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态启动(停机10-2小时) 3-4 小时 热态启动(停机10小时以内) 1.5-2 小时 (九)蒸汽品质 蒸汽品质符合GB/T12145-1999《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 (十)锅炉寿命 锅炉主要承压部件设计使用寿命不小于30年。机组预期寿命能满足以下要求: 冷态启动(停机大于72小时) 200 次 温热态启动(停机10~72小时) 1000 次 热态启动(停机小于10小时) 3000 次 极热态启动(停机小于2小时) 150 次 负荷阶跃变化(10%TRL) 12000 次 整台锅炉在30年寿命期内,在上述启停和负荷变化工况下,锅炉的寿命损耗不超过寿命 的75%。 三、锅炉主要界限尺寸 表1-3锅炉主要界限尺寸 序号 称 单位 数值 1大板梁标高 m 73.6/73.8 2汽包中心线标高 66 3顶棚标高 m 62 4炉膛宽度 m 12.8016 5炉膛深度 m 12.8016 6运转层标高 m 12.6 7 锅炉最大深度(从第一排柱至最后一排柱中心距) m 39.1 8锅炉最大宽度(从左侧副柱至右侧副柱中心距) m 34 9过热蒸汽出口与设计院管道接口标高 m 62 10再热蒸汽出口与设计院管道接口标高 m 62 11再热蒸汽进口与设计院管道接口标高 m 35.6 12省煤器进口集箱标高 m 33.8 13水冷壁下集箱标高 m 6.5 14水冷壁上集箱标高 m 62.9
6 温态启动(停机 10~72 小时) 3~4 小时 热态启动(停机 10 小时以内) 1.5~2 小时 (九)蒸汽品质 蒸汽品质符合 GB/T12145-1999《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 (十)锅炉寿命 锅炉主要承压部件设计使用寿命不小于 30 年。机组预期寿命能满足以下要求: 冷态启动(停机大于 72 小时) 200 次 温热态启动(停机 10~72 小时) 1000 次 热态启动(停机小于 10 小时) 3000 次 极热态启动(停机小于 2 小时) 150 次 负荷阶跃变化(10%TRL) 12000 次 整台锅炉在 30 年寿命期内,在上述启停和负荷变化工况下,锅炉的寿命损耗不超过寿命 的 75%。 三、锅炉主要界限尺寸 表 1-3 锅炉主要界限尺寸 序号 名 称 单 位 数 值 1 大板梁标高 m 73.6/73.8 2 汽包中心线标高 m 66 3 顶棚标高 m 62 4 炉膛宽度 m 12.8016 5 炉膛深度 m 12.8016 6 运转层标高 m 12.6 7 锅炉最大深度(从第一排柱至最后一排柱中心距) m 39.1 8 锅炉最大宽度(从左侧副柱至右侧副柱中心距) m 34 9 过热蒸汽出口与设计院管道接口标高 m 62 10 再热蒸汽出口与设计院管道接口标高 m 62 11 再热蒸汽进口与设计院管道接口标高 m 35.6 12 省煤器进口集箱标高 m 33.8 13 水冷壁下集箱标高 m 6.5 14 水冷壁上集箱标高 m 62.9
第二节锅炉的主要系统 -、给水及省煤器系统 本锅炉机组配置2台50%容量的汽动调速泵和1台50%容量的电动调速泵。电动调速泵 靠液力偶合器带动,汽动调速泵靠小汽轮机带动,它们具有较好的调速性能。采用调节泵的转 速变化来控制锅炉给水量。主给水管路,设DN300、PN32MPa电动闸阀一台:电动孔板闸阀 1只(进口),从20%BMCR至满负荷由调速水泵进行给水调节。给水旁路,设置DN100气动 调节阀一台,供锅炉在低于20%负荷时,在启动阶段除调节电泵外还可调节旁路调节阀来实现 低负荷给水自动调节。 