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 快与雾气之浓。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 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运用了的大量的比喻, 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4分) (2)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3分) (3)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3分) 译 (四)【泉州一中,一】阅读柳宗元的《钴鋼潭西小丘记》,完成第1-3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鲥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 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 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 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煕煕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營營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 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 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 贺兹丘之遭也。 1.对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殆不可数(几乎) B.余怜而售之(卖) C.以效兹丘之下(呈现) D.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满) 2.比较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B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是其果有遭乎! 其可怪也欤! D若牛马之饮于溪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各项对文章和作者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把一个普通的小丘,描绘得异常生动。“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若 熊罴之登于山”,那些无知的奇石,一经作者这样地勾画,仿佛各自都具有了血肉灵魂
6 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 快与雾气之浓。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 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运用了的大量的比喻, 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20 分) 四、(23 分)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4 分) 译: (2)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3 分) 译: (3)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3 分) 译:: (四)【泉州一中,一】阅读柳宗元的《钴鉧潭西小丘记》,完成第 1—3 题。(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 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 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 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 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 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 贺兹丘之遭也。 1.对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殆.不可数(几乎) B.余怜而售.之(卖) C.以效.兹丘之下(呈现) D.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满) 2.比较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兹丘之胜, 致之沣、镐、鄂、杜,……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B 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 是其.果有遭乎! 其.可怪也欤! D 若牛马之.饮于溪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各项对文章和作者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把一个普通的小丘,描绘得异常生动。“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若 熊罴之登于山”,那些无知的奇石,一经作者这样地勾画,仿佛各自都具有了血肉灵魂
B.柳宗元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即小丘被弃,曲折地表现了自己受到排斥打击、久贬不迁的悲 愤。他对小丘之美的被发现表示欣慰,寄寓了他的难言之隐,正如清人何焯所说:“兹丘犹有遭,逐客所 以羡而贺也,言表殊不自得耳。”(《义门读书记》) C.这篇优美的散文,语言形象生动,比喻新颖贴切,将景物的状貌神韵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D.柳宗元,字子厚。他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因为曾在河东、柳州任职,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4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题。(10分)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 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 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6分) 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答 ②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2)对于人之“过”,孔子发表了哪些观点?请分条简要说明.(4分) 答 (五)【福建师大附中,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 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 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 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 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 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 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 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①之 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②西山 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 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①会计:指征收钱谷之事。 ②揖:拱手行礼,这里引申为“观赏”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独:仅仅 B.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遇:遇到 7
7 B.柳宗元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即小丘被弃,曲折地表现了自己受到排斥打击、久贬不迁的悲 愤。他对小丘之美的被发现表示欣慰,寄寓了他的难言之隐,正如清人何焯所说:“兹丘犹有遭,逐客所 以羡而贺也,言表殊不自得耳。”(《义门读书记》) C.这篇优美的散文,语言形象生动,比喻新颖贴切,将景物的状貌神韵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D.柳宗元,字子厚。他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因为曾在河东、柳州任职,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4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题。(10 分)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 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 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翻译下列句子:(每句 3 分,共 6 分) 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答: ②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答: (2) 对于人之“过”,孔子发表了哪些观点?请分条简要说明.(4 分) 答: (五)【福建师大附中,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18 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 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 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 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 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 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 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 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①之 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②西山 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 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①会计:指征收钱谷之事。 ②揖:拱手行礼,这里引申为“观赏”。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独:仅仅 B.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遇:遇到
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穷:穷尽 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胜:经得起 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亭子命名为“快哉”原因的一组是 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②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③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④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⑤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⑥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⑤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快哉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快哉亭”的名字。 B.第二自然段写出了在快哉亭上所能见到的让人感到愉快欢乐的长江美景、山 川草木及故城遗迹以及“快哉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写楚襄王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君王富贵者的那种快乐,不是普通百 姓所能共享的 D.文章最后写张梦得不以贬谪为患,表达了作者对他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 的赞许之情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2)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六)【苏州中学,二】阅读苏辙的《南康直节堂记》完成4-6题。(9分) 南康直节堂记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 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 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 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 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 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 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 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 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 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 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说:同“悦” 8
8 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穷:穷尽 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胜:经得起 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亭子命名为“快哉”原因的一组是 ( ) 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②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③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④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⑤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⑥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⑤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快哉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快哉亭”的名字。 B.第二自然段写出了在快哉亭上所能见到的让人感到愉快欢乐的长江美景、山 川草木及故城遗迹以及“快哉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写楚襄王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君王富贵者的那种快乐,不是普通百 姓所能共享的。 D.文章最后写张梦得不以贬谪为患,表达了作者对他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 的赞许之情。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2)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六)【苏州中学,二】阅读苏辙的《南康直节堂记》,完成 4—6 题。(9 分) 南康直节堂记① [宋]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 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 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 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 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 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 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 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 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 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 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5.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府史之所蹲伏 B.惟杉能遂其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D.君以客饮于堂上 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之,能以足音辨人 6.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 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 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 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 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42分) 三、(25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附加题: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2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8处,8分) 岭南气候不齐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 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今岁九月残暑方退既望之后月 出愈迟。然予尝夜起登合江楼,……逮晓乃归。杜子美云:“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此殆古今 绝唱也。(苏轼《东坡诗话录》) 2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涉及了本文提到的一个我国传统节日,是 (1分) 23.文中提到著名诗人“杜子美”,写出他的姓名 (1分) 四、考点预测 (一)文字介绍 史传文的阅读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一个传统。它比较“浅易”,适合作为高考试题的选文,但传记一 般篇幅较长,必须进行删减才适合作为试题的选文。因此有一定的跳跃性。考生一定要以中心人物为线 索,注意按时间顺序梳理出选文写了哪些人,中心人物是谁,写了和他有关的哪几件事情,重点突出了 主人公的什么性格 (二)考点预测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9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5.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府史之.所蹲伏 B.惟杉能遂其.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D.君以.客饮于堂上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6.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 “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 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 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 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42 分) 三、(25 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附加题:阅读材料,完成 21-23 题。(10 分) 2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 8 处,8 分) 岭 南 气 候 不 齐 吾 尝 云 菊 花 开 时 乃 重 阳 凉 天 佳 月 即 中 秋 不 须 以 日 月 为 断 也 今 岁 九 月 残 暑 方 退 既 望 之 后 月 出 愈 迟。然予尝夜起登合江楼,……逮晓乃归。杜子美云:“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此殆古今 绝唱也。( 苏轼《东坡诗话录》) 2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涉及了本文提到的一个我国传统节日,是 (1 分) 23.文中提到著名诗人“杜子美”,写出他的姓名: (1 分) 四、考点预测 (一)文字介绍 史传文的阅读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一个传统。它比较“浅易”,适合作为高考试题的选文,但传记一 般篇幅较长,必须进行删减才适合作为试题的选文。因此有一定的跳跃性。考生一定要以中心人物为线 索,注意按时间顺序梳理出选文写了哪些人,中心人物是谁,写了和他有关的哪几件事情,重点突出了 主人公的什么性格。 (二)考点预测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