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文化障碍。指引进技术与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习俗格格不入 (9)时序障碍。指引进技术并非当前该国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乃至生态环境保护中 所急需的技术。 来自技术转让方的障碍主要是指某些政治因素或政策考虑、专利及商业保密措施、技 术及产品垄断等。 2技术的选择。不同的技术引进方式、途径具有不同的效果,不仅如此,在技术引进 中还存在着各种障碍因素,它们直接影响技术引进的成败。因此,要想使技术引进顺利进 行并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慎重地选择技术 1)技术选择的标准。二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竭力发展民 族经济,以求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技术引进倍受重视。于是,关于技术引进及其 选择标准的研究也很活跃,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论点 ①高产出标准论,也叫做资本周转率标准论(鲍拉库,1942:布加南,1945)。该理 论认为,技术引进应优先选择在规定投资资本条件下使产出最大的技术,这种技术引进的 选择标准特别适合于资金匮乏的国家。 ②社会极限生产标准论。该理论(卡恩,1951;求那利,1953)认为,即使在一定的 资本条件下所适用的技术能使产出极大,但如果收益率低,也不能说是选择了最佳技术, 特别是当需要增加原料进口使国际收支情况恶化,就会产生这种社会承受能力的极限标准。 这个标准适合经常被国际收支赤字困扰,面临经济发展困难的国家。 ③高积累标准论,又叫扩大投资率标准论(卡雷孙和赖赛肖仁,1955)。该理论认为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限于技术进步,还依赖于资本的积累率,尤其应该选择能使经济 长期增长的资本积累率较高的技术才是有利的。 ④时间系列标准论。该理论认为,技术引进的选择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为了实 现最髙的经济増长率,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条件对各种标准加以选择,以适应条 件变化。如,在一个时期可能选择以高产出量为标准,而在另一个时期可能选择以高积累 为标准。这个理论要求区域产业结构要有一定的弹性,如果缺乏弹性,技术引进就难以取 得理想的效果 综合以上关于技术引进的选择标准的理论,可以看出,选择引进技术应考虑经济原则, 技术进步的关联作用(或乘数效应)和技术推广的可能性标准等。经济原则就是以最小的 技术引进的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的关联作用或乘数效用标准,是指新的技 术不仅能为最初引进部门所利用,而且能为其他相关部门所利用,或者说某一项技术引进 可以带动更多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技术推广的可能性标准是指引进技术被推广、消化 的可能性,如果不能被推广、消化则说明引进失败。 (2)中间技术与适用技术。中间技术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1936年首先提 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最迫切的需要之一是制造就业机会。为此,引进技术和生产方 法时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的现实情况,采用发展中国家易推广、消化的
(8)文化障碍。指引进技术与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习俗格格不入。 (9)时序障碍。指引进技术并非当前该国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乃至生态环境保护中 所急需的技术。 来自技术转让方的障碍主要是指某些政治因素或政策考虑、专利及商业保密措施、技 术及产品垄断等。 2.技术的选择。不同的技术引进方式、途径具有不同的效果,不仅如此,在技术引进 中还存在着各种障碍因素,它们直接影响技术引进的成败。因此,要想使技术引进顺利进 行并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慎重地选择技术。 (1)技术选择的标准。二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竭力发展民 族经济,以求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技术引进倍受重视。于是,关于技术引进及其 选择标准的研究也很活跃,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论点: ①高产出标准论,也叫做资本周转率标准论(鲍拉库,1942;布加南,1945)。该理 论认为,技术引进应优先选择在规定投资资本条件下使产出最大的技术,这种技术引进的 选择标准特别适合于资金匮乏的国家。 ②社会极限生产标准论。该理论(卡恩,1951;求那利,1953)认为,即使在一定的 资本条件下所适用的技术能使产出极大,但如果收益率低,也不能说是选择了最佳技术, 特别是当需要增加原料进口使国际收支情况恶化,就会产生这种社会承受能力的极限标准。 这个标准适合经常被国际收支赤字困扰,面临经济发展困难的国家。 ③高积累标准论,又叫扩大投资率标准论(卡雷孙和赖赛肖仁,1955)。该理论认为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限于技术进步,还依赖于资本的积累率,尤其应该选择能使经济 长期增长的资本积累率较高的技术才是有利的。 ④时间系列标准论。该理论认为,技术引进的选择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为了实 现最高的经济增长率,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条件对各种标准加以选择,以适应条 件变化。如,在一个时期可能选择以高产出量为标准,而在另一个时期可能选择以高积累 为标准。这个理论要求区域产业结构要有一定的弹性,如果缺乏弹性,技术引进就难以取 得理想的效果。 综合以上关于技术引进的选择标准的理论,可以看出,选择引进技术应考虑经济原则, 技术进步的关联作用(或乘数效应)和技术推广的可能性标准等。经济原则就是以最小的 技术引进的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的关联作用或乘数效用标准,是指新的技 术不仅能为最初引进部门所利用,而且能为其他相关部门所利用,或者说某一项技术引进 可以带动更多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技术推广的可能性标准是指引进技术被推广、消化 的可能性,如果不能被推广、消化则说明引进失败。 (2)中间技术与适用技术。中间技术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 1936 年首先提 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最迫切的需要之一是制造就业机会。为此,引进技术和生产方 法时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的现实情况,采用发展中国家易推广、消化的
