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 ②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③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 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约8分钟,6-8个学生) 4.读语段练笔:“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 来,字数300左右。(写作加交流约10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个学生交流)设置这两个 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増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 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 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 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 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 拥有了真正平等对话的机会。(约2分钟,3-4个学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 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 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 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平的意识。(约3分钟,教师读材料,2-3个学生回答问题) 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用一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和 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 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 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⑦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约2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300字左右)以上共42分钟,留约3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 代氛围: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中国人民 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 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一切保险(自信)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过失(大菱负伤) 民族 与自尊)我没脸见人(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智勇双全 3、《蜡烛》说课稿 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 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教材及学生分析: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 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 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
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 ②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③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 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约 8 分钟,6-8 个学生) 4.读语段练笔:“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 来,字数 300 左右。(写作加交流约 10 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 个学生交流)设置这两个 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 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 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 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 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 拥有了真正平等对话的机会。(约 2 分钟,3-4 个学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 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 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 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平的意识。(约 3 分钟,教师读材料,2-3 个学生回答问题) 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用一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和 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 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 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⑦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约 2 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 300 字左右)以上共 42 分钟,留约 3 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 代氛围;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中国人民 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 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 过失(大菱负伤) 民族 X k b 1 . c o m 与自尊) 我没脸见人 (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双全 3、《蜡烛》说课稿 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 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 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 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
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 情。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 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 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 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 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 维教学目标为:(1)知识技能: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2) 过程方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 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 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设计说明:总体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 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2)做到三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 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硏讨→情感升华 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学生交流1)通讯的相关知识;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 关内容的了解。设计说明: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 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冋时播放充满悲凉氛围的 音乐,师导入: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 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 时空,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设计说明: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 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注意体现记叙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设计说明:遵循 阅读规律,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 同时在题目设计上注重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来。) (四)人物赏析 1.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学生:援助一安葬一悼念(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于让 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对通讯的特点也有所了解) 2.赏析文中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朗读交流。(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为突破文章 的重难点服务,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达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读的训练培养学 生语感。总之,让学生在品读与赏析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训练拓展;出示老妇人的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而揣摩人物 心理,进行口头表达。(设计说明:此环节仍是对人物的进一步分析,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 注重分层,同时强化对写作的训练,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4.小结:老妇人的形象(?) (五)质疑研讨:你对文章中的哪些问题还有疑问?请提出来。(设计说明:学生可能提出 的有一—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黑围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作用:文章中“蜡烛”的含义 学生如果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从而体现师生互动。估计在解决这三个疑难中学生会有困 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老师的指导则应注意与 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
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 情。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 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 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 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 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 维教学目标为:(1)知识技能:A 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 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2) 过程方法:A 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 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 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 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设计说明:总体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 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2)做到三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 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学生交流 1)通讯的相关知识;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 关内容的了解。设计说明: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 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同时播放充满悲凉氛围的 音乐,师导入: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 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 时空,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设计说明: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 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注意体现记叙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设计说明:遵循 阅读规律,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 同时在题目设计上注重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来。) (四)人物赏析: 1.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学生:援助—安葬—悼念(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于让 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对通讯的特点也有所了解) 2.赏析文中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朗读交流。(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为突破文章 的重难点服务,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达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读的训练培养学 生语感。总之,让学生在品读与赏析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训练拓展;出示老妇人的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而揣摩人物 心理,进行口头表达。(设计说明:此环节仍是对人物的进一步分析,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 注重分层,同时强化对写作的训练,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4.小结:老妇人的形象(?) (五)质疑研讨:你对文章中的哪些问题还有疑问?请提出来。(设计说明:学生可能提出 的有——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黑围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作用;文章中“蜡烛”的含义。 学生如果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从而体现师生互动。估计在解决这三个疑难中学生会有困 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老师的指导则应注意与 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
(六〕拓展升华:投示“铸剑为犁”的雕塱。学生观察,理解雕塑的含义。进行小诗的创作 (设计说明:此项设计在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并且通过创作激发学生对和平生 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从而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升华) 教师结语:二战的枪炮声早已成为历史的回音,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仍 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让我们默默祈祷:和平永 驻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 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 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 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 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 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 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 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 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 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 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 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 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 人类文化的情感。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 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 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 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处理)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 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 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 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 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 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 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 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 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 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 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六)拓展升华:投示“铸剑为犁”的雕塑。学生观察,理解雕塑的含义。进行小诗的创作。 (设计说明:此项设计在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并且通过创作激发学生对和平生 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从而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升华) 教师结语:二战的枪炮声早已成为历史的回音,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仍 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让我们默默祈祷:和平永 驻!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 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 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 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 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 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 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 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 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 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 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 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 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 人类文化的情感。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 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 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 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处理)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 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 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 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 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 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 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 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 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 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 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 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 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 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 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 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 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 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麼?那个受 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这一环节的教学,我 准备设计以下问题: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 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 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 大的典范。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那麼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 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 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 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 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 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 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 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 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 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 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 似的内容。)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 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 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 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 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 会是强盗。”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 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 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 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 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这篇扩读材料,写 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的呐喊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 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 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 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 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 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 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 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 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这一环节的教学,我 准备设计以下问题: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 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 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 大的典范。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 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 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 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 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 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 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 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 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 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 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 似的内容。)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 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 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 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 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 会是强盗。”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 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 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 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 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这篇扩读材料,写 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 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 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业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 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附:板书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 赞美圆明园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5、《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 语句的含义;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借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 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 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 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 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 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1941年10月21日这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德国 纳粹的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47年来,南斯拉夫 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暴行 亲爱的爸爸妈妈”就是孩子们最后一声呼唤。孩子们本来有金色的童年,每个人都以为自 己将在阳光下奔跑,而法西斯强盗为了灭种,竟把他们斩尽杀绝,由此告诉我们,世间永远 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我们要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作者记述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着重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 强盗的灭绝人性 二、整体感知:1、订正字词:2、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1)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 2)看纪念演出;3)记述作家的座谈:4)参观纪念馆3、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三、问题探究:1、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 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 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 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2、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 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 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3、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 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 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 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 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业 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 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附: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赞美圆明园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5、《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 语句的含义;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 年 6 月,德国法 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 16 岁以上的男性公民 140 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 90 名儿童 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 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 年 11 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 正式决定每年 6 月 1 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 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1941 年 10 月 21 日这一天之内,7000 多个无辜生命遭到德国 纳粹的杀戮,其中包括 300 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47 年来,南斯拉夫 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 10 月 21 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暴行。 “亲爱的爸爸妈妈”就是孩子们最后一声呼唤。孩子们本来有金色的童年,每个人都以为自 己将在阳光下奔跑,而法西斯强盗为了灭种,竟把他们斩尽杀绝,由此告诉我们,世间永远 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我们要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作者记述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着重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 强盗的灭绝人性。 二、整体感知:1、订正字词:2、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1) 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 2)看纪念演出;3)记述作家的座谈;4)参观纪念馆 3、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世 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三、问题探究:1、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 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 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 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2、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 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 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3、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 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