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煤炭自燃的理论基础 划分三带的指标有三种 ①采空区漏风风速V V>0.9m/s为散热带;0.9V0.02m/s为自燃带,∨<0.02m/s为 自窒息带。 ②采空区氧浓度(C)分布 认为C<8%为窒息带,C≥8%为自燃带。 ③采空区遗煤温升速度 (d>1℃/d为自燃带)。 由于缺少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结果,此指标目前尚难以 应用
第三节 煤炭自燃的理论基础 划分三带的指标有三种: ①采空区漏风风速V V>0.9m/s为散热带;0.9≥V≥0.02m/s为自燃带,∨<0.02m/s为 自窒息带。 ②采空区氧浓度(C)分布 认为C<8%为窒息带,C≥8%为自燃带。 ③采空区遗煤温升速度 (dt>1℃/d为自燃带)。 由于缺少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结果,此指标目前尚难以 应用
第三节煤炭自燃的理论基础 (2)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设自燃带的最大宽度为L1+L2,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为V 自然发火期为τs,在自燃带内煤暴露于空气的最长时间为 τ(月),则 t=(L1+L2)/V 当:τs≤τ时,可能发生自燃。 4、漏风 在煤炭氧化过程的热平衡关系中,漏风起两方面的作用: 是:向煤提供氧化所必须的氧气,促进氧化发展 二是:带走氧化生成的热量,降低煤温,抑制氧化过程发展
第三节 煤炭自燃的理论基础 (2)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设自燃带的最大宽度为L1+L2,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为V, 自然发火期为τS,在自燃带内煤暴露于空气的最长时间为 τ(月),则 τ=(L1+L2 ) / V 当: τS≤τ时,可能发生自燃。 4、漏风 在煤炭氧化过程的热平衡关系中,漏风起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向煤提供氧化所必须的氧气,促进氧化发展 二是:带走氧化生成的热量,降低煤温,抑制氧化过程发展
第三节煤炭自燃的理论基础 5、地质因素 (1)倾角 (2)煤层厚度。 (3)地质构造。 在有地质构造的地区,自燃危险性加剧。 (4)开采深度。 六、煤的自燃过程 1、潜伏(自燃准备)期 自煤层被开采、接触空气起至煤温开始升高止的时间区 间称之为潜伏期
第三节 煤炭自燃的理论基础 5、地质因素 (1)倾角。 (2)煤层厚度。 (3)地质构造。 在有地质构造的地区,自燃危险性加剧。 (4)开采深度。 六、煤的自燃过程 1、潜伏(自燃准备)期 自煤层被开采、接触空气起至煤温开始升高止的时间区 间称之为潜伏期
第三节煤炭自燃的理论基础 2、自热阶段 温度开始升高起至其温度达到 温度/℃ 燃烧 燃点的过程叫自热阶段。 Tbl 自热过程是煤氧化反应自动加 速、氧化生成热量逐渐积累、温度 自动升高的过程。 风化 3、自燃阶段 煤温达到其自燃点后,若能得 1时间 到充分的供氧(风),则发生燃烧, 潜伏期自热期 出现明火。 4、熄灭
第三节 煤炭自燃的理论基础 2、自热阶段 温度开始升高起至其温度达到 燃点的过程叫自热阶段。 自热过程是煤氧化反应自动加 速、氧化生成热量逐渐积累、 温度 自动升高的过程。 3、自燃阶段 煤温达到其自燃点后,若能得 到充分的供氧(风),则发生燃烧, 出现明火。 4、熄灭 潜伏期 自热期 燃烧 风化 时间 温度/℃ Tb Tc
第四节矿井火灾预测和预报 根据煤田地质勘探或在矿井开采的过程中,所采集的煤 样的分析化验结果和自然发火的统计资料,判定待开采煤层 的自燃严重程度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有针对性制定 防灭火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煤层自燃倾向性的鉴定方法 l992年版的《煤矿安全规程》执行说明规定采用吸氧量 法 煤的自燃倾向性分类 自燃 自燃 30℃常压条件下煤吸氧量(cm3/g) 等级倾向性「褐煤、烟煤类 高硫煤、无烟煤类 容易自燃 ≥0.8 100全硫(s,%>200 Ⅱ 自燃041~079≤100 200 不易自燃 ≤040 ≥0.80 ”<200
第四节 矿井火灾预测和预报 根据煤田地质勘探或在矿井开采的过程中,所采集的煤 样的分析化验结果和自然发火的统计资料,判定待开采煤层 的自燃严重程度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有针对性制定 防灭火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煤层自燃倾向性的鉴定方法 1992年版的《煤矿安全规程》执行说明规定采用吸氧量 法。 煤的自燃倾向性分类 自 燃 自 燃 30℃常压条件下煤吸氧量(cm3/g.干煤) 等 级 倾 向 性 褐煤、烟煤类 高硫煤、无烟煤类 Ⅰ 容易自燃 ≥0.8 ≥1.00 全硫(sf,%)>2.00 Ⅱ 自 燃 0.41~0.79 ≤1.00 ” >2.00 Ⅲ 不易自燃 ≤0.40 ≥0.80 ”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