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瑞昌市2016届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模拟试题 瑞昌市2016年中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1.本卷共四大题,24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卷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E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唱和(he) 梦寐 尽态极妍(yon) 五彩斑斓 B.愕然(台) 遍稽群籍 C.归咎(j) 藏污纳垢(hou) 顶礼膜拜( 象叠 D.庖代(poo)鄙夷 百鸟啾啾(qu) 迫不急待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每一个乐音都使人战果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令人叹为观止。 B.济南母女非法售卖黑心疫苗这一事件影响极其恶劣,耸人听闻。 C.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阴中。 D.三清山奇峰异秀,怪石林立,形态万千,别具匠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一个国家遇上艰难的国运时,能否闯过去,关键在于这个国家需要有雄健的国民 子B.在井冈山革命烈土陵园,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自己多次来到井冈山的缘由 C.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儿童文学存在缺乏个性化艺术风格 樵夫听得见泉水在谷底的石洞里激起的回声和猎人追踪猛虎的雄姿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这既不需要多人协同完成,也不需要准备什么工具,只要有兴趣,什么情况下都可读一读。 可②至于时间限制也大可不必费尽心思去撼量,时间长则多读,时间短则少读。 ③就像我国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先生那样,马上可读,厕中可读,枕上亦可读 ④尤其是读自己所钟爱的书,那就更不必去计较什么条件了,随你的心情去与书相约,享受读 书的乐趣吧。 ③读书,乐在简单,随时可读 A.⑤②③④① B.③④⑤②① C.③⑤①②④ D.⑤①③②④ 5.依照文意,给空缺处选填语句,不能与画线句相匹配成对联的一项是()(2分) 江西是个好地方,好呀么好地方…”你是否听过这首动听的歌谣?它歌唱的就是我 的家乡—一秀美江西。“物华天宝,景德镇瓷器走遍天下 。她历史 悠久,物产丰富,景色优美,人杰地灵 A.山清水秀,龙虎山风景名冠中华 B.星火燎原,井冈山旗帜飘扬四海 人杰地灵,欧阳修诗文享誉神州 D.风淳德厚,龚全珍精神感动中国
江西省瑞昌市 2016 届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模拟试题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6-7题。(4分)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 黄庭坚(宋) 其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沈②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除醱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其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④。 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注】①中玉:荆州知州马職,字中玉。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01),黄庭堅末在四川的 六年贬请生活,出三峡,在荆州住了一段时间,与马碱多有唱和,这首诗就写在这一时间。②水 沈(chen):即水沉,沉香木。③除(t)(m):花名,色白味香。④黄玉花:水仙花的别名。⑤ 随缘流落小民家:此句诗人自注“时闻民间事如此”。诗人在荆州时,邻家一个女子妍丽端庄 却嫁给一个庸俗贫寒之人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第一首诗主要是形象地描写了水仙的绰约仙姿,突出表现了水仙花的形象美。 B.第二首诗从莲藕写到水仙,从水仙写到邻女,又兼寓自己,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C.第二首诗表明了诗人对“流落”贫寒之家的美女的同情,也深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D.两首诗皆是咏物诗,均托物寓意不同的是第一首写得含蓄,第二首比较明朗 7.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无好枝”道出了梅花与水仙之异,以梅花的刚坚之格反衬水仙花的阴柔之美。 B.诗中的“国香”,既指水仙花,又指妍丽出众的邻女,同时也是久谪川蜀的诗人的自喻。 C.两首诗皆用比喻第一首以“水沈”“玉”为喻写出水仙晶莹澄澈之美,第二首以“白莲藕 为喻写出水仙清丽高洁之美。 D.