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说不尽的狗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孙绍振,1936年出生,江苏盐城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 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生创作勤奋,著作 等身,尤以文艺批评及幽默文论见长。获曾宪梓奖金二等奖,学术及创作成果多 次获省社科一、二等奖,《人民日报》等全国性报刊和全国性学会一、二等奖。 代表幽默文《美女危险论》。 【教材简析】 文章主要讨论了西方人和中国人对狗的态度和感情的不同以及中国人对“狗” “说不尽”的复杂心理。文章开篇提出话题,引出问题。首先作者交代了写作的 缘由。文章开头写到“歌德曾作著名散文《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竟然引发我的 灵感作《说不尽的狗》”,而之所以是引发的灵感跟“狗”有关系,又是因为“香 港岭南大学翻译系的陈德鸿博士,请我为他们系作报告”,让“我”很为难,因 为“在我看来,世界上的事除了中六合彩,翻译最难”,难是难在“字面以外的 文化意味”,“那几乎是不可言传,又很难完全意会的”,由此引出全文的话 题“狗”。这个开头一环扣一环,自然而严谨,既紧扣了题目,又为全文定下基 调。接着作者具体描写自己在德国和美国所领略到的西方社会的“狗文化”以及 自己的遭遇和感受,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西方人对狗的宠爱和自己对狗的厌恶, 与之相应,更幽默传神地表达了自己处在两种文化中的矛盾和尴尬。 第4段承上启下,作者经历了两种文化的碰撞之后,自然地提出了问题,“为 什么爱洁成癖的德国、美国漂亮女人抱着狗亲吻而不觉其脏,而我这个为柏杨先 生斥为‘脏乱酱缸’中‘丑陋的中国人’竟然天生拥有一种身如菩提、心如明镜的 洁净感”为下文进一步展开议论做好了准备 针对问题,作者首先提出答案,就是“这可能是出于一种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 历史积累”,点出在中国文化中,狗是卑贱的。接着作者通过汉语当中跟“狗” 有关系的词语的分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讲了中国的情况后,作者又自然地联 想到欧美的情况,从狗联想到鱼,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动物的不同态度再次进行 比较。 在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作者并不是以一个批评家的身份去进行评价,而是始 终以一种客观、轻松而幽默的口吻来摆事实,因此尽管内容上偏向于认为“善良 的汉人对狗实在成见太深,而且毫无道理”,但读来却不觉咄咄逼人,反而显得 真实、亲切。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写汉文化中“宠爱”狗的一面。首先是“在 汉语语义形成初期”,狗是“很受宠爱的”,以生肖属相为据;然后是“不走极 端的汉人,有时对狗比西方人更宠爱”,以对孩子和喜爱的人的称呼为例,将汉 文化中有关狗的部分较完整地勾勒了出来。 最后,作者回应开头,从“狗”再回到比较文化的问题上来,以钱钟书的一段轶 事为引子,再次强调翻译文学和比较文化之难,最后以调侃的笔调来表明自己的 态度。 【课文初探】 1.文章题目是说“狗”,但文章所论述的问题却并不是“狗”,是什么?
