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开始,石刻逐渐普及,以至不管说什么,都可以马上刻丁 石上。前面所说的“金石之学”中的“”之学,就是以这种石 刻文字、文章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度量 衡 秦始皇“十六年统一天卜之时,发布诏书,宣布统一文 字、度量衡以及车的轨究。要统一度量衡,首先必须制作出 确实的长度、重量、容量的标准器。由要将这些标准器颁行 到这一庞大帝国的各个角落,秦王朝似乎制作了相当多的标 准度量衡器。竿今仍留存下一些当时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大小 各异的标准器。图22.上图为重量的标准器,名为“权”。其表 面刻有~统天下之后宣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因为丞相不可 能一一地在这些标准器上写字,因此器物上的文字远较刻石 低劣,但仍是篆书。其内容为: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人安、立号为皇帝、乃 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告明壹之 图中所示的权是青铜制的,传世的权有的更小些;有的为 铁质,仪在表面贴附·层铜;还有的以石制成,但不管哪种,表 面都刻有同样的诏行。 图22下图为容器的标准器,名为量”,青铜制亦刻有同 样的诏书。 指两个车轮间的离。---诈者 ②原文如此。正确的标点应为:“廿六年,阜帝尽并兼天下诸候,黔首大 安、立号为其帝,乃诏水相状,缩、法: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壹之”。—详者 27
要将这种标准器配发至全国各地的官府衙门,所需数量 当是惊人的,所以仅以铜制作似乎是远远不够的。陶量的标 准器的残片也有传世(图23),在器的外侧还可看到上述诏书 中的贝言片语。如果有几个残片的话,就可将其拼合起来,复 原出其原形及容量。但只能说道理上是这样,因为没有发现 过底部的残片,所以完全复原是没有什么希望的①。 仔细观察这种陶量上的文字,就会发现,这些字为每四字 组成一组,周围环以方框。这就是说,当时是将前述的四十个 字的诏书每四字刻成一个印,共作成十个印章,然后趁制器的 粘土尚软时,将十个印按顺序并列按印在器物周围,以表现诏 书全文。在此之后,再将器物人窑烧制。当时所制的器物天 概是成白上千,有时可能是数以万计,这样多的器物,如果一 一地用手去写的话,一定会出现写得拙劣或写错的现象。似 乎正是山于这~原因,当时的人们才发明了这种按印的方 法。这应该看作是印刷术的遥远的祖先。不言而喻,当时,纸 还没有被发明出来,而真正的印刷术的出现更是1000多仔以 后的事。 篆书之后 篆书本来并不是实用书体,因此,进人汉代后,在隶书的 压制下,其影响就越来越薄弱了。在汉代,皇帝的诏书也是用 :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记在山东邹县,内载古赤峰市蜘蛛山、吉林东晏 旗券营子古城等地发现过完整的陶最,因此,复原秦量不成其为向题了, 一译者 28
隶书书写的。石碑的正文也使用隶书,仅题额在短暂的时间 里使用篆书。何即使这部分,不久之后也不大使用了,近代以 篆书题写书籍扉页的现象大概是题额篆书的遗风吧?东汉时 代,在公元100年左右,许慎撰写出名为《说文解字》的字书, 书中对9300余个篆字都作了解说。解说以文字的构造和演 变为主线叙述,表现了这种书体在东汉之前已逐渐脱离实用 的形迹。 除书写之外,篆书作为御章文字则长久使用着,关于这- 点,打算在后面提及。 29
五、政治文字 木简的发现 在纸产生之前,人们是在木片及竹片上写字,然后以皮条 编缀起来形成“书籍”的。这一点,我们从很早起就知道得很 清楚了。经常被引用的传说是,孔子非常喜欢读《易经》,由于 反复翻阅,以致编缀竹片的皮条都断了三次。不过,在中学里 教授这一课时,关于竹片的形状及其编缀万法的说明,却不是 那么正确。这并不是老师们的无知,而是由于木简的遗物乃 至其照片为世间所知,实在是相当晚的事情。 1907年,英国探险家、考古学家奥莱尔·斯坦因进行他 的第二次中亚探险,在调查中国西北部的敦煌城北的长城遗 迹时,从当时的了望台遗址中发现了木简。敦煌一带是汉代 国境的西北端。斯坦因在东西长约100公里的十几处烽燧遗 址中,发现了00余枚汉代木简,在这些木简中可见有天汉三 年(公元前98)至元凤六年(前75)的纪年。斯坦因在前往敦 煌的途中,还在楼兰的都城址发掘到了晋代的木简。这些木 简中有景元四年(263)至咸和五年(330)的纪年。斯坦因所得 木简由法国的汉学家沙豌加以解读并制成原大的图版后,于 1913年出版。当时亡二命日本的王国维复制了这些图版,并作 30
了解读,次年刊行了《流沙坠简》书。 斯坦因在他的第三次探察中,沿长城址义向东作了调查, 发现了“三百片木简.这些木简是由法国汉学家马斯伯乐进 行解读研究的,但由于战争等原因,其图谐在马斯伯乐死后, 直到1953年才公诸于世。但由于其中国助手已将照片带可 国,并于1931年先期出版,这些木简的内容已早为人们所熟 知了。 以斯文赫定为团长,中国和瑞典合作的西北科学考察团 中的考古学组(组长为贝里曼①心),1930年在额济纳地区一 即斯坦因发现汉简的地区东邻一从前被称为居延海的湖 边②的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了大批汉代木简,其数量超过斯 坦因所得的数倍,总数约近万片(图25)。几位学者立即在北 京开始了对它们的研究。但不知由于什么缘故,这项研究长 久地陷于停顿,此后由劳干进行研究,但此次又由于第二次世 界大战而碰到各种障碍。这些木简的研究、解读、图版全部出 齐是从1960年才开始的③。 早在这次发现之前,赫定在1900年的第一次中亚探察 时,就在楼兰获得了数十片晋代木简。因此,可以说他是本简 的最早发现者。在西北科学考察团的考察中,另一组在楼兰 附近的罗布泊北岸的汉代烽燧遗址中也得到数十片汉代木 简。 此外,还有若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战后一些小规模的 )原文如此,按应为贝格曼(F.Bergman)。一译者 ②今名为居延泽。—译者 ③ 原文如此,实际《居延汉简甲编》出版于1959年。一译者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