自给水管路来的水分两路直接进入省煤器入口集箱(Φ273×40)两端部,省煤器为尾部 竖井单侧布置,位于低温过热器下部烟道内,顺列布置。水受烟气加热后,进入布置在省煤器 管组上方的2只中间集箱,由此引出2排省煤器吊挂管,以支承低温过热器重量。省煤器吊挂 管在炉顶汇总于省煤器出口集箱,最后经12根管子引入锅筒,悬吊管承受的重量在炉顶上通 过吊杆传递到炉顶钢架上。 水循环系统 水循环系统由锅筒、水冷壁管、下降管、引入管、引出管及集箱组成。 锅筒内炉水进入布置于锅筒底部的4根大直径集中下降管,经分配集箱,然后由74根引 入管引入水冷壁下集箱,而后进入水冷壁管,最后由引出管将汽水混合物由水冷壁上集箱引入 汽包,水冷壁按受热及形状不同分为24个回路,前、后、侧各6个(见图5-11)回路特性见 表5.4。 锅筒内径为中1792mm,壁厚145mm,筒身直段长20m,两端为球形封头,总长约22.5m 筒体材料为13 MnNiMo54(BHW35)。汽包中心线标高66m,两根中190mm(每端一根)的U 形吊杆将汽包悬吊在板梁上。 在锅筒封头两端各设一套双色水位表(称牛眼式水位表),锅筒上共设4只平衡容器供热 保护、给水调节与机械低读水位表之用,另设两套电接点水位表。 本锅炉锅筒内部设备的一次分离元件为中315mm的切向导流式旋风分离器,共108只。 二次分离元件为立式百叶窗分离器,见图5-31。 水冷壁四角为大切角,在燃烧器周围形成水冷套。前、后水冷壁在下部形成冷灰斗,以 55°的落灰角度向下倾斜至底部形成开口宽1.2m的出渣口,与水封除渣装置相接。后墙上部 形成折焰角,切角水冷壁在折焰角处分成两部分,分别转向折焰角和两侧墙,折焰角处部分侧 墙管子以叉形管一变二包覆水平烟道两侧墙。同时,折焰角上倾角与水平成35°角向后上方 延伸成水平烟道。 水冷壁管屏端部均设有对中装置,供安装上下管屏焊接对口用。水冷壁上布置了各种测量 吹灰和检查用孔。 在水冷壁中部热负荷高的区域内采用内螺纹管,增大水循环安全裕度。 三、过热及再热器系统 (一)过热器系统 1、恭汽流理(风图6.1) 过热器按蒸汽流向分为六级:顶棚管、包墙管、低温过热器、全大屏过热器、后屏过热器 与高温过热器。 2、系终简介 来自锅筒的饱和蒸汽经16根连接管进入顶棚管进口集箱。为了减少顶棚至包培系统的阻
7 第二节 锅炉的主要系统 一、给水及省煤器系统 本锅炉机组配置 2 台 50%容量的汽动调速泵和 1 台 50%容量的电动调速泵。电动调速泵 靠液力偶合器带动,汽动调速泵靠小汽轮机带动,它们具有较好的调速性能。采用调节泵的转 速变化来控制锅炉给水量。主给水管路,设 DN300、PN32MPa 电动闸阀一台;电动孔板闸阀 1 只(进口),从 20%BMCR 至满负荷由调速水泵进行给水调节。给水旁路,设置 DN100 气动 调节阀一台,供锅炉在低于 20%负荷时,在启动阶段除调节电泵外还可调节旁路调节阀来实现 低负荷给水自动调节。 自给水管路来的水分两路直接进入省煤器入口集箱(Φ273×40)两端部,省煤器为尾部 竖井单侧布置,位于低温过热器下部烟道内,顺列布置。水受烟气加热后,进入布置在省煤器 管组上方的 2 只中间集箱,由此引出 2 排省煤器吊挂管,以支承低温过热器重量。省煤器吊挂 管在炉顶汇总于省煤器出口集箱,最后经 12 根管子引入锅筒,悬吊管承受的重量在炉顶上通 过吊杆传递到炉顶钢架上。 二、水循环系统 水循环系统由锅筒、水冷壁管、下降管、引入管、引出管及集箱组成。 锅筒内炉水进入布置于锅筒底部的 4 根大直径集中下降管,经分配集箱,然后由 74 根引 入管引入水冷壁下集箱,而后进入水冷壁管,最后由引出管将汽水混合物由水冷壁上集箱引入 汽包,水冷壁按受热及形状不同分为 24 个回路,前、后、侧各 6 个(见图 5-11)回路特性见 表 5-4。 锅筒内径为Φ1792mm,壁厚 145mm,筒身直段长 20m,两端为球形封头,总长约 22.5m, 筒体材料为 13MnNiMo54(BHW35)。