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 文本解读 、整体感知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一篇出色的叙事诗。它讲述了在路边桑林中一个美丽聪慧的采桑女子 与居心不良的太守斗智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有幸认识了这位来自大汉王朝的绝色佳人。故事 情节并不复杂,然而这个女子却不简单,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解读这份独具馨香的美 美人之美。故事在一派田园牧歌式的气氛中揭开序幕,“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 好女,自名为罗敷”,一如古老的东方故事的开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道出,此种形式常见 于民间歌谣,读来亦有亲切之感。一个“好”字,一言概之。好在何处?有待从后文中细品。 美丽的朝霞,映照在阁楼之上,一个名为罗敷的秦氏好女就在这霞光掩映之中出场了。因“罗 敷喜蚕桑”,故“采桑城南隅”再自然不过。然出门采桑的罗敷却是流光溢彩的:“青丝为笼 系,桂枝为笼钩”是她采桑的工具,很是华贵:“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是她的发式妆 扮,很是讲究:“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她的服饰,很是艳丽。所谓“佛靠金装,人 靠衣装”,那么此处的美人之美,就美在外在服饰。其眉目唇齿如何?诗文中无一言及其容 貌。“行者见罗敷”四句,是将看罗敷者尽情描写,侧面烘托出美人之容颜,不着一字,尽 得风流。值得关注的是,此处出现的观罗敷者,是“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其表现 又各有不同,细节处更有值得探讨之处。行者“下担捋髭须”,借休息之名,陶然于罗敷的 美丽:少年“脱帽著头”,借整理衣冠以求得罗敷的青睐:耕者与锄者就显得更为质朴简单, 忘记了手边的活计,更有趣的是,“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之说,更让人读来忍俊不禁, 可以说这是对人性的善意嘲讽,诙谐幽默。此处描写真乃妙笔,罗敷多美?任想象之。 以丑衬美。故事发展到这里,有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那就是使君出场了。“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使君也看到了美丽的罗敷,受其吸引,“踟蹰”的岂止是那高头大马,还有那 高高在上的使君。几番问答之后,使君的不良居心显露出来,提出“宁可共载不”的要求 对比之下,前文的“观罗敷者”还算可爱,毕竟他们懂得“发乎情,止乎礼”,而使君则显 得轻浮、浅薄甚至可恶了一些,仪礼之说在他的眼中都被权贵蒙蔽住了,以权势压人的感觉 很强烈。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使君却超越了一个必须该遵守的界限,于是垂涎美 色的丑态就暴露无遗了。对此,罗敷却是大大方方地走到使君面前,“罗敷前置辞”,没 有花容失色,没有虚与委蛇,而是从容不迫、不愠不火地发表了一番言论,“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较之前文“淡淡如水”的回答,此时可谓句句如挟风霜,如掷 金石,抨击之烈,使人有痛快淋漓之感:斥责之厉,令人对罗敷起肃然敬仰之情。而恰恰是 使君的“愚”与“丑”在这里将一个勇敢、坚贞、聪慧的罗敷衬托出来 以美衬美。第三诗节自成一段,是承接“罗敷自有夫”而来。罗敷的夫婿在其眼中是怎样的 人?地位显赫、仪表堂堂、人才出众的谦谦君子。他的出场“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山 呼海动般,其势头直压那个自恃很高的使君。“何用识夫婿”接下来的回答让你看到的人物 同样装饰华贵却是雄姿英发。然后就是夫婿的仕途经历,可谓平步青云,更显其才华,应该 也是使君望尘莫及的。“为人洁白皙”四句,更显其夫婿的优雅风度,与之相比,使君更是 自惭形秽,无地自容。“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更是借他人之评价,表现其夫婿之优秀。 而只有此等谦谦君子才可与窈窕淑女罗敷相配,以其夫婿之美衬罗敷之美,而那根本不及其 美的丑陋使君当然是哑口无言,继而溜之大吉了!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罗敷的美也达到了极致。整个故事中罗敷的聪慧、坚贞、勤劳、勇敢 让她显得很可爱,并因为可爱而美丽。可以说罗敷是在与使君斗智斗勇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贵 灵魂让她变得“完美”,使她能与岁月同行,在爱美之人的心间行走了千年,且历久弥香。 试问,什么样的美丽可以抵挡岁月风霜的洗礼?应该是深厚悠长的内在美吧
