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 1.全卷共6页,满分为120分。考试用时为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班别、姓名、考号。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 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铻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題,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 超过120分。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2分)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口口口口口口。(周敦颐《爱莲说》)(1分) (3)安得广厦千万间,口囗口口口口口口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分) (4)李白的诗歌《行路难》中,象征人生道路充满艰难险阻的诗句是:口口囗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2分) (5)把陆游的《游山西村》默写完整。(4分)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口口口口囗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囗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这也真够huji( ),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2)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 zhui s( )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3)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 an ran shi se( (4)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 ke jinzhi shou(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 B.巍峨峥嵘的阿尔比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 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自知的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D.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年2月,教育部、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 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被称为最严的史上“减负通知”。(将“史上”移至“称为”和“最严”之间) B.国家已经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发现、制止和干预欺凌和暴力行为,对情节恶劣、手 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将“情节恶劣”和“手段残忍”互换) C.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升空,预示全球首条远程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已经 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将“预示”改为“显示” D.电影《红海行动》以“也门撤侨”作为故事大背景改编创作而成,在今年春节档成功逆袭,成为票
1 2018 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 1.全卷共 6 页,满分为 120 分。考试用时为 12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班别、姓名、考号。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 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 10 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 超过 120 分。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24 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 分) (1)□□□□□□□,□□□□□□□。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2 分)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1 分) (3)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分) (4)李白的诗歌《行路难》中,象征人生道路充满艰难险阻的诗句是:□□□□□□□,□□□ □□□□。(2 分) (5)把陆游的《游山西村》默写完整。(4 分)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这也真够 huá jī( ),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2)岩层的年龄为 6500 万年,因此可以 zhuī sù ( )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3)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àn rán shī sè ( )。 (4)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 kèjìnzhíshǒu(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 40 摄氏度。 B.巍峨峥.嵘.的阿尔比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 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自.知.的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D.