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实录 读文导入 师:二千多年前的那个不知是春天还是秋天的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 发斑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刻下了191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短小, 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经年,传诵至今。请同学轻闭双眼,用心灵去感受这段 文字的独特魅力。 师:配乐朗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师精彩的诵读震撼了在场所有的老师和学生,掌声雷动。) 【品鉴】教师用古典的环境描述导入。简短的导语营造了一种原始而静谧的 古典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范读,听者有一种被经典包裹的美感 师:给咱们留下这段精美短文的圣人是谁呢 生:孟子。 师:(教师点示屏幕)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一下孟子其人。 助学资料1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 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弟子合著的《孟子》一书,被尊为儒学经典, 为“四书”之一。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做批注:名轲,字子舆,亚圣,《孟子》一书,“四书 之一,写下这几个关键词。 学法推荐 师:像《孟子》这样时代久远意蕴深厚的儒学经典,咱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 更加高效地学习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给咱们的建议 助学资料2: 学法推荐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 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宋·朱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实录 一、读文导入 师:二千多年前的那个不知是春天还是秋天的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 发斑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刻下了 191 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短小, 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经年,传诵至今。请同学轻闭双眼,用心灵去感受这段 文字的独特魅力。 师:配乐朗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师精彩的诵读震撼了在场所有的老师和学生,掌声雷动。) 【品鉴】教师用古典的环境描述导入。简短的导语营造了一种原始而静谧的 古典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范读,听者有一种被经典包裹的美感。 师:给咱们留下这段精美短文的圣人是谁呢? 生:孟子。 师:(教师点示屏幕)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一下孟子其人。 助学资料 1: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 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弟子合著的《孟子》一书,被尊为儒学经典, 为“四书”之一。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做批注:名轲,字子舆,亚圣,《孟子》一书,“四书” 之一,写下这几个关键词。 二、学法推荐 师:像《孟子》这样时代久远意蕴深厚的儒学经典,咱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 更加高效地学习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给咱们的建议。 助学资料 2: 学法推荐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 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宋·朱熹
师:朱熹给我们提供了哪两种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 生:第一,首先是要熟读,基本上能把文章说出来,然后思考里面的一些字 词句,琢磨出它的意思。 师:两个关键词先是读,后是思,读要熟读,思要精思。好!我们先进入熟 读篇章,熟读篇章咱们主要进行两项活动,一项是对答式朗读,另一项是品味试 朗读。对答式朗读主要是老师出示问题,同学们到原文中摘录语句,进行朗读式 的回答。咱们进行抢答,注意题目。 【品鉴】教师用古人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其人可信,其词也雅,其法也当。 、熟读篇 师:第一问,有点难,三才者何? (学生窃窃私语) 生:天、地、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啊? 生:三才,天地人,三光,日月星。 师:绝对读过《三字经》,掌声送给他。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最重要的三种 元素就是天、地、人,用于战争,指决定战争胜负的三种因素分别是 生:天时、地利、人和。 师:那么,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轻重厉害如何呢?原文回答。 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能告诉我它的意思吗? 生:有良好的天气条件,不如有良好的地理优势,有良好的地理优势不如人 民齐心协力。 师:“不如”是什么意思呢? 生:“比不上”的意思。 师:那么,“天时不如地利者,何也?”“何也”就是“为什么呢”。文中 哪几个句子解说了“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