一 陌上桑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一篇出色的叙事诗。它讲述了在路边桑林中一个美丽聪慧的采桑女子 与居心不良的太守斗智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有幸认识了这位来自大汉王朝的绝色佳人。故事 情节并不复杂,然而这个女子却不简单,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解读这份独具馨香的美 丽: 美人之美。故事 在一派田园牧歌式的气氛中揭开序幕,“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 好女,自名为罗敷”,一如古老的东方故事的开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道出,此种形式常见 于民间歌谣,读来亦有亲切之感。一个“好”字,一言概之。好在何处?有待从后文中细品。 美丽的朝霞,映照在阁楼之上,一个名为罗敷的秦氏好女就在这霞光掩映之中出场了。因“罗 敷喜蚕桑”,故“采桑城南隅”再自然不过。然出门采桑的罗敷却是流光溢彩的:“青丝为笼 系,桂枝为笼钩”是她采桑的工具,很是华贵;“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是她的发式妆 扮,很是讲究;“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她的服饰,很是艳丽。所谓“佛靠金装,人 靠衣装”,那么此处的美人之美,就美在外在服饰。其眉目唇齿如何?诗文中无一言及其容 貌。“行者见罗敷”四句,是将看罗敷者尽情描写,侧面烘托出美人之容颜,不着一字,尽 得风流。值得关注的是,此处出现的观罗敷者,是“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其表现 又各有不同,细节处更有值得探讨之处。行者“下担捋髭须”,借休息之名,陶然于罗敷的 美丽;少年“脱帽著头”,借整理衣冠以求得罗敷的青睐;耕者与锄者就显得更为质朴简单, 忘记了手边的活计,更有趣的是,“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之说,更让人读来忍俊不禁, 可以说这是对人性的善意嘲讽,诙谐幽默。此处描写真乃妙笔,罗敷多美?任想象之。 以丑衬美。故事发展到这里,有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那就是使君出场了。“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使君也看到了美丽的罗敷,受其吸引,“踟蹰”的岂止是那高头大马,还有那 高高在上的使君。几番问答之后,使君的不良居心显露出来,提出“宁可共载不”的要求, 对比之下,前文的“观罗敷者”还算可爱,毕竟他们懂得“发乎情,止乎礼”,而使君则显 得轻浮、浅薄甚至可恶了一些,仪礼之说在他的眼中都被权贵蒙蔽住了,以权势压人的感觉 很强烈。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使君却超越了一个必须该遵守的界限,于是垂涎美 色的丑态就暴露无遗了。对此,罗敷却是大大方方地走到使君面前,“罗敷前置辞”,没 有花容失色,没有虚与委蛇,而是从容不迫、不愠不火地发表了一番言论,“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较之前文“淡淡如水”的回答,此时可谓句句如挟风霜,如掷 金石,抨击之烈,使人有痛快淋漓之感;斥责之厉,令人对罗敷起肃然敬仰之情。而恰恰是 使君的“愚”与“丑”在这里将一个勇敢、坚贞、聪慧的罗敷衬托出来。 以美衬美。第三诗节自成一段,是承接“罗敷自有夫”而来。罗敷的夫婿在其眼中是怎样的 人?地位显赫、仪表堂堂、人才出众的谦谦君子。他的出场“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山 呼海动般,其势头直压那个自恃很高的使君。“何用识夫婿”接下来的回答让你看到的人物 同样装饰华贵却是雄姿英发。然后就是夫婿的仕途经历,可谓平步青云,更显其才华,应该 `也是使君望尘莫及的。“为人洁白皙”四句,更显其夫婿的优雅风度,与之相比,使君更是 自惭形秽,无地自容。“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更是借他人之评价,表现其夫婿之优秀。 而只有此等谦谦君子才可与窈窕淑女罗敷相配,以其夫婿之美衬罗敷之美,而那根本不及其 美的丑陋使君当然是哑口无言,继而溜之大吉了!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罗敷的美也达到了极致。整个故事中罗敷的聪慧、坚贞、勤劳、勇敢 让她显得很可爱,并因为可爱而美丽。可以说罗敷是在与使君斗智斗勇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贵 灵魂让她变得“完美”,使她能与岁月同行,在爱美之人的心间行走了千年,且历久弥香。 试问,什么样的美丽可以抵挡岁月风霜的洗礼?应该是深厚悠长的内在美吧!