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今年 2 月,教育部、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 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被称为最严的史上“减负通知”。(将“史上”移至“称为”和“最严”之间) B.国家已经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发现、制止和干预欺凌和暴力行为,对情节恶劣、手 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将“情节恶劣”和“手段残忍”互换) C.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升空,预示全球首条远程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已经 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将“预示”改为“显示”) D.电影《红海行动》以“也门撤侨”作为故事大背景改编创作而成,在今年春节档成功逆袭,成为票
房冠军,普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删除“广泛”) 5.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并仿照文中画线句仿写一个句子:(提示:标题不超过30字)(4分) 本报讯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于3月2日登陆全国院线,随即掀起全民观影热潮,仅 半月影片票房已突破3亿,创纪录片票房新高 《厉害了,我的国》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 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现了中国人民为这些成就所呈现出的拼搏精神、忘我精神和奋斗精 神 3月2日上映后,该片首日票房38132万,首周四天收92817万。经过15天的放映,《厉害了,我的 国》于3月16日总票房突破3亿,超越《二十二》的17亿元成为内地影史纪录片票房新冠军。 在全国两会期间,这部影片引发部委和代表委员的热议,“厉害了我的国”也成了热门用词。 这真是:《厉害了,我的国》,展华夏魂共筑中国梦, 标题: 仿写对联 二、阅读:(4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 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 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 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醴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己亥之二月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波色乍明( )(2)徒步则汗出浃背( )(3)恶能无纪(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 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回应首段,既肯定自己冒寒出游,又对“城 居者”不知大好春光来临表示惋惜 C.本文主要从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描述出城游玩的 喜悦之情。 D.本文和《与朱元思书》一样,主要表达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和淡泊名利、厌恶官场、避世退 隐之情怀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知者乐水① 2
2 房冠军,普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删除“广泛”) 5.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并仿照文中画线句仿写一个句子:(提示:标题不超过 30 字)(4 分) 本报讯 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于 3 月 2 日登陆全国院线,随即掀起全民观影热潮,仅 半月影片票房已突破 3 亿,创纪录片票房新高。 《厉害了,我的国》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 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现了中国人民为这些成就所呈现出的拼搏精神、忘我精神和奋斗精 神。 3 月 2 日上映后,该片首日票房 3813.2 万,首周四天收 9281.7 万。经过 15 天的放映,《厉害了,我的 国》于 3 月 16 日总票房突破 3 亿,超越《二十二》的 1.7 亿元成为内地影史纪录片票房新冠军。 在全国两会期间,这部影片引发部委和代表委员的热议,“厉害了我的国”也成了热门用词。 这真是:《厉害了,我的国》,展华夏魂共筑中国梦, 。 标题: 仿写对联: 二、阅读:(46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10 分)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 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 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 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己亥之二月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 分) (1)波色乍.明( ) (2)徒步则汗出浃.背( ) (3)恶.能无纪(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 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回应首段,既肯定自己冒寒出游,又对“城 居者”不知大好春光来临表示惋惜。 C.本文主要从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描述出城游玩的 喜悦之情。 D.本文和《与朱元思书》一样,主要表达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和淡泊名利、厌恶官场、避世退 隐之情怀。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9 分) 知者乐水①