师:朱熹给我们提供了哪两种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 生:第一,首先是要熟读,基本上能把文章说出来,然后思考里面的一些字 词句,琢磨出它的意思。 师:两个关键词先是读,后是思,读要熟读,思要精思。好!我们先进入熟 读篇章,熟读篇章咱们主要进行两项活动,一项是对答式朗读,另一项是品味试 朗读。对答式朗读主要是老师出示问题,同学们到原文中摘录语句,进行朗读式 的回答。咱们进行抢答,注意题目。 【品鉴】教师用古人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其人可信,其词也雅,其法也当。 三、熟读篇 师:第一问,有点难,三才者何? (学生窃窃私语) 生:天、地、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啊? 生:三才,天地人,三光,日月星。 师:绝对读过《三字经》,掌声送给他。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最重要的三种 元素就是天、地、人,用于战争,指决定战争胜负的三种因素分别是—— 生:天时、地利、人和。 师:那么,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轻重厉害如何呢?原文回答。 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能告诉我它的意思吗? 生:有良好的天气条件,不如有良好的地理优势,有良好的地理优势不如人 民齐心协力。 师:“不如”是什么意思呢? 生:“比不上”的意思。 师:那么,“天时不如地利者,何也?”“何也”就是“为什么呢”。文中 哪几个句子解说了“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
生: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它有一句话是说,“三里之城,七里里之郭,环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这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师:帮我说说它的意思。 生: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把它围起来攻打它,但是却不能取 胜。然而把它围起来攻打它,是得到了… 师:“天时不如地利也”,正好反过来了,是吧?哪个同学能够把她刚才说 的那个句子的大意很顺畅地说出来?她有亲友团吗?好,这位女生 生:把它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这样却不能取胜 的原因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师:嗯,一座城池仅有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把他围起来攻打 却不能取得胜利,是何道理呢?那就是“天时比不上地利”。接下来一个问题, 我相信同学们已经猜出来了。 生:(齐说)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 师:请回答 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师:能解说一下吗? 生: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也并不是不深,武器也并不是不精良,军粮也 并不是不多,然而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 师:你的解说里面,有一个词解说的特别精妙,“米粟”解说为军粮,是作 战要用的东西,很好!这里面的“城”作什么讲? 生:城墙。 师:“池”呢?是池塘吗? 生:是护城河。 师:很好!咱们继续往下走,考验还在继续。得道者,何如? 生:得道者多助。 师;我不大懂这句话的意思,你能帮我吗? 生:得道的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会多
生: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它有一句话是说,“三里之城,七里里之郭,环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这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师:帮我说说它的意思。 生: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把它围起来攻打它,但是却不能取 胜。然而把它围起来攻打它,是得到了…… 师:“天时不如地利也”,正好反过来了,是吧?哪个同学能够把她刚才说 的那个句子的大意很顺畅地说出来?她有亲友团吗?好,这位女生。 生:把它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这样却不能取胜 的原因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师:嗯,一座城池仅有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把他围起来攻打 却不能取得胜利,是何道理呢?那就是“天时比不上地利”。接下来一个问题, 我相信同学们已经猜出来了。 生:(齐说)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 师:请回答。 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师:能解说一下吗? 生: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也并不是不深,武器也并不是不精良,军粮也 并不是不多,然而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 师:你的解说里面,有一个词解说的特别精妙,“米粟”解说为军粮,是作 战要用的东西,很好!这里面的“城”作什么讲? 生:城墙。 师:“池”呢?是池塘吗? 生:是护城河。 师:很好!咱们继续往下走,考验还在继续。得道者,何如? 生:得道者多助。 师;我不大懂这句话的意思,你能帮我吗? 生:得道的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会多
