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词人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 高与劲节。 上阕写梅花的困难处境极其遭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驿馆的外面,靠近断桥的旁边,有一枝梅花,孤单寂寞地 绽开了,既没人去欣赏,也没人来呵护。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已到了暮色沉沉的时候,她感觉到自己十分孤独,有 说不尽的感伤与愁苦,更何况又有凄风苦雨呢 下阕,托梅寄志,揭示梅花的品格: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我却无意去争芳斗艳,独占春光,一意听凭那些凡花俗卉 去中伤嫉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我天生的本质就是芬芳高洁,对那些庸俗行为自然不 屑一顾。纵然零落凋残成泥成土,那谈谈的淸香依然如故 这首词以梅喻人,托梅言志,通过梅花来咏赞诗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髙尚情操。在梅花 的命运与品格中我们看到了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领略了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境 界 作者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 和杀敌报国的壮志。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 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节。曾任镇江通判、夔州通判、四川制置司及成都 府安抚署参议等官职。中年曾经一度入蜀抗金,到过南郑前线。军事生涯丰富了他的诗词创 作,爱国主义思想是他作品的主旋律,存诗九千余首。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 长恨水长东!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词人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 高与劲节。 上阕写梅花的困难处境极其遭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驿馆的外面,靠近断桥的旁边,有一枝梅花,孤单寂寞地 绽开了,既没人去欣赏,也没人来呵护。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已到了暮色沉沉的时候,她感觉到自己十分孤独,有 说不尽的感伤与愁苦,更何况又有凄风苦雨呢。 下阕,托梅寄志,揭示梅花的品格: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我却无意去争芳斗艳,独占春光,一意听凭那些凡花俗卉 去中伤嫉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我天生的本质就是芬芳高洁,对那些庸俗行为自然不 屑一顾。纵然零落凋残成泥成土,那谈谈的清香依然如故。 这首词以梅喻人,托梅言志,通过梅花来咏赞诗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在梅花 的命运与品格中我们看到了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领略了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境 界。 作者: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 和杀敌报国的壮志。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 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节。曾任镇江通判、夔州通判、四川制置司及成都 府安抚署参议等官职。中年曾经一度入蜀抗金,到过南郑前线。军事生涯丰富了他的诗词创 作,爱国主义思想是他作品的主旋律,存诗九千余首。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 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即景抒情,通过伤春来抒发亡国亡家之痛。词人将春花凋谢,水长东流这类自然界的 规律与“人生长恨”相比照,实乃历经悲酸所悟,正如王国维所说的:“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词的上阕写景以暮春时节,雨打风吹,落红无数,春去匆匆,喻帝王生活之消散,作画之短 暂,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心境。首句“林花谢了春红”,似纯然写景,却是景中含情,“春红”, 既代表着美好季节,又代表着美好之色彩。春花不全红,红是艳色,故以红代表所有春花。 如此美好的景物,却落得“谢了”之结局,情之哀切,不言自明。“了”字作为语助词,有完成 义,是加重语气之口吻,既表现林花“完了"的现状,又是词人的沉重叹惋。接下去“太匆匆 三字,以浅显的口语,把自己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的挫折之悲浓缩于其中,著一“太"字,使前 句所唤起的叹惋之情更为强烈。末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句,以九字长句,直叙林花匆匆 谢去之因,实乃大自然风雨相摧之故。此句是描述暮春实景之景语,也暗喻南唐国亡缘于外 力打击,是情语。“朝"、ˉ晚”二字,是朝朝暮暮之意。“寒雨"的“寒”字,点出了“雨”之冷酷。“风 字虽未及“寒”,但晚来之风,又有寒雨相伴,其寒不言而喻。朝朝暮暮,雨打风吹,“林花 又如何能不过早尽落呢?寥寥数字,不独告知了“春红"落尽之气候原因,透出了风风雨雨数 量之多,对花摧残之久、打击之重,且把“无奈”二字写足了。失意人偏遇失意物,叹“林花”, 宛然也是自叹了。