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岩溶生态地质研宪 郭純青,王莉,王洪涛
中国岩溶生态地质研究 郭纯青,王莉,王洪涛
月录 >引宣 >中国岩溶与发育特征 >岩濬多重介质环境 >岩濬生态地质研究的核心内容 >岩溶生态地质研究方案 结语
目 录 ►引言 ►中国岩溶与发育特征 ►岩溶多重介质环境 ►岩溶生态地质研究的核心内容 ►岩溶生态地质研究方案 ►结语
引言 “岩溶”或称“喀斯特( Karst)”,主要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碳 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等)、硫酸岩(石膏等)和卤化物岩(岩盐等) 的溶蚀作用,并伴有水流侵蚀、冲蚀和重力崩塌等次生作用,形成多种 地表、地下奇异的景观与现象组合。因此,“岩溶”可概括为以岩石 学溶解作用为主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现象的总体。“喀斯特”一词起源 于前南斯拉夫的伊斯特里亚( istria)石灰岩高原的地理专名,至今“喀 斯特”一词已成为世界通用的专门术语。1966年5月在中国第二次全国 岩溶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以“岩溶”作为中国的通用术语。而在中 国民间,明代《徐霞客记》中,就把湘、桂、黔、滇地区的地形和自然 环境分为“石山”和“土山”两大类,“石山”主要是指中国西南部裸 露地面的可溶岩(主要是碳酸盐岩)所分布的地区,可理解为各类岩溶 地貌分布区,至今各地还习惯沿用
引 言 “岩溶”或称“喀斯特(Karst)”,主要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碳 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等)、硫酸岩(石膏等)和卤化物岩(岩盐等) 的溶蚀作用,并伴有水流侵蚀、冲蚀和重力崩塌等次生作用,形成多种 地表、地下奇异的景观与现象组合。因此,“岩溶”可概括为以岩石化 学溶解作用为主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现象的总体。“喀斯特”一词起源 于前南斯拉夫的伊斯特里亚(Istria)石灰岩高原的地理专名,至今“喀 斯特”一词已成为世界通用的专门术语。1966年5月在中国第二次全国 岩溶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以“岩溶”作为中国的通用术语。而在中 国民间,明代《徐霞客记》中,就把湘、桂、黔、滇地区的地形和自然 环境分为“石山”和“土山”两大类,“石山”主要是指中国西南部裸 露地面的可溶岩(主要是碳酸盐岩)所分布的地区,可理解为各类岩溶 地貌分布区,至今各地还习惯沿用
“岩溶”是地学中的一个分支,其本质是“富钙岩石圈” (不连续,构成土壤的不可溶物质不超过10%)通过碳、水、 钙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形成“地表和地下多重复合结构”,以及 “成土条件极差”两大特点,从而引发一系列特殊的岩溶环境 地质问题,如水源漏失、旱涝交迭、土壤薄瘠、石漠化、地面 塌陷、山体崩塌、滑坡、矿坑突水突泥、地裂等,构成类似于 沙漠边缘一样的脆弱生态环境带(区)。因此,世界各国地质 与环境科学家已把“岩溶”作为世界性难题给予极大的关注 返回目录
“岩溶”是地学中的一个分支,其本质是“富钙岩石圈” (不连续,构成土壤的不可溶物质不超过10%)通过碳、水、 钙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形成“地表和地下多重复合结构”,以及 “成土条件极差”两大特点,从而引发一系列特殊的岩溶环境 地质问题,如水源漏失、旱涝交迭、土壤薄瘠、石漠化、地面 塌陷、山体崩塌、滑坡、矿坑突水突泥、地裂等,构成类似于 沙漠边缘一样的脆弱生态环境带(区)。因此,世界各国地质 与环境科学家已把“岩溶”作为世界性难题给予极大的关注。 返回目录
1中国岩溶与发育特征 全球岩溶地区面积2200万km2,居住着约10亿人口。中国境内碳 酸盐岩类岩层纵深横广,岩溶现象普遍,类型繁杂,形式多样,发育 强烈。中国岩溶地区若按含可溶岩的地层分布面积计,可达344.4万 km2,已占国土面积的1/3;若按碳酸盐岩的出露面积计,则为90.7万 km2,也接近国土面积的1/10;基本分布于天山——阴山构造带以南, 即大致在北纬42°-43°以南,此线以北仅有小面积的碳酸盐岩零星 分布。如以北纬34°的秦岭为界,分为北方干旱、半干旱、温带与南 方潮湿、亚热带两大岩溶区。中国南方岩溶区主要分布于滇、黔、桂、 渝、鄂、湘 中国北方岩溶区主要位于晋、鲁、豫、冀 带
1 中国岩溶与发育特征 全球岩溶地区面积2200万km2,居住着约10亿人口。中国境内碳 酸盐岩类岩层纵深横广,岩溶现象普遍,类型繁杂,形式多样,发育 强烈。中国岩溶地区若按含可溶岩的地层分布面积计,可达344.4万 km2,已占国土面积的1/3;若按碳酸盐岩的出露面积计,则为90.7万 km2,也接近国土面积的1/10;基本分布于天山——阴山构造带以南, 即大致在北纬42°—43°以南,此线以北仅有小面积的碳酸盐岩零星 分布。如以北纬34°的秦岭为界,分为北方干旱、半干旱、温带与南 方潮湿、亚热带两大岩溶区。中国南方岩溶区主要分布于滇、黔、桂、 川、渝、鄂、湘、粤一带;中国北方岩溶区主要位于晋、鲁、豫、冀 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