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负责人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 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 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 时间)(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序号科研项目 来源(合同号)年限 本人作用 电渣重熔过程炉渣成分变化及国家自然科学基2012015负责人 其影响基础研究(51174155)金 2|新型煤低温干馏工艺开发中关|国家自然科学基|20142017负责人 问题基础研究(5133741660金 低变质煤低温富氧干馏及相关工业攻关 2010-2012负责人 技术开发(2010K07-04) 4|钢铁治金用后耐火材料的循环|钢铁治金新技术|2012-2014负责人 利用基础研究 国家重点实验室 (KF12-09) 开放课题 金属镁生产综合节能技术开发陕西省自然科学2012012负人 (K04095) 基金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术研究 (1)赵俊学,李小明,曾媛等,冷轧不锈钢带生产过程酸洗污泥的处理与利用,中国 稀土学报,2010,28,697-699 (2)赵俊学,贺惠,马红周等,不锈钢酸洗废液微波蒸酸实验研究,湿法冶金,2010, 29(2):127-131 (3) Junxue ZHAO, Yanmei CHEN, Mechanism of slag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during electroslag remelting process[J],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1,18(10):24-28 (4)赵俊学,刘军利,李小明等,低变质煤富氧低温干馏技术开发,第三届能源科学 家论坛论文集(倪维斗主编),北京,2011.10环境科学出 (5) Junxue zhao, Hongming liang, zhenqiang zhang et al. mechanism of slag chemical composition change in ESR process,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lten slag, fluxes and salts, molten 12, 2012.5, Beijing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2009年陕西省科技技术一等奖(09-1-12-R5) (2)2008年榆林市科技技术一等奖(2008-1-03-R4 (3)2014年全国铁合金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第一作者 (4)2013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专利奖,第一; (5)2013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论文奖,第一作者
— 6 — 学 术 研 究 课程负责人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 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 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 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序号 科研项目 来源(合同号) 年限 本人作用 1 电渣重熔过程炉渣成分变化及 其影响基础研究(51174155)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2012-2015 负责人 2 新型煤低温干馏工艺开发中关 键问题基础研究(5133774166)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2014-2017 负责人 3 低变质煤低温富氧干馏及相关 技术开发(2010K07-04) 工业攻关 2010-2012 负责人 4 钢铁冶金用后耐火材料的循环 利用基础研究 (KF12-09) 钢铁冶金新技术 国家重点实验室 开放课题 2012-2014 负责人 5 金属镁生产综合节能技术开发 (K04095) 陕西省自然科学 基金 2011-2012 负 人 二、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 赵俊学,李小明,曾媛等,冷轧不锈钢带生产过程酸洗污泥的处理与利用,中国 稀土学报,2010,28,697-699 (2) 赵俊学,贺惠,马红周等,不锈钢酸洗废液微波蒸酸实验研究,湿法冶金,2010, 29(2):127-131 (3) Junxue ZHAO, Yanmei CHEN,.Mechanism of slag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during electroslag remelting process[J],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 2011,18(10):24-28 (4) 赵俊学,刘军利,李小明等,低变质煤富氧低温干馏技术开发,第三届能源科学 家论坛论文集(倪维斗主编),北京,2011.10 环境科学出 (5) Junxue zhao,Hongming liang,zhenqiang zhang et al. mechanism of slag chemical composition change in ESR process,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lten slag, fluxes and salts, molten 12, 2012.5, Beijing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 2009 年陕西省科技技术一等奖(09-1-12-R5) (2) 2008 年榆林市科技技术一等奖(2008-1-03-R4) (3) 2014 年全国铁合金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第一作者; (4) 2013 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专利奖,第一; (5) 2013 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论文奖,第一作者;
2.课程团队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技术学科专业 在本课程中 职务 承担的工作 签字 李小明男19747 教授 钢铁治金 主讲教师 王碧侠女19762副教授有色治金 主讲教师 程李进女19697副教授钢铁冶金 主讲教师 团 队「姓涛男197610副教授 有色治金 主讲教师 李林波男|1970.5 教授 有色治金 主讲教师 崔雅茹女1970.1副教授有色冶金 主讲教师 路男1919工程师钢铁治金 实验指导 课程团队(含优秀的教育技术骨干和行业背景专家)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 师资配置情况、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课程团队 (1)学历结构:7名主讲、辅导教师中,5名具有博士学位,1名具有硕士学位,1名 实验指导教师为大学学历 (2)年龄结构∶课程组年龄最大52岁,最小3l岁,平均年龄41岁,教学队伍年龄 课程结构合理; 团队 整体 (3)从学缘结构看,课程组教师分别来自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和本校,其中来自 素质本校的教师中有4人有外校或研究机构学习或工作经历,学缘结构合理; 及青 (4)师资配置情况:按照本科教学规模,冶金工程专业每年招生7个班,可以满足教 年教 师培|学要求 养 (5)课程组主要成员均承担过《冶金原理》及相关课程的主讲任务,并承担一到两门 课程选修课程的主讲。通过助课、部分章节的试讲,到课程的主讲,青年教师已全面走 向教学一线,教学效果良好,多名教师获校青年优秀教师称号和讲课比赛奖项。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1)以老带新,青年教师由助课开 始,在老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提高教学水平;(2)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相 7
— 7 — 2.课程团队 课 程 团 队 结 构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 职务 学科专业 在本课程中 承担的工作 签字 李小明 男 1974.7 教授 钢铁冶金 主讲教师 王碧侠 女 1976.2 副教授 有色冶金 主讲教师 李 进 女 1969.7 副教授 钢铁冶金 主讲教师 洪 涛 男 1976.10 副教授 有色冶金 主讲教师 李林波 男 1970.5 教授 有色冶金 主讲教师 崔雅茹 女 1970.1 副教授 有色冶金 主讲教师 鲁 路 男 1971.9 工程师 钢铁冶金 实验指导 课程 团队 整体 素质 及青 年教 师培 养 课程团队(含优秀的教育技术骨干和行业背景专家)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 师资配置情况、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一、课程团队 (1) 学历结构:7 名主讲、辅导教师中,5 名具有博士学位,1 名具有硕士学位,1 名 实验指导教师为大学学历; (2) 年龄结构:课程组年龄最大 52 岁,最小 31 岁,平均年龄 41 岁,教学队伍年龄 结构合理; (3) 从学缘结构看,课程组教师分别来自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和本校,其中来自 本校的教师中有 4 人有外校或研究机构学习或工作经历,学缘结构合理; (4) 师资配置情况:按照本科教学规模,冶金工程专业每年招生 7 个班,可以满足教 学要求; (5) 课程组主要成员均承担过《冶金原理》及相关课程的主讲任务,并承担一到两门 课程选修课程的主讲。通过助课、部分章节的试讲,到课程的主讲,青年教师已全面走 向教学一线,教学效果良好,多名教师获校青年优秀教师称号和讲课比赛奖项。 二、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1)以老带新,青年教师由助课开 始,在老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提高教学水平;(2)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