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 汉字与中国文化源 二、汉字与汉字文化学 汉学既然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便有可能把汉字与文化之间 的内在现律寻绎出米,使之成为-个特殊的文化系统-一一汉字文 化学系统。 汉字文化学系统的建构并非易事。这主要因为:第·,汉字 学本身的研究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议字内部规律的探究 尚未受到充分的重伐: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意识尚缺乏 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文化哲学的探究还有待进一步努力:第三, 如何在边缘学科相红融合的过程中,去把握一种切合本学科实际 的方法论,尚属探索阶段。 虽然如此、汉字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却仍然以它 独特的神经心理流程成为审视华夏文化的一个颇具特色的窗口。 众所周知,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古代汉语的单 音词居多,基本上是个汉字记录着一个词。远古先民如何造字 表词?这就存在着一个据意取象、具象显意的问题。 人们常说“物生而后有象”、这是未经神经心理加工的物象、 即客观性的物象。从信息转换的程序方面来说,这可以称作“物 象1”。这些客观物象是一种天地问的客观存在,而先民造字表词 测不避免地“据意取象”,即凭借先民对语言中的词义的理解去 选取外界的物象,来“具象显意”、即制作成汉字来显示所要表示 的词义、这时所具之象即汉字的形体结构、是经过神经心理加工 过的物象·是“有理而后有象”的主观性物象,从信息转换程序 方面来说·这可以称作“物象2”。而“据意取象”和“具象显
汉字与汉字文化学 11 意”的全部神经心理帕工过程、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汉字造字的 “物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表意体系的汉字来说,没有例 外,都是通过造字法和表词法来实现的。 汉字的造字法是什么?表词法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汉字 文化学研究登堂入室的基础工作。 我们曾对殷商甲骨文以及秦汉以降直至近瑰代汉字进行了分 析、所得造字法计有8种。 第一种是独素造字、这种造字法是以单个的字素心独立造字 的方法。初始造字多用此法。所制作的字多为事物直觉形象的线 条化。例如,§(耳)、四(目)、¥(牛)、Y(羊y。 第二种是合素造字,这种造字法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素 合成一个新字的造字方法。这种方法是从断代的角度提出来的,是 人们在汉字共时的断面上,通过已有汉字所表示的相关事物之间 可能发生的内在联系的沟通与合成。例如。“贝”、“又”,甲骨文 作的、。“贝”是蚌壳形象的线条化,古代用作货币:“又”是 右手形象的线条化。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把的与合起来作料(取, 篆书作等,又收有餐、后世导废而得行,得又讹为“得”),通过 “手”与“贝”所提供的物象显示一种抽象的关系意义,即通过以 手持贝表示“拥有、获得”义。可见,一旦合成新字,就不是两 个字素义的简单相枷,而是一种质变飞跃,在一个新的结构层次 上表示着一种全新的关系意义了。 第三种是加素造字,这种造字法是以原字为造字字而另加 字素构成新字的方法。它是人们对既有汉字表词内涵的补充、调 整或限定。例如,现代字“春”、甲骨文始作岭(皆),又相继加 “木”作载、加二术作每,加三木作辞、均以草木蕃茂来丰富 “春”的内涵。又如、“又”.在甲骨文中,是个分别代表着几个 词的同形字。为了分化限制、则圳干(示)作科〔祐),使“祐” 成为专用的祭名
12 古汉字与中同文化源 第四种是更素造字,这种造字法是通过更换原字中某一字素 的方式来制作新宁的。更素造宇古代不乏其例,例如“逐”,甲骨 文可作(鉴),也可更“豕”为“鹿”作普(狸)。至于现代字, 尤其是简化字,侧更为多见。例如以“又”替换了“鵝”、“覲”、 “酆”等字中的“奚”、“革”、“登”,作“鸡”、“艰”、“邓”等。 第五种是移位造字.这种造字法是通过变换字素的位置制作 新字的。汉字属于典型的块体文字,这就为移位造字法提供了客 观上的可能性。而汉民族的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侧给予这种造字 法以无穷的椎动力。例如,甲骨文的四(目),竖写则为合(臣): 甲骨文的才(大),倒写则为¥(屰,逆的初文):秦汉时的 “绝”作、而“继”则反写作造:“忠”左右分置则为“仲”。以 上是通过移位制作的本无其字的新字,而运用这种造字方法所制 作的字更多的测是异体字,尤其是汉字尚处于成体系的文字的初 期阶段,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更是如此。 