13.说不尽的狗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孙绍振,1936 年出生,江苏盐城人。196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 师大 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生创作勤奋,著作 等身,尤以文艺批评及幽默文论见长。获曾宪梓奖金二等奖,学术及创作成果多 次获省社科一、二等奖,《人民日报》等全国性报刊和全国性学会一、二等奖。 代表幽默文《美女危险论》。 【教材简析】 文章主要讨论了西方人和中国人对狗的态度和感情的不同以及中国人对“狗” “说不尽”的复杂心理。文章开篇提出话题,引出问题。首先作者交代了写作的 缘由。文章开头写到“歌德曾作著名散文《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竟然引发我的 灵感作《说不尽的狗》”,而之所以是引发的灵感跟“狗”有关系,又是因为“香 港岭南大学翻译系的陈德鸿博士,请我为他们系作报告”,让“我”很为难,因 为“在我看来,世界上的事除了中六合彩,翻译最难”,难是难在“字面以外的 文化意味”, “那几乎是不可言传,又很难完全意会的”,由此引出全文的话 题“狗”。这个开头一环扣一环,自然而严谨,既紧扣了题目,又为全文定下基 调。接着作者具体描写自己在德国和美国所领略到的西方社会的“狗文化”以及 自己的遭遇和感受,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西方人对狗的宠爱和自己对狗的厌恶, 与之相应,更幽默传神地表达了自己处在两种文化中的矛盾和尴尬。 第 4 段承上启下,作者经历了两种文化的碰撞之后,自然地提出了问题,“为 什么爱洁成癖的德国、美国漂亮女人抱着狗亲吻而不觉其脏,而我这个为柏杨先 生斥为‘脏乱酱缸'中‘丑陋的中国人'竟然天生拥有一种身如菩提、心如明镜的 洁净感”为下文进一步展开议论做好了准备。 针对问题,作者首先提出答案,就是“这可能是出于一种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 历史积累”,点出在中国文化中,狗是卑贱的。接着作者通过汉语当中跟“狗” 有关系的词语的分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讲了中国的情况后,作者又自然地联 想到欧美的情况,从狗联想到鱼,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动物的不同态度再次进行 比较。 在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作者并不是以一个批评家的身份去进行评价,而是始 终以一种客观、轻松而幽默的口吻来摆事实,因此尽管内容上偏向于认为“善良 的汉人对狗实在成见太深,而且毫无道理”,但读来却不觉咄咄逼人,反而显得 真实、亲切。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写汉文化中“宠爱”狗的一面。首先是“在 汉语语义形成初期”,狗是“很受宠爱的”,以生肖属相为据;然后是“不走极 端的汉人,有时对狗比西方人更宠爱”,以对孩子和喜爱的人的称呼为例,将汉 文化中有关狗的部分较完整地勾勒了出来。 最后,作者回应开头,从“狗”再回到比较文化的问题上来,以钱钟书的一段轶 事为引子,再次强调翻译文学和比较文化之难,最后以调侃的笔调来表明自己的 态度。 【课文初探】 1.文章题目是说“狗”,但文章所论述的问题却并不是“狗”,是什么?
2.通读全文,归纳一下,中西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对狗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为 什么会这样? 3.作者通过中西方对狗的不同看法的比较,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4.此文落笔肆意汪洋,看似随情人性,然而前后照应,结构谨严。试举例说明。 Q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勖勉(x山) 丰稔(ren) 熨帖(y) 浑身解数(xie) B.谄媚(xian) 择菜(ze) 札记(zha) 载歌载舞(zai) C.龋齿(q) 拘泥(ni) 诤友( zheng) 畏葸不前(si) D.饕餮(tao) 裨益(p1) 整饬(chi) 概不赊账(she)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我不是什么顽固,但是,瓜田李下,总还是避一下的好。 B、长征很艰苦,常常用草根树皮当饭吃,但是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同志们面 对困难都甘之如饴。 C、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 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D、他对这台复杂机器的性能了如指掌,有如目无全牛,操作自如。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通读全文,归纳一下,中西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对狗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为 什么会这样? 