词的上阕虽然是状客观之景物,却借“太匆匆”、“无奈”诸词,使句意染上 了主观情调 词的下阕转写对“林花”的眷恋之情,暗喻人事,抒发了好景不现、失国难复之恨。首句胭脂 泪",用拟人手法,女子脸抹胭脂,泪流过脸即成“胭脂汨"。这是承“林花谢了春红”句,语意 双关。就花而言指朝暮风雨俱侵,雨打落红,状如胭脂之泪,是艺术联想。就人而言,则是 流年忧患哀伤,泣血成泪。事实上,李煜不正是在那“朝来寒雨晩来风”宋兵纵马挺戟的 胁迫下,仓皇辞庙的吗?花本无泪,此泪,当是李煜“以血书者”之泪,是他“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使然。此句虽从杜甫《曲江对雨》诗中“林花着雨胭脂湿"来,却凄凉缠绵,无 迹可求,更耐人涵咏。下面接以“相留醉”句,缱绻多情。“相留”二字,有的版本作"留人”,究 竟花自留,花留人,抑或人留花?花自不甘凋零,落花自欲人恋,人自惜怜残英,体味词意, 当皆有之。“醉”字尤传神,写出了人花依依如痴似醉的情状。这两句,也是对风雨无情,美 景难再之哀叹,所以下文继之以疑问句式,提出了“几时重”之问。“几时重”,是盼重而又知 其不可能,写出了无可奈何的心情。末句是三字短句的紧迫急促之转折,一气呵成逼出了“自 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九字长叹。在节奏上,音节顿挫,“东”字与前面的“红”、“匆”、“风”、“重” 字协韵,声情合一,韵律感强。句式上,与前一个九字长句遥遥相应,同为连贯的二四三式 九字句,一波三折,凝重而又一往无还,如开闸之水,汹涌澎湃。章法上,与前一个九字句 相类,同是前面诸句的总结。当无情的风雨如巨大的阴影笼罩下来时,“相留醉”所表现的情 意、“几时重"所流露的冀望,便只剩下滔滔一片无尽无休的长恨了。此句气象极为阔大,与 《虞美人》词结尾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九字十分相似,都以东流之水来表现悲愁之绵绵 无尽,都以画面、时空之拓展与延伸,展现愁恨之无涯:都以净化了的感情、浓缩了的语言 负荷起超过字面含义的更丰富的思想,成为千古名句。但此句以“恨”比作“水”,将喻体与本 体同纳一句之内,“人生长恨”与“水长东”两“长”相叠,音节上顿挫转折,奔放中更多沉郁。两 句各有千秋。 这首词是李煜从自己亡国之痛中提炼出来的人生哲理,是他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
这首词即景抒情,通过伤春来抒发亡国亡家之痛。词人将春花凋谢,水长东流这类自然界的 规律与“人生长恨”相比照,实乃历经悲酸所悟,正如王国维所说的:“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了。 词的上阕写景以暮春时节,雨打风吹,落红无数,春去匆匆,喻帝王生活之消散,作画之短 暂,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心境。首句“林花谢了春红”,似纯然写景,却是景中含情,“春红”, 既代表着美好季节,又代表着美好之色彩。春花不全红,红是艳色,故以红代表所有春花。 如此美好的景物,却落得“谢了”之结局,情之哀切, 不言自明。“了”字作为语助词,有完成 义,是加重语气之口吻,既表现林花“完了”的现状,又是词人的沉重叹惋。接下去“太匆匆” 三字,以浅显的口语,把自己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的挫折之悲浓缩于其中,著一“太”字,使前 句所唤起的叹惋之情更为强烈。末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句,以九字长句,直叙林花匆匆 谢去之因,实乃大自然风雨相摧之故。此句是描述暮春实景之景语,也暗喻南唐国亡缘于外 力打击,是情语。“朝”、“晚”二字,是朝朝暮暮之意。“寒雨”的“寒”字,点出了“雨”之冷酷。“风” 字虽未及“寒”,但晚来之风,又有寒雨相伴,其寒不言而喻。朝朝暮暮,雨打风吹,“林花” 又如何能不过早尽落呢?寥寥数字,不独告知了“春红”落尽之气候原因,透出了风风雨雨数 量之多,对花摧残之久、打击之重,且把“无奈”二字写足了。失意人偏遇失意物,叹“林花”, 宛然也是自叹了。词的上阕虽然是状客观之景物,却借“太匆匆”、“无奈”诸词,使句意染上 了主观情调。 词的下阕转写对“林花”的眷恋之情,暗喻人事,抒发了好景不现、失国难复之恨。首句“胭脂 泪”,用拟人手法,女子脸抹胭脂,泪流过脸即成“胭脂泪”。这是承“林花谢了春红”句,语意 双关。就花而言指朝暮风雨俱侵,雨打落红,状如胭脂之泪,是艺术联想。就人而言,则是 流年忧患哀伤,泣血成泪。事实上,李煜不正是在那“朝来寒雨晚来风”——宋兵纵马挺戟的 胁迫下,仓皇辞庙的吗?花本无泪,此泪,当是李煜“以血书者”之泪,是他“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使然。此句虽从杜甫《曲江对雨》诗中“林花着雨胭脂湿”来,却凄凉缠绵,无 迹可求,更耐人涵咏。下面接以“相留醉”句,缱绻多情。“相留”二字,有的版本作“留人”,究 竟花自留,花留人,抑或人留花?花自不甘凋零,落花自欲人恋,人自惜怜残英,体味词意, 当皆有之。“醉”字尤传神,写出了人花依依如痴似醉的情状。这两句,也是对风雨无情,美 景难再之哀叹,所以下文继之以疑问句式,提出了“几时重”之问。“几时重”,是盼重而又知 其不可能,写出了无可奈何的心情。末句是三字短句的紧迫急促之转折,一气呵成逼出了“自 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九字长叹。在节奏上,音节顿挫,“东”字与前面的“红”、“匆”、“风”、“重” 字协韵,声情合一,韵律感强。句式上,与前一个九字长句遥遥相应,同为连贯的二四三式 九字句,一波三折,凝重而又一往无还,如开闸之水,汹涌澎湃。章法上,与前一个九字句 相类,同是前面诸句的总结。当无情的风雨如巨大的阴影笼罩下来时,“相留醉”所表现的情 意、“几时重”所流露的冀望,便只剩下滔滔一片无尽无休的长恨了。此句气象极为阔大,与 《虞美人》词结尾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九字十分相似,都以东流之水来表现悲愁之绵绵 无尽,都以画面、时空之拓展与延伸,展现愁恨之无涯;都以净化了的感情、浓缩了的语言, 负荷起超过字面含义的更丰富的思想,成为千古名句。但此句以“恨”比作“水”,将喻体与本 体同纳一句之内,“人生长恨”与“水长东”两“长”相叠,音节上顿挫转折,奔放中更多沉郁。两 句各有千秋。 这首词是李煜从自己亡国之痛中提炼出来的人生哲理,是他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