子贡问曰:“夫识者何以乐水也?”子曰:“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②而行,不遗小间 ③,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 以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④渊渊,深 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水也。”《诗》云:“思⑤乐泮水⑥,薄采其 茆⑦,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 《说苑·杂言》 【注释】①知:通“智”,智慧:乐:yo,喜欢。②理:地势。③间:缝隙。④淑淑:水清澈的样子。⑤思: 发语词。⑥泮(pan)水:水名。⑦茆:水藻,水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遗小间/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深不可测/夫大国,难测也 C.鲁侯戾止/鸢飞戾天者 D.乐水之谓/以乐其志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 11.选文最后引用《诗》中的诗歌描述了什么场景?引用在此有什么作用?(3分) (三)实用文本阅读 (10分) 生不可无书 李勇剑 ①近来总有人问我如何作文,我皆以一言作答:读书。 ②高尔基曾经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遥想当年,吕蒙读书后敢对真正的文化人鲁肃说:“士 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而鲁肃也不恼,“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真让人感 叹这两个读书人的神交了。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也必然是有过三 日不读书的经历才能有感而发。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更应成为生活中必备物事。古人说“食不可无 肉,居不可无竹”,其后应当补一句:“生不可无书” ③读书是为了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如果把写作比作燃烧精神篝火,最佳的燃料 便需要从书本中获得。假如不读书,篝火便渐渐熄灭,要再燃烧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必须 时时向火中投放柴禾,并注意保存火种,才能让篝火延绵不熄。奇书、经典是上佳燃料,更是爆竹焰火 旦燃烧,势必噼噼啪啪炸响,抑或光焰升空,五彩斑斓,气贯长虹,令世人瞩目。劣等书犹如浸水湿木, 放进火中不仅不能助长火势,反而有让火焰熄灭的危险。如此比喻虽然繁复啰嗦,但比较形象,我便 常常以此为鉴。 ④有人问我,读书记不住怎么办?我无从回答。读书自然不是背书,其中乐趣自然也不同。背诵 享受的是写作中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之乐趣,如能帮助他人,自然是一种享受。读书享受的是与作者 神交,读者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闻,更能升华自己,滋养灵魂。这等乐趣多是独自享受,不好 与人分享,自然也不在乎是否记住。读过的书自然有印象,需要用时自然会在脑海里浮现。读得多了 积淀自然丰富,也可以达到与背诵一般无二的效果。可以说,背诵是积累的速成法,读书则是慢工出 细活。速成未必不好,然而终究根基不稳。古今中外多见靠读书成为大师者,鲜见靠背书而成为大师 者。古代科举也分为进士和明经两科,大约也是读书和背书之差异罢了 ⑤很多人批评中国人没有信仰,不知敬畏。其实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或者缺失信仰,而是忘却了 自己应有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哪里体现呢?在书里。中国在经历了百年欺侮之后,一些人觉得自己国 家的文化“落后不堪”,于是奉行“拿来主义”,求诸于外国,殊不知,这恰恰背离了“拿来主义” 的本义。然后就有了现今社会的焦虑:所谓成功学大行其道,机场书店的视频里,一个个西装革履者
3 子贡问曰:“夫识者何以乐水也?”子曰:“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②而行,不遗.小间 ③,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 以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④渊渊,深 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水也。”《诗》云:“思⑤乐泮水⑥,薄采其 茆⑦,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 ——《说苑•杂言》 【注释】①知:通“智”,智慧;乐: yào,喜欢。②理:地势。③间:缝隙。④淑淑:水清澈的样子。⑤思: 发语词。⑥泮(pàn)水:水名。⑦茆:水藻,水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不遗.小间/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深不可测./夫大国,难测.也 C.鲁侯戾.止/鸢飞戾.天者 D.乐.水之谓/以乐.其志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 分) 众 人 取 平 品 类 以 正 万 物 得 之 则 生 失 之 则 死 11.选文最后引用《诗》中的诗歌描述了什么场景?引用在此有什么作用?(3 分) (三)实用文本阅读: (10 分) 生 不 可 无 书 李勇剑 ①近来总有人问我如何作文,我皆以一言作答:读书。 ②高尔基曾经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遥想当年,吕蒙读书后敢对真正的文化人鲁肃说:“士 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而鲁肃也不恼,“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真让人感 叹这两个读书人的神交了。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也必然是有过三 日不读书的经历才能有感而发。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更应成为生活中必备物事。古人说“食不可无 肉,居不可无竹”,其后应当补一句:“生不可无书”。 ③读书是为了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如果把写作比作燃烧精神篝火,最佳的燃料 便需要从书本中获得。假如不读书,篝火便渐渐熄灭,要再燃烧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必须 时时向火中投放柴禾,并注意保存火种,才能让篝火延绵不熄。奇书、经典是上佳燃料,更是爆竹焰火, 一旦燃烧,势必噼噼啪啪炸响,抑或光焰升空,五彩斑斓,气贯长虹,令世人瞩目。