汽包中心线标高 66m,两根Φ190mm(每端一根)的 U 形吊杆将汽包悬吊在板梁上。 在锅筒封头两端各设一套双色水位表(称牛眼式水位表),锅筒上共设 4 只平衡容器供热 保护、给水调节与机械低读水位表之用,另设两套电接点水位表。 本锅炉锅筒内部设备的一次分离元件为Φ315mm 的切向导流式旋风分离器,共 108 只。 二次分离元件为立式百叶窗分离器,见图 5-31。 水冷壁四角为大切角,在燃烧器周围形成水冷套。前、后水冷壁在下部形成冷灰斗,以 55°的落灰角度向下倾斜至底部形成开口宽 1.2m 的出渣口,与水封除渣装置相接。后墙上部 形成折焰角,切角水冷壁在折焰角处分成两部分,分别转向折焰角和两侧墙,折焰角处部分侧 墙管子以叉形管一变二包覆水平烟道两侧墙。同时,折焰角上倾角与水平成 35°角向后上方 延伸成水平烟道。 水冷壁管屏端部均设有对中装置,供安装上下管屏焊接对口用。水冷壁上布置了各种测量、 吹灰和检查用孔。 在水冷壁中部热负荷高的区域内采用内螺纹管,增大水循环安全裕度。 三、过热及再热器系统 (一)过热器系统 1、蒸汽流程(见图 6-1) 过热器按蒸汽流向分为六级:顶棚管、包墙管、低温过热器、全大屏过热器、后屏过热器 与高温过热器。 2、系统简介 来自锅筒的饱和蒸汽经 16 根连接管进入顶棚管进口集箱。为了减少顶棚至包墙系统的阻
力,将进口集箱的蒸汽分两路引出,主路为110根的顶棚管,从炉前一直延伸到后竖井前的顶 棚出口集箱。主路蒸汽流量占总量的23,从顶棚出口集箱的两侧进入后竖井侧包墙上集箱, 经侧包墙下行至侧包墙下集箱,最后经后竖井包墙集箱(前)、前包墙、顶包墙、后上包墙到 低温过热器进口集箱。旁路蒸汽由4根管子从顶棚进口集箱引至后竖井中隔墙上集箱,沿中隔 墙下行至隔墙下集箱,由4根连接管引入后竖井包墙集箱(后),经后下包墙进入低温过热器 进口集箱。 顶棚过热器分为前后两段,全部为鳍片管。 包墙过热器分两侧包墙、中隔墙、前、顶、后包墙。后部包墙被低温过热器进口集箱隔成 上下部分,中隔墙将后竖井隔成前,后两个竖井,前竖井内布置低温再热器,后竖井内布置低 温过热器和省煤器。 低温过热器布置在隔墙后竖井内,分为出口垂直段和水平段,水平段分为5个管组,每红 间留有一定的检修空间,水平段重量由2排省煤器出口悬吊管承受。由于低温过热器管径较粗, 管组跨度较短,因此有足够的刚性,管子为顺列布置,烟速不高,有利于减少管子磨损。从低 温过热器出来的蒸汽经一根连接管进入炉顶左右两侧全大屏进口集箱,每一集箱接三片全大 屏,蒸汽在管圈内受热后,进入两只出口集箱。 六片全大屏布置在炉膛上方,为减小同屏管间热偏差,便于制造与安装,每一片大屏又分 成4个小屏。大屏过热器直接吸收炉膛的辐射热,这样把辐射式过热器与对流式过热器组合在 一起,使其能够在保证的温度调节范围内有一条比较平滑的特性曲线。后屏过热器位于炉膛的 出口,沿炉膛宽度方向共有18屏,高温过热器悬吊在炉膛折焰角上方,共27片,顺列布置。 3、汽温调节 过热器系统设有三级喷水减温器,用来调节过热蒸汽温度。 级减温器布置在低过出口集 箱至大屏进口集箱的连接管上:二级减温器布置在全大屏出口集箱至后屏进口集箱的左右连接 管上,共两只: 级减温器布置在后屏出口集箱至高过进口集箱的左右连接管上,亦共两只。 各级减温器均采用多孔喷管式。见图6-21。 一级减温翠在云行中作汽温的粗调用,是过执汽温的主要调节毛段。当切除高加时,喷水 量剧增,此时大量喷水必须通过 一级减温器,以防大屏、后屏和高温过热器超温。三级减温器 作调节过热蒸汽左右偏差和汽温微调用,确保蒸汽出口温度。二级作为调节大屏出口汽温及其 左右汽温偏差。 各级过热器出口汽温都必须进行控制,使其不超过设计值。 (一)再热器系统 1、再热蒸汽流程(见图6-2) 再热器系统按蒸汽流程依次分为两级:低温再热器和高温再热器。 