特有情感。但由于其丰富、充实的内涵,把个人感情与自然现象熔于一起的艺术 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抽象和高度的概括,却使它远远超过了李煜自身情 感的樊篱,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清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②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④,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⑤,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⑥,不但在天⑦; 养怡之福⑧,可得永年⑨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①本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时曹操五十三岁。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 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②神龟”二句:神龟 虽能长寿,但还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庄子·秋 水》)。寿,长寿。竟,尽,完。⑧腾蛇”二句:腾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 得死亡,变成灰土。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兴云驾雾。④骥(j计): 千里马。枥(11力):马槽。 ⑤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暮年:晚年。回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盈,长。缩, 短。⑦但:仅,只
特有情感。但由于其丰富、充实的内涵,把个人感情与自然现象熔于一起的艺术 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抽象和高度的概括,却使它远远超过了李煜自身情 感的樊篱,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清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龟虽寿①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②。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③。 老骥伏枥④,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⑤,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⑥,不但在天⑦; 养怡之福⑧,可得永年⑨。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①本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时曹操五十三岁。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 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②"神龟"二句:神龟 虽能长寿,但还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庄子·秋 水》)。寿,长寿。竟,尽,完。③"腾蛇"二句:腾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 得死亡,变成灰土。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兴云驾雾。④骥(jì 计): 千里马。枥(lì 力):马槽。 ⑤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暮年:晚年。⑥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盈,长。缩, 短。⑦但:仅,只
养怡:保养身心健康。回永:长久。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鉴赏】 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的时间是建安十 二年(207)。东汉末年,居住在我国东北部的鸟桓奴隶主贵族,乘中原一带天 下大乱之机,经常入塞掳掠汉民。建安十年,曹操平定冀州以后,袁绍的儿子 袁熙和袁尚等,投奔了乌桓。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安定东北边境,消灭袁绍 的残余势力,率军征伐乌桓,结果取得了胜利。这首诗是他凯旋归来的时候写 的。全诗以昂扬慷慨为基调,抒发了曹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 《龟虽寿》共十四句,除最后两句是入乐时加的,和全诗的内容没有 关系以外,其他十二句,每四句是一层,可以分成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是开头四句。这四句的主要意思是说“人寿不长”。诗人为了 表现这一意思,没有采取直述的写法,而是连用了神龟和腾蛇两个比喻。神龟, 是龟的一种,古人常常用它来象征长寿,神龟尽管能长寿,但最后还是要死亡 所以诗中说“犹有竟时”。腾蛇,相传是一种像龙一样的神物,本领很大,腾 蛇虽然能腾云驾雾,但到时候也免不了死亡,因此诗中说“终为土灰”。诗人 在这里特别标举神龟和腾蛇,这是因为在迷信思想相当盛行的古代,神龟和腾 蛇都被染上了浓厚的神学色彩,即使这样,诗人也断定它们逃脱不了死亡的命 运。神龟和腾蛇尚且如此,至于其他物种,那就自然更不在话下了。