师:这个人在文中指什么人? 生:君主 师: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接着往下说:失道者,何如? 生:失道者寡助。 师:“寡”是什么意思? 生:很少。 师:你能说一个带“寡”的成语吗? 生:薄情寡义。 师:还能说一个吗? 生:孤家寡人。 师:孤陋寡闻、曲高和寡、寡不敌众,寡和众就是一组反义词,少的意思。 那么把整个句子说一下。 生: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师:寡助若何? 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师:这个字为什么读pn? 生:因为它是一个通假字,通背叛的“叛” 师:背叛的意思。“亲戚”课下注释是怎么解释的? 生:内外亲属。 师:老师重点提醒一下,这里的“亲戚”和现在的“亲戚”有点不同。现在 的“亲戚”是一个词,泛指所有有血缘关系的人。古时候“亲”专指父系亲属; “戚”专指母系亲属,所以中国封建社会,说皇帝的妃子,娘娘的兄弟,就叫外 戚,他们扰乱朝政就叫 生:外戚干政。 师:整个句子意思说一下。寡助之至,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少到了极点 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师:这个人在文中指什么人? 生:君主。 师: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接着往下说:失道者,何如? 生:失道者寡助。 师:“寡”是什么意思? 生:很少。 师:你能说一个带“寡” 的成语吗? 生:薄情寡义。 师:还能说一个吗? 生:孤家寡人。 师:孤陋寡闻、曲高和寡、寡不敌众,寡和众就是一组反义词,少的意思。 那么把整个句子说一下。 生: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师:寡助若何? 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师:这个字为什么读 pàn? 生:因为它是一个通假字,通背叛的“叛”。 师:背叛的意思。“亲戚”课下注释是怎么解释的? 生:内外亲属。 师:老师重点提醒一下,这里的“亲戚”和现在的“亲戚”有点不同。现在 的“亲戚”是一个词,泛指所有有血缘关系的人。古时候“亲”专指父系亲属; “戚”专指母系亲属,所以中国封建社会,说皇帝的妃子,娘娘的兄弟,就叫外 戚,他们扰乱朝政就叫—— 生:外戚干政。 师:整个句子意思说一下。寡助之至,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少到了极点 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生:亲戚都会背叛他。 师:我建议把“亲戚”解释出来。内外亲属,前面还加一个连字,连内外亲 属都会背叛他。其他不是亲属的人呢? 生:更会背叛他了。 师:接着说:多助,若何? 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师:何解? 生:帮助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师:最后还有一个难度系数稍稍大点的:彼二者争战复若何? 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师:请说之。 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君主打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 师:所以 生:所以君子不战也就罢了,战就一定会赢 师:这里的君子是指得道的还是失道的? 生:得道的。 师:前面一个字还提示一下,“以天下之所顺”的“以”…… 生:凭借。 师: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 【品鉴】老师用文言的语言教古文,言简意丰;用古典的语言教古文,音韵 忽而缭绕悠长,忽而铿锵短促,忽而低沉引人思考,忽而激越令人血脉贲张。既 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概,又得夫子游学,坐而论道的神韵;用对话的方式 读古文,避开了简单的朗读和串讲,学生是带着问题在读,碰到问题才讨论,教 师则于无疑处生疑,于有疑处释疑,教学有间苗拈花之致,疏密互见之美。 师:经过这一番的问答,同学们对课文的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老师 想把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来系统地问,大家系统地答,争取把我们刚才的理解深 化到我们的头脑中去。准备好!
生:亲戚都会背叛他。 师:我建议把“亲戚”解释出来。内外亲属,前面还加一个连字,连内外亲 属都会背叛他。其他不是亲属的人呢? 生:更会背叛他了。 师:接着说:多助,若何? 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师:何解? 生:帮助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师:最后还有一个难度系数稍稍大点的:彼二者争战复若何? 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师:请说之。 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君主打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 师:所以…… 生:所以君子不战也就罢了,战就一定会赢。 师:这里的君子是指得道的还是失道的? 生:得道的。 师:前面一个字还提示一下,“以天下之所顺”的“以” …… 生:凭借。 师: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 【品鉴】老师用文言的语言教古文,言简意丰;用古典的语言教古文,音韵 忽而缭绕悠长,忽而铿锵短促,忽而低沉引人思考,忽而激越令人血脉贲张。既 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概,又得夫子游学,坐而论道的神韵;用对话的方式 读古文,避开了简单的朗读和串讲,学生是带着问题在读,碰到问题才讨论,教 师则于无疑处生疑,于有疑处释疑,教学有间苗拈花之致,疏密互见之美。 师:经过这一番的问答,同学们对课文的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老师 想把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来系统地问,大家系统地答,争取把我们刚才的理解深 化到我们的头脑中去。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