2、系统简介 低温再热器布置在尾部竖井前烟道内,由水平段和垂直段两部分组成。共布置98片管屏 顺列布置。低再水平段管子分为六组。低再的支撑型式和低过不同,它是用支撑块直接搁在包 墙管上。在水平段结束进入垂直段时,每两排管子合并成一排,以降低此处烟气流速。从汽机 高压缸来的蒸汽经左右侧两根管道进入低温再热器进口集箱,经低温再热器加热流入其出口集 来自低温再热器的蒸汽经左右交叉的连接管进入高温再热器进口集箱,经高温再热器加热 升温到额定汽温后从出口集箱经再热蒸汽管道进入汽机中压缸。高温再热器位于水平烟道内。 共54片,顺列布置。 3、汽温调节
8 力,将进口集箱的蒸汽分两路引出,主路为 110 根的顶棚管,从炉前一直延伸到后竖井前的顶 棚出口集箱。主路蒸汽流量占总量的 2/3,从顶棚出口集箱的两侧进入后竖井侧包墙上集箱, 经侧包墙下行至侧包墙下集箱,最后经后竖井包墙集箱(前)、前包墙、顶包墙、后上包墙到 低温过热器进口集箱。旁路蒸汽由 4 根管子从顶棚进口集箱引至后竖井中隔墙上集箱,沿中隔 墙下行至隔墙下集箱,由 4 根连接管引入后竖井包墙集箱(后),经后下包墙进入低温过热器 进口集箱。 顶棚过热器分为前后两段,全部为鳍片管。 包墙过热器分两侧包墙、中隔墙、前、顶、后包墙。后部包墙被低温过热器进口集箱隔成 上下部分,中隔墙将后竖井隔成前,后两个竖井,前竖井内布置低温再热器,后竖井内布置低 温过热器和省煤器。 低温过热器布置在隔墙后竖井内,分为出口垂直段和水平段,水平段分为 5 个管组,每组 间留有一定的检修空间,水平段重量由 2 排省煤器出口悬吊管承受。由于低温过热器管径较粗, 管组跨度较短,因此有足够的刚性,管子为顺列布置,烟速不高,有利于减少管子磨损。从低 温过热器出来的蒸汽经一根连接管进入炉顶左右两侧全大屏进口集箱,每一集箱接三片全大 屏,蒸汽在管圈内受热后,进入两只出口集箱。 六片全大屏布置在炉膛上方,为减小同屏管间热偏差,便于制造与安装,每一片大屏又分 成 4 个小屏。大屏过热器直接吸收炉膛的辐射热,这样把辐射式过热器与对流式过热器组合在 一起,使其能够在保证的温度调节范围内有一条比较平滑的特性曲线。后屏过热器位于炉膛的 出口,沿炉膛宽度方向共有 18 屏,高温过热器悬吊在炉膛折焰角上方,共 27 片,顺列布置。 3、汽温调节 过热器系统设有三级喷水减温器,用来调节过热蒸汽温度。一级减温器布置在低过出口集 箱至大屏进口集箱的连接管上;二级减温器布置在全大屏出口集箱至后屏进口集箱的左右连接 管上,共两只;三级减温器布置在后屏出口集箱至高过进口集箱的左右连接管上,亦共两只。 各级减温器均采用多孔喷管式。见图 6-21。 一级减温器在运行中作汽温的粗调用,是过热汽温的主要调节手段。当切除高加时,喷水 量剧增,此时大量喷水必须通过一级减温器,以防大屏、后屏和高温过热器超温。三级减温器 作调节过热蒸汽左右偏差和汽温微调用,确保蒸汽出口温度。二级作为调节大屏出口汽温及其 左右汽温偏差。 各级过热器出口汽温都必须进行控制,使其不超过设计值。 (二)再热器系统 1、再热蒸汽流程(见图 6-2) 再热器系统按蒸汽流程依次分为两级:低温再热器和高温再热器。 2、系统简介 低温再热器布置在尾部竖井前烟道内,由水平段和垂直段两部分组成。共布置 98 片管屏, 顺列布置。低再水平段管子分为六组。低再的支撑型式和低过不同,它是用支撑块直接搁在包 墙管上。在水平段结束进入垂直段时,每两排管子合并成一排,以降低此处烟气流速。从汽机 高压缸来的蒸汽经左右侧两根管道进入低温再热器进口集箱,经低温再热器加热流入其出口集 箱。 来自低温再热器的蒸汽经左右交叉的连接管进入高温再热器进口集箱,经高温再热器加热 升温到额定汽温后从出口集箱经再热蒸汽管道进入汽机中压缸。高温再热器位于水平烟道内。 共 54 片,顺列布置。 3、汽温调节
