”的 字总是与吉祥善美相联系·这义反映了先民怎样的审美心理?诸 如此类·不繁列举。从汉字的取象到观念意识类范畴的意象分析 归纳,这正是从汉字文化升华为汉字文化学的理据所在,也只有
汉字与汉字文化学 17 升华到了这样的高度,我们才能走上“汉字→汉语→汉文化”这 条路线,而依依不舍地暂时告别汉字去全力探究深层的文化内涵· 从而建构起以汉字文化哲学为标的的汉字文化学。 注释: ①字素指造字的基本要素,是汉字中最小的形与音义的结合体。 ②复素字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素肉成的字。如“祖”是由·示”和“且”两 个字素构成的。 单素字是指由一个字素构成的字。如“大”,“目”。 ①字蛾指字素的经加成分,它与字素的主要区别是:字素是形与音义的结台体:字 缀测有形而无音义可言,即使后世给有些字鳅拟彦或以笔画名称称说,也只不过是为 了称说的方便而已。 ⑤闩取象最形,甲骨文中已有问《:〉的(其)混用的现象,如“败”作或作 。又如“贞”,般商甲骨文“卜”作,“贞”猎婚作片,周原甲骨则合寒造字作片 装汉时期或作嘛,后世“鼎”、“且”相混、作“贞”, ③此处借用段玉裁注语。但段氏误把“凡某之称”作为引申义音待、显然不阴汉 字遗字的直视具体性与汉字卷词的义理概括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18 古汉字与国文化源 三、怎样研究汉字文化学 我们成该感谢汉语文字这一特殊的符号系统,它为我们积淀 并保存下来丰富而生动的昭示古人文化心态及其历史演进轨迹的 资料。要对这些文化瑰宝进行文化学的阐释,首先必须掌握下面 两条原则:其一·要建立语言学上十分强调的历时的观点。就是 说、要把握流动的文化心态与之相应的古文字字形的历时层面的 大致对应。所以我们对古文字字形的考察。都应努力强调出每-一 个字形的历史流变过程、并且尽可能将一个字形最早的出处、即 断代的情况揭橥标出、如果这两者都不清楚,再有价值的文字资 料,也宁可割爱。因为古文字作为“凝冻的化石”、实际上就是某 一时代文化心理历史背景概括的结果,因而可以说,我们对古文 字文化学意义的阐释过程不过是个逆动的“还原”过程。例如 “日”字在《说文解字·日部》收录的-个古文作“囵”、据段玉 裁在《说文解字》“日”字T的注、☑字实在不过是武侧天造出的 一个字。《说文解字》所收录的“日”字的古文究竟是出自六国古 文抑或汉代人所造的新字,我们虽下可知、但战国时期以及战国 以前的古文字“日”的形体中从未出现过这个古文、却是不可不 察的。由此可以初步推断、这个字形反映的文化历史背不过是 战国到汉代期间人们关于太阳神的一些观念和思考,如屈原《楚 辞·九歌》中有祭太阳神的“东皇太一”乐章、汉代方上谬忌也 有“天坤贵者秦一”的说法等等。而有的学者考释“☑”字、不 顾这基本的文化背景(这个层面的文化内涵本身就需要利用字形 的考释来印证).在考释字义的过程中式图去与更为远古的“太
怎样研究汉字文化学 19 吴”发生联系·方法论就是错误的、臆必摸索之说也就不足为怪 了。因此、应该强调对古文字形体进行“历时”的考察,古文字 既是“化石”,又是“活”的。 其二、“共时”即联系的观点。从符号学的意义来说、每个符 号必定属于一个符号系统.它必定与其它符号发生一定的关系。另 外、上古的文字符号,即使是处于同一层面上,写法、构成成分 均不尽一致、即存在着“同字异构”的系列,这反映了古人造字 取象时所传达出的某些观念特征。这样进行共时的比较、可以在 对古文字符号解释过程中避免一些偏颇,同时,有助于尽可能充 分挖掘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总之、我们要把汉字发生学与汉字本体学结合起来,把动态 的历时演变与静态的共时分布紧密结合起来,把同字异构的情形 与成组成群的古今文字系列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 历时和共时的方法是一切科学研究所共同遵循的方法,汉字 文化学也不例外。作为汉字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还应具有它自身 特有的方法,这就是以神经心理为核心,以汉字取象为主体,字 与文交会、龙与虫并雕,通过汉字群体的字源学、语源学的探究, 进入先民动态的历史文化意识圈,去透视先民的思维特征、审美 心理和哲学意识,从而寻绎古代文化哲学的踪迹。具体地说,这 种文化学方法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考本体,释功用,辨施艺、明 哲理。考本体,要做到明了一个汉字或一个汉字群体的构形取象: 释功用,要做到明了一个汉字或一个汉字群体在先民社会生活中 的作用;辨施艺、要做到在一个汉字或一个汉字群体的本体与功 用的考释基础上升华到较抽象的意识形态领域;明哲理,则要做 到在考本体、释功用和辨施艺的基础上去透视历史文化的深层哲 学底蕴。以上几个步骤是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层到深层的阐释过 程。 下面试以“辛”系字群为例、加以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