两首诗意境风韵兼备,既对水仙赋形写真,又传神寓意,是形神俱备的咏物佳作。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2题。(12分) 魏王将起中天台,令曰:“敢谏者死!”许绾负禀操锸入,曰:“闻大王将起中天台,臣愿 加一力!”王曰:“子何力有加?”绾曰:“虽无力,能商台。”王曰:“若何?”曰:“臣闻天与地相去万 五千里,今王因而半之,当起七千五百里之台。高既如此,其趾须方八千里,尽王之地,不足以 为台趾。古者尧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 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耻。材木之积,人徒之众,仓之储,数以万亿,度入千里之外, 当定农亩之地,足以奉给王之台者,台具以备,乃可以作。”魏王默然无以应,乃罢起台 (选自《新序》) 【注】①魏王:指曹操。②中天台:有半天高的台。③繁(ei):古代盛土的器具。④错 (ch):锹,挖土的工具。⑤趾:台基。⑥四夷:四方外族的总称。⑦人徒:服工役的人。③仓 廪:贮藏米谷的仓库。⑨台具已备:筑台所需条件都已具备。 8.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魏王/将起中天台 B.敢谏者/死 C.臣闻天与地相去/万五千里 D.高/既如此 第2页(本卷共6页)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负( (2)度(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 (2)魏王默然无以应,乃罢起台。 11.简要概括许绾是怎样成功地劝说魏王的。(2分) 12.请对选文中的魏王和许绾做简要评价。(2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3.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2 ,鬓微霜,又何妨! (3)可怜身上衣正单, (4)峰回路转, 醉翁亭也。 (5)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氛围、表现守军严阵以待的诗句是 。”南昌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于2016 年3月2日在北京出席新闻发布会,以玉印、墨书金饼、木牍奏章这三大证据确认海昏侯 墓主就是汉废帝刘贺。(用杜牧《赤壁》中的诗句填写)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4-18题。(17分) 窗光影 官利民 ①一生中,总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被我们忽视。可是,忽然有一天,当我们自身也成为 那些事里的主角时,才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里蕴含着的,却是暖融融的深情 ②记得上小学时的家,是让现在的人们每每回想起来感觉特温馨的那种。墙体中间是空 的,里外两侧横钉着木条,再用剩成小段的干草和着黄泥均匀地抹上。当泥风干后,墙上的草清 晰可见,杂乱无章地把没有筋骨的黄泥连成一片,成为我们抵御风寒的屏障。墙泥经过一年的 风侵雨浸后,有的地方会成块儿地脱落,因此,每年都要补新泥。房顶上有规律地铺着茅草,一 层压一层,每当雨季来临,如珠如帘的雨滴顺着茅草从房檐上滴落。千旱时节,偶遇一场雨时, 家家都在檐下摆满脸盆水桶接水,然后将水储存在一个大大的水缸里备用,浇菜或者养花。小 时家里穷,大多数家庭都不讲究屋内装饰,天棚和墙都是用旧报纸糊的,“找宇”便是我儿时常 玩的游戏 ③在那个年月,父母虽然不辞辛劳地忙碌着,可生活依然模式般地向前运行。母亲的身体 本就很差,却像男人一样上班出力干活。有一次,我看见母亲在剧烈地咳嗽之后,吐了一口鲜红 的血,我吓得哇哇大哭,担心母亲会死去,母亲则爱抚着我的小脑袋轻声地说:“没事,孩子,你没 有长大,妈妈怎么会死呢。” 第3页(本卷共6页)
④那时,年幼的我们远没有像现在的孩子如小皇帝一般备受父母长翠们娇宽,上下学都是 靠自己的小腿小脚不知疲劳地丈量着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风雨景程。 ⑤北方的冬天,是最难挨的。一入冬,淘气的我们总爱往雪深处跑,棉手套、棉鞋里都灌满 了雪。当走进燃着火炉的教室后,雪便化成了水,手套、棉鞋都被浸湿。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 上一会儿工夫它们就被冻得硬邦邦的,完全失去了保温的作用,手脚也冻得生疼,眼泪直往下 落。心里又很害怕,担心手脚被冻掉。常常是回到家后,母亲马上用热水为我搓手搓脚,好一阵 儿才能缓过来。冬天白昼特别短,家离学校又远,每当到家时天已经擦黑了。推开院门,映入眼 帘的总是屋顶上袅袅的炊烟和跳跃不定的一窗烛光。 ⑥那烛光一直陪我度过了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时光… ⑦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区里举行文艺会演,喜欢唱歌的我被单位推荐参加了厂里的文工 团。白天上班,晚上排练。当排练结束走出单位时,朦朦胧胧的月色静谶而安宁,仿佛一切生命 都静止了,只听见自己“嚓嚓”的脚步声。此时,月儿羞答答地躲在云层后面,如同来了陌生人 就悄悄地藏在自家门后的邻家那个悄丽的小女孩儿一般。走着走着,忽然,远处传来几声犬吠 音色完美,高亢回旋。也许是睡眼惺忪的夜风,惊醒了沉睡中的看家狗。几声完美的亮音之后 一切又归于静寂。此刻,夜风倒是精神了许多,摇摇树,动动草,停一停,跑一跑。