3.作者通过中西方对狗的不同看法的比较,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4.此文落笔肆意汪洋,看似随情人性,然而前后照应,结构谨严。试举例说明。 ◎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勖勉(xù) 丰稔(rěn) 熨帖(yù) 浑身解数(xiè) B.谄媚(xiàn) 择菜(zé) 札记(zhá) 载歌载舞(zài) C.龋齿(qǔ) 拘泥(nì) 诤友(zhèng) 畏葸不前 (sǐ) D.饕餮(tāo) 裨益(pí) 整饬(chì) 概不赊账(shē)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我不是什么顽固,但是,瓜田李下,总还是避一下的好。 B、长征很艰苦,常常用草根树皮当饭吃,但是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同志们面 对困难都甘之如饴。 C、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 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D、他对这台复杂机器的性能了如指掌,有如目无全牛,操作自如。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适应改造老专业、建设和发展新专业的要求,我校要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等 系列工作。 B、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大熔炉,炼红了我们的思想,炼硬了我们的作风,在革 命化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C、当上级宣布我们摄制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 快的感觉是颇难以形容的。 D、他积极支持这一建议,并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 时间和参观人员,并且提出了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蒙蒙细雨中,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举行。 表达了中华儿女“祈 福北京奥运盛会”的心愿。来自海内外的2万多名炎黄子孙共拜华夏始祖,共建 中华精神家园,祈福北京奥运盛会。 ①邓亚萍、许海峰、熊倪等29名历届奥运会冠军走到祈福树下 ②高大的汉白玉雕塑的黄帝坐像,神情庄严 ③将刻有祝福奧运文字的红色祈福牌悬挂在祈福树上 ④距黄帝坐像50米的正前方 ⑤金黄色的枝叶闪烁着耀眼的光 ⑥一棵高7米、象征着中华根脉的祈福树 A、①③⑤⑥②④ B、②④①⑥⑤③ C、②④⑥⑤①③ D、⑥⑤②④①③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长门怨(其一) 刘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1)这首诗第一句中的“滴”可否换成“落”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2)本诗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个人在山上邓陪 我现在的家在岳麓山下
A、为适应改造老专业、建设和发展新专业的要求,我校要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等 一系列工作。 B、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大熔炉,炼红了我们的思想,炼硬了我们的作风,在革 命化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C、当上级宣布我们摄制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 快的感觉是颇难以形容的。 D、他积极支持这一建议,并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 时间和参观人员,并且提出了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蒙蒙细雨中,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举行。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中华儿女“祈 福北京奥运盛会”的心愿。来自海内外的 2 万多名炎黄子孙共拜华夏始祖,共建 中华精神家园,祈福北京奥运盛会。 ①邓亚萍、许海峰、熊倪等 29 名历届奥运会冠军走到祈福树下 ②高大的汉白玉雕塑的黄帝坐像,神情庄严 ③将刻有祝福奥运文字的红色祈福牌悬挂在祈福树上 ④距黄帝坐像 50 米的正前方 ⑤金黄色的枝叶闪烁着耀眼的光 ⑥一棵高 7 米、象征着中华根脉的祈福树 A、①③⑤⑥②④ B、②④①⑥⑤③ C、②④⑥⑤①③ D、⑥⑤②④①③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长门怨(其一) 刘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1)这首诗第一句中的“滴”可否换成“落”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2)本诗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一个人在山上 邓陪 我现在的家在岳麓山下