第六种是省变造字,这种造字法是复素字⑧在嫁接造字过程 中省去某一字素形体的一部分或让单素字的形体发生区别性变 化的造字方法。复素造字上下组合者多省减,例如“上”与 “下”合之则为“卡”;又如“產”(简化作“产”),是“生”与 “彦”两个字素的嫁接,其中“彦”省作“产”,合之作“產”;单 素字则多为改变原字素的形体,知“人(甲骨文作))” —“尸 (甲骨文作子)”,由行走的“人”形变换成仰卧的人形;义如“大 (甲骨文作个)”一·“天(‘走’的初文·甲骨文作术)”,由静 态的成年人形变换成大步奔跑形。 第七种是缀加造字,这种造字法是以原字为造字的字素,加 添字缀或直接用两个以上的字缀制作新字的方法。运用缀加造 字法制作的字大都具有象意性,例如,“亦(甲骨文作,‘腋’的 初文)”,所缀加的两个点指称人体的腋下;再如“员(甲骨文作 月)”、原初是以鼎形为依托、加缀圆形以表词义“圆道
汉字与汉字文化学 13 第八种是偕形造字,这种造字法指本无其字的词而以音同音 近为媒介,借用表示它词的字的字形制作新字的方法。这种造字 方法比较特殊,有人称为“假借字”,有人称为“借音字”,也有 人称为“音借字”,等等。我们所以作为一种造字法提出来,那是 因为,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新字,固有的字所表示的音和义已全部 消失,而仅以其字形同一个本无其字的词(音和义的结合体)组 合在一起、这个新字的音和义是本无其字的词所固有的,同原字 所表示的词的音义了无牵涉。如果问·这样的现象究竞借了什么? 答日:只借了形体;如果再问:何以能够猎形?则日:以两个词 之间的音同或音近为桥梁故也。运用这种造字法制作的字,原有 的字所表示的词往往被后起字所表示,而借形字则成了表示本 无其字的词的专用字。例如,“不”,多数学者认为“不(甲骨文 作帝)”是“榭”的初文、并以“萼不排摔”证之。而“不”则成 了否定副词的专用字了;又如“其(甲骨文作或.后世加字 素丌造字作)”,本是箕畚之箕,后起字加素造字作“箕”, “其”便成了一种语气助词和代词的专用字了。 我们用上述八种造字法验诸历代汉字,从总体上可以回答这 样一个基本事实:所有汉字的产生不外乎这八种方法。 也许有人会问:用了这么多笔墨谈造字法,怎么对传统的 “六书”只字未提呢?是的,这正是笔者要说明的问题。 “六书”说虽非始自许慎《说文解字》,但自许慎的《说文解 字》问世以来,后世学者多沿用许氏“六书”说,并以为造字之 法,干百年来虽经前贤不断补充和修正,但均囿于“造字法”而 局限了视野。许慎的“六书”说是不是造字法呢?我们可以肯定 地回答:“六书”根本就不是造字之法、许慎的《说文解字》并不 是一部汉字学理论著作,而是一部通过说解文字的造字本义帮助 人们解读经书的字典、许慎从来也没有说他所说的“六书”是造 字法。如果“六书”是造字之法·那么“转注”类如“老”部字
14 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 为什么有的是形声字呢?如果说“六书”是造字之法、那末,“假 借”类岂不可以包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了么?这 就无怪乎整部《说文解字》中九于多个字的说解,只字未提“转 注”、“假借”·因为许氏是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说解造字本义 的、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造字本义、自然不可能管到字与字之间 的关系了。而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说解造字本义,这正是道地的 表词法·这可以从许氏对字的说解体例上寻绎出答案来。例如· “類,种类相似,以犬为甚。从犬瓶声。”“从犬頫声”属于字的形 体结构分析,这是第一层、即分析。“种类相似,以犬为甚”,是 依据字形结构从整体上说明以“种类相似,以犬为甚”这一具体 物象来表示“類”这个词的概括意义“凡相似之称”,这是第二 层,即归纳。综合许氏的分析和归纳·可以看出、许氏已自觉或 不自觉地注意到这样一一种现象:造字的具体性和表词的概括性之 间的关系了。而造字的直观具体性与表词的义理概括性之间的矛 盾运动、正体现了汉字与汉语词(音与义)之闻的一种对立统一 的辩证关系。可惜未能引起后世学者的注意。 表词法是通过已有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去揭示汉字运用什么 样的表示法显示词的音与义的。我们所说的表词法及其类别正是 基于这种认识的。 我们曾对商周甲骨文以及金文作了初步的分析、参照许慎 “六书”条例、对汉字的表词法作了归纳、约分为以下6种。 第一种是象形表词法。这种表词法是以简括的写意笔法描绘 人或事物的轮廓,以人或事物之形.表示人或事物之名,因而,这 一类字的块体结构不求规整.往往重视某一方面特征的勾勒。例 如“象(甲骨文作)”、“肖(甲骨文作秒)”。 第二种是指示表词法。这种表词法是在具体事物形象描绘的 基础上、加添具有区别性特征的字缀、惜以构形、标声或表义,所 加字缀往往具有明显的表义导句。例如、“日(甲骨文作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