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铭文说的都是以生铜块作为对其功劳的赏赐,并用此 制作了铜器。雍父是征伐南方的人物,这里的铭文似此有关 的。前的敦实际是带盖的钵,为蒸热食物的容器;后者的瓶是 与蒸笼相似的蒸器,在带有三足的鼎腹部加水,并在其卜烧火, 使蒸气通过中间的算孔灌入上部的“钵”中,从而蒸熟食物。所 谓“旅瓶”就是在旅宫中举行架祀仪式时使用的铜器。在图18 的文例中,可以见到日期。所谓“既姚霸”就是指将阴历一个月 (二十九义四分之一大)四等分后的第四等分②。 周式铭文在图】8的文例中,已是基本臻于完备的形式。 此后的铭文或详述功绩,或枚举多种多样的所赐物品,变得越 来越长,·般为~二白字,有的则长达五白字。与此同时,书 体也渐趋规整,有的还画有界格,将铭文一字一字地填入格 内,即使不画界格,行列也极整齐,当然,笔道也纤细起来了。 周代期,在这样的规整的金文之中,有-·个极为个别的 例外,这就是散氏盘的铭文。因为是字数达三白五学的长 文,所以在这里能揭示山拓片的一部分(图19)。其内容与 前述的赐予无关,而是记载通过诉讼获得上地的事情,字体排 列都很整齐,但各个字的写法都向右下倾斜,与此相类的写法 还没行见过。近代篆刻名家吴昌硕似乎十分喜好这种书体, 其书法作品巾有不少是临摹这种字体的,同时,在他的印鉴中 也极爱使用散氏盘风格的文字。要正规地临摹这种文字是极 雉的,但作为稿是要反与的,因此并不太难写。中此可知散 氏盘的作者…定是用左手写字的。 :原文如此。 前三个等分分别为初吉、既望、既牛霸。一详者 22
四、皇帝的文字 秦始皇的天下统一 进人公尤前8世纪,西周王朝已无力统辖全国,由此开始 的约五个半世纪左右的时间是所谓春秋战国时代。此后,出 现了一统天下的秦始皇。500多年的时间决不是一-个短促的 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世事变化极为烈。与此相伴,文字的 命运也有很大的变化。也可以说,文字功能的变化对于社会 变动也有很人的作用。 商代和周代尽管也可说是统一国家,但其统治范围仅限 丁首都周周的极狭小的地区。而秦则不同,其三上六郡大体 与今天的十八省相当,已是极广阔的了。因此,始皇帝的统一 确应说是了不起的事业。仪从其能够完成统一大业这·点 看,始皇帝也无疑是-·个且有伟大才能的英雄,但在历史上, 却多将其作为暴君来对待。秦王朝对自已的历史的心录是很 不完全的,但从为秦所灭的列国方的心录以及灭广:茶朝的 汉的录来看,始皇帝是被大加贬损的。有关秦始皇的褒 贬我们在这里姑且不论,但对于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里,在秦 始皇或其前后的时代里出现的文字功能的变化却是必须要谈 的,并且还要相必地充分一些。 23
文字改革 始皇帝兼并天下之初,在他看来,文字是乱而又乱的。所 谓“乱”,是指文字不是其本来的使用方法。文字最初本是国 王祭祀神灵,或国王在神的名义下进行统治之时使用的。一 且周王室失去统治权威,文字也当然地失去了其尊严,除国王 外,其他的人也可以随便使用文字了。首先,列国的诸侯们都 各自僻称为王,因此,他们也举行与国王相同的宗教仪式,并 使用文字。假如这些还可以为国王所容忍的话,那末“诸子召 家”之类的人物也将自已的言论写成文字,并将其传授给许多 弟子的现象,在国王方面看来,就必定是难以容忍的行为了。 “焚书坑儒”这·残暴之极的措施,也可以理解为国王从文字 方面恢复王位尊严的尝试。 秦始皇与文字有关的另…个措施是将记录国王公式化宣 言的文字与皇帝以外的人使用的文字相区别。皇帝使用的文 字的书体称为“篆书”,而臣子们所使用的则是“隶书”。隶书 我们将在下…章里叙述,本章以篆书为主题。 篆 书 殷周时代的金文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书体上已经产生了 相当明显的时代差别。进人长达500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后, 除了时代上的差别之外,又增加了地域上的差别,而以后者更 为显著。其差别的具体表现,可以在传至今天的列国铜器铭 文上清楚地辨别出来。一般认为,始皇帝兼并天下时,各地文 24