再热汽温的调节主要是依靠尾部双烟道烟气挡板。它布置在尾部低温再热器和省煤器下 面。通过调节挡板开度来改变流经再热器侧的烟气量从而达到调温目的。 此外,在低再进口管道上还设有事故喷水减温器,用来控制紧急事故状况下再热器进口汽 温,在低再至高再的左右连接管道上还布置了喷头式减温器作为微调手段, 并调节左右侧汽温 偏差。在低负荷时还可以适当增大的膛进风量,作为再执汽温调节的浦助手段。 (三)时热器和再热器系统的保护 锅炉在运行中,对过热器和再热器提供必需的监视和保护手段,尤其在锅炉启动停炉阶段 由于所处的工作条件较差,因此更需对过热器再进行保护。本机组需配用汽机高低压二级串联 旁路系统,容量约为35%BMCR。当锅炉启动,停炉或事故(电网事故、汽机停机等)时,旁 路系统可作为 个保护手段。在汽机冲转前与事故停机时,锅炉仍处于运行状态,蒸汽通过旁 路系统而不通过汽机,进行着电厂热力循环。这时锅炉产生的蒸汽通过过热器后经过高压旁路 减温减压后返回到再热器,再经过再热器通向低压旁路,经减温减压,最后排入凝汽器。 四、烟风系统 锅炉的烟风系统包括空气系统和烟气系统两个部分。如图12所示。 (一)、空气系 锅炉燃烧所需空气由送风机供给。送风机型号为FF21.1-11.81型轴流式风机,每炉两台 对称布置。送风机将升压后的空气送至受热面转动的容克式三分仓空气预热器。此种预热器将 空气通道分为二部分,用径向扇形密封件和轴向密封件将它隔开,成为各自单独的一次风通道 和二次风通道。除去密封区外,其余为烟气通道。详细内容见第七章第三节。从空气预热器出 来的二次风(风温为348℃)分为两路, 一路至锅护的一次风大风箱,再由大风箱将二次风分 配到四角燃烧器中的二次风喷嘴,作为燃烧的辅助风。另一路则输送到制粉系统磨煤机中作为 干燥风。 一次风机采用离心式风机。型号为14144AB/1120型单吸双支,每炉两台,对称布置。 一次风从空气预热器出来后(一次风温为342℃)经混合器将煤粉送入炉膛,进行燃烧。由于 一次风是热风,故称为热风送粉系统 排粉风机将细粉分离器上部的干燥剂抽出,亦称为乏气(内含有约10%一15%的细煤粉), 通过排粉风机加压以后送入燃烧器的三次风口喷入炉膛上部燃烧,乏气又称作三次风。本系统 排粉风机型号为M5-2911No20.5D,每炉配置四台,风机入口温度为70C。排粉风机出口除 三次风外,尚有一部分风粉至磨煤机进口,此段连接管称为三次风再循环管。 当需要的磨煤通 风量较大而不需要增大干燥能力时,可以打开再循环管上的闸门让一部分乏气回到磨煤机,以 提高磨煤机出力调节磨煤机的进口温度, (二)烟气系统 二次风经燃烧器送入炉膛,煤粉与空气混合后,在高温条件下很快便者火燃烧,生成 烟气。高温烟气沿炉膛向上流动,离开炉膛后,经分隔屏、后屏 高温过热器和高温再热器进 入尾部烟道(后烟井),在此烟气被分为二路, 一路进入低温过热器和省煤器,再一路进入低 温再热器。设置在低温过热器和省煤器后的烟气高温挡板,可调节进入再热器烟道的烟气量。 从而调节再热蒸汽温度。尾部烟道中两个分隔烟道的烟气在经过调温烟气挡板后混合,再进入 二台并列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进行热交换。冷却后再经电除尘器,然后被引风机排至烟肉。本 系统采用轴流式引风机,型号为SAF26.6-15-1,每炉两台,并联运行,对称布置。烟气进入引 风机时温度为117℃
