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组织机制 德国军队、得克萨斯州的监狱和卡费高中比其对手做得更好, 原因在于他们是(或者说变成了)出色的组织 军队 1940年德国军队与其法国对手之间关键的差别并不是总体 战略不同,而是战术及适于实施这些战术的建制、部署迥异。双 方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灾难性的战壕战进行了总结,其中德 国人有效地从中吸取了教训 到那场战争结束时,由步兵在大炮的支援下向固守在战壕里 用机枪扫射的士兵发起大规模正面攻击不会取得成功,这一点已 兵必须穿过300码的无人地带,他们一步一滑,步 履蹒跚地走过己方大炮轰炸后留下的无数个弹坑,不顾一切地试 着爬过或绕过带刺的铁丝网,面对战壕内固守的机枪喷射的凶猛 火舌,他们毫无获胜的希望。法国人断定优势将属于防守的一方, 因而把军队编成了由12人组成的班(或战斗小组),其任务就是 使用机枪射击、为机枪部队提供服务或支援。步枪被认为是一种 辅助性武器;每一个小组仅有3名步兵,他们的训练水平也不高。 这些士兵们致力于支援机枪手,用于防守战壕是非常理想的,但 用于一场机动战则极不适合, 德国人则从中吸取了不同的经验。战壕战常常会造成双方慍
持对立的局面,而德国的周边都是有着极大人力资源的潜在敌人, 所以它打不起持久战。因此,它必须设法消除敌方壕内固守的机 枪手的防御优势。但是该怎么办呢?方法只有两个:要么用装甲 车运送土兵,这样枪弹打不着进攻的士兵;要么就派遺渗透力量 先突破敌人防线的薄弱段,从敌人后方向机枪群发起攻击,从而 躲开敌方的射击。一想起拥有数百辆坦克的德国装甲师,我们就 会认为德国人可能选择了第一种方法。然而他们并没有选择第 种方法。装甲师主要是用来为突破创造条件,而不是用于突破本 身。为,突破,德国人采用的主要手段是渗透战 916年,他们首次在凡尔登战役中使用了这种方法。德国人 抛弃了在长时间炮火(使进攻失去了突然性,而且炸烂了进攻部 队必须通过的地带)的掩护下由步兵发起密集进攻的常规做法转 而采用了在短暂炮火轰击之后由步兵小分队攻破敌方防守能力较 薄弱阵地的做法。这种做法取得了成效,但并未被广泛采用 年后,一支德国部队运用这种战术,有计划地向里加发动了进攻 里加两天之后陷落。类似的战术后来又在卡波雷托战线获得 了成功 德国人企图运用渗透战术打包围战:利用向敌人指挥部纵深 挺进(闪电战)的效益,从侧翼和背后迂回包抄敌人,大范围地 包围敌方阵地。20年代初,在陆军司令汉斯·冯·泽克特将军的 指挥下,这种机动战的学说得到了改进和丰富。它不仅符合从第 次世界大战中吸取的教训,而且符合德国在地缘政治中的处境 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只能拥有一支小型的职业军队,用以对 抗其东西两翼的敌人。假如所有这些对手联合起来,德国根本无 法与之抗衡,它也经不起消耗战。因此,由人数处于劣势的部队 发起一场快速、决定性的攻击战成了夺取胜利的关键 这种战术需要某种建制与之相匹配,于是德国人便着手创立 这种建制。一支能够渗透敌人防线、交破其薄弱地段并快速利用 突破釆取包围行动的部队,不可能是一支依靠中央指挥或事先制
定了详细计划进行作战的部队。它应该是一支装备和建制都能使 其以最小单位〔班、排、连)独立行动的部队。一个班的任务不 应局限于携带或服务于水冷式重机枪,它应被编成两个组.大的 一个组7名士兵,配备步枪,条件允许时,可配备轻便、速射的 自动手枪和半自动步枪。小的一组4名士兵,装备一挺仅有25磅 的新型轻机枪。 组建和装备这样一支部队是非常容易的任务。困难之 处—也是关键之处—在于如何为之配备指挥人员,使之具备 独立处置情况和釆取攻击行动的能力。这就是说,要把最好的士 兵编到各班,尤其是突击班中,而不是把他们分派到司令部或后 方的其它单位。指挥这些小单位的军官和士官理应被授予相当的 行动自主权。军官和表现同样突出的士兵们应授予英勇作战奖 (尤其是需要他们冒生命危险的时候),以资鼓励。每打完一仗都 应对战斗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严格的评价。20年来,德国 军队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些建制问题。 最终形成的是一套与由盲目服从普鲁士总参谋部指挥的狂热 士兵所组成的德国军队的固定模式完全相悖的体制。纪律是严明 的,正是这种严明的纪律保证了为实现战斗目标而采取的独立行 动的顺利进行。在这一点上,1920年以后的方案是19世纪以来形 成的军事传统的继续,其核心思想便是 AUFTRAGSTATIK,马 冯·格雷维尔德在对德国战斗力所作的卓越分析中将它诠释 为“以任务为中心的指挥体系”,指挥官们必须告诉下属需要完成 什么具体任务,但不必告诉他应该如何去完成。作战任务必须 “准确无误地表达指挥官的意志”,而执行任务的方法只要不超越 “与其它部队协调一致的范围”即可。与其对手(甚至与同时代的 美国军队)相比而言,德国军队的日常文书工作相当少,其命令 简短明了 德国最好的士兵是那些救认为会成为突击队员的士兵,而最 好的军官则是那些在战斗中带兵打仗而扬名的军官。为军事专职