我所住房子的背后,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探出一条路来。每天一早会有很多人从这 里爬上岳麓山进行晨练,这等热闹要到上午10点以后才告平息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假日,紧靠我家的岳麓山,每天上午10点以后便是孤独的 我曾陪同我外地的朋友登过好几次岳麓山(当然是花了10元门票从正门进去 的)。去赏玩的都是大家必去的熟悉的景点,像爱晚亭、麓山寺、蔡愕墓、云麓 宫、鸟语林等等。 我觉得那没意思极了 我讨厌任何预见性很强的像履行任务似的行动,包括以开心为目的的旅游。 我决定去看看孤独时的岳麓山。 个非假日的秋日的下午,我一个人登上了岳麓山。这时候,无忧无虑的孩子大 多在上课,为衣食之忧的成人在劳作。一边爬山的时候,我就为自己能有这么 份悠闲而惬意不已;待登上山顶,我更是惊异于呈现在我眼里的岳麓山:它有了 我以前未见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孑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甲的陌牛。 随便找了一处地方坐下来,俯瞰山下棋盘似的城市,需看看头顶离得近了的天空, 山不说话,巍峨却在我的心里形成了。我眼前的山石、树木静静地立着,孤独中 却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只有这秋日里渐渐走向衰败的小草还在使着小小的性子调 皮,随风轻轻摇曳着。其实,它也是傲然的呢,它不惧怕生命的凋零 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髙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 花草可以 我有种冲动,想走近任何的一块石头,一棵树,跟它们说说话;想俯下身子亲近 每一株草,跟它们交心。谁说沉默意味着没有生命呢,或许,它们比我的祖辈都 年长呢。令人钦敬的是,岁月似剑,风雨如磐,它们按着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 的模样,一座山其实就是一幅经年不变的画,我看到的其实就是我父辈看到的那 幅一一或许,我眼下站着的这块地方,在若干年前就是一位衣袂飘飘的诗人或豪 气干云的武士所亲临过的。可是,这山上的一切,不论遭遇自然无情的侵袭还是 人类亲切的探访,都呈现出宿命似的接纳,没有悲喜的跌宕。这种神闲气定的大 气魄,人哪里会有! 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候,看到那农田里的稻谷,在沉默和朴素里任由时光的 安排,抽穗、扬花、结谷,然后回到农人的仓储里,我以为那是懦弱的没有生命 的,今天,一个人在山上,突然感觉到一座山与一棵稻谷命运的相似,我于是幡 然领悟:其实,真实的生命才应该像一座山、一棵稻谷那样不加雕饰地完成过程, 不加挑剔地归依结果。真正的强大有时就是不奢求,不抗拒 人活着总无法摆脱奢望,归顺自然,所以人别说比自然活着的万物渺小,比自然 本身都渺小。 譬如登山,你很少看到一个人孤独地登山,而只是成群结队地开心赏玩。你把山 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有人说见了黄河你得跪下去面对、解读, 面对山也应该是一一至少我们的灵魂应该是。 你不妨一个人登一次山,你会发现:一个人在山上,面对沉默不语的山,用不着 比较,你就渺小了 我感觉我登上了山,人却站在了山脚下。 1.作者写到“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里的陌生”。 ①“熟悉”是因为
我所住房子的背后,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探出一条路来。每天一早会有很多人从这 里爬上岳麓山进行晨练,这等热闹要到上午 10 点以后才告平息。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假日,紧靠我家的岳麓山,每天上午 10 点以后便是孤独的。 我曾陪同我外地的朋友登过好几次岳麓山(当然是花了 10 元门票从正门进去 的)。去赏玩的都是大家必去的熟悉的景点,像爱晚亭、麓山寺、蔡愕墓、云麓 宫、鸟语林等等。 我觉得那没意思极了。 我讨厌任何预见性很强的像履行任务似的行动,包括以开心为目的的旅游。 我决定去看看孤独时的岳麓山。 一个非假日的秋日的下午,我一个人登上了岳麓山。这时候,无忧无虑的孩子大 多在上课,为衣食之忧的成人在劳作。一边爬山的时候,我就为自己能有这么一 份悠闲而惬意不已;待登上山顶,我更是惊异于呈现在我眼里的岳麓山:它有了 我以前未见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里的陌生。 随便找了一处地方坐下来,俯瞰山下棋盘似的城市,需看看头顶离得近了的天空, 山不说话,巍峨却在我的心里形成了。我眼前的山石、树木静静地立着,孤独中 却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只有这秋日里渐渐走向衰败的小草还在使着小小的性子调 皮,随风轻轻摇曳着。