正所谓人无完人,像罗敷这样的完美形象很难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她出现在乐府民歌里,本 身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其身上就集中体现着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 质 另外,罗敷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完美”的审美需求,毕竟现实生活并不完美, 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可以说罗敷的美弥补了人们心理上的缺失,特别是一个人的外在美 本来就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诗中对罗敷容貌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就让罗敷的美在每个人心 中都投射了一道属于自己的风景,美丽而独特!欣赏并懂得拥有,尤为可贵 二、问题探究 1.对“罗敷”这个名字的解读 “自名为罗敷”有两种解释,一是说本名为罗敷:另一说是指她自称为罗敷。罗敷是古美女 名,汉代女子常取以为名。“敷”和“华”在现在是两个音,在古代却是同音的。我国古代 在陕西的华州附近有一个驿站,叫做敷水驿。华州位于长安附近,这个敷水驿,就是华水驿。 古代语音中有一个喉唇可以对转的特点。“华”这个字声母是h,属喉音,“敷”的声母是p, 属唇音,这两个字可以对转,“华”就是“敷”,“敷”就是“华”。因此罗敷就是罗华。“罗 和“丽”,是一声之转,同样属于“1”的声母,因此“罗敷”就是“丽华”,是美丽漂 亮之意 2.对于第三诗节中罗敷夫婿官职的理解。 “府小吏”原作“府小史”。根据《汉书》记载,太学里的一些老人,要考核年轻的童生, 如能识得九千字,就让他做小史。因此,“十五府小史”是说她的夫婿从小是个天才,十五 岁时就认识万把字,考试以后就当上了小史。“二十朝大夫”,二十岁就出入朝中做大夫。“ 十侍中郎”,侍中郎是皇帝的亲信,能够在皇帝的左右出入。“四十专城居”,四十岁的时候, 他就封侯了。封侯以后就能够独擅一方,故称“专城居”。 3.少年、行者、耕者和锄者与使君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少年、行者、耕者和锄者与使君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受罗敷外在美丽的吸引,驻足观望。对美 的关注,是人本性使然,无可厚非,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不同点在于,欣赏美的 表现不同。行者只是静观而已,颇有陶醉之感:少年也许年轻气盛,尚有引罗敷垂青之意, “脱帽著头”的举动也很是可爱:耕者和锄者因为欣赏罗敷的美貌而耽误了活计,甚至归来 而生怨怒之心,虽然可笑,但都是劳动人民对罗敷之美的倾慕。这些人都是“发乎情,止乎 礼”,而使君则将其爱美之心化为有“冒犯”之嫌的邀请和霸占,未免有失礼仪,令人生恶。 4.怎样理解罗敷对其夫婿的盛夸之辞? 对这部分诗文的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夫婿”即是罗敷的丈夫,也有人认为是虚 设,这都不重要。无论是真是假,都不影响理解罗敷形象,对这节诗的理解还是应该从罗敷 说这番话的意图入手。她盛赞其夫的尊贵和美好,是针对那个自恃颇高的太守,这个企图以 权势压人的太守唯一可以仰仗的就是他所谓的尊贵身份,那么就集中在这个方面夸赞丈夫的 优越之处,甚至更胜于太守,令其所恃之势毫无优势可言,那么太守就变得不堪一击了,再 加上夫婿的风范、气度和有口皆碑,更是让太守无地自容,实际上也就是在表明只有像夫婿 这样的君子才可以与罗敷此等好女相配。所以,罗敷的这段话,真正的目的在于奚落太守 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 思考与讨论 罗敷是古美女名,汉代女子常取以为名。《陌上桑》中的罗敷本是个采桑女,可从她对 自己夫婿的夸赞看,又像是个贵妇人。你认为罗敷是一个怎样的人?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 分析罗敷这一人物形象,从其身份这个角度切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人物 参考答案: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这样看的:“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市 蜃楼观,不可泥定者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云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
正所谓人无完人,像罗敷这样的完美形象很难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她出现在乐府民歌里,本 身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其身上就集中体现着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 质。 另外,罗敷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完美”的审美需求,毕竟现实生活并不完美, 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可以说罗敷的美弥补了人们心理上的缺失,特别是一个人的外在美, 本来就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诗中对罗敷容貌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就让罗敷的美在每个人心 中都投射了一道属于自己的风景,美丽而独特!欣赏并懂得拥有,尤为可贵! 二、问题探究 1.对“罗敷”这个名字的解读。 “自名为罗敷”有两种解释,一是说本名为罗敷;另一说是指她自称为罗敷。罗敷是古美女 名,汉代女子常取以为名。“敷”和“华”在现在是两个音,在古代却是同音的。我国古代 在陕西的华州附近有一个驿站,叫做敷水驿。华州位于长安附近,这个敷水驿,就是华水驿。 古代语音中有一个喉唇可以对转的特点。“华”这个字声母是 h,属喉音,“敷”的声母是 p, 属唇音,这两个字可以对转,“华”就是“敷”,“敷”就是“华”。因此罗敷就是罗华。“罗” 和“丽”,是一声之转,同样属于“l ”的声母,因此“罗敷”就是“丽华”,是美丽漂 亮之意。 2.对于第三诗节中罗敷夫婿官职的理解。 “府小吏”原作“府小史”。根据《汉书》记载,太学里的一些老人,要考核年轻的童生, 如能识得九千字,就让他做小史。因此,“十五府小史”是说她的夫婿从小是个 天才,十五 岁时就认识万把字,考试以后就当上了小史。“二十朝大夫”,二十岁就出入朝中做大夫。“三 十侍中郎”,侍中郎是皇帝的亲信,能够在皇帝的左右出入。