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k *各层的层间总剪力按各柱侧移刚度所占比例分配到各柱。 3.柱中反弯点位置 (1)上部各层柱位于h处(反弯点高度系数y=); (2)底层柱位于h处(反弯点高度系数y=2)。 4.框架梁柱内力 (1)柱端弯矩 图3.15杜端弯矩计算 柱下端弯矩 Mik=Vikyh 柱上端弯矩: Mik=Vik(1-y)h (38) (2)梁端弯矩 梁端弯矩之和等于柱端弯矩之和,节点左右梁端弯矩大小 按其线刚度之比分配(3.93.10式)。 图3.16梁端弯矩计算
6 m i k ik ik ik V d d V = = 1 (3.6) *各层的层间总剪力按各柱侧移刚度所占比例分配到各柱。 3.柱中反弯点位置 (1)上部各层柱位于 h 2 1 处(反弯点高度系数 2 1 y = ); (2)底层柱位于 h 3 2 处(反弯点高度系数 3 2 y = )。 4.框架梁柱内力 (1)柱端弯矩 柱下端弯矩: M Vik yh d ik = (3.7) 柱上端弯矩: M Vik y h u ik = (1− ) (3.8) (2)梁端弯矩 梁端弯矩之和等于柱端弯矩之和,节点左右梁端弯矩大小 按其线刚度之比分配(3.9-3.10 式)
(3)梁端剪力 (4)梁端轴力 均可由平衡条件求出。 M b 图3.17梁端剪力计算 图3.18柱轴力计算 3.3.2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 *反弯点法存在的问题(P201); *改进要点:①修正侧移刚度;②调整反弯点位置。 1.柱侧移刚度的修正 *框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各节点均有转角,使柱的侧移刚度有 所降低,用侧移刚度系数a进行修正。 3.13) D 图3.19框架抗侧移刚度计算图示 *计算假定及a的推导:(P201-203) 节点转动的大小取决于梁对节点的约束程度,梁刚度越大,对 7
7 (3)梁端剪力 (4)梁端轴力 均可由平衡条件求出。 3.3.2 改进反弯点法(D 值法) *反弯点法存在的问题(P201); *改进要点:①修正侧移刚度;②调整反弯点位置。 1.柱侧移刚度的修正 *框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各节点均有转角,使柱的侧移刚度有 所降低,用侧移刚度系数 c 进行修正。 2 12 h i D c =c (3.13) *计算假定及 c 的推导:(P201-203) 节点转动的大小取决于梁对节点的约束程度,梁刚度越大,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