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提物质的基本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能用化学语吉表述本专业相关的化 学问: 课程目标2:掌程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分析化学现象的能力,形成化学逻辑思维,能运用化学思维解决本专 业相关的化学向愿: 课程目标3:培养家国情怀、树立科学态度、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发扬协作精神、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和社 会责任感,弘扬创新创业精神。 (三)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1.李握物质的基本结构、化学反应11能运用数学知识恰当表述复杂环境工程 的基本原理利 般规律,能用化号 问趣 ,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边界条件并求解 语言表述本专业相关的化学问题。 1-2能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分析 1.工程知识 评价具体环境污染过程及其治理工程基本原 2.堂运用化学基木原理分析化 学现象的能力 形成化学逻辑思维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 问愿分析 能运用化学思维解决本专业相关的 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阿题的关键环节: 化学问愿, 3.培养家因情杯、树立科学态度 型扬新创业结神、发扬协作神 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原 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愿的关健环节。 问恶分析 弘杨创新创业精神, 三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式(讲授、 学 支撑课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重点、难点 实验、上机、讨 论) 目标 绪论 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 第节化学 与内容: 究的对象与内容 解基础化学课程的 化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和任务 课程目标 内容 培养人文关怀,激发 二、化学变化的 习动力。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 基木特征 三、化学的分支 学科 四、化学的发展 趋势
2 lay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world outlook.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掌握物质的基本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能用化学语言表述本专业相关的化 学问题; 课程目标 2:掌握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分析化学现象的能力,形成化学逻辑思维,能运用化学思维解决本专 业相关的化学问题; 课程目标 3:培养家国情怀、树立科学态度、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发扬协作精神、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和社 会责任感,弘扬创新创业精神。 (三)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1. 掌握物质的基本结构、化学反应 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能用化学 语言表述本专业相关的化学问题。 1-1 能运用数学知识恰当表述复杂环境工程 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边界条件并求解。 1-2 能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分析 评价具体环境污染过程及其治理工程基本原 理。 1. 工程知识 2. 掌握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分析化 学现象的能力,形成化学逻辑思维, 能运用化学思维解决本专业相关的 化学问题。 2-1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原 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 问题分析 3. 培养家国情怀、树立科学态度、 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发扬协作精神、 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弘扬创新创业精神。 2-1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原 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 问题分析 三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重点、难点 学 时 教学方式(讲授、 实验、上机、讨 论) 支撑课程 目标 绪论 第一节 化学研 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化学研究的 内容 二、化学变化的 基本特征 三、化学的分支 学科 四、化学的发展 趋势 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 与内容; 了解基础化学课程的 基本内容和任务; 培养人文关怀,激发学 习动力。 1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3