“四十专城居”,四十岁的时候, 他就封侯了。封侯以后就能够独擅一方,故称“专城居”。 3.少年、行者、耕者和锄者与使君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少年、行者、耕者和锄者与使君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受罗敷外在美丽的吸引,驻足观望。对美 的关注,是人本性使然,无可厚非,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不同点在于,欣赏美的 表现不同。行者只是静观而已,颇有陶醉之感;少年也许年轻气盛,尚有引罗敷垂青之意, “脱帽著头”的举动也很是可爱;耕者和锄者因为欣赏罗敷的美貌而耽误了活计,甚至归来 而生怨怒之心,虽然可笑,但都是劳动人民对罗敷之美的倾慕。这些人都是“发乎情,止乎 礼”,而使君则将其爱美之心化为有“冒犯”之嫌的邀请和霸占,未免有失礼仪,令人生恶。 4.怎样理解罗敷对其夫婿的盛夸之辞? 对这部分诗文的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夫婿”即是罗敷的丈夫,也有人认为是虚 设,这都不重要。无论是真是假,都不影响理解罗敷形象,对这节诗的理解还是应该从罗敷 说这番话的意图入手。她盛赞其夫的尊贵和美好,是针对那个自恃颇高的太守,这个企图以 权势压人的太守唯一可以仰仗的就是他所谓的尊贵身份,那么就集中在这个方面夸赞丈夫的 优越之处,甚至更胜于太守,令其所恃之势毫无优势可言,那么太守就变得不堪一击了,再 加上夫婿的风范、气度和有口皆碑,更是让太守无地自容,实际上也就是在表明只有像夫婿 这样的君子才可以与罗敷此等好女相配。所以,罗敷的这段话,真正的目的在于奚落太守, 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 思考与讨论 一、罗敷是古美女名,汉代女子常取以为名。《陌上桑》中的罗敷本是个采桑女,可从她对 自己夫婿的夸赞看,又像是个贵妇人。你认为罗敷是一个怎样的人?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 分析罗敷这一人物形象,从其身份这个角度切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人物。 参考答案: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这样看的:“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市 蜃楼观,不可泥定者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云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
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更不必严词拒绝。”也就是说,诗歌结尾 那段夸赞是为了压倒使君嚣张气焰的,以言夫婿之美好,令使君打消“宁可共载不”的念头。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讲,可能是罗敷在抗辩之时的寓托之言,因为从年龄上推断,这段话并 不一定是写实。诗中写她的身份如何高贵,衣着如何华丽,这都是民歌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不必过分拘泥。所以,罗敷在这首诗里,还是一个勤劳、美丽、机智、勇敢的劳动妇女形象。 二、本诗因塑造了罗敷的美丽形象,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想一想,罗敷为什么会有如此 魅力?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罗敷形象的意义所在。 参考答案:罗敷的魅力是其艺术形象的魅力。 首先是罗敷的完美。作为美女形象的代表,罗敷是完美的,她身上所表现的一切,从外表到 心灵,从装饰到灵魂,毫无瑕疵。她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读来令人心生满 足,没有遗憾,令人向往之。 其次是罗敷的独特。罗敷美而不俗,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子在那个时代所表现出的智慧 坚贞和勇敢,还有更为可贵的自尊和自爱。可以把她比为玫瑰花,人们欣赏她,但不可亵玩 另外就是塑造罗敷形象的手法使然。侧面描写的手法,令读者在欣赏罗敷的美时,有无限的 想象空间。罗敷的美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具体的。而对于外在的美,历来也标准不一,读者 以自己美的标准来创造罗敷的美。即使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读此诗,罗敷形象还 是新的,更是多样的,这个空白给后来读者的“再创作”留有很大的空间。也让罗敷的魅力 得以延续千秋,达到永恒了。 《陌上桑》在短短的篇幅里,采用多种人称叙述;有简短的对答和较长的自述;有侧面 的映衬烘托和正面的夸饰渲染:运用了白描、夸张、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请你试着说出这 些手法对人物描写的作用。[来源学科网]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诗中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通过表达效果体会这些手法运用的 妙处,并能尝试在写作中应用 参考答案: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亲切感,可以将人物与读者的距离拉近,更易接受。 简短的对答和较长的自述,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通过“吏”转述,使君与罗敷的对 话,虽然平淡如水,却逐步表现出使君的不良居心。而较长的自述,皆出自罗敷之口,向读 者展现的是一个聪慧、机智、勇敢的罗敷形象。 侧面的映衬烘托和正面的夸饰渲染,两者结合,既给读者人物形象正面的印象,同时也留下 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令人物形象的魅力延展为无穷 白描手法,例如“为人洁白晳,颇有须”简单勾勒,罗敷夫婿仪表堂堂的样貌就已跃然纸上。 对其夫婿的夸赞,有夸张的成分,也可以表现罗敷面对使君的无礼要求所表现的机智勇敢。 另外还有“使君”和“夫婿”的对比,以突出使君的轻率可笑:“使君”和其他观罗敷者的 对比,同样也突出使君的居心不良和可恶。可以说这些手法都是民歌中的常用手法,通过这 些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显得格外清晰,也更丰满,读来生动。 教学建议 、这首乐府民歌叙事性强,故事情节简单易懂,只是诗文中一些文言字词的字形比较复杂 个别词义还需要强调,建议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通过熟悉课下注释的内容,扫清诵读障 碍。在此基础上,通过诵读的个性化处理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特别是对话部分的内容 教师可以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通过诵读传达给学生 二、读懂这首诗就是读懂诗文中的罗敷形象,结合“思考与讨论”的第一题和第二题,设置 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感受罗敷的美,体会罗敷这一形象的真正魅力所在。 三、诗文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塑造罗敷形象,可以结合具体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表达的妙