比那些最新和最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更简单、更廉价、更易于维修的、同时比初级原始 技术更优越的适用技术。这样既可以避免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和高级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 又可带来扩大就业、易于消化吸收技术、创造良好效益的连锁反应。他称这类技术为“ 间技术”,并形象地比喻为“介于镰刀和收割机之间的技术”。该理论的着眼点虽然是技 术水平上对发展中国家的适宜性,但其根本是站在发达国家利益上,考虑的是维持既存的 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因而受到了一些指责。另外,该理论所提供引进的中间技术,往 往会造成产品质量低下,维修成本高,对工人的技能要求高等缺陷。 适用技术的概念是印度的AKN雷迪于1975年提出的。它是指既满足了引进国或区 域发展经济的技术需要,又考虑了引进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的现状、市场规模、文化社会环 境、当前技术状态等因素,而使引进技术的最终效果最大的那类技术。简言之,就是符合 引进国或区域的特殊条件而且能取得最大效果的技术。具体地说,衡量一种技术是否为适 用技术,主要看该项技术能否达到下列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①环境目标。引进技术必须做到能节约能源,循环使用各种材料,减少资源的利用, 减少环境污染,保证生态环境协调。 ②社会目标。引进技术必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提供劳动者以充分 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工作,能与区域传统文化相交融,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 ③经济目标。引进技术必须能消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提供就业机会,利用地 方资源并生产地方消费品分散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技术选择的原则。技术选择的总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适应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 因为不同区域发展经济的自然、社会及经济基础不同,选择的适用技术也不同,换句话说, 由于区域条件及背景的差异,使得在甲地区适宜的技术不一定在乙地区适用。为了使技术 的选择真正有利于区域发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适用技术的选择具体地还应遵循如下原 则 ①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技 术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急于求成,脱离当地的技术水平,采用过于先进 的技术装备,往往可能事与愿违。但若采用落后技术,又将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会产生 影响久远的不良效果。 ②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 源利用率 ③所选技术应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劳动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 当地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的条件及其补给状况对引进技术的操作管理、消化、 推广创新起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引进技术的效果。在我国人多地少、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的 情况下,技术的选择还应充分考虑劳动力就业问题 ④新技术的引进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所选技术生产 的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一致,生产才会具有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才有经济效益可谈
比那些最新和最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更简单、更廉价、更易于维修的、同时比初级原始 技术更优越的适用技术。这样既可以避免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和高级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 又可带来扩大就业、易于消化吸收技术、创造良好效益的连锁反应。他称这类技术为“中 间技术”,并形象地比喻为“介于镰刀和收割机之间的技术”。该理论的着眼点虽然是技 术水平上对发展中国家的适宜性,但其根本是站在发达国家利益上,考虑的是维持既存的 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因而受到了一些指责。另外,该理论所提供引进的中间技术,往 往会造成产品质量低下,维修成本高,对工人的技能要求高等缺陷。 适用技术的概念是印度的 A.K.N.雷迪于 1975 年提出的。它是指既满足了引进国或区 域发展经济的技术需要,又考虑了引进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的现状、市场规模、文化社会环 境、当前技术状态等因素,而使引进技术的最终效果最大的那类技术。简言之,就是符合 引进国或区域的特殊条件而且能取得最大效果的技术。具体地说,衡量一种技术是否为适 用技术,主要看该项技术能否达到下列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①环境目标。引进技术必须做到能节约能源,循环使用各种材料,减少资源的利用, 减少环境污染,保证生态环境协调。 ②社会目标。引进技术必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提供劳动者以充分 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工作,能与区域传统文化相交融,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 ③经济目标。引进技术必须能消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提供就业机会,利用地 方资源并生产地方消费品分散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技术选择的原则。技术选择的总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适应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 因为不同区域发展经济的自然、社会及经济基础不同,选择的适用技术也不同,换句话说, 由于区域条件及背景的差异,使得在甲地区适宜的技术不一定在乙地区适用。为了使技术 的选择真正有利于区域发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适用技术的选择具体地还应遵循如下原 则: ①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技 术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急于求成,脱离当地的技术水平,采用过于先进 的技术装备,往往可能事与愿违。但若采用落后技术,又将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会产生 影响久远的不良效果。 ②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 源利用率。 ③所选技术应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劳动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 当地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的条件及其补给状况对引进技术的操作管理、消化、 推广创新起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引进技术的效果。在我国人多地少、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的 情况下,技术的选择还应充分考虑劳动力就业问题。 ④新技术的引进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所选技术生产 的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一致,生产才会具有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才有经济效益可谈
