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并被认为不适合于在大学工作。:大凡创新者都会与评审人之间有麻频, 阿伦尼乌斯也不是空前绝后的。然而,19年后的1903年,阿伦尼乌斯被授予 诺贝尔化学奖。可这位物理化学奠基人的反常态度显示,他为自己没有获得诺 贝尔物理学奖感到十分震惊,因为他一向自认为是一位物理学家。 阿伦尼乌斯年轻时代的伟大成就是认识到并验证了一种观点,即构成盐的 原子溶于水时会分解成为电荷的形式,可称之为离子。这一思想的形成出自于 在实验室里系统地逐渐稀释溶液时电导率变化的研究。这一研究的物理评价参 量在于,尽管随着溶液的稀释,绝对电导率是下降的,但分子电导率却上升, 即每一溶解的原子或离子相对于溶液的平均电导率而言更为高效。阿伦尼鸟斯 还认识到,促进离子的电离不一定需要电流。这些观点,今天我们看来是何其 简单,但在当时的确需要巨大的创造力。 正是阿伦尼乌斯关于离子电离的工作,使他与奥斯瓦尔德走到了一起,他 也因此而成名。奥斯瓦尔德多很快接受了他的观点并成就了他的事业。阿伦尼 乌斯和奥斯瓦尔德一起资助了被称之为“离子学家野战军”的可笑德国化学 家。他们被这样称谓是因为(Crawford,996)“他们认为参与溶液巾化学反 应的仅仅是离子而不是离解的分子”。因此,离子学家成为“改革德国化学这 一运动中骁勇的哥萨克,这将使化学更具有分析性和科学性”。无论是在欧洲, 还是在美国,离子学家都遭受到了多数化学家们的广泛反对。但也不乏支持 者,这主要是来自于美国。奥斯瓦尔德已将他的思想灌输到了他的许多美国研 究生头脑中[许多人最初是受到奥斯瓦尔德频有影响的教科书《普通化学教科 书(Lehrhuch der Allgemeinen Chemie)》的吸引]。 后来,在19世纪90年代,阿伦尼乌斯转向于其它研究兴趣。有趣的是, 今天的材料科学家想起他不是因为他关于离子的概念·〔人们对这一概念太熟悉 了,以至于很少有人再去关心它是由谁首先提出的),面是非常崇拜他那关于 化学反应速率的“阿伦尼乌斯方程(Arrhenius equation)”(Arrhenius, 1889),即方程中广为人知的指数温度关系。实际上,这个方程是由范特霍夫 首先提出的,但阿伦尼乌斯声称范特霍夫的推导不够严谨,所以现在被称为阿 伦尼乌斯方程,面不是范特霍夫方程(范特霍夫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低调和 与世无争的人)。 研究溶液中离子的另-一位著名科学家是瓦泽·能斯特(Walther Nernst)。 他的研究领域大幅度地摇摆于物理学和化学之间,很难界定他究竟专心于哪一 领域。这是19世纪德国学生中的典型风格,希望不断地更换大学(苏黎世、 柏林、格拉茨、维尔茨堡),他起初对玻耳兹曼(Boltzmann)关于统计力学 和化学热力学的思想感兴趣,但未能善始善终。直到1887年,他倾心于奥斯 瓦尔德的魅力,应邀加盟奥斯瓦尔德在莱比锡大学的研究。能斯特将电化学理 论作为他的研究主线,并在一段时间后完成了一部名为《理论化学(Theore- tische Chemie)》的专著。Mendelssohn(1973)评论说,加上奥斯瓦尔德、阿 18 走进材料科学
伦尼乌斯、玻耳兹曼这些人强势的肖像简图和其它物理化学的关键图,能斯特 的著作显得丰富多彩。在9.3.2节,我们还将提到能斯特。 在物理化学发展的早期,奥斯瓦尔德不相信原子的存在,但却鬼使神差地 被卷入了“离子学家野战军”。他坚持他的怀疑观点。19世纪90年代,在那 些假设原子存在之处,他却坚持一种所谓“能量学”的含混不清的理论。那 时,在没有原子的溶液中离子是如何形成的也完全不清楚。最终在1905年, 爱因斯坦(Einstein)严谨,详细地展示了Perrin所研究的布朗运动,可以根 据带有运动分子的尘埃相互碰撞来解释(见第3章,3.1.1节)。至此,奥斯 瓦尔德的态度缓和了,也公开承认了原子的存在。 在英国,讲授离子学家们的观点会同时遭到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的猛烈枰 击。Dolby(l976a)曾在他题为“异议的研究:溶液理论的争辩[Debate on the Theory of Solutions:A Study of Disseut]”一文和一部著作的章节 (1976b)中回顾了上述情况。这种阻力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因此,Doby引 用了著名的英国化学家Henry Armstrong(1848-1937)的观点来阐述。Arm strong(1936)在奥斯瓦尔德辞世的4年后说道:“事实土,自从阿伦尼乌斯的 理念一介人,化学家们就被分裂成为两个学派…类新人进人了我们的领 域,这些人没有实验室的知识却拥有运用自如的数学基础,所以被曲线的吻合 带入歧途。”