(步兵、运输和给养部队等等)挑选人员不是后方人事部门职责范 围内的事情,而是由战斗(通常是团级)指挥官负责。在选拔军 官时,品质,尤其是意志力和责任感比其接受的教育更为重要。首 先,由团长从提出申请的候选人中选拔人选,然后由审查中心考 核确认,重点考查体能、教育程度和领导能力。即使到了那时,团 长仍然掌握着最终选择权 官兵们受到战斗第一和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的思想教育 1935年的《指挥手册》是这样写的:“空旷的战场要求参战人员在 任何情况下都要独立思考和行动,考虑周全,处事果断,英勇无 畏。他们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只有结果才是最重要的这·-事实 因而,果断的行动一直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虽然在纳粹 思想的灌输方面做出过一些努力,但这些并不是在纳粹领导人的 统…·领导下进行的,因此很可能收效甚微。现实生活中的思想灌 输被称作“强化思想”,这是指挥官们的职责。 奖章主要授予成功地采取了独立行动的人(格雷维尔德估计 出于这一原因授奖在德国军队比在其它军队中更为常见)。惩罚唰 通常非常严厉(据估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11000多名德国官 兵被处死,其中许多人是因为“削弱战斗力”而丢命),但惩罚并 不仅仅降临在不幸的土兵身上,军官和士官们因为虞待下属受罚 的人数几乎和士兵因攻击上级而受罚的人数一样多。或许正是因 为这点,或许是因为德国军官(与法国和美国军队不同)在不 值班时可与士兵友好地交往,所以德国士兵在接受采访时对士官 和军官们评价很高,认为他们既勇敢又体贴下属 夺取战斗的胜利与班、排、连的斗志关系如此紧密,以致德 军为了保持这种斗志而按照官兵来自地区的不同而组建军队。直 至师级编制的军事单位都是由来自相同地区的人-一普鲁上:人 撒克逊人、巴伐利亚人等等组成。一旦需要补充兵员,只要 战时情况允许,这些新兵将从同…地区招募,然后再由师属的战 地兵员补充营负贲将其编入进行最后训练的各组中去,以确保这
些新兵由他们即将与之并肩作战的人组织和训练。 结果就形成了这梯一套建制:它非常适于在远离部队总部且 没有明确的详细指示的情况下,在混乱,多变的环境中,完成与 占有优势敌人作战的任务。正如格雷维尔德概述的那祥,德国土 兵“出于人们一直为之奋斗的原因而战: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一支 水乳交融、领导有方的队伍中的一员,其结构、管理和职能被认 为是…公平合理的”。 当然,战略和技术方而的因素也起了一些作用。尽管曼斯坦 计划有些冒险,但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引发一场决定性的战争,而 不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持局面。施图卡式轰炸机曾经是对付法国 军队有效的心理战武器,因为他们还从未耳闻目睹过其俯冲呼啸 而下的场面。德国坦克有无线电装置,法国坦克却没有。法国把 过多的精锐部队北调到比利时(那里并没有发动总攻),面调往色 当的部队贝太少(恰恰在这里发动了总攻)。但是在战争中,高明 的战术常常可以扭转因战略的缺陷而造成的败局,而糟糕的战术 则极少能使极好的战略取胜。法国不论是在战术上还是在战略上 都做好了再打一场第一次世界大战 场阵地固定、火力密集 的战争—的准备。他们为打一场这样的战争做了相当充分的准 备:草拟了详细的动员计划,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获得了大 批的坦克和大炮,并以重机枪为核心编组作战班,同时保持了由 高度集权的中央统一指挥作战的做法。如果他们采用了一种较为 灵活的建制所带来的不同战术,那么他们的战略错误也不致于对 他们如此不利。 监狱 在管理美国最佳监狱体系的那些年月里,得克萨斯州教养局 把对各监狱的管理建立在明确监狱长和看守所面临的中心问题的 基础上:当监狱的犯人比你们人多力壮时,你们怎样维持大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