其实,它也是傲然的呢,它不惧怕生命的凋零。 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 花草可以。 我有种冲动,想走近任何的一块石头,一棵树,跟它们说说话;想俯下身子亲近 每一株草,跟它们交心。谁说沉默意味着没有生命呢,或许,它们比我的祖辈都 年长呢。令人钦敬的是,岁月似剑,风雨如磐,它们按着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 的模样,一座山其实就是一幅经年不变的画,我看到的其实就是我父辈看到的那 幅——或许,我眼下站着的这块地方,在若干年前就是一位衣袂飘飘的诗人或豪 气干云的武士所亲临过的。可是,这山上的一切,不论遭遇自然无情的侵袭还是 人类亲切的探访,都呈现出宿命似的接纳,没有悲喜的跌宕。这种神闲气定的大 气魄,人哪里会有! 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候,看到那农田里的稻谷,在沉默和朴素里任由时光的 安排,抽穗、扬花、结谷,然后回到农人的仓储里,我以为那是懦弱的没有生命 的,今天,一个人在山上,突然感觉到一座山与一棵稻谷命运的相似,我于是幡 然领悟:其实,真实的生命才应该像一座山、一棵稻谷那样不加雕饰地完成过程, 不加挑剔地归依结果。真正的强大有时就是不奢求,不抗拒。 人活着总无法摆脱奢望,归顺自然,所以人别说比自然活着的万物渺小,比自然 本身都渺小。 譬如登山,你很少看到一个人孤独地登山,而只是成群结队地开心赏玩。你把山 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有人说见了黄河你得跪下去面对、解读, 面对山也应该是——至少我们的灵魂应该是。 你不妨一个人登一次山,你会发现:一个人在山上,面对沉默不语的山,用不着 比较,你就渺小了。 我感觉我登上了山,人却站在了山脚下。 1.作者写到“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里的陌生”。 ①“熟悉”是因为
②“陌生”是因为 2.作者写到“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 山上的泥石、树林、花草可以”。联系上下文,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 3.作者写山的同时,想起小时候家乡的稻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对于自然无情的侵袭和人类亲切的探访,山的一切都会欣喜的接纳,这种“大 气”令人类感慨和崇仰 B、人活着只要摆脱了奢望,人就会和自然活着的万物一样伟大,和自然本身 样伟大。 C、作者领悟到真实强大的生命应该是不加雕饰,不加挑剔,不奢求,不抗拒。 D、“你把山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意在强调只有一个人登 山时才会有新的发现和顿悟 E、作者着力抒写自己登山时的感受,当你用心灵去面对、解读山上的泥石、树 木和花草时,便可以领略到山在沉默中蕴涵的真正强大的生命力 【语言表达】 1.下面一则广播新闻的导语不精练,附加成分较多,淹没了主题。请根据广播 新闻导语要短,必须紧紧围绕事件的主题,提炼其中新闻事件特点,改写这段导 语。(不超过50字) 当举世闻名的成昆铁路从“死亡的禁区”凿通之后,一些外国专家曾下过这样的 断言:这条铁路即使修成也经不住大自然摧毁,不出十年将从地球上抹去。然而, 成昆线三万多名铁路员工用治山治水的累累成果作出了否定的回答。昨天(6月 30日)成都铁路局西冒分局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举行了成昆铁 路通车二十周年庆祝活动。 写
②“陌生”是因为 2.作者写到“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 山上的泥石、树林、花草可以”。联系上下文,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 3.作者写山的同时,想起小时候家乡的稻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对于自然无情的侵袭和人类亲切的探访,山的一切都会欣喜的接纳,这种“大 气”令人类感慨和崇仰。 B、人活着只要摆脱了奢望,人就会和自然活着的万物一样伟大,和自然本身一 样伟大。 C、作者领悟到真实强大的生命应该是不加雕饰,不加挑剔,不奢求,不抗拒。 D、“你把山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意在强调只有一个人登 山时才会有新的发现和顿悟。 E、作者着力抒写自己登山时的感受,当你用心灵去面对、解读山上的泥石、树 木和花草时,便可以领略到山在沉默中蕴涵的真正强大的生命力。 【语言表达】 1.下面一则广播新闻的导语不精练,附加成分较多,淹没了主题。请根据广播 新闻导语要短,必须紧紧围绕事件的主题,提炼其中新闻事件特点,改写这段导 语。(不超过 50 字) 当举世闻名的成昆铁路从“死亡的禁区”凿通之后,一些外国专家曾下过这样的 断言:这条铁路即使修成也经不住大自然摧毁,不出十年将从地球上抹去。然而, 成昆线三万多名铁路员工用治山治水的累累成果作出了否定的回答。昨天(6 月 30 日)成都铁路局西冒分局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举行了成昆铁 路通车二十周年庆祝活动。 改 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