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观察 一堂“言意统一’’的文言文阅读课 《晏子治东阿》(粤教版必修4)教学实录 ◇执教者:广东深圳市西乡中学 ◇观课者: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胡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晏子治东阿》。先请同学们用两= 分钟时间各自朗读两遍。开开始学生朗读 (板书:18晏子治东阿;通假、 活用、古今、虚:词、句式) (教师投影展示生字生词“召而数之、货赂 陂池、便事、乞骸骨、子强复治东阿、无复与焉”,并请同学们齐读两遍) 师:下面请大家将《晏子治东阿》齐读一遍。(学生齐读) 师:非常正确,所有的读音都读对了,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范读这篇课文。有 没有人愿意主动举手来试一试呢·(生1范读) 师:读得非常好!掌声鼓励!好,通过朗凄,我们在对文章内容大致有所了解r, 接下来,我要请大家来回答两个问题。(投影展示:1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 么故事’2第一次治理和第二次治理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呢?)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齐):晏子治理东阿。 师: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文章讲的是晏子治理东阿的故事。那么晏子是怎样治 理东阿的呢?他一共治理了几次7 生(齐):两次。 师:他两次治理东阿的效果是一样的吗? 生(齐):不一样。 师:如果不一样的活,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投影展示:前臣之治东阿也·今 臣后之治东阿也) 师:从晏子自己的话可以看}};,从时间上来说分为“前臣之治东阿也”,“今 臣后之治东阿也”.大 家先找找看晏子之前是怎么治理东阿的,请同学们用原文来回答这个问题
语文观察 一堂“言意统一’’的文言文阅读课 ——《晏子治东阿》(粤教版必修 4)教学实录 ◇执教者:广东深圳市西乡中学 ◇观课者: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 胡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 1 8 课,《晏子治东阿》。先请同学们用两= 分钟时间各自朗读两遍。开开始学生朗读 (板书:18 晏子治东阿;通假、 活用、古今、虚:词、句式) (教师投影展示生字生词“召而数之、货赂、 陂池、便事、乞骸骨、子强复治东阿、无复与焉”,并请同学们齐读两遍) 师:下面请大家将《晏子治东阿》齐读一遍。(学生齐读) 师:非常正确,所有的读音都读对了,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范读这篇课文。有 没有人愿意主动举手来试一试呢·(生 1 范读) 师:读得非常好!掌声鼓励!好,通过朗凄,我们在对文章内容大致有所了解_r, 接下来,我要请大家来回答两个问题。(投影展示:1 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 么故事’2 第一次治理和第二次治理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呢?)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齐):晏子治理东阿。 师: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文章讲的是晏子治理东阿的故事。那么晏子是怎样治 理东阿的呢?他一共治理了几次 7 生(齐):两次。 师:他两次治理东阿的效果是一样的吗? 生(齐):不一样。 师:如果不一样的活,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投影展示:前臣之治东阿也 ·今 臣后之治东阿也) 师:从晏子自己的话可以看}};,从时间上来说分为“前臣之治东阿也”,“今 臣后之治东阿也”.大 家先找找看晏子之前是怎么治理东阿的,请同学们用原文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2:“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平民,当此之 时,民无饥者,而君反 以罪臣。”(投影展示: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 利平民,当此之时,民无饥 者,而君反以罪臣) 师:这位同学不仅把过程说出来了,还指出了具体结果。“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大家继续看幻灯 片。“属托不行”的“属”字是用红色显示的,“以利贫民”的“利”是用绿色 显示的。先来看这个“属”字,请 问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齐):“属”是通假字,通“嘱”。(板书:“属”通“嘱” 师:那么“利”字呢· 生3:这个字属于词类活用,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师:请位同学来翻译“以利平民”这一句,注意体现词类活用。 生4:使平民获利。 师:很好!(板书:利:使·获利) 师:大家说,这时晏子治东阿治理得好不好?如果你是一介平民,从你的角度来 说,他治理得怎么 样? 生(齐):好。 师:当然很好,陂池里的鱼还能用来使老百姓获利啊。“嘱托不行”。“嘱托” 是什么?是指走后门、 说情的。走后门在晏子那里行得通吗? 生(齐):行不通。 师:“货赂不至”。“货赂”是什么 生(齐):贿赂