劣等书犹如浸水湿木, 放进火中不仅不能助长火势,反而有让火焰熄灭的危险。如此比喻虽然繁复啰嗦,但比较形象,我便 常常以此为鉴。 ④有人问我,读书记不住怎么办?我无从回答。读书自然不是背书,其中乐趣自然也不同。背诵 享受的是写作中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之乐趣,如能帮助他人,自然是一种享受。读书享受的是与作者 神交,读者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闻,更能升华自己,滋养灵魂。这等乐趣多是独自享受,不好 与人分享,自然也不在乎是否记住。读过的书自然有印象,需要用时自然会在脑海里浮现。读得多了, 积淀自然丰富,也可以达到与背诵一般无二的效果。可以说,背诵是积累的速成法,读书则是慢工出 细活。速成未必不好,然而终究根基不稳。古今中外多见靠读书成为大师者,鲜见靠背书而成为大师 者。古代科举也分为进士和明经两科,大约也是读书和背书之差异罢了。 ⑤很多人批评中国人没有信仰,不知敬畏。其实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或者缺失信仰,而是忘却了 自己应有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哪里体现呢?在书里。中国在经历了百年欺侮之后,一些人觉得自己国 家的文化“落后不堪”,于是奉行“拿来主义”,求诸于外国,殊不知,这恰恰背离了“拿来主义” 的本义。然后就有了现今社会的焦虑:所谓成功学大行其道,机场书店的视频里,一个个西装革履者
大声叫喊着、嘶吼着成功的奥秘,台下的学员眼睛发亮,跟着他们的导师一起呐喊“我要成功!”试 问,这样的社会怎能不焦虑?怎能不浮躁? ⑥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读书的人没有求诸于内,大概是因当下社会,书生意气似乎难以挥斥方遒 正如时下中学生选择读文、理科之尴尬。大多有志于学习文科的学生,都会被父母和老师以“文科不 好找工作”为由推入理科,文科生之失意也尽可见了。上面这句诗,不仅应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 无一用是书生”,更应见下句“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读书人应谨记读书的初衷,不 是将其当作一块用完即弃的敲门砖,也不是将其当作求取“黄金屋”“颜如玉”的法宝,而应当把读 书看作是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终生之爱好才对。 ⑦请拿起书本,做一位意在读书的阅读者吧! 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应当把读书看作是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终生之爱好才对”。 B.本文首先由写作文引出“阅读”话题,再引用高尔基等名人的名言引出中心论点:“生不可无书”。 C.第③段运用比喻论证,证明读书“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的观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D.在第④段,作者把读书和背书相比较,意在说明读书和背书虽各有其用,但更要注重广泛阅读。 13.下列材料不能证明“读书是为了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孙杈劝学》中,吴主孙权劝说吴国大将吕蒙读书,吕蒙发奋读书终有所成,令人“刮目相待” C.“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数学使人严密……凡有学者,皆成性格:凡有读者,皆有乐趣。” 培根 D.“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快乐生活。”一一孙中山 14试用文中观点,联系实际,劝说身边的同学“不可无书”。(4分) (四)文学文本阅读:(17分) 无名母亲 ①我带母亲去医院看病,要打针,吊四瓶点滴。打针的人真不少,注射室里几乎座无虚席。医生插好 针头,就叫我和母亲到走廊去。走廊里贴墙放着两排椅子,我把药瓶挂在高处,让母亲坐在椅子上。 ②在我们对面的椅子上,坐着一位农村妇女,年近四土,也可能只有二十多岁,因为她的脸黑黑的, 皮肤也粗糙,很难估计年龄。女人不但脸黑,长得也不好看,尤其是嘴巴,牙齿太突,嘴唇太短,即使闭 着嘴,也总有两颗牙齿露在外面。她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孩,白白胖胖的。这么黑的母亲,竟能生下这么白 的孩子,真是奇迹。孩子最多只有一岁,还没学会说话,但会哭会笑。这对母子的上面也挂着药瓶,药瓶 连着管子,管子连着针头,针头插在小男孩的额角上。可能是小孩手上的血管不显眼,医生常在小孩的额 头上打针。 ③我和母亲坐下一会儿,小男孩就哇哇直哭,还使劲挣扎。女人一边用手护着小孩头上的针管,一边 把嘴贴近孩子的脸,叽叽咕咕地逗孩子玩。我正担心她吓着孩子,那孩子却咯咯地笑了,还抬起小胖脚, 兴奋地拍打椅子。也许在这个小孩子的眼里,母亲的叽叽咕咕,就是世上最动听的声音,母亲唇短牙露的 嘴脸,就是人间最美的容貌 ④小男孩一兴奋,就往母亲的怀里拱。女人撩起衣服,大大方方地给儿子喂奶。她喂着孩子喊:“医 生,药水完了。”一个护士过来,给小孩换一瓶药水,忽然惊叫说:“不准在这里小便!”原来小家伙一边 吃奶一边撒尿呢。女人毫不迟疑地一伸手,用手掌接住儿子的尿。护士把远处的痰盂踢过来,女人接满- 手,倒到痰盂里
4 大声叫喊着、嘶吼着成功的奥秘,台下的学员眼睛发亮,跟着他们的导师一起呐喊“我要成功!”试 问,这样的社会怎能不焦虑?怎能不浮躁? ⑥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读书的人没有求诸于内,大概是因当下社会,书生意气似乎难以挥斥方遒, 正如时下中学生选择读文、理科之尴尬。大多有志于学习文科的学生,都会被父母和老师以“文科不 好找工作”为由推入理科,文科生之失意也尽可见了。上面这句诗,不仅应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 无一用是书生”,更应见下句“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读书人应谨记读书的初衷,不 是将其当作一块用完即弃的敲门砖,也不是将其当作求取“黄金屋”“颜如玉”的法宝,而应当把读 书看作是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终生之爱好才对。 ⑦请拿起书本,做一位意在读书的阅读者吧! 12.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应当把读书看作是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终生之爱好才对”。 B. 本文首先由写作文引出“阅读”话题,再引用高尔基等名人的名言引出中心论点:“生不可无书”。 C. 第③段运用比喻论证,证明读书“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的观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D. 