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语文年级初一班级|003 时间200年月日 课题研究 教学 日标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示例 教材变换角度看问题 分析解构与颠覆 引领学生从“集体共识”中走出来 时序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示例 1、变换角度看问题 假如我是狼 【背景】 位老师在教授《狼》时,在完成了“疏通字词读顺句读”、“变换角度读 评故事”、“读出情境整体欣赏”等环节后,学生悟到了这样一些寓意:狼无论多 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等等,总之 是对狼持批判态度(这也是比较普遍的共识)。老师这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案例】 师: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从狼的角度说一说,它们听完故事后会有 什么想法?它从同类失败的遭遇中,又能汲取哪些教训呢 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生:不应以身强力壮并手持快刀的屠夫为敌 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时机,在屠夫“弛担持刀”之前下手。 生: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老师请学生看一段片子:狼“一家四口”相亲相爱,共进午餐的情景。) 师:同学们,请你以狼的身份向人类诉说一下自己的苦衷 生:人是生命,动物也是生命,都有生存的需要,也都有生存的权利。 生:人类不能滥捕滥杀各种动物,恶待动物也就是恶待人类自己。 师:是的,如果人和动物之间能够多增进沟通,所有的动物之间都可以架起一座桥 梁,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而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语文 年级 初一 班级 C0603 时间 2007 年 月 日 课题研究 教学 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示例 教 材 分析 变换角度看问题 解构与颠覆 引领学生从“集体共识”中走出来 时序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示例 1、变换角度看问题 假如我是狼 【背景】 一位老师在教授《狼》时,在完成了“疏通字词 读顺句读”、“变换角度 读 评故事”、“读出情境 整体欣赏”等环节后,学生悟到了这样一些寓意:狼无论多 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等等,总之 是对狼持批判态度(这也是比较普遍的共识)。老师这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案例】 师: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从狼的角度说一说,它们听完故事后会有 什么想法?它从同类失败的遭遇中,又能汲取哪些教训呢? 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生:不应以身强力壮并手持快刀的屠夫为敌。 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时机,在屠夫“弛担持刀”之前下手。 生: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老师请学生看一段片子:狼“一家四口”相亲相爱,共进午餐的情景。) 师:同学们,请你以狼的身份向人类诉说一下自己的苦衷。 生:人是生命,动物也是生命,都有生存的需要,也都有生存的权利。 生:人类不能滥捕滥杀各种动物,恶待动物也就是恶待人类自己。 师:是的,如果人和动物之间能够多增进沟通,所有的动物之间都可以架起一座桥 梁,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而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反思】 对这位老师所得出的结论,我本人持保留意见。然而,为了让学生对文本的解 读走向多元,老师设计的这个“变换角度”看问题的环节,可谓是匠心独运。有道 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应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关照文本, 从而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当然对于《狼》的解读,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想谈谈我自己的 看法,希望在座诸位批评指正,甚至可以下来再讨论。 从“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等与狼有关的词语中,我们不难看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往往是以“凶狠狡诈”的形象出现在国人的视域中的。郭沫 若先生为蒲松龄故居题联,赞蒲松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为什么说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呢?其“高”在何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 里,“鬼”和“妖”大都被塑造成狰狞可怖的形象,然而蒲松龄一反传统笔法,将 其笔下的“鬼”和“妖”大都塑造成有情有义善良可爱的形象,我想,这或许就是 他的高明之一吧。 受此启发,于是我有了两点疑问:第一,蒲松龄笔下的这只狼也是没有脱离“传 统形象”吗?第二,如果蒲松龄有批判的矛头指向的话,那么他把批判的矛头究竟 指向的是“屠户”还是“狼”? 我们来读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止增笑耳。”(狼也狡猾,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屠户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 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我们再来品评“亦、而、止”这三个词和这个 反问句。我觉得,这句话是意味深长的。我甚至认为,蒲松龄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 了屠户。作者是不是暗含有这样一个隐喻:狼的凶狠狡诈与人相比,简直就是小巫 见大巫。甚至我们可以这样去分析,狼为什么要去追屠户而不是去追从事别的职业 的人,比如手无缚肌之力的书生?要知道屠户是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啊!或者这 样去分析,作者之所以在文中安排狼去追的是屠户而不是从事别的职业的人,是不 是已经有了自己的考虑: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凶狠狡诈的动物。 《聊斋志异》中的《狼》共有三则,我们教材上所选的是第二则。我们看看第 则的最后两句话,或许能证明我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