因此,诗 人用神龟和腾蛇作比喻,不仅具有举一反三、以重代轻的典型意义,同时也旗 帜鲜明地否定了万物不变、人可以成仙不死等神学迷信思想。从修辞的角度来 看,开头这四句用的是借喻,只写出了用作比喻的神龟和腾蛇,至于被比喻的 内容,则完全略去了。这样处理,不仅语言精练,而且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 余地,使读者会自然地联想到,衰老和死亡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 是如何对待衰老和死亡,不同的人常常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及时行乐,虚度时 光;有的慨叹迟暮,消极悲观。而曹操则表现了另外一种精神境界,这就是这 首诗第二层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⑧养怡:保养身心健康。⑨永:长久。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鉴赏】 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的时间是建安十 二年(207)。东汉末年,居住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奴隶主贵族,乘中原一带天 下大乱之机,经常入塞掳掠汉民。建安十年,曹操平定冀州以后,袁绍的儿子 袁熙和袁尚等,投奔了乌桓。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安定东北边境,消灭袁绍 的残余势力,率军征伐乌桓,结果取得了胜利。这首诗是他凯旋归来的时候写 的。全诗以昂扬慷慨为基调,抒发了曹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 《龟虽寿》共十四句,除最后两句是入乐时加的,和全诗的内容没有 关系以外,其他十二句,每四句是一层,可以分成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是开头四句。这四句的主要意思是说“人寿不长”。诗人为了 表现这一意思,没有采取直述的写法,而是连用了神龟和腾蛇两个比喻。神龟, 是龟的一种,古人常常用它来象征长寿,神龟尽管能长寿,但最后还是要死亡, 所以诗中说“犹有竟时”。腾蛇,相传是一种像龙一样的神物,本领很大,腾 蛇虽然能腾云驾雾,但到时候也免不了死亡,因此诗中说“终为土灰”。诗人 在这里特别标举神龟和腾蛇,这是因为在迷信思想相当盛行的古代,神龟和腾 蛇都被染上了浓厚的神学色彩,即使这样,诗人也断定它们逃脱不了死亡的命 运。神龟和腾蛇尚且如此,至于其他物种,那就自然更不在话下了。因此,诗 人用神龟和腾蛇作比喻,不仅具有举一反三、以重代轻的典型意义,同时也旗 帜鲜明地否定了万物不变、人可以成仙不死等神学迷信思想。从修辞的角度来 看,开头这四句用的是借喻,只写出了用作比喻的神龟和腾蛇,至于被比喻的 内容,则完全略去了。这样处理,不仅语言精练,而且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 余地,使读者会自然地联想到,衰老和死亡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 是如何对待衰老和死亡,不同的人常常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及时行乐,虚度时 光;有的慨叹迟暮,消极悲观。而曹操则表现了另外一种精神境界,这就是这 首诗第二层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老骥伏枥”以下四句是第二层。这一层是全诗的中心。在写法上, 这一层和第一层有些相似之处,也是运用了比喻,用伏在马槽上的老骥还想驰 骋千里,来比喻想建功立业的烈士到了暮年,仍是壮志不减。老骥,就是老千 里马。在古代,千里马在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征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 此,曹操用老骥作比喻,饱含着对老骥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是他自己几十年 戎马俊倥偬的征战生涯的象征。在内容上,这一层上承第一层,一方面表现了 曹操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已经到了暮年,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他进入暮年时的可贵 的精神状态。这一层一开始就写“老骥伏枥”,写出了千里马同神龟和腾蛇 样,也不能违背自然法则,也是要老的。千里马是这样,人何尝不是如此。他 写《龟虽寿》时,已是53岁的年纪,照古人的说法,人“五十始衰”。因此, 曹操在这首诗中,承认自己是到了暮年。但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主要不在这里, 而在于他面对暮年,在精神状态上不服老,要保持一种生命不息、斗争不止、 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有作为的人,总是珍惜年华,总是想依靠人的力量延长自己的生 命,从而争取有更多的时间来建功立业,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曹操的这种思 想感情在《龟虽寿》的第三层有比较集中的表现。在曹操看来,“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也就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与“天”有关系,但又不是完全由“天” 来决定的。“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只要人们能够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是 可以延年益寿的。