生 2:“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平民,当此之 时,民无饥者,而君反 以罪臣。”(投影展示: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 利平民,当此之时,民无饥 者,而君反以罪臣) 师:这位同学不仅把过程说出来了,还指出了具体结果。“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大家继续看幻灯 片。“属托不行”的“属”字是用红色显示的,“以利贫民”的“利”是用绿色 显示的。先来看这个“属”字,请 问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齐):“属”是通假字,通“嘱”。(板书:“属”通“嘱”) 师:那么“利”字呢· 生 3:这个字属于词类活用,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师:请位同学来翻译“以利平民”这一句,注意体现词类活用。 生 4:使平民获利。 师:很好!(板书:利:使 ·获利) 师:大家说,这时晏子治东阿治理得好不好?如果你是一介平民,从你的角度来 说,他治理得怎么 样? 生(齐):好。 师:当然很好,陂池里的鱼还能用来使老百姓获利啊。“嘱托不行”。“嘱托” 是什么?是指走后门、 说情的。走后门在晏子那里行得通吗? 生(齐):行不通。 师:“货赂不至”。“货赂”是什么? 生(齐):贿赂
师:“货赂”在这里指的是用财物贿赂。看来晏子是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他将东 阿治理得井井有条。那么当晏子兴冲冲地回家时,景公又是用什么样的态度迎接 他呢?请找到书中原文来回答。 生(齐):景公召而数之日:“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 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景公的态度是责备的。(投影展示:景公召而数 之日:“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 诛于子。”) 师: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景公的态度足责备的,(举手者甚多) 生5:“召而数”。就是说先召见然后责备,数落。 师:这位同学说得十分准确。那么景公为什么要责备晏子呢7请一位同学将这段 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生6:我认为你行,就让你去治理东阿。现在给你治理了,但是,治理得很混乱。 你回家去好好自我 反省吧……最后一句不会 师:最后一句是“寡人将加大诛于子”,可能这句话有点难理解。“将”翻译成 “将要”,寡人是“我 的自称,这是同学们都知道的。问题在于“加大诛于子”,这几个字怎么理解呢? 其中的“加”是增加的意 思吗? 生(齐):不是,是施加。 师:对,这里的“加”是施加的意思。那么“大诛”指的又是什么? 生7:指的是严厉的责罚。 师:“诛”是一个重点实词,指的是惩罚。“加大诛”中的“加大”,与我们现 代汉语的“加大’’意思相同吗? 生8:不同。今义是“增加”,古义是“施加大的” 师:对了,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请大家将这个占今异义词整理在笔记中。(板 书:加大) 师:将这个句子分解成一个个的字,再一一对应翻译下来,就是:施加、大的、 惩罚、对你。这并不符
师:“货赂”在这里指的是用财物贿赂。看来晏子是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他将东 阿治理得井井有条。那么当晏子兴冲冲地回家时,景公又是用什么样的态度迎接 他呢?请找到书中原文来回答。 生(齐):景公召而数之日:“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 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景公的态度是责备的。(投影展示:景公召而数 之日:“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 诛于子。”) 师: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景公的态度足责备的,(举手者甚多) 生 5:“召而数”。就是说先召见然后责备,数落。 师:这位同学说得十分准确。那么景公为什么要责备晏子呢 7 请一位同学将这段 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生 6:我认为你行,就让你去治理东阿。现在给你治理了,但是,治理得很混乱。 你回家去好好自我 反省吧……最后一句不会。 师:最后一句是“寡人将加大诛于子”,可能这句话有点难理解。“将”翻译成 “将要”,寡人是“我” 的自称,这是同学们都知道的。问题在于“加大诛于子”,这几个字怎么理解呢? 其中的“加”是增加的意 思吗? 生(齐):不是,是施加。 师:对,这里的“加”是施加的意思。那么“大诛”指的又是什么? 生 7:指的是严厉的责罚。 师:“诛”是一个重点实词,指的是惩罚。“加大诛”中的“加大”,与我们现 代汉语的“加大’’意思相同吗? 生 8:不同。今义是“增加”,古义是“施加大的”。 师:对了,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请大家将这个占今异义词整理在笔记中。(板 书:加大) 师:将这个句子分解成一个个的字,再一一对应翻译下来,就是:施加、大的、 惩罚、对你。这并不符
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齐):这是一个倒装句 师:对r,那么具体说它属于倒装句中的哪一种 生(齐):状语后置。(投影展示:状语后置) 师:那么正常的语序是怎样的呢·请一位同学用正常的语序读出这个句子。 生(齐):我将对你施加大的惩罚 师:翻译得很好,能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把原文调整一下呢7 生(齐):寡人将于子加大诛。 师:真不错!这就是状语后置句的翻译。对这种句子进行翻译时,诀窍是什么? 生(齐):调整语序。(投影展示:“寡人将加大诛于子”一“寡人将于子加大诛”) 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景公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是种什么样的态度? 生(齐):不满。 师:他会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番话呢?老师模拟一遍,你们听听对不对:(教师 用很生气的语气范读) 师:是不是这样? 生(齐):是。 师:下面请男同学们用相同的语气一起来读一遍,好不好?(男生齐读) 师:看来大家都很好地体会到了景公当时生气的心情啊。一般人面对龙颜震怒, 也许已经吓得发 抖r。但晏子可不是普通人.面对愤怒的景公,他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 生(齐):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师:对,再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9:我请求改变策略,变化方法,来治理东阿,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 我为此事而死
