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旭日东升,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顺着窗格的罅隙挤进来时,就有清脆的鸟鸣声从云宵中 传来,她们有时引吭高歌,有时低声细语,有时又静默着,其他的鸟儿也随声附和起来,沐浴着 清晨的阳光。小草伴着鸟儿悦耳动听的歌声,烘托出一片温馨的气氛。之后,杜鹃、鹦鹉等三 三两两地醒过来,穿着秀气的衣裳,站在枝头,俯视一切,偶有几只鸟儿姊妹不再享受这份安 适和宁静,不再沉默寡言,而是絮叨起来,炫耀着轻捷而又灵敏的身子,掠过房上的烟囱,唱着 凯歌在空中滑翔,打破了清晨的沉寂和静滋。他们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轻歌曼舞,眉开眼笑! 洋溢着春的气息。不知是鸟儿装饰了春天,还是春天给鸟儿带来了青春的梦!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C)(4分) A.旭日(x) 窗格(chuang) 气氛(fèn) 低声细语(yǔ) B.鹦鹉(yinwǔ) 姊妹(zi mei) 安适(shi)》 悦耳动听(yuè) C.宁静(ing) 絮叨(xù) 灵敏(min) 多姿多彩(zi) D.烟囱(tong) 凯歌(kǎi) 洋溢(yi) 眉开眼笑(méi)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4分) A.曙光清脆云宵静默 B.沐浴烘托温馨杜鹃 C.秀气衣裳俯视轻捷 D.掠过滑翔沉寂装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4分) A.她们有时引吭高歌,有时低声细语。 B.有时又静默着,其他的鸟儿也随声附和起来。 C.偶有几只鸟儿姊妹不再享受这份安适和宁静,不再沉默寡言。 D.他们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轻歌曼舞,眉开眼笑!
1 第二单元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旭日东升,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顺着窗格的罅隙挤进来时,就有清脆的鸟鸣声从云宵中 传来,她们有时引吭高歌,有时低声细语,有时又静默着,其他的鸟儿也随声附和起来,沐浴着 清晨的阳光。小草伴着鸟儿悦耳动听的歌声,烘托出一片温馨的气氛。之后,杜鹃、鹦鹉等三 三两两地醒过来,穿着秀气的衣裳,站在枝头, 俯视一切,偶有几只鸟儿姊妹不再享受这份安 适和宁静,不再沉默寡言,而是絮叨起来,炫耀着轻捷而又灵敏的身子,掠过房上的烟囱,唱着 凯歌在空中滑翔,打破了清晨的沉寂和静谧。他们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轻歌曼舞,眉开眼笑! 洋溢着春的气息。不知是鸟儿装饰了春天,还是春天给鸟儿带来了青春的梦!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C)(4 分) A.旭.日(xù) 窗.格(chuāng) 气氛.(fèn) 低声细语.(yǔ) B.鹦鹉..(yīn wǔ) 姊妹..(zǐ mèi) 安适.(shì) 悦.耳动听(yuè) C.宁.静(níng) 絮.叨(xù) 灵敏.(mǐn) 多姿.多彩(zī) D.烟囱.(tōng) 凯.歌(kǎi) 洋溢.(yì) 眉.开眼笑(méi)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4 分) A.曙光 清脆 云宵 静默 B.沐浴 烘托 温馨 杜鹃 C.秀气 衣裳 俯视 轻捷 D.掠过 滑翔 沉寂 装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4 分) A.她们有时引吭高歌 ....,有时低声细语。 B.有时又静默着,其他的鸟儿也随声附和 ....起来。 C.偶有几只鸟儿姊妹不再享受这份安适和宁静,不再沉默寡言 ....。 D.他们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轻歌曼舞 ....,眉开眼笑!
解析:A项,“引吭高歌”指放开喉咙高声歌唱。此处用来形容鸟儿歌唱,恰当。B项“随声附 和”指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用在这里属于望文生义,不恰当。C项 “沉默寡言”形容人性格沉静,很少说话。此处用来形容鸟儿不出声音,恰当。D项“轻歌曼 舞”指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此处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唱和舞蹈,恰当。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B)(4分) A.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热捧,其原因是因为剧中反映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很 接地气。(删去“其原因”或“因为”) B.“一带一路”倡议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 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把“描绘”改成“勾画”) C.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 多的年轻人加入“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删去“使”)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己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了众多学生和 家长的欢迎。(把“普遍”调到“欢迎”前面) 解析:“描绘”与“新思路”搭配不当,应将“新思路”改为“新蓝图”,或将“描绘了一幅” 改为“构想了一条”。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C)(4分) A.“哎呀,真是美极了!”他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发奋有为。 C.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D.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公厕等一应俱全。 6.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A)(4分) ①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说就是:潜移默化、身体力行。 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文、史、哲、艺等无所不精。 ③就这样,父子俩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四个月的旅游生活。 ④白天他们或步行或骑马,徜徉于自然美景和人文胜景之间:晚上则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 文知识,欣赏美丽迷人的夜色。 ⑤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茁壮成长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⑥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就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 A.②①⑥④③⑤
2 解析:A 项,“引吭高歌”指放开喉咙高声歌唱。此处用来形容鸟儿歌唱,恰当。B 项“随声附 和”指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用在这里属于望文生义,不恰当。C 项 “沉默寡言”形容人性格沉静,很少说话。此处用来形容鸟儿不出声音,恰当。D 项“轻歌曼 舞”指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此处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唱和舞蹈,恰当。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B)(4 分) A.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热捧,其原因是因为剧中反映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很 接地气。(删去“其原因”或“因为”) B.“一带一路”倡议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 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把“描绘”改成“勾画”) C.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 多的年轻人加入“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删去“使”)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了众多学生和 家长的欢迎。 (把“普遍”调到“欢迎”前面) 解析:“描绘”与“新思路”搭配不当,应将“新思路”改为“新蓝图”,或将“描绘了一幅” 改为“构想了一条”。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C)(4 分) A.“哎呀,真是美极了!”他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发奋有为。 C.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D.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公厕等一应俱全。 6.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A)(4 分) ①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说就是:潜移默化、身体力行。 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文、史、哲、艺等无所不精。 ③就这样,父子俩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四个月的旅游生活。 ④白天他们或步行或骑马,徜徉于自然美景和人文胜景之间;晚上则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 文知识,欣赏美丽迷人的夜色。 ⑤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茁壮成长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⑥泰戈尔 12 岁那年,父亲就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 A.②①⑥④③⑤
B.②①④③⑥⑤ C.①⑥④③⑤② D.①③④⑥②⑤ 解析:通读所有语句,了解语段的主要内容: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及给我们的启示。据此确定最 后一句应为⑤,从而排除C项。介绍人物一般要先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据此可确定首句应 为②,从而排除D项。最后采用尝试选项法,根据⑥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应在④、③前面, 可确定答案为A项。 7.名著阅读。(6分) 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脖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一场让人 痴念的盛事,“我”宁愿生一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迎神赛会,这些情境也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 《五猖会》里。 二、阅读与感悟(50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 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自食其言也。其 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心):句末语气词。 8.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期日中 期:约定。 B.相委而去 委:舍弃。 C.方与之食 方:方向,方位。 D.恐其自食其言也恐:害怕,担心。 解析:“方”在此处应解释为“才