在这里,曹操一方面看到了人的寿命与自然属性有关系,另 方面又突出地强调了在寿命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朴素的、辩证的 唯物精神,否定了长期流传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迷信说法,这在当时 来说,是相当进步的思想 《龟虽寿》的中心是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 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一个特点 这一特点曾经激励过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奋发有为, 即使到了暮年,“犹冀有新功”。《龟虽寿》表现的正是这种思想感情,因此 自古迄今,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龟虽寿》是一首抒情诗,但是它和一般的抒情诗不同。一般的抒情诗都重在抒发感情 而这首诗却明显地具有哲理的内容,做到了感情和哲理互相交融,使哲理寓于形象当中, 因此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既能被诗情所激动,也能够通过具体的形象领悟到重要的人生 哲理。这一点熟怕也是《龟虽寿》能在历代脍炙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介绍】 陵墓:高陵 政权:曹魏 外貌:身长七尺余,约合现今168米,细眼长髯 曹操(1552.24.-220.1.15),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 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 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 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老骥伏枥”以下四句是第二层。这一层是全诗的中心。在写法上, 这一层和第一层有些相似之处,也是运用了比喻,用伏在马槽上的老骥还想驰 骋千里,来比喻想建功立业的烈士到了暮年,仍是壮志不减。老骥,就是老千 里马。在古代,千里马在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征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 此,曹操用老骥作比喻,饱含着对老骥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是他自己几十年 戎马俊倥偬的征战生涯的象征。在内容上,这一层上承第一层,一方面表现了 曹操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已经到了暮年,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他进入暮年时的可贵 的精神状态。这一层一开始就写“老骥伏枥”,写出了千里马同神龟和腾蛇一 样,也不能违背自然法则,也是要老的。千里马是这样,人何尝不是如此。他 写《龟虽寿》时,已是 53 岁的年纪,照古人的说法,人“五十始衰”。因此, 曹操在这首诗中,承认自己是到了暮年。但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主要不在这里, 而在于他面对暮年,在精神状态上不服老,要保持一种生命不息、斗争不止、 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有作为的人,总是珍惜年华,总是想依靠人的力量延长自己的生 命,从而争取有更多的时间来建功立业,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曹操的这种思 想感情在《龟虽寿》的第三层有比较集中的表现。在曹操看来,“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也就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与“天”有关系,但又不是完全由“天” 来决定的。“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只要人们能够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是 可以延年益寿的。在这里,曹操一方面看到了人的寿命与自然属性有关系,另 一方面又突出地强调了在寿命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朴素的、辩证的 唯物精神,否定了长期流传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迷信说法,这在当时 来说,是相当进步的思想。 《龟虽寿》的中心是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 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一个特点。 这一特点曾经激励过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奋发有为, 即使到了暮年,“犹冀有新功”。《龟虽寿》表现的正是这种思想感情,因此 自古迄今,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龟虽寿》是一首抒情诗,但是它和一般的抒情诗不同。一般的抒情诗都重在抒发感情, 而这首诗却明显地具有哲理的内容,做到了感情和哲理互相交融,使哲理寓于形象当中, 因此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既能被诗情所激动,也能够通过具体的形象领悟到重要的人生 哲理。这一点恐怕也是《龟虽寿》能在历代脍炙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介绍】 陵墓: 高陵 政权: 曹魏 外貌:身长七尺余,约合现今 1.68 米,细眼长髯 曹操(155.2.24.-220.1.15),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 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 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 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