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玻的前兆 航裂
表9-4斜坡岩体结构类型与变形破坏方式对照表 类型 主要特征 主要模式 可能破坏方式 结构及产状 外形 I均质或似均质|均质的土质或半岩质斜坡,决定于土、石性蠕滑-拉裂转动型滑坡或滑塌 体斜坡 包括碎裂状或碎块体斜坡 质或天然休止角 Ⅱ1平缓层状体坡 滑移-压致拉裂平推式滑坡,转动型滑坡 层状体斜坡 Pr Ⅱ2缓倾外层状体坡 C s 滑移-拉裂 顺层滑坡,或块状滑坡 Ⅱ3中倾外层状体坡 阝βββ 滑移-弯曲 顺层-切层滑坡 Ⅱ4陡倾外层状体坡 a≥ 弯曲-拉裂 崩塌或切层转动型滑坡 a=40°-60 Ⅱ5陡立-倾内层状斜体坡 弯曲-拉裂(浅部)崩塌,深部切层转动型滑 60°-倾内 滑-拉裂(深部) Ⅱ6变角倾外层状体坡 滑移-弯曲 顺层转动型滑坡 上陡,下缓(a<q 可根据结构面组合线产状按Ⅱ类 滑移-拉裂为多见 块状体斜坡 方案细分 IV1平缓软弱基座体斜坡 扩离,块状滑坡 软弱基座体斜坡 一般情况上陡下 塑流-拉裂 ⅣV2缓倾内软弱基底体斜坡(软弱基底)缓 崩場,转动型滑坡(深部 注:q、φ软弱面的残余(或起动)和基本摩擦角;α软弱面倾角,β斜坡坡角
类型 主要特征 主要模式 可能破坏方式 结构及产状 外形 Ⅰ 均质或似均质 体斜坡 均质的土质或半岩质斜坡, 包括碎裂状或碎块体斜坡 决定于土、石性 质或天然休止角 蠕滑-拉裂 转动型滑坡或滑塌 Ⅱ 层状体斜坡 Ⅱ1 平缓层状体坡 α=0-±φr α < β 滑移-压致拉裂 平推式滑坡,转动型滑坡 Ⅱ2 缓倾外层状体坡 α= φr -φp α ≈ β 滑移-拉裂 顺层滑坡,或块状滑坡 Ⅱ3 中倾外层状体坡 α= φp -40° α ≥ β 滑移-弯曲 顺层-切层滑坡 Ⅱ4 陡倾外层状体坡 α=40°-60° α ≥ β 弯曲-拉裂 崩塌或切层转动型滑坡 Ⅱ5 陡立-倾内层状斜体坡 α> 60°-倾内 弯曲-拉裂(浅部) 蠕滑-拉裂(深部) 崩塌,深部切层转动型滑 坡 Ⅱ6 变角倾外层状体坡 上陡,下缓(α<φr ) α ≤ β 滑移-弯曲 顺层转动型滑坡 Ⅲ 块状体斜坡 可根据结构面组合线产状按Ⅱ类 方案细分 滑移-拉裂为多见 Ⅳ 软弱基座体斜坡 Ⅳ1 平缓软弱基座体斜坡 Ⅳ2 缓倾内软弱基底体斜坡 一般情况上陡下 (软弱基底)缓 塑流-拉裂 扩离,块状滑坡 崩塌,转动型滑坡(深部) 表9-4 斜坡岩体结构类型与变形破坏方式对照表 注: φr 、φp软弱面的残余(或起动)和基本摩擦角; α 软弱面倾角,β斜坡坡角
9.4斜坡变形破坏机制与演化 本节分别讨论各类变形破坏地质力学模式的形 成与演化,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复合与过程中的 转化方式。 9.4.1蠕滑一拉裂 这类变形导致斜坡岩体向坡前临空方向发生剪 切蠕变,其后缘发育自坡面向深部发展的拉裂。 主要发育在均质或似均质体斜坡(瑛类)中,侵內薄 层状层状体坡(5类)中也可发生。一般发生在中等 坡度(β<40·)斜坡中
◼ 9.4 斜坡变形破坏机制与演化 ◼ 本节分别讨论各类变形破坏地质力学模式的形 成与演化,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复合与过程中的 转化方式。 ◼ 9.4.1蠕滑—拉裂 ◼ 这类变形导致斜坡岩体向坡前临空方向发生剪 切蠕变,其后缘发育自坡面向深部发展的拉裂。 主要发育在均质或似均质体斜坡(I类)中,侵内薄 层状层状体坡(II5类)中也可发生。一般发生在中等 坡度(β<40。)斜坡中
变形发展过程中,坡内有一可能发展为破坏面的 潜在滑移面,它受最大剪应力面分布状况的控制 该面以上实际上为一自坡面向下递减的剪切蠕变 带(参见图3-50中的1、2) 懦滑变形位移量 拉裂面 R 一潜在滑移面 图9-12致密粘土边坡蠕滑-拉裂变形图示
◼ 变形发展过程中,坡内有一可能发展为破坏面的 潜在滑移面,它受最大剪应力面分布状况的控制。 该面以上实际上为一自坡面向下递减的剪切蠕变 带(参见图3—50中的1、2) 图9-12 致密粘土边坡蠕滑-拉裂变形图示
这类变形,以图9-14为例,演变过程可划分为 个阶段。 (1)表层蠕滑。岩层向坡下弯曲,后缘产生拉应 力图9-14左); (2)后缘拉裂。通常造成反坡台阶(图9-14中) 当坡体后缘发育有陡倾坡内的软弱结构面时,拉 裂更易发育,这种破裂也可能在地震或人工爆破 的触发下突然产生。美国阿拉斯加山区一实例非 常典型。如图9-15所示,被陡倾坡内的一组结 构面分割的岩体,在一次地震后形成一系列反坡 坎和串珠状洼地,台坎最大高差达3.8m
◼ 这类变形,以图9-14为例,演变过程可划分为 三个阶段。 ◼ (1)表层蠕滑。岩层向坡下弯曲,后缘产生拉应 力(图9—14左); ◼ (2)后缘拉裂。通常造成反坡台阶(图9-14中)。 当坡体后缘发育有陡倾坡内的软弱结构面时,拉 裂更易发育,这种破裂也可能在地震或人工爆破 的触发下突然产生。美国阿拉斯加山区一实例非 常典型。如图9一15所示,被陡倾坡内的一组结 构面分割的岩体,在一次地震后形成一系列反坡 台坎和串珠状洼地,台坎最大高差达3.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