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更不必严词拒绝。”也就是说,诗歌结尾 那段夸赞是为了压倒使君嚣张气焰的,以言夫婿之美好,令使君打消“宁可共载不”的念头。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讲,可能是罗敷在抗辩之时的寓托之言,因为从年龄上推断,这段话并 不一定是写实。诗中写她的身份如何高贵,衣着如何华丽,这都是民歌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不必过分拘泥。所以,罗敷在这首诗里,还是一个勤劳、美丽、机智、勇敢的劳动妇女形象。 二、本诗因塑造了罗敷的美丽形象,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想一想,罗敷为什么会有如此 魅力?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罗敷形象的意义所在。 参考答案:罗敷的魅力是其艺术形象的魅力。 首先是罗敷的完美。作为美女形象的代表,罗敷是完美的,她身上所表现的一切,从外表到 心灵,从装饰到灵魂,毫无瑕疵。她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读来令人心生满 足,没有遗憾,令人向往之。 其次是罗敷的独特。罗敷美而不俗,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子在那个时代所表现出的智慧、 坚贞和勇敢,还有更为可贵的自尊和自爱。可以把她比为玫瑰花,人们欣赏她,但不可亵玩 焉。 另外就是塑造罗敷形象的手法使然。侧面描写的手法,令读者在欣赏罗敷的美时,有无限的 想象空间。罗敷的美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具体的。而对于外在的美,历来也标准不一,读者 以自己美的标准来创造罗敷的美。即使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读此诗,罗敷形象还 是新的,更是多样的,这个空白给后来读者的“再创作”留有很大的空间。也让罗敷的魅力 得以延续千秋,达到永恒了。 三、《陌上桑》在短短的篇幅里,采用多种人称叙述;有简短的对答和较长的自述;有侧面 的映衬烘托和正面的夸饰渲染;运用了白描、夸张、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请你试着说出这 些手法对人物描写的作用。[来源:学.科.网]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诗中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通过表达效果体会这些手法运用的 妙处,并能尝试在写作中应用。 参考答案: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亲切感,可以将人物与读者的距离拉近,更易接受。 简短的对答和较长的自述,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通过“吏”转述,使君与罗敷的对 话,虽然平淡如水,却逐步表现出使君的不良居心。而较长的自述,皆出自罗敷之口,向读 者展现的是一个聪慧、机智、勇敢的罗敷形象。 侧面的映衬烘托和正面的夸饰渲染,两者结合,既给读者人物形象正面的印象,同时也留下 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令人物形象的魅力延展为无穷。 白描手法,例如“为人洁白皙,颇有须”简单勾勒,罗敷夫婿仪表堂堂的样貌就已跃然纸上。 对其夫婿的夸赞,有夸张的成分,也可以表现罗敷面对使君的无礼要求所表现的机智勇敢。 另外还有“使君”和“夫婿”的对比,以突出使君的轻率可笑;“使君”和其他观罗敷者的 对比,同样也突出使君的居心不良和可恶。可以说这些手法都是民歌中的常用手法,通过这 些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显得格外清晰,也更丰满,读来生动。 教学建议 一、这首乐府民歌叙事性强,故事情节简单易懂,只是诗文中一些文言字词的字形比较复杂, 个别词义还需要强调,建议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通过熟悉课下注释的内容,扫清诵读障 碍。在此基础上,通过诵读的个性化处理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特别是对话部分的内容, 教师可以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通过诵读传达给学生。 二、读懂这首诗就是读懂诗文中的罗敷形象,结合“思考与讨论”的第一题和第二题,设置 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感受罗敷的美,体会罗敷这一形象的真正魅力所在。 三、诗文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塑造罗敷形象,可以结合具体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表达的妙