:而在此之前的近50年,即1888~1898年间,Armstrong就首次 与离子学家们的观点过不去。Doby对此评论说,Armstrong是“一个极端的 个人主义者,他水远不会向科学圈子的社会压力低头或追随科学潮流”。根据 Servos的记载,英国物理学家F.G.Fitzgerald却说他“没有资格去质疑实用 物理学的离子学家们”。每一门新学科总会遭受像Armstrong和Fitzgerald那 样的争执,材料科学也不例外。 由于奥斯瓦尔德的44个美国学生的影响,物理化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 展。这些学生包括Willis Whitney.,他为通用电气公司(GE)创建了美国第 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Wis,I985)。还有,这个实验室的诺贝尔奖获得者Ir ving Langmuir。Langmuir最初学的是治金专业,后从事气体和表面的物理化 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为工业革新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影响,尤其是白炽灯的发 明。工业历史学家Wise(1983)曾在一篇评论中概括了上述两位和其他在通用 电气(公司)的科学家们的影响,短文的题目是“工业部门的离子学家们:物 理化学在通用电气公司(1900~1915)[Ionists in Industry:Physical chemis- try at General Eleetric(19001915)]”。另外,Wise在这里强调:“离子学家 们能够接受原子假说,其中的一些人也的确是这样,但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必要 的。”按照Wse所述,“对于这些先驱们来说,一个离子不过是一个不完整的 原子,这在后来被科学家所证实”。通往认知的道路是漫长面曲折的。美国人 接受这一门新学科的过程后来也成为Servos(1990):历史研究的主题。 20世纪初,物理化学作为新的学科得到承认有两个标志:它的三个奠基 第2章学科的出现 19
人赢得了诺贝尔奖和美国工业界令人鼓舞的实证。当然,第三个标志就是物理 化学作为学科在大学里的设置。19世纪末,奥斯瓦尔德的学院积极推进物理 化学这一名词的使用。:在美国,奥斯瓦尔德的另一位学生、伟大的化学家 W]iam Noyes(1866~1936)经过多年卓绝的奋斗,在麻省理工学院(MIT) 建立了物理化学学科。在20世纪初的时候,基础研究在M1T还不为人们所重 视。正如Servos所详细描述的,Noyes不得不投入自已的钱在MIT建立一个 物理化学的研究生院。最终,他的努力使他精疲力竭,于1919年离开MT搬 迁至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与大师Gilbert Lewis(18751946)等人一起来 建立物理化学学科。Servos还写道,Noyes搬迁到Pasadena之时,正像新英 格兰因其科学而闻名一样,加利福尼亚州因盛产柑橘而闻名,当然这没多久也 就改变了。在美国,大学里院系的名称是次要的,一门学科被接纳与否取决于 是否创建有研究生院。而在饮洲,院系的名称则更为重要。许多主要的大学, 如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Bristol)大学都创办了物理化学系。其余的大学则将 化学系再分成几个二级系,物理化学则是其中的个二级系。在两次世界大战 之间的这段时期,物理化学学科已经在欧洲和美国的大学里稳固地发展起来。 新学科是否被承认的另一个标志是成功地创办有新的、本学科的学术期 刊。这通常是通过将新学科向现有期刊的逐步渗透来实现的。长期以来,领衔 美国化学界期刊的一直是《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根据Servos的统计,1896年的时候,JACS上关于物理化 学的论文仅占5%,十年之后增加至15%,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超过了 25%。第二个物理化学期刊是由奥斯瓦尔德在德国于1887年创办的,也就是 他搬迁到莱比锡大学这个研究基地的那一年。这个期刊的原名是《物理化学汇 (Zcitschrift fur physikalische Chemie,Stochiometrie und Verwandtschaft dehre)》(最后一词是研究相互关系的学问的意思),首页上有Bunsen的肖像。 