字极不一致,因此,他禁止在各地使用各种书体的文字,而将 秦王室在郑重场合使用的文字,换句话说,就是将中国西部的 地方文字定为正式的标准书体,这就是被称为“篆书”的书 体。 上面的说明不能说完全不对,但这样理解似乎更为妥当: 由于秦的统一,皇帝成为唯一的主宰,举行祭把仪式的国王并 不需要到其他地方,所以他才将秦的文字作为标准的书体。 篆书被确定为标准文字后,除此以外的一切地方性书体都不 使用了,因此它们也就在各地消亡了。 为了同秦统一前的被称为“大篆”的书体相区别,这种标 准书体又被称为“小篆”。不过,今天所能见到的大篆的遗物 是相当少的。 小篆有笔道粗细划一、频繁使用流利的曲线的特点。可 以将其看作是一种装饰性书体。在同一笔道上无粗细变化, 这表明当时与字时所用的笔是与今天的西洋画画笔相似的平 笔。当时纸还没有出现,所以那时似乎多将木札作为书写材 料。但保存到今天的只是刻在:石和铜上的文字而已。 石 刻 始皇帝在他38岁时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其时,他即 秦王王位已有26年了。在完成统一的那年,他就发布了作为 统一宣言的有名的诏书(全文见下节“度量衡”)。次年即巡视 西北地区。以此为始,第一二年又巡视山东地区,并循此例巡行 东西南北各地,所到之处,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并刻石纪 功。其中最隆重的一次是始皇二十八年的东方巡行。在这次 25
巡行中,秦始皇登泰山并在山上举行了封禅人典。从始皇帝 的封禅大典开始,中国的历代大子就都有了一生中要任泰山 举行一次封禅大典的愿望,但实际上,能够实现这一愿望的皇 帝,在秦始皇之后的2000年里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位而已。有 的天了不自量力地试图举行封禅,都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有的 甚至导致政变的发生。秦始皇几次举行这样浩大的仪式,目 的在丁炫耀白心的权威。并且,每次巡行,都制作出纪念性石 碑,上面刻有赞美自已统一之功的堂堂文章,据司马迁的《史 心》心载,前后共制作了七通这样的石碑。碑刻的文字都是丞 相李斯书的。七通石刻现多已无存,瑯琊刻石和泰山刻石 也都贝存若干残片。两处石刻中,最为关键的始皇帝诏书部 分已基本无存,秦二世皇帝后来追刻的部分倒有较多残留,追 刻部分的文字也出于李斯之手(图20、21)。 追刻的文章主要是秦二世所接受的大臣们的桌报,内容 主要是“为将这·功业传笔永远,特将诏书刻于石上存以为 证”之类。当时的人们只知将诏书书写在木片等材料上,不久 之后就会毁坏,岂知理应传至万世的石刻今天基本上都已毁 坏,与之相反,记载在《史心》中的秦始皇诏书,由于在木简和 纸.上被代代传抄,反倒延续了2000多年。这是多么有意思的 事啊。 与这种将文章刻于石上以使其传至永远的作法有关的, 还有夏王大禹为夸示治理黄河工程的成功而自书其事刻于石 上的传说,甚至还有更古老的传说,但说起来,这一名为大禹 的王还只是传说中的王,时代较殷代还要早得多,在那个时代 里,能够儿载其治水成功的文字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并且, 周代以前的文字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便见到的。然而,从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