处。对于侧面烘托的手法,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正面描写,这样对侧面描写的理 解比一板一眼地讲什么是侧面描写更有实效性。 四、《陌上桑》是乐府民歌的经典之作,所以能千古流传,自然有其时代意义。引导学生在 研究和探讨中,收获个性化思考尤为重要,特别是对“美”的理解,可以结合学生的情感体 验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真正的美,追求真正的美 五、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留给后人很大的再创作的空间,文学鉴赏能力较强、创作热情 较高的班级可以进行课本剧的排演,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另外,表演本身也是对文学 作品理解的外化,也不失为一个文学积累的好机会。 相关资料 关于汉乐府 1汉乐府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乐指音乐,府是官署。乐府作为掌管音乐的机关,始设于 秦代,到汉武帝时规模扩大,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直到东汉末年。乐府的任务 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歌辞、整理配乐并演唱。后来人们就把曾经被乐府机关入乐的 歌辞也称做乐府,这样乐府的含义就由音乐机关的名称演变成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是指汉朝乐府机关演唱的乐府歌辞,其中既有文人作品,也有各地民歌。特别是这些 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或揭露官僚贵族的奢淫横暴,或反映人民的贫困生活,或控 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或描写人们的爱情和家庭生活,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 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其生动具体的叙事,形象鲜明的人物,朴素自然的语言,自由 活泼的形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技巧,更使它文质兼美,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故建安诗人及唐 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皆深受其影响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的民歌俗曲共138篇,惜未著录歌辞。《宋书·礼乐志》保存了 部分汉代的乐府民歌。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采集自汉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按音 乐关系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等十二类,最为详备。今存汉乐府民 歌四十多首。大多著录于《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中。 (选自李道英、刘孝严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汉魏晋南北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来源学*科料*网 2汉乐府叙事诗的叙事手法 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诗经》《楚辞》基本都 是抒情诗,抒情过程中也时而穿插叙事,但叙事附属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 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酒店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所,饮食服务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的窗口行业,尤其是酒 店的女主人,更是引人注目的对象,许多故事都发生在她们身上。两汉乐府诗有两篇作品是 以酒店妇女为主角,一篇是收录在相和歌辞的《陇西行》,一篇是辛延年的《羽林郎》。《陇 西行》再现健妇善持门户的场面,《羽林郎》叙述当垆美女反抗强暴的故事。通过描写她们 与顾客的交往及各类人物的举止言行,艺术地展示了汉代的市井风情。京都是最繁华的地方, 两汉的长安、洛阳达官贵人萃集,他们的宅府往往建在深巷。巷深路狭,车高马大,经常出 现道路拥挤、交通堵塞的现象。因不肯相让而争路抢道的事情在汉代时有发生,有的最终引 发人命案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狭路相逢时弄清对方的身份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选择的都是“夹毂问君家”的特写镜头,通过对方的一番炫耀, 道出了车主人的富贵豪华。除此之外,《陌上桑》以春日采桑为背景,相和歌辞《艳歌行》 择取女主人为他乡游子缝补衣服,引起丈夫猜忌的情节,都是以常见而又富有情趣的画面入
处。对于侧面烘托的手法,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正面描写,这样对侧面描写的理 解比一板一眼地讲什么是侧面描写更有实效性。 四、《陌上桑》是乐府民歌的经典之作,所以能千古流传,自然有其时代意义。引导学生在 研究和探讨中,收获个性化思考尤为重要,特别是对“美”的理解,可以结合学生的情感体 验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真正的美,追求真正的美。 五、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留给后人很大的再创作的空间,文学鉴赏能力较强、创作热情 较高的班级可以进行课本剧的排演,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另外,表演本身也是对文学 作品理解的外化,也不失为一个文学积累的好机会。 相关资料 一、关于汉乐府 1.汉乐府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乐指音乐,府是官署。乐府作为掌管音乐的机关,始设于 秦代,到汉武帝时规模扩大,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直到东汉末年。乐府的任务 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歌辞、整理配乐并演唱。后来人们就把曾经被乐府机关入乐的 歌辞也称做乐府,这样乐府的含义就由音乐机关的名称演变成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是指汉朝乐府机关演唱的乐府歌辞,其中既有文人作品,也有各地民歌。特别是这些 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或揭露官僚贵族的奢淫横暴,或反映人民的贫困生活,或控 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或描写人们的爱情和家庭生活,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 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其生动具体的叙事,形象鲜明的人物,朴素自然的语言,自由 活泼的形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技巧,更使它文质兼美,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故建安诗人及唐 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皆深受其影响。