9 再热汽温的调节主要是依靠尾部双烟道烟气挡板。它布置在尾部低温再热器和省煤器下 面。通过调节挡板开度来改变流经再热器侧的烟气量从而达到调温目的。 此外,在低再进口管道上还设有事故喷水减温器,用来控制紧急事故状况下再热器进口汽 温,在低再至高再的左右连接管道上还布置了喷头式减温器作为微调手段,并调节左右侧汽温 偏差。在低负荷时还可以适当增大炉膛进风量,作为再热汽温调节的辅助手段。 (三)过热器和再热器系统的保护 锅炉在运行中,对过热器和再热器提供必需的监视和保护手段,尤其在锅炉启动停炉阶段, 由于所处的工作条件较差,因此更需对过热器再进行保护。本机组需配用汽机高低压二级串联 旁路系统,容量约为 35%BMCR。当锅炉启动,停炉或事故(电网事故、汽机停机等)时,旁 路系统可作为一个保护手段。在汽机冲转前与事故停机时,锅炉仍处于运行状态,蒸汽通过旁 路系统而不通过汽机,进行着电厂热力循环。这时锅炉产生的蒸汽通过过热器后经过高压旁路 减温减压后返回到再热器,再经过再热器通向低压旁路,经减温减压,最后排入凝汽器。 四、烟风系统 锅炉的烟风系统包括空气系统和烟气系统两个部分。如图 1-2 所示。 (一)、空气系统 锅炉燃烧所需空气由送风机供给。送风机型号为 FAF21.1-11.8-1型轴流式风机,每炉两台, 对称布置。送风机将升压后的空气送至受热面转动的容克式三分仓空气预热器。此种预热器将 空气通道分为二部分,用径向扇形密封件和轴向密封件将它隔开,成为各自单独的一次风通道 和二次风通道。除去密封区外,其余为烟气通道。详细内容见第七章第三节。从空气预热器出 来的二次风(风温为 348℃)分为两路,一路至锅炉的二次风大风箱,再由大风箱将二次风分 配到四角燃烧器中的二次风喷嘴,作为燃烧的辅助风。另一路则输送到制粉系统磨煤机中作为 干燥风。一次风机采用离心式风机。型号为 14144AB/1120型单吸双支,每炉两台,对称布置。 一次风从空气预热器出来后(一次风温为 342℃)经混合器将煤粉送入炉膛,进行燃烧。由于 一次风是热风,故称为热风送粉系统。 排粉风机将细粉分离器上部的干燥剂抽出,亦称为乏气(内含有约 10%~15%的细煤粉), 通过排粉风机加压以后送入燃烧器的三次风口喷入炉膛上部燃烧,乏气又称作三次风。本系统 排粉风机型号为 M5-29-11No20.5D,每炉配置四台,风机入口温度为 70℃。排粉风机出口除 三次风外,尚有一部分风粉至磨煤机进口,此段连接管称为三次风再循环管。当需要的磨煤通 风量较大而不需要增大干燥能力时,可以打开再循环管上的闸门让一部分乏气回到磨煤机,以 提高磨煤机出力调节磨煤机的进口温度。 (二)烟气系统 一、二次风经燃烧器送入炉膛,煤粉与空气混合后,在高温条件下很快便着火燃烧,生成 烟气。高温烟气沿炉膛向上流动,离开炉膛后,经分隔屏、后屏、高温过热器和高温再热器进 入尾部烟道(后烟井),在此烟气被分为二路,一路进入低温过热器和省煤器,再一路进入低 温再热器。设置在低温过热器和省煤器后的烟气高温挡板,可调节进入再热器烟道的烟气量。 从而调节再热蒸汽温度。尾部烟道中两个分隔烟道的烟气在经过调温烟气挡板后混合,再进入 二台并列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进行热交换。冷却后再经电除尘器,然后被引风机排至烟囱。本 系统采用轴流式引风机,型号为 SAF26.6-15-1,每炉两台,并联运行,对称布置。烟气进入引 风机时温度为 117℃
磨煤机 干燥风 细粉 煤粉 分离器 热风再循环 环 排粉风机 一次风机 混合器 后屏 气预 炉 前屏 高温再热 送风机 墙再 水冷 除尘器 器 热二次风 引风机 省煤器 图1一2烟风系统图 10
10 三 次 风 再 循 环 热 一 次 风 煤粉 干燥风 一次风机 送风机 除尘器 空 气 预 热 器 燃 烧 器 炉 膛 后 屏 前 屏 墙 再 水 冷 壁 高温过 热器 高温再热 器 低温再热 器 低温过热 器 省煤器 引风机 烟囱 热风再循环 热二次风 磨煤机 粗粉 分离器 图 1—2 烟风系统图 ——————风 烟 混 合 器 三次风 排粉风机 细粉 分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