【反思】 对这位老师所得出的结论,我本人持保留意见。然而,为了让学生对文本的解 读走向多元,老师设计的这个“变换角度”看问题的环节,可谓是匠心独运。有道 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应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关照文本, 从而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当然对于《狼》的解读,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想谈谈我自己的 看法,希望在座诸位批评指正,甚至可以下来再讨论。 从“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等与狼有关的词语中,我们不难看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往往是以“凶狠狡诈”的形象出现在国人的视域中的。郭沫 若先生为蒲松龄故居题联,赞蒲松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为什么说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呢?其“高”在何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 里,“鬼”和“妖”大都被塑造成狰狞可怖的形象,然而蒲松龄一反传统笔法,将 其笔下的“鬼”和“妖”大都塑造成有情有义善良可爱的形象,我想,这或许就是 他的高明之一吧。 受此启发,于是我有了两点疑问:第一,蒲松龄笔下的这只狼也是没有脱离“传 统形象”吗?第二,如果蒲松龄有批判的矛头指向的话,那么他把批判的矛头究竟 指向的是“屠户”还是“狼”? 我们来读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止增笑耳。”(狼也狡猾,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屠户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 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我们再来品评“亦、而、止”这三个词和这个 反问句。我觉得,这句话是意味深长的。我甚至认为,蒲松龄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 了屠户。作者是不是暗含有这样一个隐喻:狼的凶狠狡诈与人相比,简直就是小巫 见大巫。甚至我们可以这样去分析,狼为什么要去追屠户而不是去追从事别的职业 的人,比如手无缚肌之力的书生?要知道屠户是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啊!或者这 样去分析,作者之所以在文中安排狼去追的是屠户而不是从事别的职业的人,是不 是已经有了自己的考虑: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凶狠狡诈的动物。 《聊斋志异》中的《狼》共有三则,我们教材上所选的是第二则。我们看看第 三则的最后两句话,或许能证明我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
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 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 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 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屠晩归,担中肉尽,止剩骨。途遇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 骨止,一狼又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屠大窘 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以薪积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待 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 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 其后也。身已半入,露其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方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 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 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 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并不提倡每个老师都这样去解读文本。但我觉 得,对每一篇文章,我们自己是可以这样去玩味的,只有这样,我们可能才会觉得 语文教学是一份十分幸福的工作。其实,就我自己的教学体验来看,如果我们在课 堂上对文本进行了类似这样的一些教学玩味,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如果学生也用这 样的“玩味”方法去阅读课外作品,不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吗? 2、解构与颠覆 个体生命的尊严 【背景】
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 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 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 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剩骨。途遇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 骨止,一狼又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屠大窘, 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以薪积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待 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 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 其后也。身已半入,露其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方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 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 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 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并不提倡每个老师都这样去解读文本。但我觉 得,对每一篇文章,我们自己是可以这样去玩味的,只有这样,我们可能才会觉得 语文教学是一份十分幸福的工作。其实,就我自己的教学体验来看,如果我们在课 堂上对文本进行了类似这样的一些教学玩味,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如果学生也用这 样的“玩味”方法去阅读课外作品,不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吗? 2、 解构与颠覆 个体生命的尊严 【背景】