九年以后,也是奥斯瓦尔德的一个美国学生Wilder Bancroft(I867~ l953),继《物理化学汇刊(Zeitschrift fur physikalische chemie)》之后,在 美国创办了《物理化学(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Laidler(1993) 和 Servos(I990)两人对这本期刊的“坎坷经历”都曾作过分析。Bancroft(他在 康奈尔大学度过了半个多世纪)似乎是一个不易相处的人,具有另类的幽默 感。在一次博士研究生的答辩过程中,他问答辩人:“水里面什么东西能灭 火?”学生在给出的几个答案都被香决后,越来越祖丧,而Bancroft说出的正 确答案却是“消防船”。任何一位科学撰稿人都会觉得,作为期刊编辑,这样 的所作所为是很不尽人意的,更何况是作为主考的教师了。这里没有篇幅来 讲述Bancroft的择癖个性(可请教Laidler),但是包括Noyes在内的许多美 国物理化学家都不堪忍受他本人和他的编辑鉴赏力,以至于共同抵制他的期 刊。这使得期刊陷入财政危机,曾经一度要依靠Bancroft来掏个人的腰包来 支撑运行。到了1932年,财政问题也就走到了尽头。在Bancroft试图续签 20 走进材粒科学
编辑合同之时,美国化学学会收购了期刊。用Laidler的话来说,“名目繁多 的讨价还价致使Bancroft丧失了作编辑的权利,也导致了创办一本新的重要 期刊《化学物理(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它于]933年间世”。这本 期刊最初是由Harold Urey(1893~1981)担任编辑的。Urey由于氘分离的 成就,迅速于1934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也许是物理学奖更合适)。Urey 曾提到,那个时候在《化学物理(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上发表论文 是“埋没在无幕碑的坟墓里”,因为几乎没有物理学工作者阅读这本期刊。 这本新期刊也得到了美国化学学会的鼎力支持,虽然它旨在于针对物理学工 作者们。 时至今日,《物理化学(Journal of physics chemistry)》和《化学物理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这两个期刊仍旧并肩绽放,和膝发展。我曾经 试问过这方面的专业同事,这两个领域的终极目标究竟有何区别?大部分人对 此都只能说抱歉。有人认为,化学物理的提出是在量子理论开始影响人们对化 学键和化学过程理解的时候,以此作为手段来确保化学家们对量子力学的适度 关注。很明显,许多优秀的专家学者在这两种期刊的阅读和发表文章上是不偏 不倚的。有证据表明,正是由于对《物理化学(Journal of physics chemis- try)》的水平日渐衰落的失望,才于1933年创办了《化学物理(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更换了主编后,《物理化学(Journal of physics chemis try)》的水平迅速得以恢复。然而,一个被寄子厚望和捧红了的新期刊一日发 行,也不可能轻面易举地就销声匿迹,所以《化学物理(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还得往前走。《化学物理(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的封二上 这样写着:“《化学物理(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的目的是在物理学期 刊和化学期刊之间的空当地带搭建起衔接的桥梁。物理学和化学之间被人为划 分的边界实际上现已完全消除。一个庞大而活跃的群体所从事的研究丝毫不比 从事物理学和化学研究的人逊色,这一群体正是本刊拟服务的主要对象”。 《化学物理(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的创刊号上发表了F.G.Fooe 和E.R.J」ette关于FeO缺陷结构的-篇论文,后来被普遍认为是一篇经典之 作。Frank Foote(1906~1998)是位冶金学家,后来因其对曼哈顿计划和核治 金上的贡献而闻名于世。由此说来,化学物理是绝对不会将治金学拒之门 外的 值得注意的是,“化学物理”虽然拥有自己独立的期刊,但并未享有其它 公认学科所享有的大部分待遇。例如,尚未有大学将院系由它来命名。至少像 这样的观点并无不妥,那些自认为是化学家的人喜欢在《物理化学(Journal of physics chemistry)》上发表论文,而自认为是物理学家的人则更愿意把文 章发表在《化学物理(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上(外加少量既不是物 理学家也不是化学家的人)。但我的印象是,理论化学家更青睐于《化学物理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特色不鲜明者的去向则难以抉择。 第2章 学科的出现