此外,市场容量也不可忽视,在市场容量过小,且产品运销困难较大的地区,新技术的引 进尤应注意设备能力与生产规模问题。 ⑤新技术的选择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 此外,区域发展中技术的选择还应对有关协作及配套条件给予充分的考虑,这些条件 包括生产企业间的协作配套条件(包括上下工序间的协作配套)、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 给排水、通讯、供电、交通、运输、仓储等)和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文教、卫生、体育、 商业等)、生产服务设施(包括情报、通讯、金融、保险、维修、供应等)等,它们直接 影响到引进技术的效益的发挥。 (二)区域发展中技术进步的量度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 JK Hicks,1932)按照技术进步对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劳动的 边际生产力的影响,将技术进步分成节约资本型、中性、节约劳动型三种类型。认为凡是 提高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例的技术进步是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反之,凡 是降低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例的技术进步则是节约资本的技术进步,而使 资本边际生产率对劳动边际生产率保持不变的则是中性的技术进步,如图2-1所示。从希 克斯的以上分析可知,所谓中性的技术进步的条件就是资本及劳动对总产出的贡献份额保 持不变,或者说资金与劳动的产出弹性不变 革新前 革新后 革新后 革新前 劳动 劳动 (a)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c)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 图2-1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 R Solow)和肯德里克等人还在依据上述中性技术进步的定义,在 假定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不变的条件下,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具体估算了技术进 步时经济增长的贡献。其基本方法是:首先估算一定时期内的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弹 性,然后以一定时期的总产出分别减去劳动弹性与劳动价格的乘积,以及资本产出弹性与 资本价格的乘积,残留数值称之为“剩余”或“余值”,此即为中性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 长的贡献。索洛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劳动的产出弹性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应近似等 于总工资和总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因此,在实际计算中,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 以总工资份额取代劳动产出弹性,以总利润份额代替资本产出弹性,这种方法称之为分配 份额法。 目前,关于区域发展中技术进步因素的分析有很多方法,如生产函数法、投入产出法 指标法、国民收入变化法、层次分离法等等。但以生产函数法的测算比较普遍 科布道格拉斯(Cob- Douglas)生产函数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生产函数,它是一个经 验的假说,其公式是
此外,市场容量也不可忽视,在市场容量过小,且产品运销困难较大的地区,新技术的引 进尤应注意设备能力与生产规模问题。 ⑤新技术的选择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 此外,区域发展中技术的选择还应对有关协作及配套条件给予充分的考虑,这些条件 包括生产企业间的协作配套条件(包括上下工序间的协作配套)、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 给排水、通讯、供电、交通、运输、仓储等)和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文教、卫生、体育、 商业等)、生产服务设施(包括情报、通讯、金融、保险、维修、供应等)等,它们直接 影响到引进技术的效益的发挥。 (二)区域发展中技术进步的量度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J.K.Hicks,1932)按照技术进步对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劳动的 边际生产力的影响,将技术进步分成节约资本型、中性、节约劳动型三种类型。认为凡是 提高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例的技术进步是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反之,凡 是降低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例的技术进步则是节约资本的技术进步,而使 资本边际生产率对劳动边际生产率保持不变的则是中性的技术进步,如图 2-1 所示。从希 克斯的以上分析可知,所谓中性的技术进步的条件就是资本及劳动对总产出的贡献份额保 持不变,或者说资金与劳动的产出弹性不变。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Solow)和肯德里克等人还在依据上述中性技术进步的定义,在 假定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不变的条件下,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具体估算了技术进 步时经济增长的贡献。其基本方法是:首先估算一定时期内的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弹 性,然后以一定时期的总产出分别减去劳动弹性与劳动价格的乘积,以及资本产出弹性与 资本价格的乘积,残留数值称之为“剩余”或“余值”,此即为中性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 长的贡献。索洛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劳动的产出弹性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应近似等 于总工资和总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因此,在实际计算中,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 以总工资份额取代劳动产出弹性,以总利润份额代替资本产出弹性,这种方法称之为分配 份额法。 目前,关于区域发展中技术进步因素的分析有很多方法,如生产函数法、投入产出法、 指标法、国民收入变化法、层次分离法等等。但以生产函数法的测算比较普遍。 科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生产函数,它是一个经 验的假说,其公式是