老师引导学生对《斑羚飞渡》深入解读之后,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材料一: 《斑羚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 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 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 材料二 《“诺曼底”遇难记》:“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 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 师:请问:这两个材料中对作为个体的“人”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一个是毫不犹豫的,后面一个中的人们本来是想逃命的一一因为他们要用 枪威胁才能安静下来。(观众掌声) 师:这难道是说,人性本来是卑鄙的吗?我们再来看一段电影,大家一定会说,这 不就是《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片段吗?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泰坦尼克号渐渐下沉,船员 们忙着组织妇孺登上小艇逃命,甲板上上演着一出出丈夫与妻子,儿女与父亲永别 的惨剧。恋爱中的杰克和露丝也在甲板上,露丝不愿抛下杰克一个人逃命,她的未 婚夫卡尔找到他们,劝说露丝逃命,他撒谎说已经定好了逃命的小船,杰克也可以 上船。露丝信以为真,登上小艇徐徐下降。 而在小艇下降前的片刻,泰坦尼克号的主人艾斯梅偷偷地溜上了船逃命。组 织逃命的船员迈达特看到了这一幕,十分震惊,但仍然不动声色地指挥小艇下
老师引导学生对《斑羚飞渡》深入解读之后,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案例】 材料一: 《斑羚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 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 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 路。 材料二: 《“诺曼底”遇难记》: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 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 师:请问:这两个材料中对作为个体的“人”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一个是毫不犹豫的,后面一个中的人们本来是想逃命的――因为他们要用 枪威胁才能安静下来。(观众掌声) 师:这难道是说,人性本来是卑鄙的吗?我们再来看一段电影,大家一定会说,这 不就是《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片段吗?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泰坦尼克号渐渐下沉,船员 们忙着组织妇孺登上小艇逃命,甲板上上演着一出出丈夫与妻子,儿女与父亲永别 的惨剧。恋爱中的杰克和露丝也在甲板上,露丝不愿抛下杰克一个人逃命,她的未 婚夫卡尔找到他们,劝说露丝逃命,他撒谎说已经定好了逃命的小船,杰克也可以 上船。露丝信以为真,登上小艇徐徐下降。 而在小艇下降前的片刻,泰坦尼克号的主人艾斯梅偷偷地溜上了船逃命。组 织逃命的船员迈达特看到了这一幕,十分震惊,但仍然不动声色地指挥小艇下
悲怆的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响起,人声消失,徐徐下降的露丝和其他获得 生命的人们望着镇静地指挥着这一切的迈达特和混乱的人群… (全场肃然,为电影中的镜头深深感动。) 师:为什么指挥登船的迈达特没有揪出那个下船逃命的男人? 生:我想是因为当时很乱,如果揪出他只会增添混乱。 生:因为他也是一个生命嘛,多救出一个生命不是更好的事吗? 师:为什么杰克要向他的情敌卡尔说“没有说好吧”? 略沉默,一个学生:他也想逃命,他不想死 师:同样身为健壮男人的贵族青年卡尔为什么能够逃命? (全场沉默,肃静。) 师:我知道,现在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真实的选择:我会顾自逃命吗? 我这样做是不是卑鄙?我个人认为,面临灾难时的任何一种选择都应该被理解,至 少应该被谅解。如果说自我牺牲是“伟大”,不负“责任”的逃避是“无耻”的话 那么出乎个体生命的恐惧而犹豫、而躲藏、而逃亡应该被人类理解。因为每一个个 体都有保全他自身生命的权利。 (点击幻灯片,生读):面对死亡时任何犹豫、慈悲、怜悯、胆怯都是生命无比珍 贵的体现,也是舍己救人者之所以伟大的体现。你可以迫于情势和规则反对一个人 顾自抢先逃命,但是你不可以认为他的死是应该的,而且没有犹豫的权利。 师:只有万分珍惜、不舍的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珍贵的:轻易可以抛弃的东西, 怎么可以说是珍贵的呢?而生命,恰恰就是我们最珍贵的、最不想抛弃的东西。也 唯有这样,那些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才显得如此高尚、高贵,而值得我们敬仰 【反思】《斑羚飞渡》是一篇颇多争议的文章。很多的解读多为斑羚精神的高贵和 人类的残忍。这位老师却独辟蹊径,大胆地解构了以前的自我牺牲的“崇高”“伟 大”的宏大叙事,还原了个体生命的本质。他引领学生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赞 美,而是从珍借“个体生命”的角度引出了对“牺牲精神”的感激,可谓深刻独特
降…… 悲怆的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响起,人声消失,徐徐下降的露丝和其他获得 生命的人们望着镇静地指挥着这一切的迈达特和混乱的人群…… (全场肃然,为电影中的镜头深深感动。) 师:为什么指挥登船的迈达特没有揪出那个下船逃命的男人? 生:我想是因为当时很乱,如果揪出他只会增添混乱。 生:因为他也是一个生命嘛,多救出一个生命不是更好的事吗? 师:为什么杰克要向他的情敌卡尔说“没有说好吧”? 略沉默,一个学生:他也想逃命,他不想死。 师:同样身为健壮男人的贵族青年卡尔为什么能够逃命? (全场沉默,肃静。) 师:我知道,现在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真实的选择:我会顾自逃命吗? 我这样做是不是卑鄙?我个人认为,面临灾难时的任何一种选择都应该被理解,至 少应该被谅解。如果说自我牺牲是“伟大”,不负“责任”的逃避是“无耻”的话, 那么出乎个体生命的恐惧而犹豫、而躲藏、而逃亡应该被人类理解。因为每一个个 体都有保全他自身生命的权利。 (点击幻灯片,生读):面对死亡时任何犹豫、慈悲、怜悯、胆怯都是生命无比珍 贵的体现,也是舍己救人者之所以伟大的体现。你可以迫于情势和规则反对一个人 顾自抢先逃命,但是你不可以认为他的死是应该的,而且没有犹豫的权利。 师:只有万分珍惜、不舍的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珍贵的;轻易可以抛弃的东西, 怎么可以说是珍贵的呢?而生命,恰恰就是我们最珍贵的、最不想抛弃的东西。也 唯有这样,那些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才显得如此高尚、高贵,而值得我们敬仰。 【反思】《斑羚飞渡》是一篇颇多争议的文章。很多的解读多为斑羚精神的高贵和 人类的残忍。这位老师却独辟蹊径,大胆地解构了以前的自我牺牲的“崇高”“伟 大”的宏大叙事,还原了个体生命的本质。他引领学生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赞 美,而是从珍惜“个体生命”的角度引出了对“牺牲精神”的感激,可谓深刻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