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的民歌俗曲共 138 篇,惜未著录歌辞。《宋书•礼乐志》保存了 部分汉代的乐府民歌。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采集自汉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按音 乐关系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等十二类,最为详备。今存汉乐府民 歌四十多首。大多著录于《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中。 (选自李道英、刘孝严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汉魏晋南北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来源:学*科*网] 2.汉乐府叙事诗的叙事手法 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诗经》《楚辞》基本都 是抒情诗,抒情过程中也时而穿插叙事,但叙事附属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 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酒店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所,饮食服务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的窗口行业,尤其是酒 店的女主人,更是引人注目的对象,许多故事都发生在她们身上。两汉乐府诗有两篇作品是 以酒店妇女为主角,一篇是收录在相和歌辞的《陇西行》,一篇是辛延年的《羽林郎》。《陇 西行》再现健妇善持门户的场面,《羽林郎》叙述当垆美女反抗强暴的故事。通过描写她们 与顾客的交往及各类人物的举止言行,艺术地展示了汉代的市井风情。京都是最繁华的地方, 两汉的长安、洛阳达官贵人萃集,他们的宅府往往建在深巷。巷深路狭,车高马大,经常出 现道路拥挤、交通堵塞的现象。因不肯相让而争路抢道的事情在汉代时有发生,有的最终引 发人命案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狭路相逢时弄清对方的身份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选择的都是“夹毂问君家”的特写镜头,通过对方的一番炫耀, 道出了车主人的富贵豪华。除此之外,《陌上桑》以春日采桑为背景,相和歌辞《艳歌行》 择取女主人为他乡游子缝补衣服,引起丈夫猜忌的情节,都是以常见而又富有情趣的画面入
诗,诗人找到了最佳视点 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常见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 意。在现实生活中,弃妇遇故夫的机会通常是很少的,而且往往是有意回避。收录在古诗类 的《上山采蘼芜》实乃乐府诗,写的就是弃妇与故夫的邂逅。通过男子的一番叙述,得出了 新人不如故”的结论。不管他们的离异是出于男子负心还是迫于外界压力,这个故事都是 发人深思的。相和歌辞《艳歌何尝行》以鹄喻人,写的是一个突发事件。夫妻同行,妻子突 然生病,两人不得不中途分手,凄凄惨惨,泪落纵横。这两首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偶然和突发事件本身的性质 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叙事题材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对于那些来自异域的新鲜事物 诗人总是怀着惊异的目光去搜索、发现它们,并饶有兴致地写入作品。贰师将军李广利从大 宛获汗血马,于是效庙歌辞有《天马》诗叙述此事:张骞通西域之后引进苜蓿,杂曲歌辞《蝶 行》就特意提到这种植物。《陇西行》有“坐客毡氍毹”之语,客人坐在毛织地毡上,酒店 室内装饰用的是西域产品。杂曲歌辞《乐府》直接陈述胡商及其携带的物品:“行胡从何方? 列国持何来?氍毹五木香,迷迭艾纳及都梁。”这些来自西域的奇异物品令中土人士大开眼 界,也使诗篇带上了异域色彩。另外,那些迎神求仙诗,更是崇尚奇异的体现。两汉乐府叙 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两个生活片段,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 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妇病行》有临终托孤、沿街乞讨、孤儿啼索等场面, 中间又穿插许多细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孤儿苦难 的命运。收录在古诗中的《十五从军征》也是一首乐府诗,叙述80高龄的退役老兵返回荒 芜家园的情景,其中有中途和乡人的对话、回家后烧饭作羹、饭菜熟后难以独自进餐三个场 面,前后连贯,血脉相通,并且时见曲折。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 起伏,扣人心弦。诗中的矛盾冲突不是单线延伸,而是两条线索同时展开,相互交错。一条 线索是兰芝与婆母、兄长的矛盾及冲突。先是兰芝被遣归,继而兄长强迫她答应太守府的求 婚,终致兰芝、仲卿二人自杀,酿成一场悲剧。一条线索是兰芝、仲卿相互之间同情和理解 日益加深的过程。开始是卧室对话,表示彼此不相忘。接着是路口分别,结下盟誓,共约同 死,比卧室中的允诺更进一步。最后是赴水悬树,相继自杀,他们的爱情升华到顶点,故事 也就基本结束。正因为两条线索纠结在一起,所以,情节的展开跌宕起伏,使人时时关注矛 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两汉乐府叙事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 点,绝无雷同。秦罗敷和胡姬都是反抗强暴的女性,罗敷以机智的言词戏弄向她求婚的使君, 演出一场幽默的喜剧:胡姬则是以生命抗拒羽林郎的调戏,具有悲剧主角的品格。一个聪明 多智,一个刚烈坚贞,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气质和性格。至于《孔雀东南飞》中出现的人物群 像,更是各肖其声情。