第二节普通化 学课程的基本内 容和任务 思政融入点: 科名人克服困 避、锐意讲取的 实例,激发学习 热情。化些对人 类社会发展的页 第一章热化学堂提热力学基础理论重点, 与能源 知识,能够利用其基本 1,热力学基本概今 第一执化学 原理和数学模型,并能 及热力学第一、第 热力学基本 够结合文献研究和 定律定律 概念 验等途径,寻求和合理 功、热、△U、△H 二、热与过程, 选择解决方案。 在不同过程中的计算 及测量 具有良好可持续发展 方法 第一节反应热 理念、社会责任感和民 3.化学反应,生成 与 族自信心 燃烧的概念 热力学第 其计算 定律 4.热力学基本公式 课程目标 一。自发过程上 难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 工,状态函数的特新 课程目标 热力学函数 及“状态函数法 讲投、讨论 之间的关系 果程目标 知识传授过程中 2.功、热、△U、△H 通过采用与专业 的计算 相关的例题,帮 3.各种反应热的相 助学生提升对专 五转换 业的认识,提 4热力学基本公式 学生的专业归属 的推导及使用条 感通过引导学生 开展自主在线学 习培养学生的白 主学习和终身学 习的意识和习惯 第二章化学反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 重点: 应的基本原理与 壁界影的化学反应速 L.影响化学反应速 课程目标 大气污染 率的因素: 率的因素 一节化学反 掌握化学反应的限度 2 化学反应的限 讲授、作业 果程目标 应的方向和吉布 一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 斯函数 草握化学平衡思想与 课程目标 一、熵和吉布斯本专业的关联: 函数 端正严谨求实的科学 3
3 第二节 普通化 学课程的基本内 容和任务 思政融入点:学 科 名 人 克 服 困 难、锐意进取的 实例,激发学习 热情,化学对人 类社会发展的贡 献。 第一章 热化学 与能源 第一节 热化学 一、热力学基本 概念 二、热与过程, 及测量 第二节 反应热 与焓 一、热力学第一 定律 二、自发过程与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三、热力学函数 之间的关系 知识传授过程中 通过采用与专业 相关的例题,帮 助学生提升对专 业的认识,提高 学生的专业归属 感通过引导学生 开展自主在线学 习培养学生的自 主学习和终身学 习的意识和习惯 掌握热力学基础理论 知识,能够利用其基本 原理和数学模型,并能 够结合文献研究和实 验等途径,寻求和合理 选择解决方案。 具有良好可持续发展 理念、社会责任感和民 族自信心。 重点: 1. 热力学基本概念 及热力学第一、第二 定律定律 2. 功、热、ΔU、ΔH、 在不同过程中的计算 方法 3. 化学反应焓、生成 焓、燃烧焓的概念及 其计算 4. 热力学基本公式; 难点: 1. 状态函数的特征 及“状态函数法”的 应用 2. 功、热、ΔU、ΔH、 的计算 3. 各种反应热的相 互转换 4. 热力学基本公式 的推导及使用条件 3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第二章 化学反 应的基本原理与 大气污染 第一节 化学反 应的方向和吉布 斯函数 一、熵和吉布斯 函数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 率的因素; 掌握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平衡思想与 本专业的关联; 端正严谨求实的科学 重点: 1. 影响化学反应速 率的因素 2. 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平衡 8 讲授、作业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二、反应自发性态度,弘扬创新创业精 的判断 神,训练逻辑思维与舞 第二节化学反 证思维,培养人文为 应的限度和化学 怀 平衡 一。化学平衡 二、根据反应商 (@)瓜日判断反 应方向 三、化学平衡的 移动 第三节化学反 应速密 化学反应速 率的表示方法 二、温度对化学 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化学反应速 率理论简介 思政融入点:学 科名人排除阻 力、坚持创新的 讲取精神 三章水溶油 苹握酸碱质子理论 重点 12 影响酸碱平衡的 。酸碱水溶液酸度 第一节溶液的 因素: 的计算 通性 掌握酸碱水溶液酸度 2,难溶电解质的溶 一、非电解质稀 的计算 解平衡 溶液的酒性 掌握难溶电解质的 3.沉淀的生成与 电解质溶液 平衡及与本专业白 解 的通性 关联: 三、表面活性剂掌握沉淀的生成与溶 课程目标 溶液 , 第一节酸解 陶治受国主义者情 讲授、作业 离平衡 树立绿色化学意识 。质子酸碱的 社会责任感,弘扬创新 课程目材 框念 创业精神。 二、酸碱的解离 平衡 缓冲溶液和 p控制 第三节难溶电解 质的多相离子平 衡
4 二、反应自发性 的判断 第二节 化学反 应的限度和化学 平衡 一、化学平衡 二、根据反应商 (Q)/K 判 断 反 应方向 三、化学平衡的 移动 第三节 化学反 应速率 一、化学反应速 率的表示方法 二、温度对化学 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化学反应速 率理论简介 思政融入点:学 科 名 人 排 除 阻 力、坚持创新的 进取精神。 态度,弘扬创新创业精 神,训练逻辑思维与辩 证思维,培养人文关 怀。 第三章 水溶液 化学 第一节 溶液的 通性 一、非电解质稀 溶液的通性 二、电解质溶液 的通性 三、表面活性剂 溶液 第二节 酸碱解 离平衡 一、质子酸碱的 概念 二、酸碱的解离 平衡 三、缓冲溶液和 pH 控制 第三节难溶电解 质的多相离子平 衡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 掌握影响酸碱平衡的 因素; 掌握酸碱水溶液酸度 的计算; 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 解平衡及与本专业的 关联; 掌握沉淀的生成与溶 解; 陶冶爱国主义者情操, 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和 社会责任感,弘扬创新 创业精神。 重点: 1. 酸碱水溶液酸度 的计算 2. 难溶电解质的溶 解平衡 3. 沉淀的生成与溶 解 12 讲授、作业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一、多相离子平 ,溶度积 三、溶度积应用 思政融入点:科 学家打被闲外持 术垄断,立志科 学报国的爱国情 氯碱工出 等) 第四章电化学攀握氧化还原反应: 重点: 与金属腐蚀 举握原电池与电极电1,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节原电池 点, ,原电池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 1.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二、氧化还原反 本专业的应用 应 训练逻辑思维与辩证 第二节申极电思维,培养人文关杯 激发学习动力, 、电极电势 二、能斯特公式 第三节电动势 及电极电势的应 课程目标 用 、氧化还原能 课程目标 力的比较 讲授、作业 课程目标 二、氧化还原反 应反应方向的判 三、氧化还原 应反应进行程度 的衡量 思政融入点:自 然辩证法和思端 精神教(李约 艺难题、钱学有 之问、新能源 等).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重要内容。 (一)考核方式 开卷笔试与作业相结合 5
