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苏辙考中进 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 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希望得到韩琦的接 见和提携。当时韩琦身为宰相,敢言敢为,时称贤 相,威望极高,权重一时,为朝廷柱石。写这封请 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 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 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 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 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 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 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苏辙考中进 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 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希望得到韩琦的接 见和提携。当时韩琦身为宰相,敢言敢为,时称贤 相,威望极高,权重一时,为朝廷柱石。写这封请 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 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 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 作文之道入手, “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 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 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 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背景介绍
阅提示: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散文。在封建社会,文 人上书社会名流表达拜见这种愿望的书信体散 文很多,但像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样成 为名篇佳作的却寥寥无几。本文之所以能长久 为人传诵,有两个独特之处:一,作者不像 般拜见者那样在文章中一味的降心辱志,卑词 厚谀,而是表现了一种高雅拔俗的姿态;二, 提出了激发志气、养气为文的文学见解,在中 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
阅读提示: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散文。在封建社会,文 人上书社会名流表达拜见这种愿望的书信体散 文很多,但像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样成 为名篇佳作的却寥寥无几。本文之所以能长久 为人传诵,有两个独特之处:一,作者不像一 般拜见者那样在文章中一味的降心辱志,卑词 厚谀,而是表现了一种高雅拔俗的姿态;二, 提出了激发志气、养气为文的文学见解,在中 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
阅提示:苏的“文乞论” 苏辙的文气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地位。 虽然“”看似一种无影无形、玄妙非常的东西,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批评中,却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本文所说的“气”,大略是指人的胸襟气 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作者认为“文”不过 是“”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刻意学习写作技法 决然写不出好文章来为文之前必先养气,然而 “气可以养而致”,决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 这些观点阐明了文章风格与人的气质修养之间的关 系,强调了后天实践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积 极意义
阅读提示:苏辙的“文气论” 苏辙的文气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地位。 虽然“气”看似一种无影无形、玄妙非常的东西,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批评中,却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本文所说的“气”,大略是指人的胸襟气 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作者认为“文”不过 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刻意学习写作技法, 决然写不出好文章来——为文之前必先养气,然而 “气可以养而致”,决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 这些观点阐明了文章风格与人的气质修养之间的关 系,强调了后天实践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积 极意义
干谒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羨鱼情
干谒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