在第④段,作者把读书和背书相比较,意在说明读书和背书虽各有其用,但更要注重广泛阅读。 13.下列材料不能证明“读书是为了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 A.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B.《孙权劝学》中,吴主孙权劝说吴国大将吕蒙读书,吕蒙发奋读书终有所成,令人“刮目相待”。 C.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数学使人严密……凡有学者,皆成性格;凡有读者,皆有乐趣。” ——培根 D.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快乐生活。”——孙中山 14.试用文中观点,联系实际,劝说身边的同学“不可无书”。(4 分) (四)文学文本阅读:(17 分) 无名母亲 张 平 ①我带母亲去医院看病,要打针,吊四瓶点滴。打针的人真不少,注射室里几乎座无虚席。医生插好 针头,就叫我和母亲到走廊去。走廊里贴墙放着两排椅子,我把药瓶挂在高处,让母亲坐在椅子上。 ②在我们对面的椅子上,坐着一位农村妇女,年近四十,也可能只有二十多岁,因为她的脸黑黑的, 皮肤也粗糙,很难估计年龄。女人不但脸黑,长得也不好看,尤其是嘴巴,牙齿太突,嘴唇太短,即使闭 着嘴,也总有两颗牙齿露在外面。她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孩,白白胖胖的。这么黑的母亲,竟能生下这么白 的孩子,真是奇迹。孩子最多只有一岁,还没学会说话,但会哭会笑。这对母子的上面也挂着药瓶,药瓶 连着管子,管子连着针头,针头插在小男孩的额角上。可能是小孩手上的血管不显眼,医生常在小孩的额 头上打针。 ③我和母亲坐下一会儿,小男孩就哇哇直哭,还使劲挣扎。女人一边用手护.着小孩头上的针管,一边 把嘴贴.近孩子的脸,叽叽咕咕地逗孩子玩。我正担心她吓着孩子,那孩子却咯咯地笑了,还抬起小胖脚, 兴奋地拍打椅子。也许在这个小孩子的眼里,母亲的叽叽咕咕,就是世上最动听的声音,母亲唇短牙露的 嘴脸,就是人间最美的容貌。 ④小男孩一兴奋,就往母亲的怀里拱。女人撩起衣服,大大方方地给儿子喂奶。她喂着孩子喊:“医 生,药水完了。”一个护士过来,给小孩换一瓶药水,忽然惊叫说:“不准在这里小便!”原来小家伙一边 吃奶一边撒尿呢。女人毫不迟疑地一伸手,用手掌接住儿子的尿。护士把远处的痰盂踢过来,女人接满一 手,倒到痰盂里
⑤快下班时,母亲才滴完一瓶。我要回家给放学的女儿开门,就把母亲托付给护士,又叮嘱母亲:“有 事你就喊医生,我尽量快点来。” ⑥等我重新回到医院时,对面那个乡下妇女和她的孩子已经走了。我问母亲刚才有什么事吗。母亲说 没什么事,就是上了一次厕所。”我问母亲是怎么上厕所的,母亲说:“对面那个小孩刚好滴完,那位大 姐就一手抱孩子一手帮我提药瓶,陪我去厕所。” ⑦注射室和走廊里都有许多两手空空的人,没想到关键时候帮助母亲的,却是这位抱着孩子的女人。 ⑧我问母亲知道她是哪里人。母亲说:“她是长坪人。” ⑨长坪是全县最偏僻的一个乡,在大山里 ⑩我又问:“她叫什么名字?”母亲说:“不知道,她没说。” (11)不知为什么,我心头有些隐隐作痛,眼眶发热… (12)转过身,我紧盯着女人和孩子坐过的椅子,椅子上仍有一处湿漉漉的印迹,那是从那女人的指 缝和手掌边沿漏下的儿子的尿液的印迹 (13)我突然想,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照顾我的吧?可我的记忆中已经没有这样的印象了。别的母亲 也都是这样照顾儿女的吧?你们还记得记得母亲伸手接尿这种感人的动作吗? (14)我赶紧搀扶好母亲,慢慢地向走下楼梯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 1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5分) 16.小说第②段为什么描写农村妇女的外貌?(4分) 17.品味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1)女人一边用手护着小孩头上的针管,一边把嘴贴近孩子的脸,叽叽咕咕地逗孩子玩。 (2)不知为什么,我心头有些隐隐作痛,眼眶发热…… 18.赏析小说结尾(第(13)和(14)段)的妙处。(4分) 三、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仍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 校名、地名 题目一:艳阳高照 题目二:请依照下列提示,自选角度,自命一个含有“走”和“路”的题目 鲁迅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5 ⑤快下班时,母亲才滴完一瓶。我要回家给放学的女儿开门,就把母亲托付给护士,又叮嘱母亲:“有 事你就喊医生,我尽量快点来。” ⑥等我重新回到医院时,对面那个乡下妇女和她的孩子已经走了。我问母亲刚才有什么事吗。母亲说: “没什么事,就是上了一次厕所。”我问母亲是怎么上厕所的,母亲说:“对面那个小孩刚好滴完,那位大 姐就一手抱孩子一手帮我提药瓶,陪我去厕所。” ⑦注射室和走廊里都有许多两手空空的人,没想到关键时候帮助母亲的,却是这位抱着孩子的女人。 ⑧我问母亲知道她是哪里人。母亲说:“她是长坪人。” ⑨长坪是全县最偏僻的一个乡,在大山里。 ⑩我又问:“她叫什么名字?”母亲说:“不知道,她没说。” (11)不知为什么,我心头有些隐隐作痛,眼眶发热…… (12)转过身,我紧盯着女人和孩子坐过的椅子,椅子上仍有一处湿漉漉的印迹,那是从那女人的指 缝和手掌边沿漏下的儿子的尿液的印迹…… (13)我突然想,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照顾我的吧?可我的记忆中已经没有这样的印象了。别的母亲, 也都是这样照顾儿女的吧?你们还记得记得母亲伸手接尿这种感人的动作吗? (14)我赶紧搀扶好母亲,慢慢地向走下楼梯……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 1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5 分) 16.小说第② 段为什么描写农村妇女的外貌?(4 分 ) 17.品味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 分) (1)女人一边用手护.着小孩头上的针管,一边把嘴贴.近孩子的脸,叽叽咕咕地逗孩子玩。 (2)不知为什么,我心头有些隐.隐.作.痛.,眼.眶.发.热.…… 18.赏析小说结尾(第(13)和(14)段)的妙处。(4 分) 三、作文: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 分)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仍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 校名、地名。 题目一:艳阳高照 题目二:请依照下列提示,自选角度,自命一个含有“走”和“路”的题目。 鲁迅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