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奇异历史的最后阶段是在1999年,又出现了一本新 的期刊。这就是《物理化学·化学物理(Physical.Chemistry Chemical Phys- ics,PCCP)》。它的副标题是:“欧洲化学学会期刊(A Journal of the Europe~ an Chemical Societies)”。《物理化学·化学物理(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PCCP)》的产生标志着:“这两本完善面经典的期刊与《法拉第汇刊 (Faraday Transactions)》和《本生学会通报(Berichte der Bunsen-Gesell- schaft))》的融合,而《法抗第汇f刊(Faraday Transactions)》和《本生学会通 报(Berichte der Bnsen-Gesellschaft)》分别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和德国本生 物理化学学会(Bunsen-Gesellschaft fur Physikalische Chemie)的物理化学代 表牲期刊…。”其它几个欧洲化学学会也参与创办了这本新刊物,它拥有由 12人组成的“学院”一样的编辑部。这一发展似乎宣告两个姊妹学科经历了 66年分离之后的重新统一。 有必要提及的是,在物理化学得到承认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起过关键性 作用的另一刊物。事实上,它也是新诞生的《物理化学·化学物理(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PCCP)》前身之-。l903年,法拉第学会在伦敦 成立,它的宗旨是“促进电化学、电冶金学、化学物理、金相学和相近学科的 研究”。I905年,《法拉第学会汇刊(Transactions of the Faraday Society)》 开始出版。尽管它的宗旨中并未提及“物理化学”,但是《法拉第学会汇刊 (Transactions of the Faraday Society)》总是发表占据多数的物理化学方面的 论文。期刊中包含有以“法拉第讨论”为专栏的不定期报道。在极其特殊的情 况下,所有的文章都提前发表,以便使学会的会议能够充分地集中于有重大争 议的问题上。自从1947年起,这些“法拉第讨论”一直作为独立的系列发表, 某些文章在同行中影响卓著,诸如1949年和1993年的“关于晶体生长的讨 论”。最近,它的第100卷专门为庆视物理化学面发行(Faraday Division, l995),包括了John Polanyi所著的终结式评述:“发现是怎样完成的?为何这 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物理化学的出现,Servos曾经这样说过:“物理化学是在与物理学19 世纪后期的学科结构竞相抗争中诞生的,但它迅速赢得了自身作为一门独立学 科所需要的所有标志。从19世纪80年代形成框架之后,便爆炸性地发展起 来。到了1930年,已经派生出有六种以上的专业…”。这何等完美地展示了 学科形成的“分裂产生”模式(分裂并不仅限于两次)。然而,这些分支专业 无一能够达到成为一门完善键全学科的程度,而物理化学(以及它的变异 化学物理)已经发挥着保护伞的作用,麾下覆盖、笼罩着大量的科学活动。 潜在作为新学科被人们认可的另一标志是这一学科教科书的出版。在这一 点上,物理化学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得以“实现”。一位杰出的物理化学家在 他的自传中写道(Johnson,1996),1937年是他在剑桥大学攻读化学学位的 最后一年,“很不幸,那时没有可用的英文的普通物理化学教科书,因此必须 22 虑进材料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