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齐):这是一个倒装句。 师:对 r,那么具体说它属于倒装句中的哪一种? 生(齐):状语后置。(投影展示:状语后置) 师:那么正常的语序是怎样的呢·请一位同学用正常的语序读出这个句子。 生(齐):我将对你施加大的惩罚。 师:翻译得很好,能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把原文调整一下呢 7 生(齐):寡人将于子加大诛。 师:真不错!这就是状语后置句的翻译。对这种句子进行翻译时,诀窍是什么? 生(齐):调整语序。(投影展示:“寡人将加大诛于子”一“寡人将于子加大诛”) 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景公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是种什么样的态度? 生(齐):不满。 师:他会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番话呢?老师模拟一遍,你们听听对不对:(教师 用很生气的语气范读) 师:是不是这样? 生(齐):是。 师:下面请男同学们用相同的语气一起来读一遍,好不好?(男生齐读) 师:看来大家都很好地体会到了景公当时生气的心情啊。一般人面对龙颜震怒, 也许已经吓得发 抖 r。但晏子可不是普通人.面对愤怒的景公,他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 生(齐):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师:对,再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 9:我请求改变策略,变化方法,来治理东阿,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 我为此事而死
师:回答很正确:请大家注意,“死之”的“死”在这里是为动用法,“死之” 就是“为此而死” 师:晏子开始了第二次治理东阿的历程,这次他治理得如何?(投影展示:属托行, 货赂至,并曾赋 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 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 师:请大家把文句中的通假字找出来 生10:“属’’通“嘱”,“曾”通“增”,“内”通“纳 师:“左右”在这里是指左边和右边吗? 生11:不是,指近臣=”左右”在这里属于古今异 义。(板书:左右) 师:这就是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的情形。假如你是东阿的一位普通百姓,你认为 他治理得好不好 生(齐):不好。 师,其实晏子的第二次的做法就是以权谋私。治理得乱七八糟,景公应该会很生 气吧。那么他在 第二次接见晏子时是一种什么态度呢?请同学们从原文中找出来。 生(齐):景公迎而贺之。 师:请大家注意“迎而贺”。景公多高兴啊,特意大老远地迎出来。然后可能是 拉着晏子的手,赞许 地说:“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景公的这句话该怎么翻译呢· 生(齐):太好了,你治理东阿。 师:这样翻译对不对?问题出在哪里?同学摇头,小声议论)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前你们在学习《愚公移山》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句子: “甚矣,汝之不慧。”想 不起来的话,我们最近学的《荷花淀》里也有一句水生嫂问水生的话:“怎么了, 你7”再联系我们平时说
师:回答很正确:请大家注意,“死之”的“死”在这里是为动用法,“死之” 就是“为此而死”。 师:晏子开始了第二次治理东阿的历程,这次他治理得如何?(投影展示:属托行, 货赂至,并曾赋 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 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 师:请大家把文句中的通假字找出来。 生 10:“属’’通“嘱”,“曾”通“增”,“内”通“纳”。 师:“左右”在这里是指左边和右边吗? 生 11:不是,指近臣=”左右”在这里属于古今异 义。(板书:左右) 师:这就是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的情形。假如你是东阿的一位普通百姓,你认为 他治理得好不好- 生(齐):不好。 师,其实晏子的第二次的做法就是以权谋私。治理得乱七八糟,景公应该会很生 气吧。那么他在 第二次接见晏子时是一种什么态度呢?请同学们从原文中找出来。 生(齐):景公迎而贺之。 师:请大家注意“迎而贺”。景公多高兴啊,特意大老远地迎出来。然后可能是 拉着晏子的手,赞许 地说:“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景公的这句话该怎么翻译呢· 生(齐):太好了,你治理东阿。 师:这样翻译对不对?问题出在哪里?同学摇头,小声议论)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前你们在学习《愚公移山》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句子: “甚矣,汝之不慧。”想 不起来的话,我们最近学的《荷花淀》里也有一句水生嫂问水生的话:“怎么了, 你 7”再联系我们平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