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校“一类课程”申报表 申报院系(章)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系 课程名称微型计算机在检测技术及仪器中的应用一 课程类别 口理论课(不含实践)口理论课(含实践)口实践(验)课 课程负责人阙沛文、毛义梅 申报日期 2007年12月
2007 年度校“一类课程”申报表 申 报 院 系(章)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系 课 程 名 称 微型计算机在检测技术及仪器中的应用 课 程 类 别 □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课 程 负 责 人 阙沛文、毛义梅 申 报 日 期 2007 年 12 月 1
填写要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 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另附页注明
填 写 要 求 一、 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 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另附页注明。 2
1.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名 阙沛文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44年11月 最终学历 本科 职称 教授 电话 34204392 1-1 学位 学士 职务 传真 34204392 基本 信息 pwque@sjtu.edu.cn B-mail ymmao@sjtu.edu.cn 近三年来讲授本门课程情况(授课时间,授课对象,授课人数) 2004年9月-2005年1月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本科三年级学生66人 2005年9月~2006年1月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本科三年级学生72人 教学 2006年9月~2007年1月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本科三年级学生72人 情况 近五年来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 研究论文 教学 研究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创建宽口径、复合型、多模式仪器仪表专业) 教学 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优化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奖励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 名 阙沛文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44 年 11 月 最终学历 本科 职 称 教授 电 话 34204392 学 位 学士 职 务 传 真 34204392 1-1 基本 信息 E-mail pwque@sjtu.edu.cn ymmao@sjtu.edu.cn 教学 情况 近三年来讲授本门课程情况(授课时间,授课对象,授课人数) 2004 年 9 月~2005 年 1 月 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本科三年级学生 66 人 2005 年 9 月~2006 年 1 月 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本科三年级学生 72 人 2006 年 9 月~2007 年 1 月 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本科三年级学生 72 人 教学 研究 近五年来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 研究论文 教学 奖励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创建宽口径、复合型、多模式仪器仪表专业) 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优化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3
2.教学队伍情况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毛义梅 女 1971.12 讲师 测试计量及仪器 主讲教师 2-1 茅旭初 男 1969.11 副教授 精密仪器及机械 主讲教师 人员 颜德田 男 1951.2 高级工程师 精密仪器及机械 实验教师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雷华明 男 1976.10 讲师 测试计量及仪器 辅导教师 黄作英 男 1973.12 讲师 测试计量及仪器 辅导教师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2-2 本课程教师队伍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结构合理、长期稳 定的教学团队。目前,课程组共有主讲教师、实验、教辅人员共6人,其中教授 教学队 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实验室高工1人;博导1人,有博士学位的4人; 伍整体 外校毕业的有1人,曾在国外留学或进修的2人;50岁以上2人,30岁至40岁 结构 4人。 课程组承担了仪器科学与工程系的本科三年级教学工作,平均每年修课学生 72人,师生比例为1:12。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教材建设,兼顾了专业特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要求。 2-3 (2)实验装置及实验教材建设,不仅包括了基础性原理知识、原理及接口验证 教学改 性实验,还提供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从而从实践方面对理论教材进行了全面 革与教 的补充。 学研究 (3)课程网站建设,拓展网上答疑,并做到电子课件、习题库、参考资料等的 不断更新。 近三年本门课程授课情况(授课时间,授课对象,授课人数) 2-4 2004年9月~2005年1月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本科三年级学生66人 授课 2005年9月~2006年1月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本科三年级学生72人 情况 2006年9月~2007年1月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本科三年级学生72人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 学位)的人的比例
2. 教学队伍情况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毛义梅 女 1971.12 讲师 测试计量及仪器 主讲教师 茅旭初 男 1969.11 副教授 精密仪器及机械 主讲教师 颜德田 男 1951.2 高级工程师 精密仪器及机械 实验教师 雷华明 男 1976.10 讲师 测试计量及仪器 辅导教师 黄作英 男 1973.12 讲师 测试计量及仪器 辅导教师 2-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2-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本课程教师队伍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结构合理、长期稳 定的教学团队。目前,课程组共有主讲教师、实验、教辅人员共 6 人,其中教授 1 人,副教授 1 人,讲师 3 人,实验室高工 1 人;博导 1 人,有博士学位的 4 人; 外校毕业的有 1 人,曾在国外留学或进修的 2 人;50 岁以上 2 人,30 岁至 40 岁 4 人。 课程组承担了仪器科学与工程系的本科三年级教学工作,平均每年修课学生 72 人,师生比例为 1:12。 2-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教材建设,兼顾了专业特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要求。 (2)实验装置及实验教材建设,不仅包括了基础性原理知识、原理及接口验证 性实验,还提供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从而从实践方面对理论教材进行了全面 的补充。 (3)课程网站建设,拓展网上答疑,并做到电子课件、习题库、参考资料等的 不断更新。 2-4 授课 情况 近三年本门课程授课情况(授课时间,授课对象,授课人数) 2004 年 9 月~2005 年 1 月 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本科三年级学生 66 人 2005 年 9 月~2006 年 1 月 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本科三年级学生 72 人 2006 年 9 月~2007 年 1 月 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本科三年级学生 72 人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 学位)的人的比例。 4