刘兰芝的刚强、焦仲卿的忠厚、焦母的蛮横、刘兄的势利眼,以及太 守府求婚使者的傲慢,无不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诗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个 性化的对话,注意细节描写,善于利用环境或景物作衬托。 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娴熟技巧,还体现为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何者详叙?何者简写? 两汉乐府叙事诗大体遵循以下规则: 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作实践中努力 把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使二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两汉乐府诗许多叙事名篇, 都因叙事详尽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除了像《孔雀东南飞》这样长篇的叙事诗中偶尔穿 插抒情诗句外,其余各篇中纯粹抒情的句子极其罕见,都是以叙事为主。《十五从军征》对 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还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唯独不用 专门文字抒发内心的悲哀,明显是以叙事为主。言事尽而言情不欲尽,对此,古人有精到的 评价
诗,诗人找到了最佳视点。 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常见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 意。在现实生活中,弃妇遇故夫的机会通常是很少的,而且往往是有意回避。收录在古诗类 的《上山采蘼芜》实乃乐府诗,写的就是弃妇与故夫的邂逅。通过男子的一番叙述,得出了 “新人不如故”的结论。不管他们的离异是出于男子负心还是迫于外界压力,这个故事都是 发人深思的。相和歌辞《艳歌何尝行》以鹄喻人,写的是一个突发事件。夫妻同行,妻子突 然生病,两人不得不中途分手,凄凄惨惨,泪落纵横。这两首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偶然和突发事件本身的性质。 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叙事题材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对于那些来自异域的新鲜事物, 诗人总是怀着惊异的目光去搜索、发现它们,并饶有兴致地写入作品。贰师将军李广利从大 宛获汗血马,于是效庙歌辞有《天马》诗叙述此事;张骞通西域之后引进苜蓿,杂曲歌辞《蝶 行》就特意提到这种植物。《陇西行》有“坐客毡氍毹”之语,客人坐在毛织地毡上,酒店 室内装饰用的是西域产品。杂曲歌辞《乐府》直接陈述胡商及其携带的物品:“行胡从何方? 列国持何来?氍毹五木香,迷迭艾纳及都梁。”这些来自西域的奇异物品令中土人士大开眼 界,也使诗篇带上了异域色彩。另外,那些迎神求仙诗,更是崇尚奇异的体现。两汉乐府叙 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两个生活片段,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 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妇病行》有临终托孤、沿街乞讨、孤儿啼索等场面, 中间又穿插许多细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孤儿苦难 的命运。收录在古诗中的《十五从军征》也是一首乐府诗,叙述 80 高龄的退役老兵返回荒 芜家园的情景,其中有中途和乡人的对话、回家后烧饭作羹、饭菜熟后难以独自进餐三个场 面,前后连贯,血脉相通,并且时见曲折。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 起伏,扣人心弦。诗中的矛盾冲突不是单线延伸,而是两条线索同时展开,相互交错。一条 线索是兰芝与婆母、兄长的矛盾及冲突。先是兰芝被遣归,继而兄长强迫她答应太守府的求 婚,终致兰芝、仲卿二人自杀,酿成一场悲剧。一条线索是兰芝、仲卿相互之间同情和理解 日益加深的过程。开始是卧室对话,表示彼此不相忘。接着是路口分别,结下盟誓,共约同 死,比卧室中的允诺更进一步。最后是赴水悬树,相继自杀,他们的爱情升华到顶点,故事 也就基本结束。正因为两条线索纠结在一起,所以,情节的展开跌宕起伏,使人时时关注矛 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两汉乐府叙事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 点,绝无雷同。秦罗敷和胡姬都是反抗强暴的女性,罗敷以机智的言词戏弄向她求婚的使君, 演出一场幽默的喜剧;胡姬则是以生命抗拒羽林郎的调戏,具有悲剧主角的品格。一个聪明 多智,一个刚烈坚贞,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气质和性格。至于《孔雀东南飞》中出现的人物群 像,更是各肖其声情。刘兰芝的刚强、焦仲卿的忠厚、焦母的蛮横、刘兄的势利眼,以及太 守府求婚使者的傲慢,无不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诗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个 性化的对话,注意细节描写,善于利用环境或景物作衬托。 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娴熟技巧,还体现为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何 者详叙?何者简写? 两汉乐府叙事诗大体遵循以下规则: 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作实践中努力 把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使二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两汉乐府诗许多叙事名篇, 都因叙事详尽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除了像《孔雀东南飞》这样长篇的叙事诗中偶尔穿 插抒情诗句外,其余各篇中纯粹抒情的句子极其罕见,都是以叙事为主。《十五从军征》对 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还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唯独不用 专门文字抒发内心的悲哀,明显是以叙事为主。言事尽而言情不欲尽,对此,古人有精到的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