Q=AK a LP (2-1) 式中:Q表示总产出量 K表示资本投入量 L表示劳动投入量; A是正常数,a和B都是正分数。 在a+B=1的情况下,它是线性齐次函数,并可以写成 Q=AKaLβ(0<a<1) 该函数具有如下特征:①收益不变性。当资本量K和劳动量L同比例地增加,产量Q 也以同样的比例增加;②α和β(或1一α)的经济意义是,它们分别表明资本K和劳动 L两种投入量获得总产量Q的相对份额;③a和β(或1-a)还分别相当于产出的资本投 入弹性系数和产出的劳动投入弹性系数。亦即当劳动增加1%时,总产量增加(1—a) 即增加β%);④该生产函数替代弹性等于1。 利用科布-道格拉斯函数可以综合反映技术进步水平,技术进步率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 长中的作用。 对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两边求导,得 dQ dL 该式的经济意义为,产出的增加量等于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出增加与劳动及资本追加引 起的产出增加的合计。对上式两端同除以基期的总产出量,得 dQi dt da aq k dk/ dt aq l. dl/dt A aK R 简化后得 △Q△A(△K 本式的经济含义是,产出的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率加资本产出弹性与资本增长率的乘 积,再加上劳动产出弹性与劳动增长率的乘积,将本式移项得
Q=AKαLβ (2-1) 式中:Q 表示总产出量; K 表示资本投入量; L 表示劳动投入量; A 是正常数,α和β都是正分数。 在α+β=1 的情况下,它是线性齐次函数,并可以写成 Q=AKαLβ (0<α<1) 该函数具有如下特征:①收益不变性。当资本量 K 和劳动量 L 同比例地增加,产量 Q 也以同样的比例增加;②α和β(或 1-α)的经济意义是,它们分别表明资本 K 和劳动 L 两种投入量获得总产量 Q 的相对份额;③α和β(或 1—a)还分别相当于产出的资本投 入弹性系数和产出的劳动投入弹性系数。亦即当劳动增加 1%时,总产量增加(1—α)% (即增加β%);④该生产函数替代弹性等于 1。 利用科布-道格拉斯函数可以综合反映技术进步水平,技术进步率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 长中的作用。 对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两边求导,得 该式的经济意义为,产出的增加量等于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出增加与劳动及资本追加引 起的产出增加的合计。对上式两端同除以基期的总产出量,得 简化后得 本式的经济含义是,产出的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率加资本产出弹性与资本增长率的乘 积,再加上劳动产出弹性与劳动增长率的乘积,将本式移项得
△A△Qd△K △L △A 如果K和△K,L和△L,Q和△Q均已知,则一的大小将取决于 a或β的大小。因 为a+β=1,所以,当a确定后,β=1-a。这时,可计算出技术进步的作用。 假定,已知△KK=2.0%(资本增长率),△L=0.5%(劳动增长率),△ΔQ/Q=3.5 (产出增长率),B=0.25(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则 △A 075(05%)-025(20%)=2625 A=3.5%-0.75(0.5%)-0.25(20%)=2625% 即在上述条件下,总产量增长率(3.5%)中有2625%归因于技术进步的贡献。 对技术进步之作用的分析,还可以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将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两边 取对数得 nQ=InA+ a InL+p InK 运用产出变化、劳动力变化和资本变化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就可求出技术 进步率A和资本及劳动产出弹性系数。肯德里克 LW Kendrick还对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 数做了变型,建立了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模型,即 肯德里克认为,劳动和资本在数量上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出的增加是一种外延性的经济 增长,而劳动与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髙所引起的产出的増加才体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髙。肯德 里克将劳动生产率和资金产值率统一于一个计算公式中,建立了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值率 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其模型为 A l/2r12 亦即 KL K L
α或β的大小。因 为α+β=1,所以,当α确定后,β=1-α。这时,可计算出技术进步的作用。 假定,已知ΔK/K=2.0%(资本增长率),ΔL/L=0.5%(劳动增长率),ΔQ/Q=3.5% (产出增长率),β=0.25(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则 A=3.5%-0.75(0.5%)-0.25(2.0%)=2.625% 即在上述条件下,总产量增长率(3.5%)中有 2.625%归因于技术进步的贡献。 对技术进步之作用的分析,还可以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将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两边 取对数得 lnQ=lnA+αlnL+βlnK 运用产出变化、劳动力变化和资本变化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就可求出技术 进步率 A 和资本及劳动产出弹性系数。肯德里克 J.W.Kendrick 还对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 数做了变型,建立了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模型,即 肯德里克认为,劳动和资本在数量上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出的增加是一种外延性的经济 增长,而劳动与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所引起的产出的增加才体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肯德 里克将劳动生产率和资金产值率统一于一个计算公式中,建立了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值率 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其模型为 亦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