3 B.②①④③⑥⑤ C.①⑥④③⑤② D.①③④⑥②⑤ 解析:通读所有语句,了解语段的主要内容: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及给我们的启示。据此确定最 后一句应为⑤,从而排除 C 项。介绍人物一般要先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据此可确定首句应 为②,从而排除 D 项。最后采用尝试选项法,根据⑥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应在④、③前面, 可确定答案为 A 项。 7.名著阅读。(6 分) 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脖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一场让人 痴念的盛事..,“我”宁愿生一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迎神赛会,这些情境也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 《五猖会》里。 二、阅读与感悟(50 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 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自食其言也。其 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 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8.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3 分) A.期.日中 期:约定。 B.相委.而去 委:舍弃。 C.方.与之食 方:方向,方位。 D.恐.其自食其言也 恐:害怕,担心。 解析:“ 方”在此处应解释为“才
9.根据句意,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下车/引之 B.对/子骂父 C.期日/中 D.故人至/暮不来 解析: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B项,对子/骂父。C项,期/日中。D项,故人/至暮不来。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答案: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答案: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等着他。 11.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3分) 答案: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会被七岁小孩瞧不起。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牵着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莱招待我们。母亲 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您去吧!”母亲乐呵呵 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莱市场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 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莱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 家长里短,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 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莱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 来… ④一刹那,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 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 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我的手走到马路对面
4 9.根据句意,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3 分) A.下车/引之 B.对/子骂父 C.期日/中 D.故人至/暮不来 解析: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B 项,对子/骂父。C 项,期/日中。D 项,故人/至暮不来。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 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答案: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答案: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等着他。 11.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3 分) 答案: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会被七岁小孩瞧不起。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牵着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 说:“你们回来, 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您去吧!”母亲乐呵呵 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场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 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 家长里短,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 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 来…… ④一刹那,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 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 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我的手走到马路对面
⑥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 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 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 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您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您吧!”母亲的眼里 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 (选自《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有删改) 12.“我”周末回家做了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答案:陪母亲上街买菜、听母亲诉说家长里短、牵母亲过马路。 13.文章第④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5分) 答案:因为母亲“腾出右手,向我伸来”这一熟悉的动作让“我”深受感动,同时也很自然地 触发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14.文章第⑥段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第⑥段采用了对比、排比的手法,集中表现了岁月流逝,母亲虽年近花甲,青春不再,“但 永远抹不去爱子的情肠”,充分表现了母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4分) A.这篇散文的重点是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文中也回忆了小时候母亲牵着“我”的小手 过马路的情景。 B.文中的母亲不仅是“我”的母亲,也是大家的母亲,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C.这篇散文以叙事为主,精选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将炽烈的感情寓于字里行间,语言平白 如话,质朴无华。 D.文章第⑦段结尾连用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欣慰、满足和喜悦,增强了文章 的感染力。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 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 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5 ⑥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 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 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 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您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您吧!”母亲的眼里 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 (选自《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有删改) 12.“我”周末回家做了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4 分) 答案:陪母亲上街买菜、听母亲诉说家长里短、牵母亲过马路。 13.文章第④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5 分) 答案:因为母亲“腾出右手,向我伸来”这一熟悉的动作让“我”深受感动,同时也很自然地 触发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14.文章第⑥段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6 分) 答案:第⑥段采用了对比、排比的手法,集中表现了岁月流逝,母亲虽年近花甲,青春不再,“但 永远抹不去爱子的情肠”,充分表现了母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4 分) A.这篇散文的重点是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文中也回忆了小时候母亲牵着“我”的小手 过马路的情景。 B.文中的母亲不仅是“我”的母亲,也是大家的母亲,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C.这篇散文以叙事为主,精选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将炽烈的感情寓于字里行间,语言平白 如话,质朴无华。 D.文章第⑦段结尾连用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欣慰、满足和喜悦,增强了文章 的感染力。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 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 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