它不但在地下 闹,还把天上的云彩吹得眉开眼笑,逗得羞涩的月儿拨开云层,露出了圆圆的笑脸;星星也迫不 及待地探出头,窥视着夜色中的灯火人间。然而,像这样富有韵味的夜景极少,大都是黑夜遮 目,罕见路人,甚至排练时存留的热情也化作一缕微风飘散在夜的帘幕里了。 ⑧归心似箭。 ⑨推开院门,映入眼窜的是泛着黄晕的一窗灯光… ⑩转眼,已为人父。积劳成疾的母亲最终没有经受住病痛的折磨,撒手人寰 ①人生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跨越武的变化,咋天,还拉着女儿稚嫩的小手走在家乡泥土芬芳 的小路上,而今,却站在处处洋溢着古朴园林文化气息的苏州目遜着女儿踏上求学的征途。 ⑩女儿上高中时住校,周五回来。每当坐公交回到家时,夜色早已悄悄地涂满玻璃窗 ,我做完晚饭等女儿归来,看见客厅的灯亮着,便顺手关掉了。妻子从卧室里出来见客厅黑漆 漆的就又把灯打开了。我说:“浪费电,关了吧。”可妻言语深长:“让灯亮着,孩子看见了知道我 们在家等她,安心,上楼时不会着急… ③听了妻的话,我心怦然,原来,那夜色中的一窗光亮,是妈妈的守候,是母亲的温情,是母 爱的释放… 想起了妈妈… ⑤想起了妈妈为我亮着的一窗光影…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2期) 14.依次概括选文围绕文题“一窗光影”所叙写的几件小事,并简要概述每个事件中所蕴含的情 感。(6分) 15.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母亲的形象,并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16.作者在第②段花大量笔墨描写了当年家中状况,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17.本文语言优美灵动,试从第⑦段中选取一个句子,选择恰当的角度做简要赏析。(3分) 第4页(本卷共6页)
18.作者从自我的人生阅历中体会到“看似简单的小事里蕴含着的,却是暖融融的深情”,请你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写出一件这样的小事及其蕴含的情感。(2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9-22题。(13分 战国服饰色彩 王影 ①前不久,电视连续剧《华月传》结束首轮播映,该剧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以战国时期为年代背景的古装历史戏,除了在剧情内容上存在一些有违历史真实的漏洞和硬伤 外,被人们吐槽最多的恐怕就是服装和道具方面的问题了:不仅色彩饱和度高,过于鲜艳,而且 色相过于繁杂,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应俱全。这令人不免有些疑惑:难道2300年前的古人就能 把衣服染出那么多种颜色,而且,居然能够把颜色染得那么鲜艳? ②《芈月传》中演员服饰最为人所诟病的,并非款式,而是色彩一种类太多,纯度和饱和 度过高。虽然当时楚国制造业相对发达,《左传》中也提到楚国的丝织品色泽艳丽轻薄,绣品精 美极致,但那毕竟是在近2300年前,列国割据,诸侯称霸,大夫专权,兼并不断,混战不休,连年 的战争使经济发展受到压制,生灵涂炭。抛开战乱不说,即便是在和平穗定、经济紫荣的社会环 境下,按照彼时的科技条件,当时的古人也开发不出来那么多种颜色,也不可能有技术把衣服染 得那么漂亮。 ③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两类染色技术:一类是用矿物颜料着色,称石染,染色方法是 采用黏合剂将已研磨成粉末状的矿物颜料涂绘于织物或画面之上;另一类是用植物染料染色, 称为草染,染色工艺有套染和煤染两种。染色的染料品种甚多,其中矿物染料主要有染红的朱 砂、赭石,染黄的石黄、黄丹;植物染料主要有染靛蓝色的蓝草(又名摹蓝),染红色的草,染紫 色的紫草,染黄色的栀子等。 ④《周礼·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多次浸染的技术:“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 而清之。三入为缥,五入为鲰,七入为緇。”意思是说,染3次得浅红色,染5次得深青透红的 颜色,染7次得黑色。这个染色过程以茜草或常草作为红色染料,以明靦为媒染剂,交替媒染。 随着媒染次数的增加,可以染出由浅红到深红以至黑色的颜色。 ⑤所以,古人所能拥有的颜色,也就局限于他们所能通过天然物质得到的颜色。尽管楚国 当时的丝织印染技术较发达,也远没达到《芈月传》中所呈现的情况。 ⑥《华月传》中服饰的颜色,黑色和红色出现得很多;但以当时的经济条件,染黑、红两种颜 色其实需要耗费极大的财力。红色的染料以朱砂、菡草为主;以朱砂算,如果要染1000克重量 的服饰,就需要耗费等量的朱砂,如果要达到大红色的浓度,竟需要耗费3000克的朱砂。黑色 的主要染料是五倍予、皂斗等,但黑色不是染一遮就能实现的,需要染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才可染 得。所以,在战国时期,红、黑都是上等色,不可多得。即便是在当今,如果采用天然染料染红 色、黑色,成本同样也很高。 ⑦更何况,在当时,有些染料资源还是相当匮乏的,如红色(当时称为绛色)染料主要来源 于朱砂茜草,价格昂贵,用其染成的衣服,即便是一般官员和富豪也穿不起。而在《芈月传》 中,除了楚王外,奴仆的衣着也一律大红,这不仅无法体现尊卑,而且也是不现实的。 ⑧另外,虽然说战国时期,齐国尚紫,齐王好紫,但“五素不得一紫”。也就是说,在当时, 1匹常色的丝绸可以等价5匹白色的丝绸。可见,紫色服饰的染色成本在当时不会很低,绝不 第5页(本卷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