3.课程描述 3-1课程整体情况:在国内高校知名度、先进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 仪器科学与工程系开设的《微型计算机在检测技术及仪器中的应用》课程,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一类课程。课程突出了微机原理与 接口技术在检测技术及仪器中的应用,专业特色明显,这一特色在国内高校仪 器类专业的同类课程中具有较明显的先进性和推广价值。课程适应创新性人才 培养的要求,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多年来,课程组一直坚持课程建设、教学和改革同步发展,完成了大量的 具体工作,形成了鲜明的课程特色: (1)提出了仪器类专业计算机类系列课程的综合改革方法,制订了一整套 新的教学大纲,完善了相关教学文件(如教学进度计划表、课程中英文简介等), 编写了两本教材,选定了主要参考书,建立健全了试题库与标准答案。 (2)制作了本课程的多媒体电子课件和网页,使用过程中对电子课件进行 了多次修改,并每年增补最新发展起来的技术和新成果,使学生能更及时地了 解和掌握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的发展动态,大大增强了学习主动性。 (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较多,但没有一本与本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 实践一致的合适教材。在总结课程组多年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实际基础 上,以阙沛文教授为主编,本课程组成员共同编著了《微型计算机在检测技术 及仪器中的应用》新教材。该教材于2000年1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并于同年秋季投入使用。经多届使用后,学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4年,为了紧跟单片机技术发展的时代步伐,本课程组参与了高等教育 出版社出版的《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及其应用》第二版的修订工作。新教材 将基础知识与新技术紧密结合,具有先进性、前瞻性;新教材突出实用性,具 有学以致用的功效。该教材被用于本课程“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部分的教 学,已使用了两届,在同学中反映很好。 (4)2005年,课题组自行研制了单片机开发系统,扩建了微机原理实验室, 并编写了新的实验指导书,使学生接触到具有专业特色的单片机系统实验。 (5)2007年,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提出了建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电子信息大平台课程的改革措施,将“微型计算机在检测技术及仪器中的应用” 中的“系统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部分划入大平台课程。为此,系里从宏 观上对教学内容和计算机系列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定位,对计算机类系列课程 进行较大幅度的整合、优化和更新,形成了一门《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开发应 用技术》,与电子信息大平台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一起形成两门结构 紧凑、知识连贯、覆盖面广、内容先进实用、信息量大而学时较少的课程
3.课程描述 3-1 课程整体情况:在国内高校知名度、先进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 仪器科学与工程系开设的《微型计算机在检测技术及仪器中的应用》课程,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一类课程。课程突出了微机原理与 接口技术在检测技术及仪器中的应用,专业特色明显,这一特色在国内高校仪 器类专业的同类课程中具有较明显的先进性和推广价值。课程适应创新性人才 培养的要求,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多年来,课程组一直坚持课程建设、教学和改革同步发展,完成了大量的 具体工作,形成了鲜明的课程特色: (1)提出了仪器类专业计算机类系列课程的综合改革方法,制订了一整套 新的教学大纲,完善了相关教学文件(如教学进度计划表、课程中英文简介等), 编写了两本教材,选定了主要参考书,建立健全了试题库与标准答案。 (2)制作了本课程的多媒体电子课件和网页,使用过程中对电子课件进行 了多次修改,并每年增补最新发展起来的技术和新成果,使学生能更及时地了 解和掌握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的发展动态,大大增强了学习主动性。 (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较多,但没有一本与本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 实践一致的合适教材。在总结课程组多年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实际基础 上,以阙沛文教授为主编,本课程组成员共同编著了《微型计算机在检测技术 及仪器中的应用》新教材。该教材于 2000 年 1 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并于同年秋季投入使用。经多届使用后,学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4 年,为了紧跟单片机技术发展的时代步伐,本课程组参与了高等教育 出版社出版的《MCS-51 系列单片机系统及其应用》第二版的修订工作。新教材 将基础知识与新技术紧密结合,具有先进性、前瞻性;新教材突出实用性,具 有学以致用的功效。该教材被用于本课程“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部分的教 学,已使用了两届,在同学中反映很好。 (4)2005 年,课题组自行研制了单片机开发系统,扩建了微机原理实验室, 并编写了新的实验指导书,使学生接触到具有专业特色的单片机系统实验。 (5)2007 年,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提出了建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电子信息大平台课程的改革措施,将“微型计算机在检测技术及仪器中的应用” 中的“系统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部分划入大平台课程。为此,系里从宏 观上对教学内容和计算机系列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定位,对计算机类系列课程 进行较大幅度的整合、优化和更新,形成了一门《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开发应 用技术》,与电子信息大平台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一起形成两门结构 紧凑、知识连贯、覆盖面广、内容先进实用、信息量大而学时较少的课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