5 一、多相离子平 衡 二、溶度积 三、溶度积应用 思政融入点:科 学家打破国外技 术垄断,立志科 学报国的爱国情 怀 ( 氯 碱 工 业 等)。 第四章 电化学 与金属腐蚀 第一节 原电池 一、原电池 二、氧化还原反 应 第二节 电极电 势 一、电极电势 二、能斯特公式 第三节 电动势 及电极电势的应 用 一、氧化还原能 力的比较 二、氧化还原反 应反应方向的判 断 三、氧化还原反 应反应进行程度 的衡量 思政融入点:自 然辩证法和思辨 精神教育(李约 瑟难题、钱学森 之 问 、 新 能 源 等)。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 掌握原电池与电极电 势;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 本专业的应用; 训练逻辑思维与辩证 思维,培养人文关怀, 激发学习动力。 重点: 1.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 1.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8 讲授、作业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重要内容。 (一)考核方式 开卷笔试与作业相结合
考试课程成绩一般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 (二)课程成绩 1.考核环节及说明 成绩构成 考核说明 (1)平时成绩满分为100分,占总成绩的40% 平时成绩 (2)针对平时成绩对应的课程目标,由作业构成。 期末考试 (1)考试方式及占比:采用开卷笔试,考试成绩100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60%。 (2)评定依据:考试成绩的评定根据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 (3)考试趣型:包含填空题、是非樱、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趣 (4)考试内容:针对期末考试对应的课程目标。 2.考核与评价方式 成绩比例(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平时成绩(40影) 课程目标 合计 作业测验讨论期末成绩(60%) (10%6 (206 (10%) 4 0 6 10 0 35 51 3 10 0 0 合计(成锁构成)40 60 100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混合式教学,即课程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在线学习两部分,在线学习的过 程管理以测验、任务点完成率等体现在平时成绩中,在保持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的前提下,各部分平时 成绩占比及评分标准可由任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六、参考材料 线上: 泛雅平台(学习通) 线下: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室组,普通化学,高等教有出版社,2017年。 主撰人:刘海泉 6
6 考试课程成绩一般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 (二)课程成绩 1.考核环节及说明 成绩构成 考核说明 平时成绩 (1)平时成绩满分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40% (2)针对平时成绩对应的课程目标,由作业构成。 期末考试 (1)考试方式及占比:采用开卷笔试,考试成绩 100 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 60%。 (2)评定依据:考试成绩的评定根据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 (3)考试题型:包含填空题、是非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题。 (4)考试内容:针对期末考试对应的课程目标。 2.考核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成绩比例(平时成绩 40%+期末成绩 60%) 合计 平时成绩(40%) 作 业 期末成绩(60%) (10%) 测 验 (20%) 讨 论 (10%) 1 4 10 0 25 39 2 6 10 0 35 51 3 10 0 10 合计(成绩构成) 40 60 100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混合式教学,即课程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在线学习两部分,在线学习的过 程管理以测验、任务点完成率等体现在平时成绩中,在保持平时成绩占总成绩 40%的前提下,各部分平时 成绩占比及评分标准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六、参考材料 线上: 泛雅平台(学习通) 线下: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室组,普通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年。 主撰人:刘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