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这一篇比较含蓄的文章,你取得什么经验?把自己想 到的和同学谈到的,记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内容探究”上 7.布置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常见的花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印象模糊。学习作者,细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 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写一个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 1.交流第一题答案。 2.交流赏花所得 3.抽几名学生轮流朗读 4.语言揣摩。 (1)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默读一遍,画出佳句 (2)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 (3)集体揣摩练习二所列四个句子。 5.小结语言揣摩的经验。 这次揣摩品味语言,你取得什么经验?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语言揣摩”上 记几条 6.写作学习 启发思考题 总题目:写景抒情的作文,怎样写才好? 分题目 写景与抒情二者怎样摆法才好?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生动亲切? 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这一次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这一篇比较含蓄的文章,你取得什么经验?把自己想 到的和同学谈到的,记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内容探究”上。 7.布置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常见的花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印象模糊。学习作者,细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 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写一个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 1.交流第一题答案。 2.交流赏花所得。 3.抽几名学生轮流朗读。 4.语言揣摩。 (1)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默读一遍,画出佳句。 (2)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 (3)集体揣摩练习二所列四个句子。 5.小结语言揣摩的经验。 这次揣摩品味语言,你取得什么经验?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语言揣摩”上 记几条。 6.写作学习。 启发思考题 总题目:写景抒情的作文,怎样写才好? 分题目: 写景与抒情二者怎样摆法才好?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生动亲切? 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7.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8.再练朗读 9.布置作业。 (1)练习二 (2)练习三 第五课:童趣 教学建议和重点 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入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不超过20分钟。要点如下: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 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 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 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 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教读本课,拟用70分钟。建议如下: 1.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 仅需24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 为实现这个目标,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 (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 不同。如
7.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8.再练朗读。 9.布置作业。 (1)练习二 (2)练习三 第五课:童趣 一:教学建议和重点 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时间不超过 20 分钟。要点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 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 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三、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 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 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教读本课,拟用 70 分钟。建议如下: 1.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本文共 221 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 1 分 50 秒,假定在课上读 12 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 仅需 24 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 为实现这个目标,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 (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 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教师应作示范背诵 2.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 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音问题:如“为之”的“为(wei)”,“凹凸”的“凹(ao)”,皆有两读 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 1 1an g,这就需要教师讲 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显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 “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 “心之所向”作比较。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 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 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视力极佳。按: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亳之 末,而不见舆薪。”明,指视力而言。但用不着讲,到高中三年级学《孟子》时再讲不迟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 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 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3.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 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 要搞公式化的分析。“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 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 趣 4.导入和延伸
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教师应作示范背诵。 2.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 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音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 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 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显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 “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 “心之所向”作比较。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 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 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视力极佳。按: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 末,而不见舆薪。”明,指视力而言。但用不着讲,到高中三年级学《孟子》时再讲不迟。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 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 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3.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 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 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 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 趣。 4.导入和延伸
可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 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有关资料 、作者和作品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 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 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二、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 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 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 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 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 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 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 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 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 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第二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侧重于理想和信念。选文同样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 顾中外。《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打种种比方,用种种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 《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奉献的事业是神 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第一 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
可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 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有关资料 一、作者和作品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 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 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 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二、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 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 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 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 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 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 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 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 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 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侧重于理想和信念。选文同样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 顾中外。《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打种种比方,用种种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 《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奉献的事业是神 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第一 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
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人生寓言》选了两则,《白兔和月亮》中,白兔拥有 了月亮反而引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说的是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而《落难的王子》说的则 是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难而变得坚强起来。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 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她的乐趣完全在科 学本身,她志趣高洁,不图名利,但求自由与宁静,把全部精力投入心爱的科学事业中去 她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目标必须始终如一,要坚忍不拔,满怀信心,勤奋工作。《〈论语 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这一单元与上 单元相比,不但侧重点不同,而且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 力。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上一单元有延续性。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 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 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本单 元,要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理想》富有哲理性,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 活体验,去理解哲理。《短文两篇》有叙有议,要抓住议论,探究“议”与“叙”的内在联 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人生寓言》比较含蓄,要注意准确地概括寓意。《我的信念》自 有作者的思路,要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则要指导学生按逻辑顺序加以梳理。《〈论语〉十则》 是文言语录,要弄懂,熟读,深思,牢记。朗读训练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发音、停顿、重 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要给以扎实有效的指导。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漫游 语文世界”为主题,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一方面从中汲取营养 方面干预语言文字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在实践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综合性 学习应该在上一次活动的基础上,坚持成功的经验,改进不足之处,搞得更好。 第六课:理想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达到感悟和理解。 2.重视诗歌朗诵教学。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步骤 1.导语 理想”是什么?一本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 好未来的设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 如果了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如果我们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 那么,读这首诗就会感到分外亲切。“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 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
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人生寓言》选了两则,《白兔和月亮》中,白兔拥有 了月亮反而引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说的是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而《落难的王子》说的则 是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难而变得坚强起来。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 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她的乐趣完全在科 学本身,她志趣高洁,不图名利,但求自由与宁静,把全部精力投入心爱的科学事业中去, 她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目标必须始终如一,要坚忍不拔,满怀信心,勤奋工作。《〈论语〉 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这一单元与上一 单元相比,不但侧重点不同,而且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 力。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上一单元有延续性。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 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 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本单 元,要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理想》富有哲理性,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 活体验,去理解哲理。《短文两篇》有叙有议,要抓住议论,探究“议”与“叙”的内在联 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人生寓言》比较含蓄,要注意准确地概括寓意。《我的信念》自 有作者的思路,要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则要指导学生按逻辑顺序加以梳理。《〈论语〉十则》 是文言语录,要弄懂,熟读,深思,牢记。朗读训练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发音、停顿、重 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要给以扎实有效的指导。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漫游 语文世界”为主题,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一方面从中汲取营养, 一方面干预语言文字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在实践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综合性 学习应该在上一次活动的基础上,坚持成功的经验,改进不足之处,搞得更好。 第六课:理想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达到感悟和理解。 2.重视诗歌朗诵教学。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理想”是什么?一本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 好未来的设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 如果了解 19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如果我们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 那么,读这首诗就会感到分外亲切。 “从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 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